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稻作学》求取 ⇩

第一章 中国稻作的历史与发展1

第一节 中国稻种的起源与演变1

一、从普通野生稻分布看我国稻种起源1

二、从考古发掘看我国稻种起源和稻作历史2

三、从历史语言学看我国的原始稻作4

四、国内外学者对栽培稻起源的论说7

五、我国栽培稻种的演变和传播8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稻作技术10

一、历史记载的品种资源10

二、古代的水稻栽培技术12

三、历史上的稻田复种21

第三节 新中国稻作的发展23

一、稻区的扩大与稻作面积的增加24

二、稻谷产量持续增长24

三、水稻生产发展的基本经验26

第四节 我国稻作发展的前景31

一、选育优良品种,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31

二、继续加强杂交稻的研究,充分发挥其增产作用32

三、增施肥料、改进施肥方法、提高肥效33

四、进一步提高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33

六、加强复种的研究,建立不同生态地区的合理的稻田轮作复种制度34

五、综合治理中、低产稻田,推广抗逆栽培的配套技术34

七、发展耐旱生理研究,改进灌溉方法,推广水稻早种等节水栽培技术35

八、发展中小型、节能、廉价、优质的农业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35

九、加强技术科学的研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科学储备35

第二章 稻种资源39

第一节 中国的野生稻39

一、世界上稻属种的分类39

二、中国野生稻的种类、分布及其特点43

第二节 中国的栽培稻种49

一、中国栽培稻种的地理分布与生态条件的关系49

二、中国栽培稻种的特征特性概述52

三、栽培稻种的亲缘关系与分类66

第三节 中国稻种资源的收集、保存、整理与鉴定69

一、稻种资源的收集与保存69

二、稻种资源的整理72

三、稻种资源的鉴定73

第四节 稻种资源的利用78

一、直接推广、利用的外国稻种78

二、利用外国稻种资源选育水稻新品种80

三、中国稻种在外国的利用81

第三章 稻作区划85

第一节 我国稻作的生态环境85

一、我国稻作的地理分布85

二、稻作分布与气候条件的关系86

三、我国稻作的主要自然灾害93

第二节 稻作区域的划分96

一、华南湿热双季稻作带97

二、华中湿润单、双季稻作带101

三、华北半湿润单季稻作带105

四、东北半湿润早熟单季稻作带108

五、西北干燥单季稻作带110

六、西南高原湿润单季稻作带112

第三节 云南省稻作区划116

一、云南稻作概况116

二、云南稻区的划分117

三、各稻作区概况119

第四章 稻田耕作制度123

第一节 稻田复种124

一、复种的意义和作用124

二、稻田主要复种类型和方式124

第二节 稻田轮作133

一、轮作的意义和作用133

二、稻田轮作的类型139

第三节 多熟制的配套耕作栽培技术141

一、多熟制的土壤耕作142

二、缓和季节矛盾的栽培措施146

三、多熟制的稻田施肥150

第四节 稻田耕作改制的基本经验152

一、农牧结合,全面发展153

二、用养结合,以田养田154

三、复种与轮作相结合,实现持续增产156

四、因地制宜,提高经济效益157

第五章 稻的生理和生态159

第一节 稻的生长发育159

一、稻的营养器官建成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159

二、稻穗发育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167

三、开花结实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171

一、稻的光合进程176

第二节 稻的光合作用176

二、稻体特性与光合强度的关系178

三、环境条件与光合强度的关系179

四、稻的光呼吸181

五、稻的群体光能作用182

第三节 稻的呼吸作用184

一、稻的呼吸代谢途径185

二、稻的呼吸类型与幼苗器官建成的关系186

三、影响呼吸强度的内因187

四、稻的呼吸强度与外界条件的关系188

一、稻体内的水分状况190

二、稻根对水分的吸收190

第四节 稻的水分生理190

三、稻的蒸腾作用192

四、稻体内水分的输导194

五、缺水对稻的生理影响195

第五节 矿质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197

一、稻体内大量必要元素的生理作用197

二、稻体内微量必要元素的生理作用201

三、稻体内矿质元素的运转与分布203

第六节 水稻品种气候生态204

一、气候生态因素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205

二、稻的生长发育对气候生态环境的反应207

三、水稻品种的感光性、感温性和短日高温生育期209

四、水稻品种的光温反应型和气候生态型213

五、水稻品种光温生态特性的应用215

第六章 稻的遗传221

第一节 稻的染色体组221

一、栽培稻的染色体组221

二、稻属植物的染色体组223

第二节 倍性遗传226

一、单倍体226

二、三倍体227

三、四倍体228

第三节 性状遗传232

四、非整倍体232

一、稻的色泽233

二、稻的叶片234

三、穗的长度235

四、一穗粒数和着粒密度235

五、谷粒的重量和形状235

六、芒的性状236

七、护颖长度237

八、复粒稻和多颖稻237

九、胚乳的性质237

十、生育期238

十一、落粒性239

十二、矮生性240

十三、分蘖数241

十四、植株集数241

十五、抗病虫性241

第四节 连锁遗传246

一、连锁遗传的研究246

二、基因连锁图247

第五节 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252

一、遗传率和遗传相关252

二、数量遗传和育种259

一、从二十世纪初至四十年代末的育种概况271

第七章 稻的杂交育种271

第一节 水稻育种的历史与现状271

二、建国以来水稻育种工作进展273

第二节 杂交育种的程序和方法275

一、育种目标275

二、杂交亲本选配277

三、杂种后代的处理278

四、加速育种世代进程281

第三节 矮化育种284

一、矮化育种的产生及其对稻作的重大贡献284

二、矮秆品种的生理生态优势287

三、矮化育种技术的关键292

四、矮化育种的进展294

第四节 抗病育种299

一、抗病育种的重要性299

二、抗病育种的原理和依据300

三、抗病育种的几个技术要点301

四、我国水稻抗病育种的成效304

第五节 籼粳杂交育种309

一、籼粳杂交育种的意义和成就309

二、籼粳杂种后代的性状遗传311

三、籼粳杂交育种技术313

第六节 稻的远缘杂交316

二、水稻远缘杂种性状的遗传变异317

一、亲本选择和杂交方法317

三、水稻远缘杂交的胚胎学和细胞学的观察研究319

四、水稻远缘杂交的分子基础研究325

五、水稻远缘杂交的育种效果326

六、关于水稻远缘杂交的见解327

第八章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331

第一节 杂交稻在我国的诞生和进展331

一、杂交稻的选育经过331

二、杂交稻在生产上的应用333

第二节 水稻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334

一、水稻雄性不育的主要类型及其遗传334

二、雄性不育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340

三、杂交稻的优势344

四、杂交稻的抗病虫性遗传349

第三节 杂交稻的选育350

一、杂交稻育种程序350

二、杂交稻三系的选育351

三、杂交稻组合的选配358

四、杂交稻组合简介359

第四节 杂交稻的制种361

一、三系的生育特性361

二、杂交稻制种和不育系繁殖技术364

三、三系原种生产370

第五节 化学杀雄杂交稻373

一、化学杀雄的研究概况373

二、化学杀雄的机理374

三、化学杀雄制种技术375

四、化杀杂交稻组合简介376

第九章 花培育种和诱变育种379

第一节 水稻花培育种379

一、水稻花培育种在我国的发展379

二、花粉植株的培养380

三、花粉植株的遗传与变异390

四、花药培养在水稻品种改良上的应用398

第二节 诱变育种405

一、水稻诱变育种在我国的发展405

二、诱变的机理及方法407

三、人工诱变在水稻品种改良上的应用412

第十章 稻田土壤419

第一节 水稻土形成特点及其基本性状419

一、水稻土形成的特点419

二、水稻土的基本性质423

第二节 水稻土类型及其特性431

一、水稻土的发生与分类431

二、水稻土主要类型及其性质434

三、水稻土某些性质的地理变化规律443

第三节 肥沃水稻土的特性及其培育444

一、肥沃水稻土的环境条件445

二、肥沃水稻土的特性446

三、肥沃水稻土的培育449

第四节 低产稻田土壤及其改良450

一、低产稻田的主要类型及其障碍因素分析451

二、改造低产稻田的主要途径456

二、各种育秧方式的由来与发展467

一、我国主要育秧方式467

第一节 我国主要育秧方式及其发展467

第十一章 育苗移栽467

第二节 壮秧的形态与生理素质470

一、壮秧的形态特征470

二、壮秧的生理素质472

第三节 萌发、幼苗生长与环境条件475

一、水分475

二、温度478

三、氧气480

四、光照482

五、矿质营养和酸碱度483

一、播种期485

第四节 育秧技术485

二、播种量487

三、秧田施肥489

四、秧龄491

第五节 移栽493

一、栽插密度493

二、移栽方式498

三、对移栽质量的要求499

第一节 稻田施肥的主要依据505

一、水稻的需肥特点505

第十二章 稻田施肥与灌排505

二、土壤的供肥能力507

三、肥料的利用率508

第二节 稻田的主要有机肥源510

一、稻田种植紫云英510

二、稻田养红萍512

三、沤肥513

四、稻草回田514

第三节 稻田合理施肥技术516

一、各种肥料的配合使用516

二、稻田几种主要施肥方式和特点519

三、提高氮肥利用率522

四、根外追肥524

一、稻田的水分平衡525

第四节 稻田灌排的主要依据525

二、水稻各生育期稻田适宜的水分状况528

三、晒田的生理生态效应532

第五节 稻田灌水技术535

一、几种主要灌水形式和特点535

二、节约灌溉用水的措施537

第六节 稻田排水技术539

一、涝渍对水稻的危害539

二、排水方式和方法540

三、稻田排水的效应542

一、平原稻区544

第七节 稻田灌排渠系的设置544

二、丘陵稻区545

三、低洼稻田546

第十三章 稻作病虫草害的发生与防治551

第一节 稻作病害551

一、概述551

二、稻瘟病553

三、稻白叶枯病558

四、稻纹枯病566

五、稻黄矮病569

六、其它病害572

一、概述576

第二节 稻作害虫576

二、三化螟578

三、二化螟583

四、褐稻虱586

五、稻纵卷叶螟594

六、黑尾叶蝉600

七、其它害虫603

第三节 稻田杂草606

一、我国稻田杂草的区系分布606

二、稻田化学除草的应用技术608

第十四章 水稻的生理障碍619

第一节 水稻冷害620

一、冷害出现的环境因素和温度指标620

二、各生育期冷害的症状和伤害机理621

三、防御冷害的技术措施624

第二节 热害626

一、热害出现的环境因素和伤害温度指标626

二、开花期和灌浆期的热害症状及伤害机理627

三、热害的防御技术629

第三节 毒害630

一、还原物质的毒害630

二、化学物质的毒害632

三、污水害633

四、烟害637

第四节 营养元素缺乏症638

一、缺磷的诊断与防治638

二、缺钾的诊断与防治640

三、缺锌的诊断与防治642

四、缺硼的症状与防治643

第十五章 水稻高产结构与诊断647

第一节 水稻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647

一、物质生产与经济产量647

二、群体结构与光合生产649

三、品种特性与物质生产654

四、温条条件与物质生产655

五、高产田物质的积累与分配656

第二节 产量构成因素658

一、穗数的决定时期与增穗措施658

二、每穗颖花数的决定时期与增花措施661

三、结实率的决定时期与增粒措施664

四、粒重的决定与增粒重措施669

五、产量各构成因素的之间的相互关系670

六、产量构成因素的合理运筹672

第三节 丰产诊断674

一、株型诊断674

二、营养诊断677

三、根系诊断680

第一节 直播栽培的发展685

第十六章 稻的直播685

第二节 直播稻的类型686

一、水直播686

二、旱直播687

三、旱种688

第三节 直播稻的生长发育689

一、发芽与出苗689

二、分蘖与成穗690

三、根、茎、叶的生长692

四、生育期与产量构成694

一、整地697

第四节 直播稻的增产技术697

二、选用良种699

三、播种699

四、灌溉701

五、施肥702

六、防治杂草704

第十七章 水稻生产机械化707

第一节 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与展望707

第二节 耕地机械化711

一、耕地机具的发展711

三、主要耕地机具712

二、耕地的农业技术要求712

第三节 整地机械化717

一、整地机具的农业技术要求717

二、主要整地机具717

第四节 育秧机械化719

一、水稻育秧机械设备的发展719

二、水稻机械育秧的农业技术要求720

三、水稻工厂化育秧的工艺流程721

四、水稻工厂化育秧的机具和设备723

第五节 插秧机械化725

一、插秧机具的发展725

二、机械插秧的农业技术要求726

三、主要插秧机具727

第六节 直播机械化732

一、机械播种的农业技术要求732

二、主要直播机具732

第七节 田间管理机械化735

一、机械施肥735

二、机械中耕737

三、机械防治病虫草害738

第八节 收获和场上作业机械化740

一、机械收获740

二、场上机械作业743

1986《中国稻作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编 1986 北京:农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等稻作学(1925 PDF版)
中等稻作学
1925 上海:中华书局
中国稻作科学之父  丁颖  1888-1964( PDF版)
中国稻作科学之父 丁颖 1888-1964
稻作学( PDF版)
稻作学
商务印书馆发行
中国之稻作与气象之关系( PDF版)
中国之稻作与气象之关系
中国稻作科学之父  丁颖(1888-1964)( PDF版)
中国稻作科学之父 丁颖(1888-1964)
作物学  水稻篇(1977 PDF版)
作物学 水稻篇
1977
云南稻作(1995 PDF版)
云南稻作
1995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侗族民俗与稻作文化(1999 PDF版)
中国侗族民俗与稻作文化
1999 北京:人民出版社
稻作学(1939 PDF版)
稻作学
1939 商务印书馆
中国稻作之起源(1949 PDF版)
中国稻作之起源
1949 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稻作试验场
稻作学(1941 PDF版)
稻作学
1941 商务印书馆
特种稻作学(1946 PDF版)
特种稻作学
1946 上海:中华书局
稻作害虫学(1937 PDF版)
稻作害虫学
1937 商务印书馆
稻作(1949.10 PDF版)
稻作
1949.10 北京市:中华书局
中国稻作害虫名录(1992 PDF版)
中国稻作害虫名录
1992 北京:农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