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各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结果》

《表1 各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颅底曲度与后牙(牙合)平面倾斜度对矢状骨面型形成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表注:NSBa:颅底角;FH-OP:牙合平面倾斜度;FH-POP:后牙合平面倾斜度;SNA:上颌相对于颅部的凸度;SNB:下颌相对于颅部的凸度;Y-axis:Y轴角;MP-FH:下颌平面角;PNS-ANS:上颌骨长度;Co-Gn:下颌体长度;Co-Go:下颌骨长度;POG:颏前点到Na vertica的垂线距离

牙合平面倾斜度(1,P<0.05)。对于颅底角NSBa,Ⅲ类组与Ⅰ类和Ⅱ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并且Ⅲ类组的颅底角NSBa明显小于Ⅰ类和Ⅱ类。而Ⅰ类组和Ⅱ类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于后牙牙合平面(FH-POP),Ⅱ类组同Ⅰ类和Ⅲ类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Ⅱ类组的后牙牙合平面(FH-POP)明显更陡,而Ⅰ类和Ⅲ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于SNB和Y轴角,3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