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基础理论学》求取 ⇩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概况1

第二章 整体观念26

第一节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26

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存27

自然环境对生理的影响27

一、四时气候变化对生理的影响27

二、一日中的昼夜晨昏变化对生理的影响29

三、地区方域对生理的影响29

自然环境对病理的影响30

自然环境与治疗的关系31

第二节 人体本身的整体性33

生理上的整体性33

病理上的整体性35

诊治上的整体性36

第三章 阴阳五行学说38

第一节 阴阳学说39

阴阳的基本概念39

一、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40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41

三、阴阳能概括事物的相对属性41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42

一、阴阳的对立统一42

二、阴阳的依存互根43

三、阴阳的消长转化44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47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47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47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48

四、作为论断疾病的总纲50

五、指导疾病的治疗51

第二节 五行学说53

五行的基本概念53

一、五行的含义53

二、五行的特性54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54

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54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55

一、生理方面60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60

二、病理方面62

三、诊断方面63

四、治疗方面63

第三节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关系65

第四章 脏象70

第一节 脏腑生理72

心与小肠72

一、心72

二、小肠77

三、心与小肠的关系78

肺与大肠79

一、肺79

附:心包络79

二、大肠84

三、肺与大肠的关系85

脾与胃86

一、脾86

二、胃91

三、脾与胃的关系94

附:胰脏95

肝与胆95

一、肝95

二、胆101

三、肝与胆的关系102

一、肾103

肾与膀胱103

二、膀胱110

三、肾与膀胱的关系111

附:三焦112

附:命门114

奇恒之腑117

一、脑117

二、骨与髓119

三、脉120

四、女子胞121

第二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122

一、心与肺123

二、心与脾123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23

三、心与肝124

四、心与肾124

五、肺与脾124

六、肺与肝125

七、肺与肾126

八、肝与脾127

九、脾与肾127

十、肝与肾128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128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129

第三节 精神气血津液130

130

二、精的作用131

一、精的生成131

133

一、神的产生134

二、神的内容及其意义134

136

一、 气的分类与生成137

二、气的功能141

三、气的运动144

145

一、血的生成145

二、血的功能146

三、血的循行148

一、津液的生成与输布149

津液149

二、津液的功能150

三、津液的分类151

精神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153

一、神与气血津液精的关系153

二、气与血的关系154

三、气和津液的关系157

四、津液与血的关系158

第五章 经络159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起源与发展159

经络的发现与经络学说的形成159

经络学说的发展160

经络学说及其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162

经络的组成163

第二节 经络的概念与组成163

经络的概念163

一、经脉164

二、络脉164

三、经筋与皮部165

第三节 十二经脉165

十二经的命名根据165

一、上为手经,下为足经165

二、内为阴经、外为阳经166

三、属脏者为阴经,属腑者为阳经166

经脉与脏腑的表里关系166

二、手阳明大肠经167

一、手太阴肺经167

十二经循行与病证167

三、足阳明胃经168

四、足太阴脾经171

五、手少阴心经171

六、手太阳小肠经172

七、足太阳膀胱经174

八、足少阴肾经174

九、手厥阴心包经176

十、手少三阳焦经177

十一、足少阳胆经177

十二、足厥阴肝经179

十二经的走向规律181

十二经流注衔接顺序181

十二经的分布规律183

一、在四肢部的分布183

二、在头面部的分布183

三、在躯干部的分布184

十二经的交接规律与部位185

一、十二经的交接规律185

二、十二经的交接部位186

第四节 奇经八脉187

奇经的特点187

奇经的功能187

奇经的循行、功能与病证188

一、督脉188

二、任脉189

三、冲脉190

四、带脉192

五、阳跷脉与阴跷脉193

六、阳维脉与阴维脉193

第五节 经别与别络196

十二经别196

一、循行路线196

二、主要生理功能198

十五别络199

一、循行路线199

二、主要生理功能200

一、内联脏腑,外络肢节201

二、通行气血,营养机体201

第六节 经络的功能与临床应用201

经络的生理功能201

经络的临床应用202

一、解释病理202

二、指导临床论断203

三、指导临床治疗204

第六章 病因病机207

第一节 病因208

外感致病因素210

一、六淫210

二、疫疠之气226

一、七情229

内伤致病因素229

二、胎传235

其它致病因素237

一、饮食与劳逸237

二、外伤与虫兽所伤240

三、水土不服241

四、失治和误治242

五、病理产物243

第二节 发病248

正邪与发病248

一、正气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248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因素250

发病途径251

发病形式252

一、即发252

二、伏发253

三、复发253

第三节 病机254

基本病机255

一、阴阳失调255

二、邪正斗争259

三、升降出入失常261

外感病病机263

一、伤寒六经病机265

二、温热卫气营血病机271

三、湿热三焦病机275

一、脏腑病机278

内伤病病机278

二、气血津液病机296

三、经脉病机303

第七章 诊法311

第一节 问诊311

问一般情况312

问现在证312

一、问寒热312

二、问汗314

三、问头身316

四、问二便324

五、问饮食口味326

六、问胸腹327

七、问耳目330

八、问睡眠331

问经带胎产333

一、月经333

二、带下339

问小儿340

问诊治341

第二节 望诊341

总体望珍341

一、望神色341

二、望形态343

分部望珍345

一、头面部345

二、肢体部354

一、痰涎362

望排泄物362

二、呕吐物364

三、二便364

舌诊法366

一、望舌质368

二、望舌苔375

三、舌质与舌苔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381

四、舌诊注意事项382

望小儿指纹383

一、色泽384

二、浮沉385

三、长短385

第三节 闻诊385

二、呼吸386

一、语言386

听声音386

三、咳嗽388

四、呕吐389

五、呃逆389

六、喛气389

嗅气味390

一、病体390

二、病室391

第四节 切诊391

脉诊392

一、脉诊的意义392

二、脉诊的部位和方法392

三、正常脉象394

四、异常脉象395

六、相兼脉与独论404

七、妇女脉及小儿脉405

八、脉证的顺逆和从舍406

九、诊败脉法407

十、诊脉注意事项408

按诊408

一、按肌肤409

二、按头颈409

三、按胸胁410

四、按腹部410

五、按手足411

六、按腧穴411

七、按诊注意事项412

第八章 辨证413

第一节 八纲辨证413

一、表里的含义414

二、表证和里证414

表里辨证414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416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416

五、表里辨证要点417

一、寒热的含义418

二、寒证和热证418

寒热辨证418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420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420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423

一、虚实的含义425

虚实辨证425

二、实证和虚证425

六、寒热辨证要点425

三、实证和虚证的鉴别426

四、实证和虚证的关系426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429

阴阳辨证430

一、阴阳辨证的含义430

六、虚实辨证要点430

二、阴证和阳证431

三、阴证和阳证的鉴别433

四、阴证和阳证的关系434

五、阴阳辨证要点434

心与小肠病辨证435

一、心病辨证435

第二节 脏腑(病)辨证435

二、小肠病辨证440

三、兼病辨证442

肝与胆病辨证445

一、肝病辨证445

附:肝气、肝郁、肝火、肝阳、肝风453

二、胆病辨证454

三、兼病辨证455

脾与胃病辨证457

一、脾病辨证457

二、胃病辨证460

三、兼病辨证463

肺与大肠病辨证464

一、肺病辨证464

五、辨脉纲领464

二、大肠病辨证469

三、兼病辨证471

一、肾病辨证472

肾与膀胱病辨证472

二、膀胱病辨证476

三、兼病辨证477

第三节 气血津液(病)辨证478

气血病辨证478

一、气病辨证478

二、血病辨证481

三、气血同病辨证483

津液病辨证486

一、津液不足486

二、水液停聚486

第四节 水经(病)辨证492

六经病辨证494

一、太阳病辨证495

二、阳明病辨证501

三、少阳病辨证504

四、太阴病辨证505

五、少阴病辨证507

六、厥阴病辨证509

六经病证传变513

一、循经传513

二、越经传513

五、合病并病514

第五节 卫气营血(病)辨证514

四、里证出表514

三、直中514

卫气营血病辨证515

一、卫分病辨证515

二、气分病辨证516

三、营分病辨证517

四、血分病辨证518

卫气营血合病辨证520

一、卫气同病辨证521

二、卫营合邪辨病521

三、气营两燔辨证522

四、气血两燔辨证522

第六节 三焦(病)辨证523

四、合病523

三、伏邪内发523

二、逆传523

一、顺传523

卫气营血病证传变523

三焦病辨证524

一、上焦湿热辨证524

二、中焦湿热辨证525

三、下焦湿热辨证526

三焦病证传变527

第九章 预防治则与治法528

第一节 预防528

未病先防528

一、增强正气528

二、防止病邪侵害528

既病防变530

一、防止外感病发展531

二、防止内伤病传变531

第二节 治则531

治病求本531

一、标与本的含义532

二、标与本的关系532

三、标本治则的临床应用532

扶正祛邪533

一、扶正534

二、祛邪534

三、先扶正后祛邪534

四、先祛邪后扶正534

二、阴阳偏衰535

一、阴阳偏盛535

五、扶正与祛邪并用535

调整阴阳535

正治与反治537

一、正治与反治的含义537

二、反治法则的临床应用537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538

一、因时制宜538

二、因地制宜539

三、因人制宜539

第三节 治法540

汗法541

和法544

下法545

消法548

吐法549

清法550

温法552

补法553

理气法555

理血法557

祛湿法558

祛痰法559

安神法560

熄风法561

固涩法562

开窍法564

1985《实用中医基础理论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珍玉等编写 1985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1997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医学基础理论( PDF版)
医学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1992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2
中医基础理论(2020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8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76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7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新全实用药物手册  第2版(1992 PDF版)
新全实用药物手册 第2版
1992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5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8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8 工人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9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9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87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87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0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0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89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8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实用中医基础学(1985 PDF版)
实用中医基础学
1985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浅说(1962 PDF版)
中医学浅说
1962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