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海外撤侨行动报道的概念隐喻》

《表2:海外撤侨行动报道的概念隐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被“标识”的国家:撤侨话语中的国家认同与家国想象》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报道除了采用保护者隐喻,也多次采用了“母亲”“亲人”“好兄弟”等家庭隐喻。“祖国-母亲”是民族国家建构中最为常见的话语象征,将人伦伦理转化为政治伦理,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潘祥辉,2018)。同时,报道采用“同胞骨肉”“血浓于水”等概念指涉本国与海外侨民,通过强调共同的历史、文化与血缘背景,将日常对“家”的体验投射到对“国”的想象中,将海外撤侨事件清晰地定位于“我们国家”和“我们(成员)”之中。这种“家国一体”的话语表征,高度契合了中华传统文化语境。许纪霖(2017:6-16)认为,在传统的家国格局下,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形成一个至下而上的连续体,这个共同体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为哲学根据,以忠孝一体、经邦济世为主要内容,以天下太平为终极理想。虽然近代以后,连续体在中国的“大脱嵌”革命下自我断裂并解体,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迅速崛起,但无法否认,“家国天下”作为一种基础性建制,在中国社会起到了凝聚共同体的重要作用。对于海内外华人来说,眼前的“家”是情感依恋,遥远的“国”是精神寄托。在这样的话语建构中,国家既是宏观可想象的共同体,又成为微观可体验的情感标记,而国家与国民之间既是利益共同体也是身份共同体,由此实现民族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双重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