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思维引论》
作者 | 单秀法,刘化绵著 编者 |
---|---|
出版 |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48 |
出版时间 | 1987(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216001451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850322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现代科学思维与思维科学1
第一节现代科学思维的含义和内容1
一 什么是现代科学思维2
二 现代科学思维的基本内容5
第二节思维科学和思维的生理机制13
一 人类对思维生理机制的探索14
二 围绕思维生理机制问题的哲学论争18
三 思维生理机制的研究对思维科学和科学思维的意义21
第三节思维的人工模拟25
一 思维模拟的历史必然性25
二 思维模拟对科学思维和思维科学的意义28
三 思维模拟不能完全代替主体的科学思维31
第二章中国传统思维的历史反思37
第一节中国传统思维的特征37
一 内省的政治伦理性39
二 直观的整体性41
三 和谐的统一性45
第二节中国传统思维的历史地位50
一 形成中国传统思维的基础和条件50
二 中国传统思维的历史功绩55
三 传统思维的消极影响58
第三节传统和现代化64
一 传统、传统文化以及对它的理解65
二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与现代人72
三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75
第三章现代科学背景下的主体和客体79
第一节认识系统的要素79
一 主体要素79
二 客体要素83
三 信息与认识87
第二节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89
一 主体对客体的作用89
二 客体对主体的作用94
三 主体和客体的一致性96
第三节思维能力和主体结构110
一 思维能力110
二 思维能力和主体的基本要素115
第四章现代科学思维的主体结构119
第一节科学思维主体内在结构的知识系列119
一 主体的知识系列是一种动态结构120
二 主体知识在主体思维过程中的作用123
三 主体知识系列在与新信息的矛盾中不断发展127
四 防止主体知识的负效应130
第二节科学思维主体内在结构的情感、意志系列133
一 情感的本质133
二 意志的本质及其与情感的关系136
三 情感和意志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影响138
四 建立科学合理的主体内在结构143
第三节现代科学思维主体的外在结构150
一 主体外在结构的历史发展150
二 思维主体结构的历史发展152
三 认识主体由“人”到“人一机”系统的发展156
第五章现代科学思维主体的群体结构160
第一节认识个体、群体和人类主体160
一 认识主体是个体和群体的统一160
二 认识主体的历史发展163
三 现代思维主体群体化的依据168
第二节认识群体的分类172
一 政治型的认识群体172
二 经济型的认识群体176
三 科学型的认识群体180
第三节认识群体的特征189
一 认识群体产生和存在的“原始星云”模式189
二 认识群体的互补原则197
第六章系统思维方法200
第一节系统思维方法的整体原则201
一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202
二 整体原则对思维方法的要求207
第二节系统思维方法的结构原则214
一 系统中结构和功能的关系214
二 结构原则对思维方法的要求220
第三节系统思维方法的动态原则226
一 系统运动的一般规定226
二 系统动态原则对思维方法的要求230
第七章立体思维方法236
第一节思维参照系和信息中介对思维方式的影响236
一 思维参照系的作用和实质237
二 信息中介对思维方式的影响241
第二节关于线性集中思维和平面扩散思维的分析247
一 线性集中思维的基本特点248
二 平面扩散思维的优劣分析252
第三节线性集中性与平面扩散性相统一的立体思维259
一 思维的线性集中性和平面扩散性相统一的基础259
二 立体思维中线性集中性与平面扩散性的关系263
三 立体思维的基本特点266
第八章模糊思维方法271
第一节模糊思维的实质和依据272
一 模糊思维的实质272
二 模糊思维的依据276
三 模糊思维与精确思维的辩证关系280
第二节模糊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284
一 模糊思维是人类认识的发端285
二 科学的模糊思维是达到真理性认识的重要环节289
三 模糊思维是达到精确认识的必要途径294
四 模糊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296
第三节模糊思维的基本方法299
一 模糊识别法302
二 模糊综合评判法304
三 浮动截集法307
第九章模型思维方法310
第一节模型思维的客观依据和历史发展310
一 事物的相似性是模型思维的客观依据311
二 模型思维的历史发展315
第二节模型思维的分类和一般特点322
一 物质模型思维323
二 思想模型思维325
三 模型思维的一般特点328
第三节模型思维的逻辑过程和应用336
一 模型与客体原型的关系337
二 模型思维的逻辑过程340
三 应用模型思维的意义345
后记348
1987《现代科学思维引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单秀法,刘化绵著 1987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现代经济学引论
- 1996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
- 现代思维方法学
- 1989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 现代教育思想引论
- 1986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现代管理思维
- 1994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
- 现代自然科学哲学引论
- 1992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思维数学引论
- 1991 北京:科学出版社
-
- 科学思维学
- 198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思维科学
- 1988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 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引论
- 1985 中国发明创造者基金会
-
- 思维科学导论
- 1989 工人出版社
-
- 思维科学简论
- 1985 北京: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
-
- 现代分离科学理论导引
- 1990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
- 现代思维形态学
- 1994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 现代数学引论
- 1995 北京:科学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