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变量及赋值的设定:组态视角下我国邻避冲突产生模式概化——基于30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

《表2 变量及赋值的设定:组态视角下我国邻避冲突产生模式概化——基于30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组态视角下我国邻避冲突产生模式概化——基于30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本研究将邻避冲突是否产生作为结果变量。邻避冲突的产生一般都需要一个演变的过程,在解决邻避困境的初始阶段,公众的反应往往是理性而克制的,大多寻求制度化的解决途径,只有在其利益诉求被长期漠视后,才会采取极端的非理性措施,从孤立的“邻避行动”演化为群体性的“邻避冲突”。因此,本研究基于以下三个条件判定邻避冲突产生与否:其一,是否由个体抗议演变成群体抗议;其二,是否由理性的制度性抗议(如上访等)演变成非理性的非制度化抗议(如居民与邻避设施建设一方的流血冲突等);其三,是否由和平手段抗议演变成暴力手段抗议。依据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惯例,结合案例样本数量合理界定条件变量数量,为保证二者数量之间的良好平衡,在中等样本(10-40个案例)的分析中通常选择4-7个条件变量。基于所构建的邻避冲突分析框架,并结合邻避冲突案例的实际情况设定条件变量,最终变量及赋值的设定如表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