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稻土》求取 ⇩

目录3

3

前言3

第一篇 水稻土的形成、分类和分布3

第一章 水稻土的形成3

一、水稻土中的元素迁移3

(一)不同元素的迁移4

(二)迁移的一般规律6

二、水稻土形成中物质的变化7

(一)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7

(二)盐基淋溶和复盐基8

(三)铁锰的淋溶和淀积8

(四)粘土矿物合成和分解10

(一)剖面的发育11

三、水耕熟化作用11

(二)“鳝血”的形成12

(三)耕层的演化13

四、水耕淋溶作用16

(一)机械淋溶16

(二)溶解淋溶16

(三)还原淋溶17

(四)络合淋溶18

(五)铁解淋溶19

五、附加过程20

(一)潜育化作用20

(二)次生潜育化22

(三)白土化作用23

(四)次生石灰化24

(五)酸性硫酸盐渍26

一、前人对水稻土发生层次的划分30

第二章 水稻土的发生层次30

二、水稻土的主要发生层32

(一)水耕表层32

(二)犁底层36

(三)水耕雏形层39

(四)水耕淀积层41

(五)水耕渗淋层44

(六)潜育层45

(七)母质层48

三、水稻土的附加发生层及残存土层48

(一)石灰积聚(板结)层48

(二)次生潜育层49

(三)水漂层49

(四)红树埋藏层(含硫层)50

(五)埋藏腐殖质潜育层50

(六)矿毒层51

四、水稻土发生层的名称与代号52

五、水稻土发生层次在分类和肥力上的意义54

第三章 水稻土的微形态特征56

一、土壤物质56

(一)土壤基质56

(二)粗骨颗粒60

二、孔隙和结构61

三、土壤形成物63

(一)铁锰形成物63

(二)碳酸盐形成物66

(三)硫酸盐形成物67

(四)粘粒形成物68

(五)细粒沉降物69

五、在土壤发生和肥力上的意义70

四、土壤残遗体和侵入体70

第四章 水稻土分类77

一、水稻土分类趋势77

(一)国外水稻土分类77

(二)我国水稻土分类79

二、水稻土的诊断层及其分类80

(一)水稻土诊断层研究的基础80

(二)水稻土的诊断层81

(三)水稻土的高级分类及其检索82

(四)水稻土的基层分类84

三、水稻土的主要类型85

(一)普通水稻土85

(二)潴育水稻土87

(三)渗育水稻土88

(五)潜育水稻土90

(四)漂白水稻土90

(六)复石灰水稻土91

(七)盐渍水稻土92

(八)酸性硫酸盐水稻土92

第五章 水稻土的地理分布95

一、水稻土的地理分布特点95

(一)地理分布的一般特点95

(二)空间分布的变化96

二、水稻土的区域性分布特点97

(一)南方水稻土集中分布地区97

(二)北方水稻土分散分布地区100

三、水稻土的中、微域分布101

(一)水稻土组合101

(二)水稻土复域104

(一)热量带与耕作制度108

一、稻田分布的生态条件108

第六章 水稻土的生态环境108

(二)干湿条件与稻田分布109

(三)地形对稻田及耕作制度的影响109

二、稻田生态类型110

(一)稻田类型与水分状况110

(二)稻田类型与土壤肥力111

(三)稻田类型组合与轮作复种112

(四)稻田生态类型112

三、稻田生态分区118

(一)稻田生态带的特点118

(二)稻田生态带轮作特点与养分循环121

第七章 水稻土资源126

一、水稻土评价原则和方法126

(一)水稻土资源特点126

(二)评价的原则和方法127

二、水稻土分区评价130

(一)珠江三角洲水稻土130

(二)太湖地区水稻土132

(三)成都平原水稻土133

(四)吉泰盆地水稻土134

(五)北方水稻土135

三、水稻土资源的潜力137

(一)水稻土生产率的变化137

(二)水稻土潜力预测139

(三)提高水稻土生产力的途径142

第二篇 水稻土的特性145

第八章 水稻土的矿物组成145

一、水稻土的原生矿物145

(一)水稻土的粘土矿物及其有关理化性质146

二、水稻土剖面中粘土矿物的变化146

(二)剖面发育对粘土矿物的影响148

(三)客土对粘土矿物的影响149

三、水稻土的粘土矿物组成与母土的关系149

(一)不同母土发育的水稻土粘土矿物的特点149

(二)水稻土粘土矿物的地带性151

四、水稻土的矿物组成与土壤肥力的关系153

第九章 水稻土的氧化物155

一、氧化物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155

(一)铁锰氧化物的特点155

(二)形成中的连串反应156

(三)铁铝复合氧化物157

二、氧化物的含量及其分布159

(一)氧化铁的形态和含量159

(二)氧化铁在颗粒间的分配160

(三)氧化物在剖面中的分布161

三、铁、锰氧化物的转化163

(一)游离度163

(二)活化度165

四、氧化铁在特征层形成中的作用166

(一)锈斑的组成和斑纹层的形成机制167

(二)白土层的特点和形成168

五、氧化物与土壤结构168

第十章 水稻土有机质的组成、形成和分解172

一、水稻土有机质的剖面分布状况172

(一)地带性土壤上发育的水稻土172

(二)沼泽土上发育的水稻土(包括长期渍水的水稻土)173

(三)洪积、冲积物上发育的水稻土173

二、水稻土耕层中的有机质和氮素含量173

(一)不同地区水稻土耕层中有机质和氮素含量173

(二)影响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的因素174

三、水稻土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175

(一)C/有机N比值的变异176

(二)氮素形态分布的特点176

(三)腐殖质的组成177

(四)胡敏酸的特征178

四、水稻土有机质的分解和形成181

(一)渍水条件下有机物质的分解特征181

(二)有机质平衡188

五、水稻土有机质与土壤肥力189

(一)耕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肥力的关系190

(二)高产水稻土的有机质状况及其培育途径192

第十一章 水稻土的有机矿质复合体195

一、土壤复合度及其影响因素195

二、土壤复合体的水稳性197

(一)复合体的水稳性分组及其影响因素198

(二)各组复合体的一般性质199

(三)复合体的吸水特征200

三、复合体中有机质的性质200

(一)有机质的稳定性201

(二)有机质的碳氮关系和有机碳的结合态202

(三)氨基酸的含量203

四、复合体在土壤中的分布和氧化铁的影响204

(一)含量和分布204

(二)化学组成204

第十二章 水稻土的氧化还原电位208

一、氧化还原电位(Eh)的范围、分级和pH的影响208

(一)Eh值与pe值208

(二)氧化还原状况的Eh分级209

(三)pH对Eh的影响209

(一)Eh与电子给予体或电子接受体的数量关系210

二、氧化还原电位与氧化还原体系之间的关系210

(二)各种氧化还原体系的还原顺序212

(三)决定Eh的体系213

(四)氧化还原的缓冲作用214

三、Eh条件与物质的活动性216

(一)氮、磷的活动性216

(二)硫的活动性217

(三)铁、锰、锌的活动性217

四、氧化还原电位的不均一性218

(一)水土界面附近的氧化层和还原层219

(二)土块内外和孔隙、结构面219

(三)植物根区和无根土壤220

(一)不同水分类型水稻土的氧化还原电位221

(二)剖面中氧化还原电位的动态变化221

五、水稻土剖面的氧化还原电位221

(三)不同淋溶程度水稻土的氧化还原电位222

第十三章 水稻土中还原性物质的物理化学225

一、无机还原性物质225

(一)亚铁225

(二)亚锰227

(三)硫227

二、有机还原性物质228

(一)还原强度229

(二)表观分子量230

(三)电荷性质232

(四)等电点和功能团233

(五)酚类化合物的化学表现234

三、影响还原性物质的因素235

(一)有机质含量和绿肥种类235

(二)Eh236

(三)pH237

(四)培养时间238

(五)土壤类型238

四、还原性物质的数量239

(一)分布的不均匀性239

(二)剖面中的数量分布239

(三)不同氧化还原类型土壤中的数量240

五、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及在土壤肥力和发生上的意义241

(一)氧化还原状况241

(二)pH243

(三)电导244

(四)养分的形态转化和迁移245

(五)与土壤发生的关系245

(一)表面特性249

一、水稻土的表面特性和交换性能249

第十四章 水稻土的吸附性能249

(二)交换性能250

二、水稻土中交换性阳离子的组成与盐基饱和度254

(一)交换性阳离子的组成254

(二)南方水稻土的盐基饱和度255

(三)氧化还原过程对交换性阳离子组成的影响256

三、水稻土对铵离子的吸附特征257

(一)吸附等温线的特征257

(二)吸附性铵的特征258

四、水稻土对磷酸离子的吸附260

(一)吸附等温线的特征260

(二)影响土壤吸磷能力的主要因素261

(三)某些农田措施对磷吸附的影响264

(四)土壤对磷的缓冲能力265

(一)吸附等温线的特征266

五、水稻土对铜、锌离子的吸附特征266

(二)对铜离子的专性吸附267

(三)吸附性铜的解吸269

(四)铜(锌)的化学结合形态270

第十五章 水稻土的酸度274

一、水稻土的酸度指标及其影响因素274

(一)pH及其影响因素274

(二)石灰位276

(三)“半中和pH”277

(四)交换性酸和交换性碱277

二、水稻土的酸度特征278

(一)渍水前后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278

(二)水稻土与其母土的酸度281

(二)不同水稻土剖面的缓冲能力284

三、水稻土的缓冲性能284

(一)不同类型水稻土的缓冲性能284

(三)影响因素286

四、水稻土的酸碱性分级与分布287

(一)分级287

(二)分布287

第十六章 水稻土的结构状况289

一、水稻土结构的发生290

(一)土壤结构的定义290

(二)水稻土结构的发生290

(三)高产水稻土结构的特征296

二、水稻土结构的退化299

(一)土壤结构恶化,微团聚体含量下降299

(三)滞水性增强,通透性变劣300

(四)亚耕层青泥化,恶化根系环境300

(二)耕层变浅,犁底层增厚300

三、水稻土结构的更新302

(一)土壤水302

(二)有机物料304

(三)土壤耕作307

第十七章 水稻土中的微生物及其在物质转化中的作用311

一、水稻土中微生物的数量311

(一)耕层微生物的数量311

(二)微生物的分布312

(三)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313

二、水稻土中微生物的组成315

(一)细菌组成315

(二)真菌组成317

(一)生物固氮作用320

三、水稻土微生物在氮素转化中的作用320

(二)硝化和反硝化作用323

第三篇 水稻土的养分状况及其调节333

第十八章 水稻土的氮素肥力333

一、水稻土的氮素矿化和供应333

(一)水稻高产对土壤氮素的依赖性333

(二)土壤供氮量334

(三)影响土壤氮素的矿化和供应的因素336

(四)土壤氮素供应与氮肥的合理施用339

二、水稻-土壤系统中化肥和有机肥料氮的去向和氮素的有效利用340

(一)稻田中化肥氮的损失340

(二)影响稻田中氮素气态损失的因素343

(三)减少稻田中化肥氮损失的途径345

(四)稻田中有机肥料及其与氮肥配合施用下的氮素去向346

第十九章 水稻土磷素的化学行为351

一、水稻土中磷素的基本状况351

二、水稻土中的无机态磷352

(二)磷酸铝盐353

(一)磷酸铁盐353

(三)磷酸钙盐355

(四)闭蓄态磷355

三、水稻土中的吸附态磷356

四、磷肥在水稻土中的转化357

(一)不同溶性磷肥在水稻土中的转化357

(二)水稻土中磷酸铁盐的转化机制359

五、水稻土中的有效磷及其评价361

六、磷肥的合理施用362

(一)旱重水轻362

(二)集中施用363

(三)氮磷钾相互配合363

(一)不同提取条件下土壤钾素的释放365

第二十章 水稻土的钾素和钾肥施用问题365

一、土壤钾素的有效性365

(二)水分状况对土壤钾素有效性的影响366

(三)不同温度干燥对土壤钾素有效性的影响367

二、不同形态钾在植物营养上的意义367

(一)速效钾368

(二)缓效钾369

(三)矿物钾370

三、稻田土壤钾素平衡状况370

(一)稻田土壤钾素消长的特点370

(二)不同地区农业土壤钾素平衡状况372

(三)钾素平衡的调节373

四、钾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374

(一)根据地区增产效益,合理分配钾肥374

(三)秧田施钾375

(二)在轮作中合理施用钾肥375

(四)发挥钾肥在增强作物抗逆能力方面的作用376

(五)钾氮配合,发挥钾氮的交互作用377

第二十一章 水稻土的硫素状况380

一、我国主要水稻土硫的含量和形态380

(一)土壤硫素含量380

(二)土壤中硫的形态381

(三)土壤中硫酸盐含量的影响因素381

(四)硫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382

二、淹水土壤中硫的转化382

(一)硫的矿化和固定383

(二)硫化物的产生384

(三)挥发性硫化物的产生384

(四)硫的氧化385

(一)土壤硫的输入386

三、我国南方土壤硫素的收支状况386

(二)土壤硫的输出387

(三)需硫的预测387

(四)南方某些土壤硫肥对作物的效应388

第二十二章 水稻土中的微量元素391

一、水稻土中的锌392

(一)锌的含量392

(二)锌的形态394

(三)锌的有效性394

(四)缺锌水稻土396

(五)锌与作物生长398

二、水稻土中的铜399

(一)铜的含量399

(二)铜的形态400

(三)铜的有效性400

(四)铜与作物生长402

(一)锰的含量404

三、水稻土中的锰404

(二)锰的形态406

(三)锰的有效性406

(四)锰与作物生长406

四、水稻土中的硼406

(一)硼的含量407

(二)硼的有效性407

(三)硼与作物生长407

五、水稻土中的钼409

(一)钼的含量409

(二)钼的有效性410

(三)钼与作物生长410

一、水稻土-根界面的显微结构413

(一)界面间的层次构成413

第二十三章 水稻的根际土壤环境413

(二)粘液的来源和组成成分416

二、水稻根际土壤的pH状况417

(一)根际土壤pH变化的敏感部位417

(二)营养条件的影响418

(三)水稻品种间的差异420

三、水稻根际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421

(一)Eh的梯度变化421

(二)不同生育时期的变化421

(三)营养条件的影响422

四、水稻根际土壤的养分状况422

(一)氮素状况423

(二)钾素状况424

(三)钙素状况424

(四)硅、铝、铁、锰的状况425

(一)氮损失和自生固氮427

五、根际环境与养分有效性427

(二)难溶性磷的溶解428

(三)非交换性钾的释放430

第二十四章 水稻土的养分环境和水稻生产433

一、水稻土的养分水平433

二、高产水稻土的养分状况434

三、土壤养分供应在水稻生产上的作用435

四、水稻土土壤溶液成分和水稻吸收养分的机制437

五、长期施肥对水稻及水稻土养分水平的影响439

(一)对水稻地上部分养分水平的影响439

(二)对水稻土养分水平的影响439

第四篇 水稻土的管理和改良443

第二十五章 水稻土的水分管理和合理耕作443

一、土壤水分管理443

(一)水浆管理443

(二)农田排水449

二、合理耕作454

(一)土水作用时的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454

(二)土壤耕作特性455

(三)合理耕作的效果457

第二十六章 高产水稻土的培育和管理461

一、高产水稻土的肥力特征461

(一)合宜的保肥供肥特性461

(二)良好的土壤物理环境464

二、高产水稻土的培育和管理466

(一)重视稻田排水467

(二)合理轮作倒茬469

(三)增施有机物料470

(四)合理耕作471

二、低产水稻土的形成因素474

一、低产水稻土的概念与划分标准474

第二十七章 低产水稻土的改良474

(一)水热条件的影响475

(二)母土或母质的影响475

(三)毒害物质的影响475

三、低产水稻土的类型、特性476

(一)冷浸型低产水稻土476

(二)粘结型低产水稻土479

(三)沉板型(结板型)低产水稻土480

(四)毒质型低产水稻土482

四、低产水稻土的改良利用484

(一)冷浸型低产水稻土的改良利用485

(二)粘结型低产水稻土的改良利用486

(三)沉板型低产水稻土的改良利用487

(四)毒质型低产水稻土的改良利用489

(一)石灰性物质的来源491

一、石灰化水稻土的发生特点491

第二十八章 石灰化水稻土的改良491

(二)石灰性物质聚积的条件494

(三)石灰化水稻土的形成时间496

二、石灰化水稻土类型特征496

(一)石灰化水稻土的一般特征496

(二)石灰化水稻土的类型499

(三)石灰化水稻土的分布501

三、石灰化水稻土的低产原因501

(一)石灰化水稻土的养分状况501

(二)施用石灰对土壤和水稻植株体内某些营养元素的影响504

四、石灰化水稻土的改良利用507

(一)停止施用石灰,改变灌溉水源507

(二)引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507

(三)合理施用化肥508

(一)发生特点510

第二十九章 潜育性水稻土的特性及改良利用510

一、潜育性水稻土的类型及其分布510

(二)发生类型511

(三)地理分布512

二、潜育性水稻土的特性512

(一)强还原性512

(二)有机质积累及微生物学特性513

(三)铁的活化及迁移特性516

(四)磷、钾等养分特性516

(五)物理性质及生产性能519

三、潜育性水稻土的改良利用519

(一)水利工程措施520

(二)耕作措施522

(三)合理施肥523

(四)因地制宜,综合利用526

(一)大气污染529

(二)水污染529

第三十章 水稻土污染及其防治529

一、水稻土污染物质的种类及其来源529

(三)固体废物污染530

(四)农药和化肥污染531

(五)多因素污染531

二、污染物在水稻土中的物理化学行为及生物效应532

(一)有机污染物532

(二)重金属污染535

三、污染稻田的治理与改良途径542

(一)水改旱542

(二)施加改良剂542

(三)增施有机肥543

(四)农业生态工程544

1992《中国水稻土》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庆逵主编 1992 北京: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水稻(1962 PDF版)
水稻
1962 上海市科学技术编译馆
水稻(1965年07月第1版 PDF版)
水稻
1965年07月第1版 河南人民出版社
热带水稻土特性(1987 PDF版)
热带水稻土特性
1987
中国水稻改良法( PDF版)
中国水稻改良法
浙江省农业改良总场稻麦场
水稻土  水稻营养  水稻施肥文献索引  1949-1979(1980 PDF版)
水稻土 水稻营养 水稻施肥文献索引 1949-1979
1980 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图书情报研究室
淹水水稻土中微量营养元素的管理(1982 PDF版)
淹水水稻土中微量营养元素的管理
198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水稻(1958 PDF版)
水稻
1958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水稻(1956 PDF版)
水稻
1956 新知识出版社
水稻(1959 PDF版)
水稻
1959 科学技术出版社
水稻(1960 PDF版)
水稻
1960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水稻(1981 PDF版)
水稻
1981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水稻(1982 PDF版)
水稻
1982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太湖地区水稻土(1980 PDF版)
中国太湖地区水稻土
1980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稀土在小麦水稻生产中的应用(1988 PDF版)
稀土在小麦水稻生产中的应用
1988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水稻(1978 PDF版)
水稻
1978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