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知识供给”视角下我国邻避项目的四种决策范式》

《表1“知识供给”视角下我国邻避项目的四种决策范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从知识遮蔽到知识共塑:我国邻避项目决策的范式优化》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博弈型决策范式”中,两大共同体分别编织各自的知识生产网络。而新范式主张构建基于“主体间性”的“扩大了的共同体”。共同体纳入公众、专家、企业、政府等利益相关方,决策时没有主客体之分,沟通时既不盲目排除对方,也不急于打倒对方,而是用包容的姿态倾听与协作。由此,技治共同体和常民共同的“两极”对立结构转化为包括提议者、参与者和调解者的“三角”形态(图1所示)。其中“提议方”由政府和邻避项目企业构成,“参与方”为项目周边不同地理圈层的公众。“调解方”涵盖两类主体:其一,从“技治共同体”中脱离的技术专家。皮尔克认为专家在政策与政治中可扮演纯粹的科学家、观点辩护者、科学仲裁者以及政策选择的诚实代理人四种理想化角色。(26)而我国邻避决策中,专家饱受公众指摘的根源正是其从本应中立的“知识分子”变成为利益集团辩护的“知识职员”,而忽略了其他职责的履行。因此,摆脱利益和政治的裹挟,回到客观位置,才能重获公众信任,提升沟通效果。其二,从“常民共同体”中析出的社会组织与知识精英。现阶段,二者往往站在公众方诟病项目决策过程、技术使用、监管效果等。这一方面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发声平台,对于维护社会公正有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产出有失客观甚至极端化的批评,反而阻碍决策中的风险沟通与知识融合。所以,社会组织和知识精英同样应祛除偏见,以提升专业能力、提供知识支撑为职责,在提议方和参与方间进行调解与平衡。主体关系调整之后,知识类型得到拓展。从“权威性知识”和“门外汉常识”的二元对抗,转化为提议方关注经济社会进步的“发展性知识”、参与方具有在地经验与情境体察的“社区性知识”以及调解方涵盖多种学科的“专业性知识”三者并存的局面,技治主义让位于多极参与,为决策提供一个“科学和公众相遇的空间”(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