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麻醉学技术》求取 ⇩

彩插1

一、现代麻醉机的性能要求3

第一篇 基本麻醉技术3

第一节 现代麻醉机的性能和构成3

第一章 麻醉机的结构、使用和检测3

二、麻醉机的结构和主要部件4

第二节 麻醉机基本部分5

一、压缩气筒5

二、中心供气系统9

三、压力调节器13

四、压力表15

五、流量计16

六、CO2吸收器20

七、快速给氧阀21

八、单向活瓣22

九、呼吸管、贮气囊、面罩和通气系统23

十、通气系统压力表23

十一、贮气囊/呼吸机选择开关24

十二、逸气活瓣和残气清除系统25

一、气电报警装置27

二、低氧压自动切断调节装置27

第三节 麻醉机的防乏氧安全装置27

三、强制性最低氧流量29

四、N2O-O2比例调控保护装置29

五、N2O-O2比例均衡装置31

第四节 麻醉蒸发器32

一、温度-气流量补偿型蒸发器33

二、蒸发器的标准要求34

三、常用蒸发器的特点34

四、蒸发器在回路中的位置41

五、蒸发器的连接42

六、使用蒸发器中的注意事项43

第五节 麻醉呼吸器的调校和使用44

一、麻醉呼吸器的种类44

二、工作原理45

三、常用麻醉呼吸机的特点45

四、麻醉呼吸器的使用53

五、应用麻醉呼吸器中的注意事项和监测54

第六节 麻醉机安全检查纲要54

第二章 常用麻醉通气系统57

第一节 麻醉通气系统的性能标准和分类57

一、麻醉通气系统的性能标准57

二、麻醉通气系统的分类57

二、吹入法59

一、开放面罩59

第二节 开放法或无重复吸人系统59

三、无重复吸入系统60

四、T型管装置62

第三节 Mapleson(麦氏)通气系统63

一、麦氏A系统64

二、麦氏B系统66

三、麦氏C系统67

四、麦氏D系统67

五、麦氏E系统(T-管系统)71

六、麦氏F系统72

第四节 麦氏系统的改良型72

三、Humphrey设计的ADE兼容系统73

二、Johanne burgA-D系统转换阀73

一、A/D兼容环路73

四、多环路系统75

六、MeraF系统77

五、单管同轴A/D兼容系统77

七、麦氏系统和呼吸气体监测78

八、麦氏系统的优缺点79

第五节 CO2吸收式通气系统80

一、基本要求80

二、主要部件的位置及功能分析81

三、呼吸监测装置的位置85

四、PEEP阀的位置与功能分析87

五、循环吸收式环路的阻力、呼吸功和死腔87

六、循环吸收式环路的加热和湿化87

七、吸入浓度和输出浓度的关系88

八、小儿的循环吸收式环路90

九、循环吸收式环路的优缺点91

第三章 麻醉器具的清洁、消毒和灭菌93

第一节 消毒、灭菌和清洁的基本概念93

一、消毒93

二、灭菌94

三、清洁94

第二节 麻醉器具的常用消毒、灭菌和清洁方法94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94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97

三、清洁方法98

第三节 常用化学消毒剂及其使用99

一、液体化学消毒剂99

二、气体化学消毒剂101

第四节 麻醉器械的消毒、灭菌和清洁104

一、物品的分类104

二、麻醉设备污染的预防105

三、各种麻醉器械的处理措施107

第五节 特殊感染或传染病人麻醉器具的消毒及工作人员的防护112

一、特殊感染或传染病人麻醉器具的消毒112

二、麻醉工作人员对职业性感染传播的防护113

第四章 病人的术前准备和术前用药115

第一节 麻醉前的访视115

一、病史复习115

二、精神状态及全身状况116

三、体检复查116

四、器官功能状况117

五、手术情况118

第二节 麻醉前病情评估118

一、身体状况分级在术前病情评估中的应用118

二、重要器官疾病的麻醉前病情评估119

三、特殊病情的麻醉前评估与准备124

第三节 麻醉方法的选择125

一、病情与麻醉选择125

第四节 麻醉诱导前的准备126

一、病人的准备126

三、麻醉医师的经验能力与麻醉选择126

二、手术要求与麻醉选择126

第五节 门诊或人院当天手术病人的术前准备127

二、器械的准备127

一、麻醉科门诊128

二、门诊手术病人的选择与准备128

三、门诊麻醉后处理129

第六节 麻醉前用药129

一、麻醉前用药的药理学目的129

二、常用麻醉前用药的药理学特点130

三、术前用药的原则132

四、常用术前药物的剂量133

一、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134

第一节 有关合理用药的一些基本概念134

第五章 围术期合理用药的药理学基础和原则134

二、药物作用方式和可逆性135

三、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135

四、量-效关系136

五、时-效关系138

六、构-效关系138

七、受体学说139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和合理用药141

一、药物的吸收和用药途径选择141

二、药物的分布和合理用药143

三、药物的半衰期与合理用药143

第三节 病人生理因素和合理用药145

一、年龄145

二、个体差异146

第四节 病理状态和合理用药147

一、心功能衰竭147

二、肝脏疾病148

三、肾脏疾病149

第五节 麻醉期间药物的相互作用和合理用药152

一、药效动力学机理152

二、药代动力学机制153

三、化学或物理方面的机制155

第六节 围术期肌松药的合理应用155

二、肌松药的应用原则156

一、适应证及优点156

三、缩短非去极化肌松药起效时间的方法157

四、肌松药的联合应用158

五、神经肌肉阻滞的转复161

第七节 临床麻醉中合理用药的评价163

一、麻醉合理用药的评价标准163

二、麻醉合理用药的基本要求163

第六章 吸入全身麻醉165

第一节 吸人麻醉方式分类165

一、按流量分类165

二、按使用回路分类166

二、挥发器开启的大小167

一、药物的选择167

第二节 影响吸人麻醉的因素167

三、麻醉回路的容量及新鲜气流量168

四、肺泡通气量169

五、麻醉药摄取入血量(心输出量)169

六、浓度效应170

七、第二气体效应171

八、相反作用171

九、其他172

第三节 挥发性麻醉药消耗量的计算172

第四节 吸人麻醉药173

一、吸入麻醉药的特点173

二、目前常用吸入麻醉药173

三、MAC的概念174

第五节 吸入麻醉作用深度的体征176

第六节 吸入麻醉诱导178

第七节 吸入麻醉维持180

第八节 紧闭回路麻醉181

一、紧闭式的优点182

二、缺点及注意点182

三、紧闭麻醉的基本理论183

四、紧闭麻醉的仪器184

五、实施紧闭回路麻醉的基本原则185

六、紧闭麻醉的实施186

第九节 麻醉恢复189

第一节 静脉麻醉的优缺点及特点192

第七章 静脉全身麻醉192

第二节 静脉输注的药代动力学概念193

一、一室模型193

二、三室模型197

三、输注时间相关的血药半降时间199

四、容积、清除率与“半降时间”的关系200

五、三室模型的输注方案202

第三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概念203

一、浓度-效应与刑量-效应203

二、效应室模型203

三、麻醉药作用强度205

四、稳态血浆半降时间206

一、静脉麻醉药的药理学特点208

第四节静脉麻醉药208

二、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210

第五节 药代学及药动学在持续输注麻醉的应用224

一、持续输注的优点224

二、持续输注的方法226

三、负荷量的计算227

四、维持输注的调节229

第六节静脉麻醉药的输注装置比较230

一、带计算功能输注泵230

二、计算机(智能)输注泵231

第七节静脉诱导231

一、常用静脉诱导药物及特点231

二、诱导注意事项232

三、诱导时的联合用药232

五、并发症233

四、非静脉途径麻醉诱导233

第八节复合麻醉(平衡麻醉)维持233

一、麻醉维持的深度234

三、麻醉维持复合用药与恢复的关系235

二、复合麻醉维持中各成分的调节235

一、静脉麻醉药人工输注方案设计的原则237

第九节 静脉麻醉药人工输注方案237

二、常用静脉麻醉输注方案239

一、麻醉强度243

二、药代动力学243

第十节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243

三、药效学244

四、临床应用246

第十一节麻醉恢复246

第十二节药物之间的干扰246

二、局麻药的不良反应249

第一节 常用局麻药及其反应249

一、常用的局麻药249

第八章 局部麻醉249

第二节 局部麻醉的方法251

一、表面麻醉252

二、局部浸润麻醉252

三、区域阻滞麻醉253

四、局部静脉麻醉253

第三节 神经及神经丛阻滞254

一、颈神经丛阻滞254

二、臂神经丛阻滞256

三、上肢神经阻滞259

四、肋间神经阻滞264

五、下肢神经阻滞265

六、星状神经节阻滞269

七、腹腔神经丛阻滞270

第四节 局部神经阻滞效果的判断272

第九章 椎管内阻滞274

第一节 椎管内阻滞的解剖和生理特点274

一、解剖特点274

二、生理特点277

第二节 硬膜外间隙阻滞279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279

二、实施方法280

三、硬膜外阻滞的其他用途286

第三节 骶管阻滞287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288

二、实施方法288

第四节 蛛网膜下隙阻滞289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289

二、实施方法290

第五节 椎管内复合麻醉292

一、单导管法292

一、全脊髓麻醉293

三、呼吸抑制293

二、血压下降293

第六节 椎管内阻滞的并发症293

二、双导管法293

六、腰背痛294

七、麻醉后头痛294

八、硬膜外间隙出血294

九、神经损伤294

四、局麻药毒性反应294

五、恶心呕吐294

十、导管折断295

十一、尿潴留295

十二、感染295

一、麻醉性监护的概念297

二、MAC的内容和要求297

第一节 概述297

第十章 镇静及麻醉性监护297

三、MAC的适应证299

四、MAC前准备299

第二节 常用的镇静方法300

一、口服、肌注及经直肠给药镇静300

二、吸入麻醉镇静300

三、静脉给药镇静301

四、镇静药物的拮抗303

第三节 镇静镇痛中监测的重要性303

一、整体监测304

二、呼吸功能监测305

三、循环功能监测305

一、磁共振成像306

五、MAC后恢复室监测306

四、中枢神经系统监测306

第四节 手术室外MAC306

三、体外冲击波碎石术307

二、MAC在胃肠道室307

第十一章 针刺镇痛麻醉技术308

第一节 针刺镇痛原理研究308

一、针刺穴位的镇痛效应308

四、中枢神经递质和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309

三、神经系统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309

二、中医学对针刺镇痛的主要论点309

第二节 中医学针刺的基本理论310

一、针刺镇痛中有关脏腑、经络的基本知识310

二、针刺体穴穴位知识介绍311

三、耳穴的基本知识314

第三节 针刺镇痛麻醉方法315

一、选穴原则及注意事项315

二、针刺镇痛麻醉前准备316

三、操作方法317

四、针药复合镇痛技术318

第四节 针刺镇痛麻醉的临床应用319

一、颅脑手术319

五、针刺镇痛麻醉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319

二、喉手术320

三、颈部手术320

四、心脏手术321

五、胃大部切除术321

二、晕针322

六、妇产科手术322

一、过敏反应322

第五节 针刺的不良反应、并发症及防治322

三、断针323

四、出针困难323

五、针刺感染323

六、针刺损伤脏器323

一、口咽通气道的结构和类型325

第一节 口咽或鼻咽通气道325

第十二章 非气管导管性通气道325

二、鼻咽通气道328

第二节 喉罩通气道(LMA)329

一、LMA的结构和型号330

二、LMA的使用方法331

三、临床应用334

四、LMA使用中的并发症335

五、禁忌证337

六、LMA的优缺点337

二、插入方法339

一、结构339

第三节 食管气管联合导气管339

三、ETC的适应证341

四、ETC的临床应用研究342

五、ETC与其他紧急气道装置的比较342

六、ETC的优缺点343

第四节 食管阻塞式通气管(EOA)343

一、EOA的结构和通气原理344

二、EOA的操作方法344

三、EOA的优缺点和并发症345

第五节 咽气管气道346

一、结构346

三、评价和应用注意事项347

二、使用方法347

第一节 常规气管内插管350

一、插管前检查及评估350

第十三章 气管内插管350

二、插管前准备353

三、插管前的麻醉354

四、经口气管内插管356

五、经鼻气管内插管360

六、导管插入气管的确认364

七、拔管365

八、并发症367

一、支气管内插管的目的和优缺点368

二、支气管内插管的操作和步骤368

第二节 支气管内插管368

第三节 环甲膜穿刺及气管切开370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372

第十四 困难气道的定义和分级372

二、气道困难的程度373

三、插管困难的发生率373

第二节 气管插管困难和气道困难的原因374

一、气管插管困难的原因374

二、气道困难的原因374

第三节 困难气道的预测375

三、颅骨和第一颈椎的角度376

四、舌咽解剖结构376

二、张口度376

一、一般表现376

五、寰枕关节伸展度377

六、下颌间隙377

七、Willson综合评定377

八、其他检查方法378

第四节 插管困难的处理378

一、清醒插管技术378

二、非清醒插管技术381

三、插管方法的选择382

二、维持上呼吸道通畅的方法396

三、口咽或鼻咽通气道法396

一、面罩给氧法396

第五节 困难插管病人的呼吸管理396

四、喉头拉钩法398

五、面罩不能通气且气管插管困难病人的处理399

一、气管导管插入气管的确认401

二、困难插管的并发症及其防治401

第六节 困难气道处理中的注意事项401

三、困难插管病人的拔管402

第十五章 麻醉的呼吸管理404

第一节 呼吸功能的观察404

一、术前呼吸功能检查404

二、麻醉期间的呼吸观察406

一、呼吸异常的表现408

第二节 呼吸异常的表现和原因408

二、呼吸紊乱原因410

第三节 呼吸管理原则及方法411

一、基本原则411

二、呼吸管理的方法412

第四节 椎管内阻滞的呼吸管理414

一、椎管内阻滞对呼吸生理的影响414

二、呼吸管理中的注意事项415

第五节 特殊病人麻醉的呼吸管理416

一、肥胖患者麻醉的呼吸管理416

二、老年患者麻醉的呼吸管理417

三、小儿麻醉的呼吸管理418

四、呼吸道受压患者麻醉的呼吸管理419

五、单肺通气麻醉的呼吸管理420

二、血压422

第十六章 麻醉的循环管理422

一、脉搏422

第一节 循环功能的观察422

三、微循环观察423

第二节 循环功能紊乱的表现及原因424

一、低血压424

四、中心静脉压测定424

五、心电图424

六、血流动力学监测424

二、高血压426

第三节 循环稳定的维护427

一、维持正常血容量428

二、掌握适当的麻醉深度429

三、积极处理循环紊乱429

四、加强呼吸管理430

一、高血压患者的麻醉循环管理431

第四节 特殊病人的麻醉循环管理431

二、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麻醉的循环管理432

三、小儿麻醉的循环管理435

四、老年患者的麻醉循环管理435

五、产科麻醉的循环管理436

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麻醉循环管理438

七、创伤患者麻醉的循环管理439

八、肾上腺手术麻醉的循环管理440

一、体外循环方式和目的445

二、管道445

第一节 体外循环用品445

第十七章 体外循环技术445

三、氧合器447

四、血泵448

五、滤器449

一、动脉压的监测和维持450

第二节 体外循环中的监测和管理450

二、中心静脉压(CVP)监测451

三、左房压(LAP)监测451

四、温度452

五、抗凝与拮抗452

一、常温体外循环453

第三节 基本灌注技术453

六、血气及生化指标的监测453

二、浅低温体外循环454

四、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454

三、中低温体外循环454

五、深低温停循环体外循环455

六、上下半身分别灌注体外循环455

七、部分体外循环455

第十八章 低温技术和麻醉457

第一节 低温医学的发展简史457

第二节 低温的病理生理458

一、降低代谢率458

二、低温时各脏器的影响459

一、全身低温460

第三节 低温技术的临床应用460

二、局部低温463

三、α稳态和pH稳态464

第十九章 控制性低血压467

第一节 控制性低血压的生理学基础467

一、血压467

二、组织灌流量468

三、组织灌注压468

四、控制性低血压明显减少出血469

五、重要脏器血流是否减少469

六、器官血流的自身调节能力471

八、呼吸末正压对血压的影响472

七、体位对血压的影响472

第二节 控制性低血压的常用药物及应用方法473

一、广泛围椎管内麻醉473

二、挥发性麻醉药473

三、阿方那特(咪噻吩,三甲噻方)474

四、硝酸甘油474

五、硝普钠475

六、腺苷及三磷酸腺苷(ATP)477

七、前列腺素E1(PGE1)478

八、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及钙通道阻滞剂478

九、内皮细胞松弛因子——一氧化氮479

第四节 控制性低血压的管理480

三、并发症480

一、适应证480

二、禁忌证480

第三节 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480

一、一般要求481

二、降压方法选择的原则482

三、降压诱导及复压482

四、控制性低血压“安全限”482

五、控制性低血压的输液483

六、控制交感神经张力及心率484

七、控制性低血压的监测484

二、实施方法485

一、理论基础485

第五节 控制性低血压与血液稀释联合应用485

第二十章 血液保护(输血、自体输血及血液稀释)487

第一节 术中失血量的测定487

第二节 手术及创伤输血488

一、输血指征488

二、成分输血的优点489

三、成分输血的生理489

四、输血的并发症492

第三节 减少手术出血的一般方法492

一、麻醉及手术的影响492

四、止血带493

五、抗凝药物治疗493

二、体位对术区渗血的影响493

三、血管收缩药浸润493

一、自体贮血的特点、适应证和禁忌证494

六、术中应用控制性低血压494

第四节 术前自体贮血494

二、自体贮血的方法和注意事项495

第五节 血液回收495

一、过滤法496

二、细月包处理及清洗技术497

三、并发症498

四、回收血的禁忌证498

第六节 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498

一、血液稀释对血液粘滞度的影响498

二、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的生理影响499

三、适应证和禁忌证499

四、万法500

五、注意事项501

第一节 基本概念503

第二十一章 围术期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维持503

第二节 围术期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的特504

一、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的特点504

二、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特点505

三、急诊外科休克病人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特点506

四、神经外科疾病患者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的特点506

五、糖尿病患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的特点507

第三节 围术期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507

一、电解质平衡失调507

二、围术期酸碱平衡失调511

第四节 围术期水、电解质平衡监测513

二、电解质监测513

一、尿的监测513

三、体重的监测514

第五节 常用输液制剂515

一、晶体液515

二、胶体液516

第六节 围术期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的纠治519

一、术中输液和输血519

二、小儿术中输液的应用520

三、术中电解质紊乱的纠治521

四、术中酸碱平衡失调的处理524

五、糖尿病高渗性高血糖和酮症酸中毒的治疗525

第七节 围术期输液和输血的并发症526

一、输液反应526

二、过敏性反应526

三、微生物及霉菌污染反应526

四、溶血反应527

五、急性肺水肿527

六、静脉炎527

七、气栓和血栓528

二、寒战的机制529

一、寒战的易患因素、分级和危害529

第二十二章 常见麻醉并发症的防治529

第一节 麻醉后寒战的防治529

一、危害性、发生机制和可能的表现530

三、寒战的防治530

第二节 术后躁动530

二、术后躁动的危险因素531

三、预防和处理532

一、原因533

第三节 苏醒延迟的防治533

二、苏醒延迟的处理534

三、苏醒延迟的预防535

第四节 支气管哮喘的防治535

一、常见原因和临床表现535

二、防治535

第五节 呼吸抑制的防治536

一、药物蓄积或残留所致的呼吸抑制536

三、手术合并症所致的呼吸抑制537

二、低肺功能所致的呼吸抑制537

第六节 围术期心肌缺血的防治538

一、发生心肌缺血的原因538

二、心肌缺血的监测及表现539

三、心肌缺血的预防及处理原则539

四、围术期心肌梗死的防治540

二、预防措施541

第七节 围术期神经功能障碍的防治541

一、发生原因和临床表现541

三、诊断542

一、术后睡眠紊乱的形式和持续时间543

四、治疗543

第八节 术后睡眠功能紊乱543

二、术后睡眠紊乱的病因学544

三、术后睡眠紊乱的不良影响及其防治546

第九节 麻醉和手术期间的知晓547

一、知晓的原因和特点547

二、知晓对术后病人的影响548

三、知晓的预防和治疗548

一、皮肤粘膜颜色的观察553

第二十三章 呼吸功能监测553

二、呼吸运动的观察553

第一节 不用监测仪的临床常规呼吸功能监测553

第二篇 监测技术553

三、扪诊554

四、叩诊554

五、听诊554

六、麻醉下缺氧、CO2潴留的临床判断555

第二节 肺通气功能的监测556

一、呼吸容量监测556

二、通气压力监测556

三、机械通气时的顺应性和阻力558

四、旁气流通气监测558

第三节 氧交换有效性的监测563

一、吸入氧浓度(F1O2)监测563

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监测567

三、动脉血氧分压(PaO2)监测567

六、静脉血分流的影响568

四、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568

五、经皮氧分压(PtcO2)监测568

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569

第四节 二氧化碳交换有效性的监测569

一、二氧化碳的分钟生成量(VCO2)569

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569

四、经皮二氧化碳分压(PtcCO2)监测570

五、生理死腔对CO2交换的影响571

第二十四章 血气分析573

第一节 血气分析仪简介573

第二节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保存574

一、采血部位的选择574

二、经桡动脉穿刺采血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574

第三节 血气分析常用指标的正常值及意义575

三、影响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因素575

一、判断酸碱失衡应掌握的原则578

第四节 酸碱失衡的诊断578

二、判断酸碱失衡类型的常用方法579

第五节 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581

一、低氧血症的诊断581

二、了解肺通气和肺换气情况581

三、指导机械通气582

四、术前肺功能评估582

五、酸碱失衡的诊断582

一、持续动脉血气监测的原理583

第六节 持续动脉血气分析583

二、临床持续血气分析仪584

三、持续动脉血气分析的准确性585

第二十五章 呼气末CO2浓度监测587

第一节 PETCO2监测方法587

一、主流型红外线分析仪587

二、化学性CO2测定法589

三、CO2监测仪的标准590

第二节 CO2监测的临床意义591

一、代谢功能591

二、循环功能591

三、呼吸功能592

四、通气系统功能593

一、采样方面的问题594

第三节 PaCO2和PETCO2之间的关系594

二、通气/灌流比失调595

三、CO2监测仪失真595

四、其他因素595

第四节 CO2曲线图分析及临床意义595

一、正常CO2曲线图596

二、常见的异常CO2曲线图597

第五节 CO2曲线图分析在小儿的应用602

一、小儿的CO2曲线图监测602

二、影响小儿PaCO2-PETCO2差别的原因603

三、小儿CO2曲线图监测结果失真的原因及其注意事项604

二、需联合应用其他监测606

第六节 PETCO2监测的局限性和注意事项606

一、PETCO2和SPO2的比较606

三、PaCO2低于PETCO2的可能原因607

四、应用注意事项607

第二十六章 无创脉率-氧饱和度监测609

第一节 NPO的工作原理609

一、分光光度测定法609

二、容积记录测定法611

第二节 仪器结构和测量方法612

一、仪器结构612

三、SPO2的正常值和准确性614

四、NPO的临床测量方法614

二、NPO的仪器标准614

第三节 NPO的临床应用616

一、监测组织氧合功能616

二、监测循环功能618

三、定位血管619

四、其他用途619

第四节 影响NPO测定的因素620

一、肤色的影响620

二、血红蛋白的影响620

五、探头放置部位621

四、血管收缩和静脉充血的影响621

三、注射染料的影响621

第五节 NPO监测的优缺点622

一、NPO监测的优点622

二、NPO的缺点和局限性623

第二十七章 吸入麻醉药浓度监测627

第一节 吸人麻醉药浓度的监测方法627

一、红外线吸收分析法627

二、Raman波谱仪631

三、质谱仪632

四、其他监测方法635

二、适应证637

一、吸入麻醉药监测仪的国际标准637

第二节 吸人麻醉药浓度监测的临床应用637

三、临床测定步骤638

四、吸入麻醉药浓度监测的临床意义639

第二十八章 脑和脊髓功能监测642

第一节 常规脑电图监测642

一、脑电图的基本知识642

二、脑电图监测方法643

三、异常脑电图的识别645

四、常规脑电图监测与麻醉649

第二节 自动处理的脑电活动监测651

一、脑功能监测651

二、脑功能分析监测651

三、脑电周期分析法652

四、脑电功率谱分析法653

五、脑电地形图657

六、双谱分析658

七、脑电非周期性分析法659

一、满意自动处理EEG监测仪的标准661

二、术中EEG监测的指征661

三、术中EEG监测的操作规则661

第三节 自动处理EEG监测在麻醉中的应用661

四、EEG监测结果的判断方法和注意事项664

第四节 诱发电位监测668

一、诱发电位信号的处理与采集668

二、诱发电位的分类669

三、仪器设备与方法技术671

四、诱发电位波形分析674

五、术中干扰诱发电位监测的因素678

六、术中诱发电位改变的处理原则681

七、诱发电位监测在围术期的应用及意义682

第五节 脑血流监测685

一、脑血流的测定方法685

二、围术期脑血流监测的意义和应用696

第六节 颅内压监测699

一、颅内压监测方法699

二、颅内压监测波形分析705

三、颅内压监测的作用及在临床中的应用709

四、颅内压监测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710

第七节 脑氧饱和度监测712

一、脑氧饱和度仪结构及工作原理713

二、临床应用715

三、使用中常见问题及局限性718

第二十九章 全身麻醉深度的监测721

第一节 关于麻醉和麻醉深度定义的争议721

第二节 麻醉深度监测的要求和方法723

一、理想麻醉深度监测方法的条件723

二、常用的监测方法及其意义724

第三节 麻醉中神志状态的监测725

一、知晓、记忆和回忆的概念725

二、知晓、记忆、回忆和全身麻醉725

三、神志状态的监测方法727

一、临床体征的观察728

第四节 麻醉深度的临床判断728

二、临床体征的特点及应用注意事项729

三、临床体征与麻醉深度的调控730

第五节 应激反应程度的监测730

一、应激反应的发生过程730

二、应激反应的监测732

第六节 其他监测方法732

一、麻醉药物浓度监测732

四、额肌肌电733

五、食道下段收缩性733

三、指端容积描记图733

二、运动反应733

六、心率变异分析监测734

第一节 心电图736

第三十章 循环功能监测736

一、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和生理736

二、ECG复合波的组成737

三、心电监测电极放置部位皮肤的准备738

四、3导联和5导联心电图电极的放置738

五、侵入性心电图导联738

九、术中ECG监测的潜在危险744

十、计算机化ECG分析的新进展744

第二节 心脏功能监测744

八、术中ECG的诊断与监测模式的区别744

七、干扰术中ECG监测的因素744

六、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744

二、后负荷745

一、前负荷745

三、心肌收缩力746

四、超声心动图在循环功能监测中的应用749

第三节 体循环压力监测756

一、动脉血压756

二、CVP监测760

第四节 肺循环监测764

一、肺动脉飘浮导管的放置764

三、如何判断导管的正确位置765

四、并发症和注意事项765

二、通过飘浮导管可获得的临床信息765

二、SvO2监测技术766

第五节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766

一、SvO2的生理和病理生理766

三、麻醉中连续监测SvO2的意义767

第六节 组织循环的监测768

一、氧供-氧耗法768

二、胃肠张力计法768

第三十一章 围术期心肌缺血的监测770

第一节 心电图770

一、心电图的导联770

二、心肌缺血时ECG的改变772

三、心电图运动试验775

四、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775

一、导联系统选择777

二、记录方式和记录器777

第二节 动态ECG777

三、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法778

四、DCG分析技术778

五、DCG在心肌缺血监测中的应用779

第三节 超声心动图781

一、超声心动图在心肌缺血监测中的作用781

二、术中应用TEE监测心肌缺血应注意的事项784

三、超声心动图监测心肌缺血的优点784

第四节 心动记波图785

一、心动记波仪的工作原理785

二、检查方法786

三、正常和异常CKG786

四、CKG在心肌缺血监测中的作用787

第五节 放射核素法788

五、CKG的优点和局限性788

一、心室功能的放射核素测定法788

二、心肌显像793

三、心肌断层显像796

第六节 其他监测方法797

一、肺动脉导管测压797

三、心肌乳酸代谢测定798

二、血管心室造影798

四、酶测定法799

第三十二章 体温监测800

第一节 体温变化对机体的主要影响800

一、高热的影响800

二、低温的影响801

一、病人802

第二节 手术期间影响体温的因素802

三、药物803

二、麻醉方法和各种操作对体温的影响803

四、环境温度804

第三节 体温监测方法805

一、温度计805

二、测温部位及方法805

第三十三章 出凝血功能的监测808

第一节 正常的止血机制808

一、血管及内皮的止血功能808

第二节 血液凝固809

二、巨核细月包及血小板的止血功能809

一、凝血机制810

二、抗凝机制810

第三节 出血功能实验室检查的筛选试验812

一、血管壁和血小板的筛选试验812

二、凝血因子的筛选试验812

三、纤溶系统的筛选试验814

第四节 血管内皮细胞及血小板的实验室检查814

一、内皮细胞标记物-Weibel-Pal9de小体测定814

二、平均血小板体积检测815

三、血小板粘附试验815

四、血小板聚集试验815

五、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Ⅱb和Ⅲa(GPⅠb、Ⅱb和Ⅲa)的定量检测816

第五节 凝血第三阶段的实验室检查817

一、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含量测定法817

六、血小板代谢活性——血栓烷B2(ThromboxaneB2)检测817

二、正常参考值818

三、临床意义818

第六节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实验室检查818

一、组织纤溶酶原活化剂活性检测818

二、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活性测定819

三、纤溶活化标志物-D-二聚体的检测819

四、血栓弹力图820

一、胆红素代谢试验822

第一节 肝功能检查822

第三十四章 肝肾功能检查822

二、胆汁酸代谢试验823

三、蛋白质代谢功能824

四、酶类测定827

六、肝代谢功能试验829

五、吲哚氰绿排泄试验829

七、血清Ⅳ型月吏原测定830

第二节 围术期肝功能检查的意义831

一、术前肝病病人耐受能力的评估831

二、加强肝病病人手术和麻醉中的肝脏保护831

第三节 肾功能检查832

一、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试验832

二、反映肾小管功能的试验834

第四节 围术期肾功能检查的意义837

一、肾病病人手术耐受能力的术前评估837

三、肾血流量测定837

二、术中肾功能监测838

第三十五章 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监测839

第一节 NMT监测的原理、方法和基本技术839

一、NMT监测的原理839

二、NMT监测仪器的要求839

三、神经刺激器与电刺激参数840

四、神经肌肉阻滞的临床估测法842

第二节 神经刺激的部位和电极843

一、神经刺激的部位843

二、神经刺激电极846

一、目测847

第三节 诱发反应的评估方法847

二、感触法847

四、加速度仪848

三、肌机械图848

五、肌电图849

第四节 电刺激的类型和方式850

一、单次颤搐刺激850

二、四次成串刺激851

三、强直刺激853

四、强直刺激后计数856

五、双重爆发刺激857

第五节 NMT监测在围术期的应用和注意事项858

一、NMT监测的合理临床应用858

二、各种刺激方式间的相互影响861

三、NMT监测的并发症和不良影响862

第三十六章 血药浓度监测864

第一节 概述864

一、血药浓度监测的基本要求864

二、测定血药浓度前必须掌握药物的性质864

第二节 血药浓度监测常用方法及设备865

一、薄层色谱法865

二、气相色谱法868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869

四、紫外光谱法871

第三节 生物样品中药物的提取法872

五、放射免疫测定法872

一、样品预处理的目的872

二、样品预处理的方法873

一、监测方法选择的标准874

二、监测方法的建立874

第四节 血药浓度监测方法的选择和建立874

三、血药浓度测定中的质量控制876

第五节 常用静脉麻醉药的血药浓度分析方法878

一、氯胺酮878

二、利多卡因879

三、布比卡因881

四、儿茶酚胺882

五、芬太尼885

六、咪唑安定886

七、乙托咪酯889

八、乳酸890

九、硫喷妥钠891

十、潘库溴铵891

十一、异丙酚892

第三十七章 胎儿监测895

第一节 胎儿心率与子宫收缩监测895

一、监护仪器的类别895

二、FHR监测的观察和意义898

三、产前FHR监测的预测性应用903

四、围术期FHR异常的病因和处理905

五、围术期FHR监测的麻醉意义909

第二节 胎儿心电图监测910

一、检测原理和方法910

二、正常FECG表现911

三、异常情况下FECC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912

第三节 羊膜镜检查914

一、羊膜镜的结构和种类914

二、监护条件和操作方法914

三、判断标准915

四、适应证和禁忌证915

第四节 胎儿肺成熟度的检查916

一、卵磷脂/鞘磷脂比值的测定方法916

二、振荡试验(泡沫试验)917

三、优选乙醚法918

四、羊水滴量测定胎儿肺成熟度919

五、羊水磷脂酰甘油测定法919

六、羊水中稳定性微泡测定法920

七、软脂酸和硬脂酸比值(P/S)920

八、饱和磷脂酰胆碱与不饱和磷脂酰胆碱920

九、溶菌酶(LZM)活性920

第五节 胎儿血气及酸碱平衡监测921

一、胎儿头皮毛细血管内血的采取921

二、母、儿血气及酸碱平衡变化的意义923

三、胎头血标本采集失败的原因和并发症924

四、胎儿头皮血监测中注意事项924

第三十八章 围术期监测的应用和注意问题926

第一节 监测的定义、分类和要求926

一、监测的定义926

五、基本麻醉设备要求927

二、监测的分类927

四、应该监测哪些指标927

三、监测的基本要求927

一、压力监测系统928

第二节 监测系统的准备、维护和校正928

二、气体监测系统932

三、通气系统脱连接报警936

四、其他监测系统的准备937

第三节 监测仪的报警及处理937

一、常用报警装置938

二、报警信号938

三、报警优先940

四、报警系统的临床应用941

五、监测中的假性报警及其处理944

第四节 应重视病人的常规监测和安全监测945

一、常规监测945

二、病人的安全监测946

第五节 围术期监测中的用电安全947

一、触电947

二、电灼伤953

第三篇麻醉治疗技术957

第三十九章 心肺复苏957

第一节 基本生命支持958

一、心肺复苏时的气道管理959

二、人工呼吸960

三、人工循环961

第二节 进一步生命支持965

一、药物治疗965

二、心律失常的识别968

三、除颤及电复律968

四、CPR的特殊情况处理970

五、小儿心肺复苏970

第三节 复苏后生命支持970

一、脑复苏和脑保护970

二、循环功能的维持971

三、呼吸功能的维持972

五、水、电解质紊乱的防治973

四、感染的合并症及其防治973

第四十章 脑复苏与脑保护976

第一节 脑缺血性损伤的病理生理976

一、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976

二、脑缺血,仕损伤的血流阈值977

三、脑缺血时能量代谢的改变978

四、钙离子在急性脑缺血性损害中的作用978

五、自由基的脑损害作用979

六、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作用980

七、应激肽的释放-激肽系统的损害981

第二节 脑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981

第三节 脑复苏及脑保护的措施982

一、一般措施982

二、主要措施983

第四节 心肺脑复苏病人预后的判断989

一、脑缺血的转归989

二、判断心肺复苏后脑功能恢复的指标989

一、脑死亡的病因994

二、脑死亡的病理994

三、脑死亡的判断方法994

第五节 脑死亡994

四、脑死亡的诊断997

一、心脏性病因999

第一节 病因999

第四十一章 心功能衰竭的预防和治疗999

第二节 临床表现1000

一、左心功能衰竭1000

二、非心脏性病因1000

二、右心功能衰竭1001

三、全心功能衰竭1001

第三节 预防和治疗1002

一、调控心功能的方法1002

二、一般性预防和治疗措施1005

三、特殊心功能不全的治疗1006

一、装置和工作原理1011

第一节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011

第四十二章 辅助循环技术1011

二、IABP心脏辅助的机制1012

三、IABP的运行与调控1012

四、临床应用的适应证1014

五、临床禁忌证1015

六、提高反搏效果的因素1015

七、停用IABP的指征1016

八、IABP并发症1016

第二节 人工血泵心室辅助1016

一、人工血泵的类型和工作原理1017

三、心室辅助系统的建立1018

二、心室辅助的机制1018

四、辅助循环的管理1019

六、禁忌证1020

五、适应证1020

七、并发症1021

第三节 直接机械双心室助搏1022

一、结构1022

二、手术步骤1023

三、术后处理1023

第四节 全人工心脏1023

一、曾用过的TAH装置1023

二、适应证1024

五、评价1025

四、效果1025

三、连接方法1025

六、拆除1026

七、疗效1026

第四十三章 心律失常的治疗1027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发生机制1027

一、心律失常的定义和种类1027

二、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1028

三、心律失常的诊断程序1028

第二节 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1029

一、治疗原则1029

二、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1030

三、抗心律失常药的治疗选择1031

二、窦性心动过缓1037

一、窦性心动过速1037

第三节 常见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1037

三、室上性心动过速1038

四、心房颤动、扑动1040

五、早搏1041

六、室性心动过速1043

七、房室交界区心律1044

八、窦性停搏伴结性逸搏1044

九、房室传导阻滞1044

十、心室颤动1046

十一、心室内传导阻滞1046

第四节 麻醉与心律失常1046

六、电解质或酸碱平衡紊乱1047

五、手术刺激1047

一、麻醉药和肌松药1047

二、CO2蓄积与低氧血症1047

四、血流动力学1047

三、儿茶酚胺1047

一、心脏起搏1048

七、低温1048

第五节 心律失常的电起搏和导管消融治疗1048

二、电复律治疗1051

三、导管消融治疗1052

第四十四章 呼吸功能衰竭的治疗1054

第一节 呼吸功能衰竭的病因和分类1054

第二节 呼吸功能衰竭的机制1055

一、肺泡通气不足1055

二、肺泡(呼吸膜)弥散障碍1056

三、肺内分流增大1056

四、肺通气/灌流比例失调1056

第三节 呼吸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和体征1057

第四节 呼吸功能衰竭的治疗1057

一、治疗原则1057

二、COPD伴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治疗1057

三、保持机体有足够的氧合1058

四、胸部物理疗法1060

五、医用气体的湿化与雾化1063

一、心律失常1064

第五节 呼吸功能衰竭并发症的防治1064

五、肾功能衰竭1065

二、肺栓塞1065

四、胃肠道并发症1065

三、肺气压伤1065

第六节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1066

一、ARDS的病理生理1066

六、其他1066

二、ARDS的诊断与治疗1068

第七节 呼吸衰竭的体外膜肺支持疗法1071

一、ECMO在呼吸和循环功能衰竭治疗中的作用1071

二、使用ECMO的标准1071

三、ECMO的排除标准1072

四、ECMO的治疗原理1072

五、ECMO的使用方法1072

六、ECMO的并发症1073

第一节 休克病人的紧急处理1076

一、一般紧急处理1076

第四十五章 休克的治疗1076

二、病因学的紧急处理1077

三、气压抗休克裤的应用1077

第二节 气压抗休克裤在休克治疗中的应用1077

一、气压抗休克裤的结构和使用方法1078

二、PAST的适应证和禁忌证1078

三、气压抗休克裤的作用及其机理1079

五、使用气压抗休克裤的并发症1080

六、使用气压抗休克裤的注意事项1080

四、气压抗休克裤的充气压力和使用持续时间1080

第三节 液体复苏1081

一、补液量和速度的估计1081

二、液体类型的选择1083

第四节 正性肌力药和血管活性药的应用1085

一、强心药物1085

二、拟交感药物1086

三、血管扩张药物1087

第五节 酸中毒的纠正1088

第六节 失血性休克的治疗1088

一、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和正常的循环功能1088

三、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紊乱的处理1089

二、恢复血液的带氧能力1089

一、控制感染1090

二、营养支持1090

第七节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1090

三、液体的补充1091

四、正性肌力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1091

五、皮质类固醇的应用1092

六、阿片受体拮抗剂的应用1092

七、免疫学治疗1092

第四十六章 肝功能衰竭的治疗1094

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机理1094

一、病因和诱因1094

二、发病机理1095

一、麻醉药对肝脏的影响1096

第二节 围术期肝功能衰竭的诱发因素1096

二、手术对肝脏的影响1097

三、其他因素1098

第三节 复杂的临床表现—并发症1099

一、肝性脑病1099

二、脑水肿1100

三、凝血功能异常1100

四、肝肾综合征1100

五、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1101

六、血流动力学异常和组织缺氧1101

七、感染1101

二、并发症的治疗1102

第四节 肝功能衰竭的治疗1102

一、加强监护1102

八、低血糖1102

第五节 肝功能衰竭病人的围术期肝保护1106

一、充分的术前准备1106

二、合理的麻醉选择1106

三、加强麻醉管理1107

第四十七章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1109

第一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1109

一、治疗原发病1109

二、初发期的治疗1109

三、少尿期的治疗1110

一、明确高危病人1113

四、多尿期的治疗1113

第二节 围术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预防1113

五、恢复期的治疗1113

二、改善心血管功能1114

三、正常体温肾缺血的预防1115

四、利尿剂的使用1115

五、控制肾衰发病的主要环节1115

六、控制原发疾病1116

第三节 急性肾衰高危病人的麻醉处理1116

一、麻醉药和麻醉方法对肾功能的影响1116

二、经肾脏排泄的麻醉药物1117

三、麻醉处理原则和注意事项1117

第一节 概论1120

第四十八章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综合治疗1120

第二节 病因及发病机制1121

一、病因1121

二、发病机制1121

第三节 特征及病理生理1124

一、特征1124

二、病理生理1125

第四节 诊断标准1127

一、诊断标准1127

二、MSOF的病程1128

第五节 临床监测1129

四、肝功能测定1129

一、呼吸监测1129

三、肾功能监测1129

二、血流动力学监测1129

第六节 MSOF的治疗和预防1130

一、祛除病因及诱因1130

二、阻断病理通路1130

五、凝血功能测定1130

六、中枢神经系统测定1130

三、支持及对症治疗1132

四、MSOF的预防1133

第四十九章 氧治疗1135

第一节 氧治疗指征1135

第二节 氧传送系统1136

一、低流量供氧系统1136

二、高流量供氧系统1138

三、湿化器1140

一、高压氧治疗的作用1141

四、并发症1141

第三节 高压氧治疗1141

五、方法的选择1141

二、高压氧治疗的指征1142

三、高压氧治疗的并发症1142

四、氧中毒1142

第五十章 一氧化氮吸入治疗1144

第一节 NO的生理和病理生理作用1144

一、NO的合成和调节机制1144

二、NO的生理作用1145

三、NO的病理生理作用1146

二、NO气体稀释系统1147

一、NO气体储存系统1147

第二节 NO吸人治疗的输气系统1147

三、NO气体输送系统1148

四、NO2吸收装置1150

第三节 NO吸人治疗的临床应用1150

一、新生儿持续性肺高压1150

二、原发性肺高压1150

三、继发于心脏病的肺高压1151

四、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151

五、肺、支气管疾患1152

六、术中单肺通气1152

七、内毒素休克1152

二、NO吸入治疗的监测1153

一、NO吸入治疗的毒副作用1153

第四节 NO吸入治疗的安全性1153

第五十一章 机械通气治疗1156

第一节 机械通气的指征和禁忌证1156

一、机械通气的目的1156

二、呼吸机治疗适应证的呼吸生理指标1156

三、不同病因呼吸衰竭的呼吸机治疗选择时机1157

四、呼吸机治疗的相对禁忌证1157

第二节 呼吸机与病人的联接方式1158

一、接口和鼻夹1158

二、紧闭面罩1158

五、经鼻腔气管插管1159

三、喉罩1159

四、经口气管插管1159

六、气管切开插管1160

第三节 机械通气方式及临床应用1161

一、间歇正压通气1161

二、同步间歇正压通气1162

三、间歇指令性通气1162

四、分钟指令性通气1163

五、呼吸末正压1164

六、持续气道正压1165

七、压力支持通气1166

八、高频通气1167

十、气道压力释放1168

九、低频通气1168

十一、反比通气1169

十二、压力控制通气1169

十三、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1170

十四、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和容积支持通气1170

十五、适宜支持通气和适宜压力通气1174

第四节 使用呼吸机的基本步骤1175

第五节 呼吸机治疗期间的监测1176

一、常规、简便监测1176

二、呼吸功能监测1176

三、血气分析1176

七、血流动力学监测1177

五、无创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1177

四、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1177

六、经皮氧及二氧化碳分压测定1177

八、其他监测1178

第六节 呼吸机治疗的常见问题及处理1178

一、机械通气与自主呼吸的协调1178

二、气道的湿化和温化1179

三、呼吸兴奋剂的使用1180

四、呼吸机治疗的并发症及其处理1181

第七节 呼吸机的撤离及气管拔管1184

一、撤离呼吸机的指征1184

二、撤离呼吸机的生理指标1184

三、撤离呼吸机的方法1185

四、撤离呼吸机失败的原因1187

一、气管拔管的指征1188

二、拔管方法1188

三、拔管后即刻或延迟性并发症及处理1188

第八节 气管导管的拔除1188

第五十二章 围术期恶心呕吐的防治1190

第一节 概述1190

第二节 恶心呕吐的解剖和生理1191

一、外周感受器1191

二、呕吐中枢1191

四、CTZ1192

三、前庭系统1192

第三节 恶心呕吐的病因学1192

二、内脏传入1192

一、大脑皮层径路1192

一、术前因素1193

第四节 围术期恶心呕吐的易发因素1193

二、术前用药1194

三、术中因素1194

第五节 围术期恶心呕吐的防治方法1196

一、一般措施1196

二、药物治疗1198

第六节 围术期呕吐和误吸的处理1200

一、呕吐的处理1200

二、误吸的处理1200

二、颅内压的正常值1203

三、颅内压的产生和维持1203

一、定义1203

第一节 颅内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1203

第五十三章 颅内高压的处理1203

第二节 颅内高压的原因和诊断1204

一、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和机理1204

二、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1206

三、颅内高压的诊断1208

第三节 颅内高压的治疗1208

一、一般治疗原则1208

二、药物性降颅压1209

三、生理性降颅压1216

二、小儿颅内高压的病理生理1218

一、小儿颅内高压的原因1218

四、颅内高压病人的补液1218

五、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1218

第四节 小儿颅内高压与治疗1218

六、颅内高压的手术治疗1218

一、定义1219

二、发病原因1219

三、小儿颅内高压的治疗1219

第五节 良性颅内压增高与治疗1219

三、假脑瘤的治疗1220

第五十四章 疼痛治疗1222

第一节 疼痛的概念和评估方法1222

一、两种不同类型的疼痛——痛感觉和痛知觉1222

二、疼痛程度的判定方法和标准1223

第二节 术后急性疼痛的病理生理及其治疗方法1224

一、术后疼痛对生理功能的影响1224

二、手术后疼痛程度分级和镇痛效果判断1226

三、术后疼痛的治疗方法1227

第三节 各种手术后疼痛的治疗1233

一、头面部手术后疼痛1233

二、胸部手术后疼痛1235

三、腹部手术后疼痛1236

四、脊柱、四肢手术后疼痛1237

五、儿童手术后镇痛1238

第四节 慢性疼痛的治疗1239

一、药物治疗1239

二、神经阻滞1241

三、神经轴药物镇痛1244

四、神经刺激1244

五、神经手术镇痛1245

六、精神疗法1245

第五十五章 无痛分娩1247

第一节 分娩痛的产生机制和特征1247

一、子宫的神经分布1247

二、产程进展的标准1248

三、分娩痛的特征及其对机体的影响1248

四、分娩痛的原因1249

二、麻醉对子宫血流量的影响1250

第二节 分娩镇痛及麻醉对母儿的影响1250

一、镇痛药和麻醉药对胎儿的抑制作用1250

三、麻醉对宫缩和产程的影响1251

四、妊娠生理对麻醉的影响1252

第三节 无痛分娩的方法1252

一、药物镇痛方法1252

二、吸入性麻醉镇痛1254

三、局部神经阻滞1255

四、椎管内神经阻滞1256

第四节 高危妊娠产妇的分娩镇痛1258

一、早产1258

五、全身麻醉1258

六、其他分娩镇痛方法1258

二、多胎产1259

三、先兆子痫和子痫1259

四、患心脏病产妇的分娩镇痛1259

第五节 无痛分娩治疗中注意的问题1260

一、分娩痛的鉴别诊断1260

二、镇痛方法不良反应的防治1260

第五十六章 戒毒治疗1262

第一节 毒品的概念及分类1262

一、毒品的概念1262

二、毒品的分类1262

三、海洛因1263

一、阿片1263

二、吗啡1263

第二节 常见毒品的性状和特点1263

四、大麻1264

五、可卡因1264

六、仙人球毒碱1264

七、麦角酸二乙酰胺1265

八、苯环己哌啶1265

九、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1265

第三节 吸毒的方式、临床表现和诊断1266

一、吸毒的方式1266

二、吸毒的临床表现1266

三、实验室检查1267

四、毒品成瘾的诊断标准1267

一、吸毒的预防1268

第四节 吸毒的预防和戒除1268

二、急性脱瘾1268

三、特殊病例的戒毒1271

四、戒毒过程中的急诊1272

五、戒毒患者的康复治疗1273

六、戒毒治疗效果判断标准1274

七、戒毒治疗中需注意的问题1274

第四篇 现代科技与麻醉学1277

第五十七章 全自动控制吸入麻醉1277

第一节 基本要求和方法1277

一、关键性装置性能1277

二、抗干扰措施程序1279

三、自动控制方法1279

第二节 硬件接口电路和原理1280

一、A/D转换设计电路1280

二、PC机接口设计1281

四、光电隔离1282

五、手动控制1282

三、步进电机脉冲分配器及输出驱动1282

第三节 系统软件设计1283

一、维持恒定吸入麻醉药浓度软件设计1283

二、KMG控制软件设计1284

三、监控程序设计1286

第四节 蒸发器的计算机控制1287

一、改造三氯乙烯蒸发器为计算机开环控制的蒸发器1287

二、临床中用于闭环自动控制的蒸发器1288

一、理想静脉麻醉用泵的条件1291

第五十八章 计算机控制药物输注和静脉麻醉1291

第一节 静脉输注设备1291

二、常用静脉麻醉泵的优、缺点1292

三、微机控制器1293

四、其他设备1295

第二节 药物输注的药代动力学1295

第三节 靶控制性输注1296

一、靶血浆药物浓度1296

二、靶效应部位浓度1297

三、有效血药浓度1297

四、提高麻醉质量1298

二、闭合环路麻醉1299

第四节 闭合环路控制输注1299

一、闭合环路1299

第五节 肌松药的自动控制给药1300

一、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要求1300

二、药物特征1300

三、计算控制系统的组成1301

四、临床应用1301

五、肌松药计算机控制给药的优点1302

一、单次给药剂量1303

二、锁定时间1303

第五十九章 病人自控镇痛技术1303

第一节 PCA专用术语的基本概念1303

五、持续背景输注1304

三、负荷剂量1304

四、最大用药剂量1304

第二节 PCA镇痛药物的选择1305

第三节 PCA的种类和应用1306

一、PCA的种类1306

二、PCA的临床应用1306

三、PCA的优点1307

第四节 PCA的设备和应用1307

第五节 PCA应用中的有关问题及处理1308

一、用于PCA的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1308

二、机械故障及操作不当1309

三、镇痛效果不良及其处理1310

第六十章 计算机与麻醉监测1311

第一节 概述1311

一、监测仪的组成1312

二、监测系统的组成1313

第二节 计算机与循环功能监测1316

一、血压的监测1316

二、心电图1318

三、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1320

四、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的连续监测1321

二、呼吸阻抗描记仪1322

一、呼吸机监测系统1322

第三节 计算机和呼吸功能监测1322

三、CO2监护仪1323

四、血气分析1325

第四节 计算机与脑电功能监测1327

一、功率谱分析1327

二、零交又分析1327

五、控制呼吸的自动控制1327

三、尖峰检测1328

四、非线性滤波1329

第五节 计算机与手术室监护1329

一、麻醉监测及控制1329

二、生理趋势监测1329

第六节 计算机与产科监护1330

一、宫内压监护系统1330

二、分娩监测系统1330

三、新生儿窒息监护系统1331

第七节 波士顿麻醉系统1332

一、气体流量控制1332

二、麻醉液体汽化的控制1332

三、微计算机控制器1333

四、显示1333

第八节 计算机与监测系统的自动报警1334

一、诊断性报警系统1334

二、规则性智能报警1334

四、神经网络智能系统1335

三、专家系统的智能报警1335

一、斑片钳技术的原理1337

第六十一章 斑片钳技术在麻醉机理研究中的应用1337

第一节 斑片钳技术的原理和方法1337

二、斑片钳的实验装置和安装要点1338

三、微吸引电极和细胞制备1339

四、斑片钳的记录方式1342

五、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1343

六、斑片钳技术的优点1344

第二节 斑片钳在全身麻醉机理研究中的应用1344

一、全身麻醉药敏感性和非敏感性离子通道1345

二、全身麻醉药影响离子通道斑片钳研究的技术特点1345

三、斑片钳技术在全身麻醉药对离子通道作用研究中的作用1347

第三节 斑片钳技术在局部麻醉药作用机理研究中的应用1349

一、钠离子通道的特征1349

二、斑片钳研究局部麻醉药作用时常用的工具药1351

三、局部麻醉药影响钠离子通道的斑片钳技术特点1351

四、利用斑片钳研究局部麻醉药作用机理的主要成果1353

第六十二章 计算机技术在麻醉学科研和管理中的应用1357

第一节 计算机的基础知识1357

一、计算机概述1357

二、微机硬件基础知识1359

三、微机的软件基础知识1360

四、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1361

第二节 计算机技术在麻醉学科研和管理中的应用1363

一、麻醉前访视和麻醉风险分析1363

二、手术安排1364

三、自动麻醉记录系统1364

五、计算机辅助教学1367

四、科研资料查询和统计分析1367

六、麻醉科计算机管理系统1368

第六十三章 Internet与麻醉1370

第一节 Internet的结构和功能1370

一、计算机网络1370

二、用户名称1371

第二节 Internet中的麻醉学资源1371

一、Internet对麻醉工作的可能帮助1371

二、网上麻醉学资源搜寻1373

三、麻醉学常用网址1375

一、一般情况1377

第三节 MEDLINE和PREMEDLINE1377

二、PubMed1378

三、如何通过PubMed查找文件1379

第五篇 现代麻醉学科管理1383

第六十四章 麻醉质量管理1383

第一节 质量的概念1383

第二节 质量管理的概念1384

二、过程1385

三、效果1385

一、结构1385

第三节 质量管理的基本要素1385

第四节 风险控制1386

第五节 麻醉质量管理1387

一、确定医疗质量关键过程1388

二、指标选择1388

四、数据收集1390

三、确定指标的参数1390

五、事故报告1391

六、评价1391

七、反馈1392

第六十五章 价值医疗中的麻醉问题1393

第一节 麻醉效-价关系评定的动因1393

第二节 价值医疗管理中的系统工程与基本分析方法1394

第三节 术前效-价关系分析的意义1395

第四节 手术室内的成本1396

第六节 监护费用1397

第五节 麻醉技术的价值观1397

第七节 术后管理及重症监护中的经济学问题1398

第八节 结论1399

第六十六章 麻醉科的管理1401

第一节 麻醉科的人员构成及职责1401

一、麻醉科主任1401

二、主治医师1402

三、住院医师1403

第二节 麻醉科规章制度1405

四、麻醉科技术员1405

第三节 学习及再教育1406

第六节 仪器、消耗品和药品的管理1407

第四节 奖金分配1407

第五节 工作的评价1407

第七节 多极化与一体化的结合1408

第六十七章 医疗事故的对策及处理1410

第一节 医疗事故的概念1411

一、定义1411

二、医疗事故的分类1411

三、医疗事故的鉴定1411

三、法律责任的成立1412

二、民事责任1412

一、刑事责任1412

第二节 医疗事故的法律责任1412

一、麻醉临界事故1413

第三节 麻醉失误的原因及防范1413

二、过失1414

三、过失的预防1414

四、医疗纠纷的预防1415

第四节 如何面对病人方的起诉1416

一、民事诉讼的程序1417

二、出庭的准备1417

三、在法庭上要沉着1418

中英文索引1419

1999《现代麻醉学技术》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安刚,薛富善主编(中国医学科学院) 1999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麻醉与内分泌(1990 PDF版)
麻醉与内分泌
1990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急症麻醉学( PDF版)
急症麻醉学
现代麻醉学(1998 PDF版)
现代麻醉学
1998
麻醉学讲义(1972 PDF版)
麻醉学讲义
1972 沈阳军区总医院
麻醉学讲学(1972 PDF版)
麻醉学讲学
1972
麻醉学通讯(1979 PDF版)
麻醉学通讯
1979
掌纹与疾病的初步探讨(1985 PDF版)
掌纹与疾病的初步探讨
1985 淮北市科技咨询服务公司
现代心脏外科麻醉(1998 PDF版)
现代心脏外科麻醉
1998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麻醉生理学(1990 PDF版)
麻醉生理学
1990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临床麻醉技术(1977 PDF版)
临床麻醉技术
1977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小儿麻醉学(1997 PDF版)
小儿麻醉学
1997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实用麻醉学(1978 PDF版)
实用麻醉学
1978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麻醉学(1957 PDF版)
麻醉学
1957 北京:科学出版社
麻醉药理学(1996 PDF版)
麻醉药理学
1996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麻醉物理学(1996 PDF版)
麻醉物理学
1996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