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学》求取 ⇩

第一章 中国小麦生产概况1

第一节 小麦的分布1

第二节 小麦生产的发展3

一、小麦生产的发展4

二、小麦面积、单产和总产量的变化5

第三节 小麦生产技术的进展8

一、小麦生产活动8

二、小麦生产技术的改进9

三、小麦高产规律的探索12

第四节 小麦生产发展战略14

一、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总产量15

二、中、低产地区和麦田的改造15

三、南方小麦的开发15

四、改良和提高小麦品质16

五、建立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体系16

二、中国小麦种植的扩展18

一、中国小麦种植的起源18

第一节 中国小麦种植的起源与扩展18

第二章 中国小麦种植历史18

第二节 中国古代小麦栽培技术20

一、战国秦汉时期小麦栽培技术20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小麦栽培技术22

三、隋唐宋元时期小麦栽培技术23

四、明清时期小麦栽培技术24

第三章 中国小麦种植区划29

第一节 小麦区域划分的依据29

第二节 春(播)麦区32

Ⅰ 东北春(播)麦区33

Ⅱ 北部春(播)麦区35

Ⅲ 西北春(播)麦区37

第三节 冬(秋播)麦区39

Ⅳ 北部冬(秋播)麦区41

Ⅴ 黄淮冬(秋播)麦区43

Ⅵ 长江中下游冬(秋播)麦区46

Ⅶ 西南冬(秋播)麦区47

Ⅷ 华南冬(晚秋播)麦区50

第四节 冬春麦兼播区52

Ⅸ 新疆冬春(播)麦区52

Ⅹ 青藏春冬(播)麦区55

第四章 小麦的生长发育58

第一节 营养器官的建成58

一、根58

二、茎67

三、叶72

第二节 结实(生殖)器官的建成81

一、麦穗的形成81

二、籽粒的形成90

第三节 分蘖及其成穗99

一、分蘖的出现99

二、分蘖的两极分化和成惠105

第四节 器官相关的形态学诊断与肥水效应107

三、分蘖在小麦生产中的作用107

一、器官相关的一般规律108

二、异常环境条件下相关同伸规律的破坏112

三、器官相关与肥水效应114

第五节 生育期与生育阶段118

一、生育期和生育阶段的划分118

二、生育阶段的类型特点及其应用120

三、中国小麦品种生育期的地理差异125

第六节 小麦品种的感温性与感光性127

一、中国小麦品种的感温性与感光性127

二、温光反应与器官建成及其实践意义135

第七节 小麦的群体138

一、麦田生态系统138

二、小麦群体结构139

三、群体功能145

四、麦田生态系统的运动特征与调控的基本原则147

一、籽粒组成152

第一节 种子生理152

第五章 小麦生理152

二、种子萌发153

三、胚生长过程中的物质变化154

四、影响萌发的环境条件155

五、种子的寿命和贮藏155

第二节 呼吸作用156

一、呼吸的意义和过程156

二、呼吸速率及其变化157

第三节 光合作用157

一、光合器官157

二、光合过程158

三、光合产物和分配160

四、光合生产能力162

五、选育高光合生产力品种166

第四节 小麦与水167

一、水势及其变化167

二、根系和吸水169

三、水分蒸发蒸腾170

四、小麦对水分胁迫的反应171

五、品种抗旱性的选育173

第五节 无机营养173

一、小麦的氮代谢174

二、磷在小麦生活中的意义177

三、硫酸根还原和硫化物178

四、其它大量营养元素179

五、微量元素180

六、离子的吸收和转运181

七、重金属毒害182

第六节 生长物质182

一、生长素182

二、赤霉素183

三、细胞分裂素183

四、脱落酸183

六、芸薹素184

五、乙烯184

第六章 小麦育种的遗传学基础189

第一节 概述189

一、小麦遗传研究对育种工作的重要性189

二、小麦遗传研究的发展过程190

第二节 小麦的遗传组成192

一、小麦的染色体组及其演化192

二、小麦亲缘物种的染色体组195

三、小麦染色体的部分同源群197

四、小麦的核内基因组199

五、小麦的核外基因组203

第三节 小麦遗传分析方法205

一、常规遗传分析法205

二、非整倍体分析法208

三、同工酶与分子遗传分析法217

第四节 小麦的性状遗传与基因定位229

一、穗部性状229

二、籽粒(与小花)性状230

三、叶部性状231

四、茎秆性状232

五、生育特性233

六、抗病性233

七、遗传失调237

八、细胞质遗传237

九、生物化学与分子遗传标记238

附 基因符号的意义239

第一节 小麦的分类254

第七章 小麦的遗传资源254

一、小麦属的分类255

二、山羊草属(Aegilops L.)的分类261

第二节 小麦的起源265

一、小麦栽培的起源265

二、小麦的遗传起源266

第三节 小麦的近缘植物272

一、多年生属273

二、具多年生和一年生种的属276

三、一年生属278

第四节 中国小麦遗传资源的收集和保存281

一、遗传资源的收集282

二、遗传资源的保存288

第五节 中国小麦遗传资源的评价与创新290

一、遗传资源的评价290

二、遗传资源的创新298

第八章 小麦育种目标和育种策略303

第一节 制订育种目标303

一、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303

二、中国主要麦区的育种目标306

第二节 育种策略309

一、明确育种的主攻方向309

二、选择适当的育种途径310

三、提高育种效率312

四、加强配套研究314

第九章 品种间杂交育种317

第一节 亲本的评价与利用318

一、亲本的征集318

二、亲本的创新319

三、种质的鉴定319

四、亲本性状的遗传320

第二节 亲本选配的原则和基本经验320

一、品种改良的基础321

二、骨干亲本的作用321

三、亲本优点多缺点少是选配的首要原则322

四、亲本的目标性状必须互补323

五、选配的组合应具丰富的遗传变异323

六、提高亲本选配与的效率325

第三节 杂交方式的选择327

一、简单杂交328

二、复合杂交328

三、循序杂交331

四、回交育种331

五、聚合杂交333

六、双列选择杂交体系334

第四节 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335

一、两种基本的处理方法335

二、系谱法与混合法的比较337

三、派(衍)生系统法337

四、其它选育方法339

五、单粒传法341

一、杂种后代的培育条件342

第五节 杂种后代的培育和选择342

二、培育的环境条件与杂种后代选择的辩证关系343

三、杂种后代的选择344

第六节 杂种(品系)的评价与利用348

一、早代测产的作用348

二、定型品系产量比较的试验设计349

三、区域试验与良种的开发利用355

第七节 杂交育种若干问题的探讨358

一、育种规模和力量安排358

二、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359

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品种的选育361

四、育种水平的突破362

五、协作攻关是发展方向363

第十章 轮回选择367

第一节 轮回选择的基本原理367

第二节 轮回选择的基本环节369

一、原始群体组配369

三、选择371

二、互交371

四、确定群体规模373

第三节 显性雄性不育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373

第十一章 透变育种381

第一节 诱发突变在育种中的作用和地位381

一、诱变育种的主要特点381

二、诱发突变的利用途径382

三、诱变育种的发展和主要成就383

一、电离辐射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384

第二节 理化因素诱变作用384

二、化学诱变剂的诱变作用385

第三节 诱变亲本材料的选择386

一、小麦的辐射敏感性与诱变效率386

二、正确选择辐照亲本和提高诱变效率388

第四节 诱变因素的种类和处理方法390

一、物理诱变因素391

二、化学诱变剂393

三、诱变剂量的选择394

四、诱变处理方法395

五、外界条件的影响397

第五节 突变体的鉴定筛选与世代选育397

一、突变频率的估算398

二、诱变世代的群体规模和种植及选择方法398

三、突变体的鉴定筛选技术400

第六节 诱变育种的扩大应用和前景400

一、诱变育种与杂交育种结合400

三、诱变育种与远缘杂交结合401

二、诱发突变与单倍体加倍生物技术结合401

第十二章 远缘杂交405

第一节 远缘杂交在小麦育种中的意义405

第二节 小麦远缘亲本植物的选择405

第三节 远缘杂交不亲和性与杂种不育性的克服407

第四节 双二倍体新物种的人工合成409

第五节 外源基因向小麦中的转移411

第六节 含外源基因的小麦品种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414

第十三章 小麦单倍体及其利用417

第一节 单倍体的诱导417

一、孤雌生殖418

二、孤雄生殖--花药培养421

第二节 花粉单倍体的遗传学及其应用--花粉植株的染色体工程429

一、遗传的稳定性和变异性429

二、配子类型在植株水平上的表达430

三、创造新类型431

四、新种质的鉴定433

第三节 双单倍体育种的方法程序434

一、双单倍体育种的特点434

二、产生单倍体的最适世代435

三、单倍体花粉植株的染色体加倍436

四、双单倍体的育种程序437

第十四章 杂种小麦441

第一节 小麦杂种优势的表现442

一、杂种优势表现特点442

二、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445

第二节 小麦雄性不育的类型及遗传448

一、雄性不育类型448

二、中国选育的一些小麦雄性不育类型452

三、雄性不育的遗传特点455

第三节 小麦“三系”选育及优良组合选配456

一、雄性不育系的选育456

二、优良不育系的标准及保持系的选育459

三、恢复系的选育460

四、优良组合选配462

第四节 化学杂交剂(CHA)在杂种小麦生产中的应用464

一、小麦CHA的种类464

二、CHA诱导雄性不育的机理464

三、CHA制种技术465

第五节 小麦“三系”繁殖及杂交制种466

一、小麦“三系”的花器生物学特性466

二、不育系繁殖及杂交制种技术467

一、产量的增长与产量潜力472

第十五章 目标性状的选育472

第一节 产量性状的选育472

二、产量构成因素的选育473

三、矮化育种474

四、收获指数与生物学产量的提高476

五、株型育种与高光效育种477

第二节 抗病育种479

一、抗锈病性的选育479

二、抗白粉病性的选育487

三、抗赤霉病性的选育489

第三节 抗逆育种493

一、抗寒性494

二、抗旱性496

三、耐湿性497

四、抗穗发芽性497

五、耐铝性500

第四节 早熟性的选育500

一、阶段发育特性及生育期互补的亲本间杂交501

二、生态类型差异较大的亲本间杂交502

三、冬春杂交502

第五节 品质育种503

一、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503

二、贮藏蛋白亚基组成与小麦品质的关系504

三、性状相关506

四、中国小麦品质现状506

五、品质育种的技术要点507

第一节 小麦栽培的基本原则515

第十六章 小麦栽培的基本原则和技术体系515

第二节 小麦栽培的技术体系522

一、耕作整地523

二、播种524

三、田间管理525

四、收获526

第十七章 麦田土壤的耕作、培肥与灌排528

第一节 适宜小麦生长的土壤环境528

一、中国主要麦区土壤的供肥状况528

二、丰产小麦的土壤指标530

三、影响土壤肥力发挥的因素及其调控技术533

第二节 麦田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特性537

一、黑土537

二、棕黄土537

三、潮土538

四、褐土538

六、?土539

五、红壤系列土539

七、黑垆土540

八、黄绵土540

九、紫泥土540

十、绿洲土541

第三节 麦田的土壤耕作541

一、麦田耕作的实质和作用541

二、麦田土壤耕作的经验和特点542

第四节 麦田的土壤培肥547

一、土壤肥力是小麦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547

二、施肥与耕作相结合培育高肥力麦田土壤548

三、有机肥在麦田培肥中的特殊作用549

四、麦田培肥改土增产的主要经验550

第五节 麦田的灌溉与排水553

一、合理灌排在小麦生产中的重要意义553

二、小麦生产与水的生产效率554

三、合理灌溉的生理指标555

四、节水灌溉558

五、麦田的渍害与排水560

第十八章 麦田种植制度564

第一节 麦田作物结构与布局564

一、小麦在种植结构中的地位564

二、小麦生态适应性分析与评价565

三、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与麦田布局573

第二节 麦田多熟种植576

一、各麦区小麦在多熟制中的地位576

二、各麦区小麦作物历与资源利用577

三、麦田多熟种植模式579

四、多熟种植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对策582

第三节 小麦轮作与连作583

一、小麦对连作与轮作的反应583

二、小麦与前后茬作物的关系585

三、各麦区麦田轮作的主要类型586

一、理论生产潜力587

第四节 各麦区小麦生产潜力587

二、各麦区小麦现实生产潜力591

第十九章 北方冬小麦栽培技术595

第一节 北方冬小麦的生产概况595

一、北方冬小麦的范围及分布595

二、北方冬麦区的生态环境596

三、北方冬小麦的主要生育特点597

四、北方麦田种植制度和栽培特点599

一、水浇地冬小麦高产栽培理论的探索600

第二节 北方水浇地冬小麦栽培技术600

二、栽培管理的促控技术体系603

三、栽培管理的基本农艺措施611

四、几种专项栽培技术612

第三节 北方旱地冬小麦栽培技术625

一、北方旱地小麦的分布及生产状况625

二、旱地麦田土壤水分循环与积耗规律628

三、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634

第一节 生产概况与增产潜力651

第二十章 地方冬小麦栽培技术651

一、自然生态环境652

二、小麦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653

第二节 平原地区稻茬麦栽培技术656

一、小麦抗湿栽培技术657

二、小麦营养特性与高效施肥技术662

三、少(免)耕种麦配套技术664

四、小麦高产规范栽培与配套技术669

第三节 丘陵地区稻茬麦载培技术675

一、在排水降湿的基础上实行免耕栽培676

二、小窝密植678

三、合理组配化肥、底肥与追肥681

第四节 丘陵地区旱地小麦栽培技术684

一、分带轮作减少晚播瘦茬麦田685

二、高台位旱地小麦聚土免耕栽培687

三、适时播种小窝密植689

四、合理追肥691

五、选用耐旱适宜间套作品种693

第五节 华南小麦栽培技术694

一、栽培特点与增产潜力694

二、小麦栽培技术695

第二十一章 春小麦栽培技术702

第一节 春小麦生产概况702

一、分布及生产概况702

二、自然生态环境703

三、春小麦高产带706

第二节 东部春小麦栽培技术707

一、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特点707

二、生产特点、障碍因素和增产潜力712

三、增产途径和栽培技术关键715

第三节 西部春小麦栽培技术726

一、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特点726

二、生产特点、障碍因素和增产潜力731

三、增产途径和栽培关键措施735

第二十二章 小麦主要气候灾害754

第一节 干旱754

一、小麦干旱及其发生规律754

二、干旱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755

三、防御小麦干旱的对策和措施756

第二节 干热风759

一、干热风发生规律759

二、干热风对小麦危害762

三、小麦干热风防御措施765

第三节 冻害766

一、冬小麦越冬冻害较重的地区和类型766

二、小麦冻害的机理、指标和影响抗寒力的因素768

三、小麦越冬冻害的防御对策769

第四节 湿害772

一、小麦湿害发生规律772

二、湿害对小麦的危害774

三、湿害防御措施777

一、霜冻778

第五节 霜冻、冰雹和雨害778

二、冰雹779

三、雨害780

第二十三章 小麦病害及其综合防治783

第一节 概述783

一、小麦锈病783

二、小麦白粉病783

五、小麦根腐病784

四、小麦纹枯病784

三、小麦赤霉病784

六、小麦黑穗、黑粉病785

七、小麦病毒病785

八、小麦雪腐病785

九、小麦叶枯病786

十、局部或特殊条件下发生的一些病害786

十一、值得注意的一些土传病害问题786

一、条锈病大区流行和流行区系787

第二节 小麦锈病787

二、条锈菌小种组成的变化和品种“抗病性丧失”789

三、条锈病抗病性遗传和机制792

四、小麦秆锈病792

五、叶锈病793

第三节 小麦白粉病795

一、病原菌越夏和越冬795

二、春季白粉病的发生与流行796

三、白粉病菌的毒性分析与品种抗病性的利用797

第四节 小麦赤霉病797

一、分布与危害797

二、赤霉病的性质和特点798

三、流行因素分析798

四、赤霉病分区、流行规律的特点及共性800

五、赤霉病防治的难点及可能解决的途径800

一、黄矮病801

二、丛矮病801

第五节 小麦病毒病类801

三、土传病毒病802

四、红矮病802

五、线条花叶病803

六、农业措施与小麦病毒病发生、流行的关系803

七、选育抗病毒品种的进展803

第六节 小麦土传真菌病害804

一、土传真菌病害发生的生态因素804

二、农业栽培措施对土传真菌病害的影响805

三、小麦根病的防治及抗病品种利用问题806

第七节 小麦黑穗、黑粉病806

一、黑粉菌生物学与小麦抗病育种807

二、黑粉病的侵染生态学与农业防治措施807

三、小麦黑穗、黑粉病的防治808

第八节 与抗病育种有关的几个病理学问题809

一、病害对象及其主次的考虑809

二、抗病性指标问题810

三、水平抗病性和垂直抗病性811

四、抗病性持久化812

五、生物技术和抗病育种812

第九节 综合防治813

一、总体防治规划和分区防治策略814

二、田间防治814

第二十四章 小麦虫害及其综合防治821

第一节 小麦害虫的种类与发生动态821

一、中国小麦害虫区划821

二、中国小麦害虫发生动态823

第二节 主要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826

一、地下害虫826

二、麦蜘蛛829

三、麦蚜830

四、小麦吸浆虫833

五、粘虫834

六、麦秆绳836

七、其它害虫837

一、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与原则839

第三节 小麦害虫的综合防治839

二、综合防治技术840

三、综合防治技术的组装配套843

第二十五章 麦田草害及其防除847

第一节 麦田杂草各类、危害与分布区系847

一、麦田杂草种类与危害847

二、麦田杂草分布区系847

三、麦田杂草群落的演变849

第二节 主要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除850

一、野燕麦850

二、看麦娘853

三、牛繁缕854

四、播娘蒿856

五、猪殃殃857

六、田施花858

第三节 麦田草害的综合防治860

一、麦田除草技术的进展860

二、麦田草害防除策略861

四、麦田化学除草862

三、农业技术措施防除草害862

第二十六章 小麦产量预测、收获与干燥867

第一节 小麦产量预测预报867

一、概述867

二、小麦产量预测预报原理868

三、小麦最高产量和气候产量的预测871

四、小麦产量预测预报技术874

一、不同地区小麦的收获期884

第二节 收获884

二、收获方法889

第三节 清选与干燥895

一、麦粒清选895

二、麦粒干燥896

三、粮食干燥精理作业站901

四、种子加工903

一、籽粒品质905

第一节 品质概念905

第二十七章 小麦品质905

二、市场分类906

第二节 制粉品质906

一、试验制粉907

二、制粉品质的预测908

三、专用粉909

第三节 面包烘烤品质910

一、面包烘烤试验910

二、面包烘烤品质的预测911

第四节 糕点、馒头、面条、通心面类加工品质917

一、糕点917

二、馒头919

三、面条921

四、通心面类923

第五节 品质与环境924

一、气候条件对小麦品质的影响925

二、氮素对小麦品质的影响926

三、灌溉和土壤水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928

四、影响小麦品质的其它因素929

第二十八章 小麦大规模机械化生产933

第一节 概况933

一、小麦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初建时期(1947-1957年)933

二、小麦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时期(1958-1976年)934

三、小麦生产高度机械化和部分农场迈入现代化生产(1977年以后)934

一、主要垦区的机械化耕作936

第二节 机械化耕作936

二、翻、耕、整地的技术要求及农机具938

第三节 机械化播种940

一、种子的准备和田间播种940

二、主要种子机械及播种机944

第四节 机械化田间管理944

一、机械化施肥技术944

二、机械化灌溉技术947

三、麦田喷药、喷肥的地面机械作业及航空作业950

1996《中国小麦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金善宝主编 1996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小麦(1978 PDF版)
小麦
1978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小麦栽培学(1979 PDF版)
小麦栽培学
1979
小麦(1975 PDF版)
小麦
1975 北京:科学出版社
小麦(1958 PDF版)
小麦
1958 北京:科学出版社
小麦(1955 PDF版)
小麦
1955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大2419小麦(1957 PDF版)
中大2419小麦
1957 南京农学院
小麦育种学(1976 PDF版)
小麦育种学
1976 广东农林学院
小麦(1975 PDF版)
小麦
1975 北京:中华书局
小麦(1956 PDF版)
小麦
1956 新知识出版社
小麦生物学(1956 PDF版)
小麦生物学
1956 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
小麦(1958 PDF版)
小麦
1958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小麦(1999 PDF版)
小麦
1999 海口:南方出版社
小麦(1981 PDF版)
小麦
1981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小麦(1980 PDF版)
小麦
1980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小麦育种学(1990 PDF版)
小麦育种学
1990 北京:农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