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要素流动与中国城乡经济发展效率的区域异质性检验》

《表3 要素流动与中国城乡经济发展效率的区域异质性检验》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要素流动对中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释:同上。

第一,东、东北、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主导因素存在差异。从表3中模型8至15可以看出,非农就业在提升城市、乡村居民收入中,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系数分别高达3.8706、3.9957,而西部地区仅为0.363、0.295。金融发展在提升城市、乡村居民收入中对中部地区的影响最为显著,城市、乡村居民收入影响系数分别为0.3607、0.5218,对西部地区城市居民、东北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系数最小,为0.0832、0.146。财政支农也是更有利于提升东部地区城市、乡村居民收入,其次是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城市、乡村居民收入影响系数为4.2831、3.2740,对城市的影响强于乡村,东北地区系数都最小且不显著,财政支农无论是在东、中、西部地区都是更有利于提升城市居民收入,而不是农民收入。土地财政对提升城市、乡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不是很显著,仅仅只有东北地区的影响系数显著,城市、乡村居民收入的系数分别为0.3740、0.1993,更有利于提升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在东部、西部地区土地财政与农民收入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负相关,不利于收入增加。农业技术进步有利于提升城市、乡村居民收入,且更有利于农民收入提升,以西部地区为例,城市、乡村居民收入系数分别为0.7145、0.8505;分区域看,农业技术进步更有利于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增加,其次是东北、中部地区,不利于东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