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学原理》求取 ⇩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美学思想的发展与美学学科的建立1

(一)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与美学学科的建立1

(二)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与美学学科的建立4

第二节 美学的研究对象6

第二章美学方法论9

第一节 四大派观点,方法论是一个9

第二节因果性与随机性14

(一)在现代物理学中,传统的因果观念第一次遇到挑战14

(二)美的“随机性”15

(三)普列汉诺夫的观点17

(四)重新认识美学的任务18

第三节 必然性的相对性18

第四节功能分析方法与美的信息性20

(一)“是什么”与“做什么”——两种不同的方法20

(二)“信息”与信息论方法21

(三)“信息”概念的哲学含意21

(四)信息的本质特点22

(五)美也是一种信息态存在23

第三章美与审美价值分析26

第一节 美的二因素:物质载体与审美价值26

第二节审美价值的社会性:美在社会关系28

(一)“美的社会性”的真正含义29

(二)如何证明“美的社会性”31

(三)马克思的理论方法是解开美学千古之谜的金钥匙31

第三节 审美价值的最终来源:美的示差性32

第四节 对立原理:审美价值的两极结构36

第五节 随机性:美的非确定形式40

第六节 美的来源的二重性:美的载体的来源与审美价值的来源42

第四章审美活动的历史发展:从“示差”到“欣赏”(美的功能形态变化之一)47

第一节美的功能形态分析的理论意义47

(一)马克思关于货币功能的分析对于美学理论的指导意义47

(二)功能变化的客观性及其理论意义50

第二节从示差功能到愉悦功能的转化52

(一)在示差功能中已包含了向愉悦功能转化的种子52

(二)从示差手段到欣赏对象的转化54

(三)“欣赏”与“愉悦功能”的关系57

第三节示差手段与欣赏对象的区别58

(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58

(二)“有利害关系”与“无利害关系”60

(三)“人与人之间”与“人与物之间”61

(四)随机性与确定性64

(五)社会行为与个人行为64

(六)示差行为与示差功能的审美意义66

第五章审美活动的历史发展:从“欣赏”到“移情”(美的功能形态变化之二)68

第一节从欣赏到移情的转化68

(一)从感受愉悦到寻求愉悦68

(二)从精神需要到精神寄托69

(三)从“确定性”到“非确定性”71

第二节审美移情的性质72

(一)审美移情是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72

(二)审美移情要求审美主体有较高的审美修养72

(三)审美移情不是主观意念过程,而是审美实践过程73

第三节审美移情: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75

(一)什么是“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75

(二)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是审美主体的思想感情参与创造的结果76

第四节“移情说”的内容与评价77

(一)“移情说”的主要内容78

(二)对“移情说”的评价79

第五节“异质同构”说的内容与评价81

(一)“异质同构”说的主要内容81

(二)对“异质同构”说的评价83

第六章审美价值的社会内容87

第一节个人之间的社会差别87

(一)两性的差别87

(二)社会地位的差别91

(三)物质生活状况的差别92

(四)思想、品质、志趣的差别94

(五)能力的差别96

第二节群体之间的社会差别98

(一)时代性的差别98

(二)阶级性的差别100

(三)部落、部族、民族的差别101

(四)地域性差别103

(五)行业或职业性差别104

第七章审美价值的形态变化(美的内在形态分类)106

第一节实用美、修饰美、示差美106

(一)实用美106

(二)修饰美107

(三)示差美107

第二节纯粹美、形式美111

(一)纯粹美111

(二)形式美116

第三节依存美119

(一)依存美的产生120

(二)康德对纯粹美与依存美“二律背反”关系的论述120

(三)贝尔的观点:“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123

(四)依存美所对应的美的外在形态124

(五)审美价值形态的变化规律125

第四节返璞美与审美价值形态的闭环系统126

(一)返璞美126

(二)审美价值形态的闭环系统127

第八章人体美(美的外在形态分类之一)131

第一节人体美的独特的地位132

(一)人体美是真正属于“自我”的一种美132

(二)人体美是最古老的一种美的形态133

(三)人体美的价值是永恒的133

第二节人体美的三重结构135

(一)人体美的自然性内容136

(二)人体美的社会性内容138

(三)人体美的精神性内容139

第三节人体美化的起因142

(一)驳“本能”论142

(二)驳“取悦”论144

(三)普列汉诺夫的观点145

(四)人体美的价值来源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差别147

第四节人体美化的原始形式149

(一)画身149

(二)纹身153

(三)佩戴饰物155

第九章服饰美(美的外在形态分类之二)161

第一节服饰美的起源161

(一)关于服饰美起源的几种看法161

(二)“对立的原理”在服饰美起源中的作用164

第二节服饰美的示差功能166

(一)服饰美示差功能的普遍性166

(二)服饰美示差功能的相对性169

第三节 时装是服饰美流传的基本形式170

第四节 时装流变中的个性与共性172

第五节 时装流行是社会文明的标志175

第六节 “名牌”是服饰美的最高发展形态176

第七节 “香水是服饰的最后搭配”180

第十章器物美与环境美(美的外在形态分类之三)181

第一节器物美181

(一)器物美表现人的社会地位181

(二)器物美表现人的性格、情趣、气质、精神面貌等182

(三)器物美的观赏价值183

第二节环境美185

(一)环境美与环境的污染同步185

(二)环境美与人的精神风貌的一致性186

第十一章自然美(美的外在形态分类之四)188

第一节反驳两种常见的观点188

(一)驳“客观论”的观点188

(二)驳“实践美学”的观点189

第二节自然美的审美价值来源190

(一)自然美的来源之一:图腾崇拜191

(二)自然美的来源之二:原始宗教193

第三节 从崇拜到审美的转化195

第四节自然美的审美价值分析197

(一)自然美的审美价值来源:示差性197

(二)自然美与示差性之内在联系举例198

(三)自然美的价值形态变化199

(四)解决关于自然美的理论难题的关键200

第五节文学艺术对于自然美发展流传的作用201

(一)文学艺术的引导、规范、传播和推动作用201

(二)文学艺术对于自然美的创造作用203

(三)从移情到欣赏的“逆向运动”203

(四)中国文学艺术同自然美的关系205

第六节风景名胜:自然美中的“贵族”207

(一)风景名胜,以“名”取胜207

(二)风景名胜的示差作用208

(三)中国风景名胜选介209

第十二章形式美(美的外在形态分类之五)213

第一节形式美的来源与特征213

(一)形式美是怎样产生的213

(二)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214

(三)形式美的内容具有间接性和朦胧性215

第二节色彩、形状、声音的审美作用216

(一)色彩217

(二)形状218

(三)声音220

第三节形式美载体的特点221

(一)有限的类别与无穷的变化221

(二)制造的简易性222

(三)无“审美后遗症”223

(四)审美意味的朦胧性223

(五)远离“功利性”224

(六)“美天然是色彩”225

第四节形式美的法则227

(一)整齐纯一227

(二)对称与均衡228

(三)调和与对比230

(四)比例相宜232

(五)节奏与韵律234

(六)和谐235

第十三章艺术美(美的外在形态分类之六)237

第一节艺术的审美本质237

(一)艺术从审美中诞生237

(二)艺术美的内部结构239

(三)艺术美的审美特征241

第二节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243

(一)要重新理解“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美”243

(二)要重新理解“艺术美高于生活美”247

(三)艺术美反作用于生活美252

第十四章艺术美的分类254

第一节艺术分类的逻辑困难254

(一)艺术发展的非逻辑性254

(二)美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几种艺术分类方法255

第二节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258

(一)工艺258

(二)建筑260

(三)雕塑262

(四)绘画264

(五)音乐266

(六)舞蹈267

(七)戏剧269

(八)电影270

(九)文学272

第十五章审美创造276

第一节审美创造的几种形式276

(一)“引进”276

(二)提高审美价值形态279

(三)开辟新的审美领域280

(四)丰富美的外在表现形态281

(五)开创新的表现风格282

第二节 审美创造中的“二律背反”283

第三节艺术美的创造规律284

(一)艺术创作中的“二律背反”284

(二)艺术审美实践是解决“二律背反”的途径286

第四节 审美创造的时代性288

第十六章审美价值系统及其与其他价値系统的关系293

第一节 审美价值系统的“树状结构模型”293

第二节 各种审美价值系统之间的排斥与融合296

第三节审美价值系统与政治价值系统的相互作用298

(一)有时候,美具有尖锐的政治性299

(二)政治价值系统对美的干预299

第四节审美价值系统与道德价值系统的相互作用303

(一)审美价值系统与道德价值系统的一致性303

(二)道德价值系统对于审美价值系统的强化作用304

(三)道德价值系统对于审美价值系统直线式发展过程的“制动”作用305

(四)审美价值系统对于道德价值系统的辅翼作用305

第五节审美价值系统与科学价值系统的相互作用307

(一)微观审美过程中,审美价值同科学价值的矛盾307

(二)宏观审美过程中,科学价值系统对于审美价值系统的规范、制约作用309

第六节审美价值系统与经济价值系统的相互作用311

(一)经济价值系统为审美价值系统提供了物质载体311

(二)经济价值系统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审美价值系统的“扩张”能力312

(三)审美价值系统对经济价值系统的支撑与干扰313

(四)审美价值系统对提高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的作用316

第十七章美感的起源和基本特征318

第一节美感的起源318

(一)“美感起源”的多重含义318

(二)对美感起源问题的几种回答方式319

(三)人类审美感受能力的形成条件320

第二节美感的基本特征328

(一)美感的直觉性328

(二)美感的形象性330

(三)美感的情绪性332

(四)美感的创造性334

(五)美感的模糊性335

第三节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几个理论界限335

(一)不能把作家的创作过程解释做思维的过程335

(二)创作规律同认识规律不是一回事337

(三)思维过程同认识过程也不是一回事339

第十八章美感的生理基础与美感的心理形式340

第一节美感的生理基础340

(一)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生理基础340

(二)心理反应与生理反应的“对应性”341

(三)美感活动的生理反应特点342

第二节美感的心理形式342

(一)感觉342

(二)知觉345

(三)表象350

(四)联想353

(五)想象355

(六)情感360

(七)理解363

第十九章美感的分类与审美心理过程369

第一节美感的内部形态分类369

(一)感官愉悦370

(二)领悟372

(三)神往374

第二节美感的外部形态分类375

(一)优越感375

(二)优美感377

(三)崇高感(悲剧感)378

(四)滑稽感(喜剧感)380

第三节审美心理过程381

(一)审美态度382

(二)审美注意383

(三)审美期望383

(四)审美经验384

(五)审美趣味386

(六)审美观念387

(七)审美理想388

第二十章审美教育390

第一节中外美育思想和理论简介390

(一)中国美育思想和理论简介390

(二)西方美育思想和理论简介392

第二节审美教育的性质和特点395

(一)审美教育的性质:美育是情感教育395

(二)审美教育的特点396

第三节美育的社会目标和具体任务398

(一)美育的社会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398

(二)美育的作用:提高审美能力398

(三)社会主义时代美育的具体任务401

第四节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401

(一)审美教育的途径401

(二)美教育的方法404

后记405

主要参考书目407

1996《现代美学原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明兆著 1996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