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工程》求取 ⇩

第一篇 模具工程1

第一部分 有关模具、注塑机、塑料原料及其制品的基础知识1

第一章 模具工程入门1

1.1 什么是注塑模2

1.2 什么是注塑机2

1.2.1 合模机构3

1.2.2 塑化装置3

1.2.3 注射装置3

1.2.3.1 RS型注塑机3

1.2.3.2 P型注塑机4

1.2.4 控制装置5

1.3 模塑时间和技术术语5

1.3.1 模具闭合过程和开启过程时间(空程周期)7

1.3.2 顶出时间和开模行程8

1.3.3 模具打开状态时间8

1.3.4 注射时间8

1.3.4.1 注射时间和注塑机8

1.3.4.2 注射时间和模具结构9

1.3.4.3 塑料原料9

1.3.5 注射保压时间9

1.3.6 冷却时间10

1.3.6.1 冷却水供应10

1.3.6.2 冷却布置10

推荐读物10

2.1成型制品12

第二章 模具的基本功能12

2.1.1.1 普通实用形状13

2.1.1 制品形状13

2.1.1.2 艺术形状14

2.1.1.3 工程(功能)形状14

2.2 塑料从注塑机到模腔的输送15

2.2.1冷流道15

2.2.2 热流道17

2.3 充模时空气从模腔的排出18

2.3.1 单浇口18

2.3.3 多浇口19

2.4 塑料的冷却19

2.3.2 不均匀壁厚19

2.5 塑料制品的顶出20

2.6 生产的经济性和适当的要求22

2.6.1 模具类型和模腔数目22

2.6.1.1机时24

2.6.1.2 高生产率注塑25

2.6.2 在一副模具中模塑不同形状的制品25

2.6.3 多色或多种材料的模塑26

第三章 对模具的要求27

3.1 精度和精整27

3.1.1 精度要求27

3.1.2.1 纹饰28

3.1.2 精整要求28

3.1.1.1 钢型尺寸28

3.2 生产率29

3.2.1 模腔数目29

3.2.2 冷却质量31

3.2.3 顶出速度和时机31

3.2.4 模具的强度和耐久性32

3.2.5 安装、起动方便32

3.3 物理强度33

3.3.1 拉伸强度34

3.3.2 压缩强度35

3.3.3 板挠度36

3.4.2 微动磨损37

3.4.1 在压力下运动的模具零件的磨损37

3.4 耐磨性37

3.4.3 塑料的磨蚀和腐蚀磨损38

3.4.4 锈蚀38

3.5 安全操作39

3.5.1 对模具的损伤39

3.5.2 人身伤害40

3.6 保养和互换性41

3.6.1 保养41

3.6.2 互换性42

3.7 在注塑机中易于安装42

3.8 合适的模具成本43

3.8.2 生产工程成本(CP)44

3.8.1 模具设计工程成本(CE)44

3.8.4 模套成本(CM)45

3.8.5 装配成本(CA)45

3.8.6 调试成本(CT)45

3.8.7 企业管理成本和利润率(CO和P)45

3.8.3 模块成本(CS)45

3.8.8 多模腔模具的成本46

3.8.9 迭层模具成本46

3.8.10 塑料件(制品)的成本46

第四章 模具设计的一般指导原则47

4.1 在开始设计模具之前47

4.2 指定塑料的模塑特性49

4.4 考察制品51

4.3 预期模塑周期51

4.4.1 检查制品图52

4.4.1.1 清晰度52

4.4.1.2 投影52

4.4.1.3 公差52

4.4.1.4 制品用途53

4.4.1.5 图纸上的注释55

4.4.1.6 脱模角55

4.4.1.7 谁对收缩率负责57

4.4.2 从一个制品或模型开始工作57

4.5 为预算员和设计师设计的典型的检验清单58

4.5.1 注塑机技术规范58

4.5.2 制品、制品图和生产技术规范59

第五章 塑料鉴别61

5.1 塑料类型的鉴别61

第二部分 模具设计的一般指导原则66

第六章 模具设计方案66

6.1 模具设计规则66

6.1.1 设计之前66

6.1.2 首先要考虑的问题67

6.1.3 逐步设计——模具模块设计68

6.1.4 逐步法设计——模套设计77

6.2 模腔中水平方向力的平衡81

6.3.1 流道的平衡83

6.3 流道的平衡和模腔的布置83

6.3.2 二板式模具(冷流道)84

6.3.2.1 流道长度85

6.3.2.2 流道截面85

6.3.2.3 模腔间距85

6.3.2.4 模腔支撑85

6.3.2.5 浇口位置86

6.3.2.6 制品从模具自由落下所需的距离和时间86

6.3.2.7 拉杆间距(自由落下或引出)86

6.3.2.8 分子排列86

6.3.2.9 模腔布置87

6.3.3 三板式模具101

6.3.3.1 多腔模具的一般设计方案101

6.3.4 热流道布局105

第七章 成型操作程序107

第八章 塑料收缩111

8.1 理论方面111

8.2 实际应用113

8.2.1 注塑变量和收缩114

8.2.1.1 厚壁制品114

8.2.1.2 制品的顶出114

8.2.1.3 收缩的时限114

8.2.1.4 制品的退火115

8.2.1.5 制品厚度115

8.2.2 收缩的基本公式117

8.2.3 对收缩负责(收缩因子的选择)118

8.2.3.1 钢模型腔尺寸119

8.2.3.2 成型材料119

8.2.3.3 影响收缩的其他原则119

8.2.4 收缩对开模和脱模力的影响120

8.2.5 收缩设计的实用化建议121

8.2.5.1 制品的公差和收缩121

8.2.5.2 螺纹的收缩121

8.2.6 部分材料的成型收缩率122

8.2.7 影响收缩的其他因素123

8.2.7.1 制品的壁厚123

8.2.7.2 制品形状123

8.2.7.3 浇口124

8.2.7.4 等效冷却125

8.2.7.5 塑料在模腔内的取向126

8.2.7.6 操作条件126

8.2.8 SPI标准成型公差126

8.2.9 收缩对容器形状的影响126

8.2.9.1 圆柱形容器127

8.2.9.2 锥形容器127

参考文献128

第九章 模具表面公差129

9.1 标注公差的基本考虑129

9.1.1误解之一129

9.1.3 误解之三130

9.1.2 误解之二130

9.2 制品壁厚的公差131

9.3 对公差负责133

第十章 浇口和流道134

10.1 每个模腔浇口的位置和数量134

10.1.1 每个模腔开一个浇口134

10.1.1.1 外侧中心浇口134

10.1.1.2 内侧中心浇口136

10.1.1.3 靠近顶部的侧浇口136

10.1.1.4 靠近沿口的外侧浇口137

10.1.1.5 狭长制品的浇口布置137

10.1.1.6 带有活铰链的制品的浇口布置138

10.1.2 每个模腔开两个或更多浇口——大制品138

10.1.3 每个模腔开两个或更多浇口——细长的制品140

10.1.4 浇口残迹141

10.1.4.1 浇口的隐藏141

10.1.3.1 在沿口内侧开侧浇口141

10.1.4.2 缩窝142

10.1.4.3 凹进的浇口143

10.1.4.4 带有缩窝的热流道边缘浇口144

10.1.4.5 阀式浇口144

10.2 热流道浇口的类型和结构145

10.2.1 开式浇口145

10.2.1.1 圆形浇口146

10.2.1.2 环形浇口148

10.2.1.3 热流道边缘浇口151

10.2.2.1 基本的阀式浇口153

10.2.2 阀式浇口153

10.2.3 影响浇口尺寸和形状的因素155

10.2.3.1 开式浇口中影响浇口尺寸和浇口长度的因素157

10.2.4 对正确设计浇口的要求158

10.2.5 浇口形状和尺寸159

10.2.5.1 浇口长度159

10.2.5.2 浇口直径159

10.2.5.3 剪切效应在确定浇口直径大小时的作用159

10.2.5.4 剪切作用的时间160

10.2.5.5 确定适当的浇口尺寸161

10.3 冷流道浇口类型和结构162

10.3.1 概要162

10.3.2 边缘浇口164

10.3.3 扇形浇口165

10.3.4 盘形浇口166

10.3.5 柄形烧口167

10.3.6 隧道式浇口168

10.3.7 复式隧道式浇口172

10.3.8 弧形或沉陷的隧道式浇口173

10.3.9 三板式浇口173

10.4 冷流道顶出和拔出器174

10.4.1 流道拔出器和流道的顶出176

10.4.2 吸料销头部周围的塑料流动179

10.4.3 顶出元件、吸料穴或吸料销的位置和数量179

10.4.4 靠近隧道式浇口的吸料穴的布置180

10.4.5 用于三板式下沉式流道的吸料销181

10.5 冷流道模具182

10.5.1 二板式模具182

10.5.1.1 注道式浇口(仅一个模腔)182

10.5.1.2 简单流道(两个或多个模腔)183

10.5.2 三板式模具184

10.5.3 三板式模具的综合评述186

10.5.3.1 缩窝186

10.5.3.2 流道186

10.5.3.3 下沉式流道187

10.5.3.4 每个模腔的浇口数188

10.6 热流道模具189

参考文献193

11.1 背景知识及理论194

第十一章 排气194

11.2 定义及规则195

11.3 分型面排气196

11.3.1 排气道和排气槽198

11.4 排气杆和镶件排气200

11.4.1 排气杆200

11.4.2 镶件排气201

11.5 混杂排气202

11.5.1 流道排气202

11.5.2 模腔底部的排气202

12.1 内容及概念概述203

第十二章 顶出203

12.2 顶出方式的基本要求204

12.2.1 顶出零件204

12.2.2 注射机顶出杆的长度204

12.3 顶出的一般原则205

12.3.1 行程、间隙和制品高度205

12.3.2 排气208

12.3.3 顶出制品的位置208

12.4 顶杆和顶管212

12.4.1 顶杆配合间隙和长度212

12.4.2 尺寸,表面精整和形状213

12.4.3 专用顶杆形状214

12.4.4 顶杆数量和布置216

12.5 顶杆和顶杆固定板217

12.5.1 顶出力217

12.5.2 注射压力218

12.5.3 与注塑机顶杆相关的顶杆位置的影响218

12.5.4 顶杆固定板219

12.5.5 防止顶杆偏移转动220

12.5.6 复位销221

12.5.7 顶杆箱223

12.5.8 顶杆托板导向224

12.5.9 顶杆托板的复位225

12.5.9.2 联动装置连接到模具上226

12.5.9.1 顶杆托板与注塑机顶杆连接226

12.5.9.3 复位弹簧227

12.5.9.4 气缸229

12.6 脱模板230

12.6.1 脱模板的一般准则231

12.6.2 脱模板导向233

12.6.3 脱模圈235

12.6.3.1 固定脱模圈235

12.6.3.2 浮动脱模圈236

12.6.4 脱模杆239

12.6.5 从注射侧脱模239

12.7 压缩空气顶出240

12.7.1 空气顶出带来的问题240

12.7.2 压缩空气顶出的基本要求241

12.7.3 阀杆顶出242

12.7.3.1 阀杆设计原则243

12.7.3.2 双作用驱动器的阀杆244

12.7.4 吹气喷嘴245

12.7.4.1 吹落247

12.7.5 吹气缝249

12.7.5.1 开式吹气缝249

12.7.5.2 闭式吹气缝251

12.7.6 从注射侧进行空气顶出253

12.7.7 机械和空气联合顶出254

12.9.1 颈圈顶出255

12.9 专用顶出方法255

12.8 多次顶出行程255

12.9.2 分瓣顶出256

12.9.3 拉模芯顶出257

12.9.4 摆杆顶出258

12.10 两级(和多级)顶出259

12.10.1 使用两级顶出的原因及场合261

12.10.2 典型的两级顶出驱动器261

12.10.3 活动模腔266

12.11 成型面的精整270

12.12 顶出顺序270

12.13 可拆分模芯273

12.14 退螺纹模具275

12.14.1 传统退螺纹方式275

12.13.1 斜向运动模芯275

12.14.2 哈斯科(Husky)独创的退螺纹模具277

12.14.3 哈斯科的新退螺纹模具系统279

第十三章 模具冷却280

13.1 引言280

13.1.1 模具设计的目的282

13.1.2 可利用的帮助282

13.2 注塑模为什么要冷却283

13.3 影响模具冷却的因素284

13.3.1 冷却介质的温度284

13.3.2 塑料的温度——热平衡285

13.3.3.2 温差290

13.3.3.1 热量290

13.3.3 热量、温度和能量的基本原理290

13.3.3.3 热导率291

13.3.3.4 热焓292

13.3.3.5 冷却水的流动293

13.3.4 流道系统295

13.3.5 模套的温度295

13.4 冷却通道的设计296

13.4.1 钻孔通道与其他通道以及模壁间的距离296

13.4.1.1 钻孔长度296

13.4.1.2 钻头尺寸297

13.4.1.3 配合尺寸297

13.4.1.5 模具材料的强度298

13.4.1.4 冷却通道间的距离298

13.4.1.6 冷却通道的效率299

13.4.2 模板中的冷却设计及尺寸确定300

13.4.2.1 模板尺寸和注塑机上可用空间300

13.4.2.2 螺丝的大小和数量300

13.4.2.3 导柱和导套的位置和尺寸301

13.4.2.4 最佳冷却301

13.4.2.5 成本301

13.4.3 串联冷却和并联冷却301

13.4.3.1 模板中的导流塞303

13.4.4 三板式模具中的流道与模腔板306

13.4.5 与模塑制品直接接触的模具部件内的冷却通道尺寸布置307

13.4.5.1 塑料的压缩率与收缩率308

13.4.5.2 模腔、模芯、镶件、浇口套和脱模板的冷却310

13.5 供水管路(软管)的尺寸和数量340

13.6 一副模具冷却介质的需求量342

13.6.1 引言342

13.6.2 输入热量的计算343

13.6.2.1 比热容344

13.6.3 冷却需要量345

13.6.4 冷却水的温度346

13.6.5 露点346

13.6.6 所需冷却水的量347

13.6.7 冷却效率348

13.6.8.1 冷却塔350

13.6.8 冷却水的供应350

13.6.8.2 制冷机351

13.6.8.3 所需制冷机的大小352

13.6.9 冷却管路的大小353

推荐读物354

第十四章 热膨胀355

14.1 影响热膨胀的变量355

14.2 许用应力中的因素357

14.2.1 材料选择357

14.2.2 “冷间隙”的产生358

14.3 热梯度359

14.4 模板360

14.4.2 模块的各自定位361

14.4.1 联锁装置361

14.4.2.1 垂直合模362

14.5 热流道歧管363

14.5.1 模具温度364

14.5.2 塑料温度364

14.6 注吹模具364

第十五章 迭层模具366

15.1 迭层模具理论366

15.2 定义和名称366

15.3 结构布置367

15.4 行程367

15.5 支撑368

15.6 合模力372

15.7 非对称布置373

15.8 注塑机和模具的其他重要特性374

15.8.1 注射量374

15.8.2 收得率375

15.8.3 注射速率375

15.8.4 注射量和产品质量的可重复性375

15.8.5 注道切断375

15.8.6 热塑料的压力释放375

15.8.7 开式注嘴注塑376

15.8.8 截流式注嘴注塑376

15.8.9 压板间距、闭合高度和合模行程376

15.8.9.3 闭合高度377

15.8.9.4 合模行程377

15.8.9.2 行程限制器377

15.8.9.1 压板间距377

15.8.10 注射滑座的移动378

15.8.10.1 注射滑座前冲制动378

15.8.11 无人防护区378

15.8.12 顶出装置378

15.8.13 中间部分的支撑378

15.8.14 下落限制器379

15.8.15 开模力379

15.9 迭层模具设计原则380

15.9.1 模腔布置380

15.9.2 注道杆长度381

15.9.6 合模行程382

15.9.5 注道杆导向382

15.9.3 注道杆的加热382

15.9.4 意外接触注道杆的防护382

15.9.7 顶山机构的驱动383

15.9.7.1 链条或拉杆383

15.9.7.2 加在静压板上的顶出系统383

15.9.7.3 模板内的驱动缸383

15.9.7.4 与模具运动联系在一起的顶出383

15.9.7.5 两步顶出385

15.10 模具中间部分的水、气、电供给385

15.10.1 模具维修386

16.1 材料比较387

16.2 模具材料选择准则387

第十六章 模具材料规格387

第三部分 针对模具设计者的问题387

16.3 热处理392

16.3.1 消除应力392

16.3.2 渗碳393

16.3.2.1 渗层深度394

16.3.2.2 薄截面和螺纹局部渗碳394

16.3.2.3 为何一定使用渗碳钢395

16.3.3 氮化395

16.3.4 火焰淬火、感应淬火396

16.4.1 模具表面精整397

16.4.2 模具表面精整符号397

16.4 模具精整397

16.4.3 特殊结构398

16.4.3.1 EDM加工织构399

16.4.3.2 EDM精整399

16.4.4 喷砂和蒸汽珩磨399

16.4.4.1 喷砂400

16.4.4.2 蒸汽珩磨400

16.4.5 抛光和擦光400

16.4.5.1 抛光的原因401

16.4.5.2 抛光的成本401

16.4.5.3 拉抛402

16.4.5.4 金刚石磨料402

16.4.5.5 测量粗糙度403

16.4.5.6 抛光术语和操作顺序404

16.4.6 非模塑表面精整规格405

16.4.6.1 尖角的抛光406

第十七章 模板407

17.1 用途和材料选择407

17.2 模板挠曲408

17.3 作用于模板的力409

17.4 模板挠度和应力的简化计算410

17.4.1 挠度410

17.4.2 应力410

17.4.3 设计校验410

17.5 动模板的导向412

17.5.1 导向支承412

17.5.2 模板导向413

18.1 材料力学性能417

第十八章 金属疲劳417

18.2 金属疲劳418

18.2.1 什么是疲劳419

18.3 四种基本类型载荷419

18.3.1 轴向载荷419

18.3.2 弯曲载荷420

18.3.3 剪切载荷420

18.3.4 扭转载荷420

18.4 载荷波动、尺度和方向420

18.5 疲劳寿命曲线422

18.6.2 精整426

18.6.3 产品形状426

18.6.1 材料选择426

18.6 避免模具疲劳失效426

18.6.4 应力集中427

18.7 硬度对疲劳极限的影响428

18.8 精整的影响429

18.9 应力集中源对疲劳极限的影响430

18.9.1 截面变化430

18.9.2 拐角的应力集中源430

18.9.3 刀具痕迹431

18.9.4 花键和键槽432

18.9.4.1 外螺纹或花键和挡圈槽432

18.11 焊接与疲劳434

18.10 微动磨损434

18.12.1 晶粒组织435

18.12.2 雕刻位置435

18.12.3 颗粒喷射435

18.13 疲劳举例435

18.12 其他影响疲劳寿命的因素435

18.13.1 模腔镶件437

18.13.2 模腔钻孔439

参考文献440

第十九章 模具螺丝441

19.1 螺纹紧固件441

19.2 螺丝如何工作441

19.3.2 切削螺纹443

19.4 螺纹螺距类型:细牙和粗牙443

19.3 螺纹加工方法不同的螺丝类型443

19.3.1 轧制螺纹443

19.5 螺丝的紧固作用和预载444

19.6 温度对螺丝的影响447

19.7 循环载荷对螺丝的影响450

19.8 螺丝的润滑451

19.9 钢制螺丝标准451

19.9.1 螺丝用钢的性能451

19.9.2 12.9级螺丝的螺纹公差452

19.9.3 螺纹接合长度452

19.9.4.3 扳手空间453

19.9.4.2 沉孔深度453

19.9.4 关于螺丝和螺丝连接的附加建议453

19.9.4.1 改动螺丝尺寸453

19.9.4.4 其他螺丝头部类型454

19.9.5 带肩螺丝(脱模板螺栓)和紧固螺丝454

19.10 螺丝数据455

19.11 用于调整的螺丝和柱螺栓460

19.12 安全螺丝462

19.12.1 锁紧垫圈463

19.12.2 LoctiteTM,PermaflexTM等463

19.12.3 变形螺丝464

19.12.4 金属丝拴住螺丝头部464

19.13.2 开口销465

19.13.3 压紧螺帽465

19.12.5 塑料插件保证安全的螺丝(NylokTM等)465

19.13.1 安全螺帽465

19.13 螺帽465

19.13.4 用塑料嵌件(NylokTM等)保证螺帽安全466

19.13.5 保证螺帽安全的其他方法466

19.13.5.1 LoctiteTM,PermaflexTM等466

19.13.5.2 锁紧垫圈466

19.13.5.3 舌片垫圈467

参考文献467

20.2.1 模具零件的加工468

20.2 模板吊装468

20.1 安全468

第二十章 模具和模具零件的装卸468

20.2.2 模板面上的吊孔469

20.3 吊环螺栓471

20.3.1 提升和吊起理论471

20.3.2 提升载荷473

20.3.3 吊环螺栓使用注意事项474

20.3.4 吊环螺栓使用举例475

20.4 吊杆477

20.5 注塑机上模具的安装479

20.5.1 较大模具479

20.6 搭袢480

20.5.2 快速换模器480

20.6.1 模具维修的搭袢481

第二十一章 气体和油压驱动器483

21.1 气缸和活塞483

21.1.1 单作用驱动器483

21.1.2 双动驱动器484

21.1.3 力F建立的速度484

21.1.4 密封件486

21.1.5 气缸的位置和数量487

21.1.6 定位487

21.1.7 缸壁和活塞杆的精整488

21.1.8 要求的力488

21.2 油压驱动器489

21.1.10 空气驱动的成本489

21.1.9 排气噪声489

21.2.1 液压油管路490

21.2.2 行程490

21.2.3 气体的放出490

21.2.4 与注塑机的对接491

21.3 模具安全491

第二十二章 设计人员的规则和计算492

22.1 产品的投影面积(App)492

22.2 钢板的合模沿口面积(Ass)493

22.3 合模力Fc493

22.4 疲劳494

22.5 模块的压缩495

22.6 圆周应力和模腔扩展496

22.7 弹簧498

22.8 楔499

22.9 几个问题的计算499

22.9.1 辊子或球体的尺度499

22.9.2 棘爪499

22.10 导热性500

22.10.1 热膨胀500

22.11 比热容501

22.12 加热器功率501

22.12.1 管状加热器501

22.12.2 圆筒加热器501

22.12.3 单位质量热流歧管的热输入(用W)502

22.13 常用转换系数503

22.14 锥体配合的预载505

22.14.1 模具中锥体的作用505

22.14.2 锥体预载目的506

22.14.3 楔子和关闭器509

22.15 如何标出锥体尺寸511

22.15.1 外锥体511

22.15.2 内锥体512

22.15.3 带角度的表面512

22.16 脱模圈或预载锥体的疲劳514

22.16.1 脱模圈514

22.15.4 设计(校验)球514

22.16.2 锥体自锁516

22.16.3 应力516

22.16.3.1 接触应力Sc516

22.16.4 磨削锥体对预载的影响517

22.17 倒角和半径518

22.17.1 一般知识518

22.17.2 标注倒角519

22.17.3 标注半径519

22.17.4 拐角的半径521

22.17.5 跟部522

22.18 O型圈安装522

22.19.1 麻花钻523

22.19.1.1 孔的位置和直径精度523

22.19 模具上钻孔523

22.19.1.2 切削刃的冷却524

22.19.1.3 钻孔长度524

22.19.1.4 钻点制导524

22.19.1.5 孔的精整525

22.19.1.6 麻花钻材料525

22.19.1.7 麻花钻钻孔的优缺点525

22.19.2.1 枪钻材料526

22.19.2.2 钻头的切削刃526

22.19.2 深孔钻削(枪钻)526

22.19.1.8 可得到的麻花钻头尺寸526

22.19.2.3 钻头定位527

22.19.2.4 枪钻的直径和长度528

22.19.2.5 切削刃的冷却529

22.19.2.6 材料硬质点529

22.19.2.7 钻头偏离的影响529

22.19.2.8 深孔钻削通道的精整530

22.19.2.9 深孔设计建议530

22.19.3 模具冷却和气体通道的钻削531

22.19.3.1 交叉钻削531

22.19.3.2 冷却液流动的导流塞532

22.19.3.4 水管到孔和表面的距离534

22.19.3.3 冷却液通道的堵塞534

22.19.3.5 钻孔的尺度536

第二篇 模具性能538

第二十三章 模具性能与寿命538

第二十四章 模具性能方面经常问到的问题542

24.1 什么是模具的期望寿命542

24.1.1 制品报废542

24.1.2 模具报废542

24.2 什么是影响模具寿命的因素543

24.2.1 机械部分543

24.3.1 生产量544

24.3 生产量、生产率和效率之间有什么区别544

24.2.2 电气部分544

24.3.2 生产率545

24.3.3 效率545

24.4 性能如何影响制品成本的546

24.4.1 塑料成本547

24.4.2 能源、水及压缩空气的成本547

24.4.3 制品生产的直接人工费用548

24.4.4 模具成本550

24.4.5 机器(机时)成本551

24.4.6 维修成本553

24.4.7 建厂费554

25.1.3 制品所有部位良好冷却的可行性555

25.1.2 壁的均匀性555

25.2 模具设计的影响555

25.1 制品设计的影响555

第二十五章 循环周期555

25.1.1 壁厚t555

25.2.1 热交换556

25.2.2 塑料充模556

25.2.3 排气556

25.2.4 顶出556

25.3 注塑机尺寸选择的影响556

25.4 模塑材料的影响(塑料)557

25.4.1 粘度557

25.4.2 结晶度557

25.4.5 塑料来源558

25.5 制品顶出温度的影响558

25.4.4 热导率558

25.4.3 料温558

25.5.1 制品应力559

25.5.2 倒陷和螺纹的脱模559

25.6 注射(充料)速度的影响559

25.6.1 注塑机的能力559

25.6.2 塑料类型560

25.6.3 制品设计560

25.6.4 模具设计560

25.7 注射量561

25.7.1 塑化能力561

25.7.1.1 RS注塑机562

25.7.2 注射量和模腔数目563

25.7.1.3 挤出机大小的选择563

25.7.1.2 P型注塑机563

25.7.2.1 模腔数564

25.7.2.2 压力降564

25.7.2.3 注射模腔和模芯间塑料层的量564

25.7.2.4 增流注塑565

25.8 顶出时间的确定565

25.9 合模行程长度566

25.10 模具冷却566

25.10.1 冷却效率567

25.10.1.1 塑料和冷却剂的温度差△T567

25.10.1.2 从热塑料至冷却通道的热传递距离567

25.10.1.3 模具材料的热导率567

25.10.1.6 流道内部冷却剂的流动特征568

25.10.1.5 冷却剂比热容568

25.10.1.4 冷却剂中的杂质和腐蚀568

25.10.1.7 单位时间内冷却剂的体积569

第二十六章 壁厚572

26.1 注射压力572

26.1.1 注塑机注嘴后的注射压力572

26.1.2 模腔空间内的实际压力573

26.2 流动长度574

26.3 合模力576

26.4 熔体指数577

26.5 收缩率580

26.5.1 壁厚和收缩率580

26.7 模芯位移582

26.6.2 厚壁582

26.6.1 薄壁582

26.6 冷却时间582

26.7.1 制造误差583

26.7.2 复式浇口583

26.7.3 挠曲583

26.7.4 模芯支撑584

26.7.5 定位机构的特性585

26.7.6 模楔锁紧585

26.7.7 影响模芯位移的其他因素585

参考文献585

第二十七章 制品的尺寸和形状586

27.1 收缩余量586

27.4 模具精度587

27.3 操作环境587

27.2 模塑材料587

27.5 模具冷却588

第二十八章 结晶性589

28.1 注塑级塑料的性能589

28.2 冷却对结晶性材料的影响589

28.3 结晶层和非结晶层分布的实际影响597

28.4 熔点(Tm)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597

28.5 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预成型598

28.6 塑料干燥598

参考文献598

第二十九章 模具压力599

29.1 合模力599

29.3 开模力601

29.2 螺杆的力601

29.4 顶出力602

29.4.1 拉伸602

29.4.2 压缩603

29.4.3 挠曲604

29.4.3.1 顶托板的挠曲604

29.4.3.2 脱模板的挠曲605

29.4.4 扭转605

29.5 注射力606

29.5.1 液压力607

29.5.2 压缩608

29.5.4 挠曲609

29.5.3 拉伸609

29.6 剪切力610

29.7 模具不均匀冷却引起的力610

29.7.1 热膨胀610

29.7.2 热流道部件612

29.8 注射装置力612

29.9 表面清晰度的影响612

第三十章 预载616

30.1 预载的定义616

30.2 合模力617

30.3 侧型芯受力620

30.3.1 侧抽力620

30.3.3 侧型芯预载621

30.3.2.2 液压驱动器621

30.3.2 支撑力621

30.3.2.1 模楔621

30.4 跟合模力方向垂直的成型力623

30.5 镶入式模腔624

30.6 一块(标准的)模腔625

30.7 组合模腔625

30.8 侧分模腔628

30.8.1 带柄杯子629

30.8.1.1 确定预载量631

30.8.1.2 计算模楔预载632

30.8.1.3 垫片633

30.8.1.4 侧模腔的应力和挠度633

30.8.2 箱形制品模具638

30.8.3 水桶模具639

30.8.3.1 圆周应力和模腔扩张642

30.9 螺钉预紧644

30.9.1 带轴肩螺钉644

30.9.2 模具固定螺钉645

30.9.3 模具压板645

第三十一章 磨损和润滑647

31.1 树脂作用引起的磨损647

31.1.1 磨蚀648

31.1.2 腐蚀648

31.2 冷却剂引起的腐蚀649

31.4 锥体磨损650

31.3 气体引起的腐蚀650

31.5.1 导柱、球轴承和导套652

31.5 模具润滑652

31.5.2 压力或中心润滑653

31.6 减少磨损的特殊表面处理653

31.6.1 镀硬铬653

31.6.2 氮化(硬或软)653

31.6.3 其他镀层654

第三十二章 模具零件的切压制模655

32.1 切压制模655

32.3 压印的控制656

32.3.1 钢材的选择656

32.2 不希望产生压印的典型区域656

32.3.2 接触面积大小657

32.3.2.1 排气657

32.3.2.2 分型面上的尘垢657

32.3.2.3 分型面挡块658

32.4 锥体锁紧658

32.5 模板的支撑659

32.6 模板上的模腔、模芯和其他镶件的支撑659

32.7 温度升高的影响660

模塑技术术语汇编661

模塑周期中的时间单元661

模具操作术语663

1999《模具工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加)H.瑞斯(Herbert Rees)著;朱元吉等译 1999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模具制造工艺(1999 PDF版)
模具制造工艺
1999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冲压模具基础教程( PDF版)
冲压模具基础教程
模具钢( PDF版)
模具钢
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研究所
模具制造工艺( PDF版)
模具制造工艺
广州:华南工学院
冲压工艺模具学(1998 PDF版)
冲压工艺模具学
1998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轻合金挤压工具与模具  下(1990 PDF版)
轻合金挤压工具与模具 下
1990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齐鲁苯乙烯装置案例剖析(1999 PDF版)
齐鲁苯乙烯装置案例剖析
1999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工模具制造工艺学(1979 PDF版)
工模具制造工艺学
1979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模具加工技术(1987 PDF版)
模具加工技术
1987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工模具制造工艺学(1985 PDF版)
工模具制造工艺学
1985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冷锻工艺与模具(1999 PDF版)
冷锻工艺与模具
1999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塑料模具制造工艺(1990 PDF版)
塑料模具制造工艺
1990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轻合金挤压工具与模具  上(1990 PDF版)
轻合金挤压工具与模具 上
1990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模具制造工艺(1983 PDF版)
模具制造工艺
1983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工模具热处理(1974 PDF版)
工模具热处理
1974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