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求取 ⇩

绪论1

一、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概况1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4

(一) 整体观念4

(二) 辩证论治5

三、《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6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8

第一节 阴阳学说8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9

(一) 阴阳的相互对立9

(二) 阴阳的相互依存10

(三) 阴阳的相互消长10

(四) 阴阳的相互转化10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11

(一)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11

(二) 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11

(三)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2

(四) 用于疾病的诊断14

(五) 用于疾病的治疗15

第二节 五行学说16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6

(一) 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16

(二) 五行的生克乘侮17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8

(一) 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18

(二) 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19

(三) 用于诊断和治疗19

小结20

第二章 脏腑22

第一节 五脏24

一、心24

〔附〕心包25

二、肺25

三、脾28

四、肝30

五、肾32

〔附〕命门35

第二节 六腑35

一、胆35

二、胃36

三、小肠36

四、大肠36

五、膀胱37

六、三焦37

〔附〕一、脑37

二、女子胞38

第三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38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38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41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43

[附]脏腑主要功能归纳表43

第四节 气、血、津液44

一、气44

(一) 气的分类与生成44

(二) 气的功能46

(三) 气的运行46

二、血47

(一) 血的生成47

(二) 血的功能47

(三) 血的运行48

三、津液48

(一)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48

(二) 津液的功能49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49

(一) 气与血的关系49

(二) 气与津液的关系50

(三) 津液与血的关系50

小结50

第三章 经络53

第一节 经络的含义与组成54

一、经络的含义54

二、经络的组成54

第二节 十二经脉(正经)55

一、十二经脉概述55

(一) 命名55

(二) 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56

(三)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56

(四) 十二经脉在头面、躯干、四肢的分布57

(五)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57

(六) 十二经脉的“同气相通”58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59

(一) 手太阴肺经59

(二) 手阳明大肠经60

(三) 足阳明胃经62

(四) 足太阴脾经64

(五) 手少阴心经65

(六) 手太阳小肠经66

(七) 足太阳膀胱经68

(八) 足少阴肾经69

(九) 手厥阴心包经71

(十) 手少阳三焦经72

(十一) 足少阳胆经73

(十二) 足厥阴肝经75

第三节 奇经八脉77

一、奇经八脉概述77

(一) 含义77

(二) 特点77

(三) 作用77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病理78

(一) 督脉78

(二) 任脉79

(三) 冲脉80

(四) 带脉82

(五) 阳跷脉、阴跷脉82

(六) 阳维脉、阴维脉84

第四节 经络的功能与应用86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86

二、经络的应用86

(一) 在病理上的应用86

(二) 在诊断上的应用87

(三) 在治疗上的应用87

小结87

第四章 病因、病机89

第一节 发病89

第二节 病因90

一、六淫92

(一) 风93

(二) 寒95

(三) 暑96

(四) 湿97

(五) 燥98

(六) 火(温、热)99

二、疫疠101

三、七情102

四、饮食劳逸103

(一) 饮食103

(二) 劳逸104

五、外伤及虫兽伤105

六、病理产物105

(一) 痰饮106

(二) 瘀血107

第三节 病机108

一、邪正相搏109

(一) 邪正相搏与虚实变化109

(二) 邪正相搏与疾病轻重109

(三) 邪正相博与疾病转归110

二、阴阳失调111

(一) 阴阳偏盛111

(二) 阴阳偏衰112

(三) 阴阳偏盛、偏衰的发展112

小结114

第五章 诊法115

一、望神115

二、望面色116

三、望形志117

四、望五官118

五、望舌119

六、望斑疹123

七、望排泄物123

八、望小儿指纹124

第二节 闻诊125

一、听声音125

二、嗅气味127

第三节 问诊127

一、问寒热127

二、问汗129

三、问痛130

四、问饮食口味132

五、问大小便133

六、问卫、目与睡眠134

七、问经带135

八、问小儿136

第四节 切诊136

一、脉诊136

二、按诊144

小结145

第六章 辨证148

第一节 八纲辨证150

一、表里辨证151

(一) 表证151

(二) 里证152

(三) 表证与里证鉴别的要点152

(四) 表证与里证的关系152

二、寒热辨证153

(一) 寒证154

(二) 热证154

(三)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155

(四)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156

(五) 寒热与表里的关系157

三、虚实辨证158

(一) 虚证158

(二) 实证160

(三) 虚证与实证的关系160

(四) 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162

四、阴阳辨证162

(一) 阴证与阳证162

(二) 阴证与阳证的转化163

(三) 亡阴、亡阳163

〔附〕八纲辨证病案举例163

第二节 脏腑辨证169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170

(一) 心气虚171

(二) 心阳虚171

(三) 心阳虚脱172

(四) 心血虚172

(五) 心阴虚173

(六) 心火亢盛173

(七) 痰迷心窍173

(八) 痰火扰心174

(九) 心血瘀阻174

(十) 小肠实热175

(十一) 小肠虚寒175

(十二) 小肠气痛175

〔附〕心与小肠病案举例175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181

(一) 肺气虚182

(二) 肺阴虚182

(三) 寒邪犯肺183

(四) 热邪壅肺183

(五) 燥邪犯肺184

(六) 痰湿阻肺184

(七) 风水搏肺184

(八) 大肠湿热185

(九) 大肠液亏185

(十) 肠虚滑脱185

〔附〕肺与大肠病案举例186

三、脾与胃病辨证191

(一) 脾胃气虚192

(二) 脾气下陷192

(三) 脾不统血193

(四) 气虚发热193

(五) 脾阳虚193

(六) 寒湿困脾194

(七) 脾胃湿热194

(八) 胃寒证195

(九) 胃火(热)证195

(十) 食滞胃脘196

(十一) 胃阴不足196

〔附〕脾与胃病案举例196

四、肝与胆病辨证205

(一) 肝气郁结206

(二) 肝火证206

(三) 肝血虚、肝阴虚207

(四) 肝血上亢208

(五) 肝风内动208

(六) 寒滞肝脉210

(七) 肝胆湿热210

(八) 胆郁痰扰210

〔附〕肝与胆病案举例211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216

(一) 肾阳虚217

(二) 肾虚水泛218

(三) 肾阴虚218

(四) 肾气不固219

(五) 肾精不足219

(六) 膀胱湿热220

〔附〕肾与膀胱病案举例220

六、数脏(或脏腑)同病辨证227

(一) 心肾不交227

(二) 心肾阳虚228

(三)肺肾气虚(肾不纳气)228

(四) 肺肾阴虚229

(五) 肝肾阴虚230

(六) 脾肾阳虚230

(七) 脾肺气虚231

(八) 心脾两虚231

(九) 肝脾不调232

(十) 脾胃不和232

(十一) 肝胃不和233

(十二) 肝火犯肺233

(十三) 心肺气虚234

〔附〕数脏同病病案举例234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241

一、气病的辨证241

(一) 气滞证241

(二) 气逆证241

二、血病的辨证242

(一) 血瘀证242

(二) 血热证243

三、气血同病的辨证244

(一) 气滞血瘀证244

(二) 气血两虚证245

(三) 气随血脱证245

四、津液病的辨证245

(一) 津液不足245

(二) 水液停滞246

〔附〕气血津液病案举例246

第四节 六经辨证248

一、太阳病证249

(一) 表虚证(太阳中风)249

(二) 表实证(太阳伤寒)250

二、阳明病证250

(一) 阳明经证250

(二) 阳明腑证250

三、少阳病证251

四、太阳病证251

五、少阴病证252

(一) 寒化证252

(二) 热化证252

六、厥阴病证253

〔附〕六经辨证病案举例253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255

一、卫分证256

二、气分证257

三、营分证258

四、血分证259

〔附〕卫气营血病案举例260

小结262

第七章 预防与治则265

第一节 预防265

一、未病先防265

二、既病防变267

第二节 治则267

一、治病求本267

(一) 调整阴阳268

(二) 扶正祛邪269

二、正治与反治271

(一) 正治法271

(二) 反治法271

三、标本治法272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273

(一) 因时制宜274

(二) 因地制宜274

(三) 因人制宜274

小结275

1980《中医学基础》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盛国荣,杨护生,范德荣,白介辰 1980 厦门大学海外函授部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基础学(1978 PDF版)
中医基础学
1978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 PDF版)
中医学基础
沈阳医学院
天津国医学院讲义教材  临症实验录  1卷( PDF版)
天津国医学院讲义教材 临症实验录 1卷
中医学基础( PDF版)
中医学基础
北京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学( PDF版)
中医基础学
湖北中医学院
中医学基础(1972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2 长沙市卫生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生命科学项目摘要汇编  微生物学学科  1986-1993(1994 PDF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生命科学项目摘要汇编 微生物学学科 1986-1993
1994
中医学基础(1979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9
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有色金属分析(1979 PDF版)
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有色金属分析
1979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75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5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医基础学(1991 PDF版)
中医基础学
1991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74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4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79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9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78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学基础(1973 PDF版)
中医学基础
1973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