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求取 ⇩

目录1

第一编 教育社会学学科论1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1

第一节 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2

一、研究对象诸说2

二、研究对象界定5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9

一、学科性质诸论9

二、学科性质分析12

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方法论16

一、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17

二、演绎性模式还是解释性模式18

三、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19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21

第一节 理论奠基时期21

一、教育学视野的拓宽22

二、社会学兴趣的扩展23

第二节 学科成形时期24

一、学科制度的成形25

二、研究范式的成形26

一、证验性研究范式的确立29

第三节 范式转换时期29

二、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31

第四节 学派争鸣时期33

一、冲突论学派的抗衡33

二、解释论学派的冲击36

第五节 取向修正时期40

一、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40

二、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42

第六节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46

一、创建时期47

二、重建时期48

第二编 教育的社会背景51

引言51

第三章 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53

第一节 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56

一、“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57

二、“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61

三、“后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66

第二节 政治结构与教育控制75

一、“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控制76

二、“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控制81

三、“地方自治加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控制86

第三节 文化结构与教育取向91

一、“后喻型”文化结构与教育取向94

二、“前喻型”文化结构与教育取向97

第四节 传递结构与教育权威100

一、“学校中心”的传递结构与教育权威101

二、“非学校中心”的传递结构与教育权威105

第四章 社会差异:教育机会不均的主要根源111

一、省市区差异与教育机会失衡113

第一节 地区差异与教育机会失衡113

二、城乡差异与教育机会失衡117

第二节 阶层差异与教育机会反差121

一、经济阶层差异与教育机会反差122

二、文化阶层差异与教育机会反差130

第三节 性别差异与教育机会偏斜142

一、性别地位差异与总体教育机会偏斜143

二、性别角色差异与分类教育机会偏斜150

第五章 社会变迁:教育变迁的根本动力155

第一节 社会渐变与教育微调156

一、系统水平的社会渐变与教育微调156

二、因素水平的社会渐变与教育微调160

第二节 社会剧变与教育重构166

一、直前式社会剧变与教育重构166

二、振荡式社会剧变与教育重构175

第三节 社会混变与教育失范180

一、体制混变与教育失范182

二、观念混变与教育失范188

第三编 教育自身的社会系统194

引言194

第六章 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1):教师195

一、教师的整体社会地位196

第一节 教师的社会地位196

二、教师的层面社会地位199

第二节 教师的双重角色202

一、教师的角色转换202

二、教师的角色冲突205

第三节 教师的教育权威207

一、教师权威的源泉207

二、教师权威的变化211

第四节 教师的职业社会化214

一、预期职业社会化215

二、继续职业社会化218

第一节 学生的社会位置222

第七章 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2):学生222

一、学生的三重社会223

二、学生的社会位移226

第二节 学生的同辈群体228

一、同辈群体的功能228

二、同辈文化的类型233

第三节 学生的家庭背景235

一、学业差异的家庭背景236

二、品德差异的家庭背景241

第四节 学生的重要他人244

一、互动性重要他人245

二、偶象性重要他人247

第八章 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1):学校250

第一节 学校组织的性质251

一、规范—功利性组织252

二、规范—强制性组织254

第二节 学校组织的结构256

一、异质性结构257

二、多权威结构260

第三节 学校组织的取向262

一、普遍主义取向263

二、成就本位取向266

一、学校组织间的分层269

第四节 学校组织的分层269

二、学校组织内的分层272

第九章 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2):班级275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特性275

一、自功能性277

二、半自治性278

第二节 班级组织的结构281

一、正式结构281

二、非正式结构285

一、师生互动289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289

二、学生互动294

第四节 班级组织的水平298

一、水平区分298

二、水平测量302

第十章 教育中的特殊社会文化:课程305

第一节 课程社会学的研究范式306

一、四种研究范式307

二、研究范式分析310

一、课程的价值认可313

第二节 课程的价值取向313

二、课程的价值赋予317

第三节 课程的地位分等322

一、异套课程间的地位分等322

二、同套课程间的地位分等327

第四节 课程的实践命运329

一、教师对课程的重构330

二、学生对课程的适应333

第十一章 教育中的核心社会活动:课堂教学337

第一节 课堂教学中的时空构成339

一、时间构成339

二、空间构成343

第二节 课堂教学中的角色348

一、教师角色349

二、学生角色351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354

一、互动类型355

二、互动差异357

第四节 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359

一、模式分类359

二、构成要素363

引言367

第四编 教育的社会功能367

第十二章 教育的社会功能诸论述评368

第一节 “唯正向功能论”述评369

一、涂尔干的“功能·目的一体观”369

二、帕森斯的“功能·期待一体观”371

第二节 “有条件的正向功能论”述评376

一、“形成·释放说”377

二、“期望·实效说”380

第三节 “负向功能论”述评382

一、分析的负向功能论383

二、批判的负向功能论386

第十三章 教育的社会功能述要391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区分391

一、方向区分392

二、层面区分397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形成400

一、功能取向的确立401

二、功能行动的发生404

三、初级功能结果的产生406

四、次级功能结果的衍生409

附:图表索引414

1998《教育社会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吴康宁著 1998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教育社会学(1990 PDF版)
教育社会学
1990 复文图书出版社
教育社会学( PDF版)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1933 PDF版)
教育社会学
1933
社会教育学(1990.05 PDF版)
社会教育学
1990.05 福村
教育社会学(1962.04 PDF版)
教育社会学
1962.04 誠文堂新光社
教育社会学(1980.03 PDF版)
教育社会学
1980.03 松籟社
教育社会学(1996.04 PDF版)
教育社会学
1996.04 アジア文化総合研究所出版会
教育社会学(1974.05 PDF版)
教育社会学
1974.05 東京大学出版会
教育社会学(民国68.06 PDF版)
教育社会学
民国68.06 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
教育社会学(民国75.04 PDF版)
教育社会学
民国75.04 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社会学(1986 PDF版)
教育社会学
1986 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社会学(1987 PDF版)
教育社会学
1987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教育社会学(1978 PDF版)
教育社会学
1978 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
教育社会学(1985 PDF版)
教育社会学
1985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社会学(1998 PDF版)
教育社会学
1998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