《表4:《我不是潘金莲》字幕翻译学生课堂测试》

《表4:《我不是潘金莲》字幕翻译学生课堂测试》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从教材走向教学——教材视域下的中国视听翻译教学探索(2005-2019)》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麻争旗(2016:87)就曾针对“策略性”遮蔽“文体性”的视听翻译教学生态提出过批评:“实际无论中外影视剧,提供的母语字幕并不因为时空限制而被压缩或删减,也不会为了便于理解而变文雅为通俗、变繁琐为简洁、变诗篇为大白话、变深刻为浅薄。”麻教授意在说明视听文本的“文体性”有超越“策略性”的一面,其观察是切实的。试想,既然原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对话要变为字幕而“三缄其口”,那转换为另一种文字有何理由就要以技术手段“削足适履”?视听翻译教学中,技术策略的重要性无可取代,尤其当前视听翻译进入了“云时代”(苗菊,侯强2019),对于教师的技术知识储备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与之结合的字幕翻译策略教学上就需要教师多加留心,尽量避免技术讲解取代翻译本体的讲解,策略讲解要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尤其是处理不通俗、强调文学高雅的视听作品时。在教材编写与相应的教学中,为了克服“策略性”与“文体性”间缺乏平衡的弊端,建议可采取两种办法:(1)穿插一些保留“文体性”较强的中英文视听翻译佳例或创建从编剧角度进行小型视听文本“创意写作”模块;(2)以戏剧翻译来观照视听翻译。戏剧翻译与视听翻译接近,但又不受音画方面的物理限制,其保留剧作“文体性”的程度强。充满“文学味”的戏剧翻译案例在教学实践中易于激发学生对文体的感性认识,对冲教学上对“策略性”的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