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孙毓修编译《无猫国》与原作故事的叙事对比》

《表1 孙毓修编译《无猫国》与原作故事的叙事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为儿童而译:孙毓修编译《童话》系列丛书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由于《童话》同一集的每一编定价相同、长度相当,大概都在25页左右,而且要达到“宗旨纯正”的效果,因此孙毓修在翻译时需要对于原作实施变译。所谓变译,就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翻译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黄忠廉,2002:96)。变译理论将文艺作品纳入变译的范围,而由于长期处于佐哈提出的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儿童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发挥主体性实施变译的现象一直十分普遍,孙毓修编译的《童话》即是典型例证。在译文中,译者对于篇幅较长的故事进行简化,并删去或改写不适合中国儿童阅读的情节。对于那些为了迎合另一种价值观而对原文本做出的改变,Klingberg(1986:12)用“净化”(Purification)这一术语来界定,以示与文化语境顺应的区别。从表1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孙毓修编译的《无猫国》情节与原故事在结尾处明显不同。原作中,迪克拿到卖猫获得的巨额收入后不仅与主人的女儿结婚,还成为了骑士和名誉市长。而孙毓修的译本中对这些内容全部回避,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简单的结局,即大男用卖猫获得的钱进入学堂读书,成为上等人。孙毓修的这种改写不仅代表了信奉“学而优则仕”的旧中国社会对于儿童的普遍期盼,也是由当时的教育意识形态决定的,这便是净化的典型案例。清政府于1904年1月13日颁布并实施的“癸卯学制”不仅正式引入了新的教育体制,而且标志着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根据《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令凡国民七岁以上者入焉,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以识字之民日多为成效”(舒新城,1981:441),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规劝儿童进入学堂读书识字比向儿童传递享受功名要更加顺应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