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科学技术》求取 ⇩

目录1

第一章 稻的生长发育及其形态1

第一节 种子的形态1

1.穗及种子1

2.种子形状及其大小1

3.种子的内部构造1

第二节 发芽2

1.水分2

2.温度3

3.氧气3

4.发芽速度3

第三节 地上部的生长发育及其形态4

1.初期生长发育4

2.叶的形态5

3.叶的生长发育6

4.秆——节间与节的形态和生育7

第二节 水稻生育相的地域性8

5.分蘖8

第四节 根9

1.根的形态与水养分的吸收9

2.根的生长发育11

3.根皮层细胞间隙的发生和发展12

第五节 地上部与根生长发育的相关13

1.地上部生长发育的规律性14

2.根生长发育的规律性与地上部的关连15

3.不同节位根的形态及生理的差异19

3.节间伸长的开始22

4.营养生长期与生殖生长期22

2.第一苞(穗首节)的分化22

1.出叶速度的变化22

第六节 生长发育形貌的转变22

1.节间伸长与幼穗伸长的关系23

第七节 节间伸长与地上部诸器官伸长的相互关系23

2.节间伸长与叶鞘、叶片伸长的相互关系25

3.节间伸长与出叶期、发根节位及根数增加的关系26

4.节间粗度的增大经过与幼穗发育及出叶期的关系26

第八节 穗的分化与发育26

1.幼穗发育经过26

2.雄核的形成29

3.各发育阶段经过所需的时间30

4.幼穗发育阶段在实用上的划分31

5.全丛各茎的幼穗发育经过32

6.主秆与分蘖相互间以及全部茎平均幼穗发育程度的比较33

1.叶龄指数诊断法34

第九节 发育阶段诊断法34

2.幼穗长度诊断法35

3.节间伸长诊断法36

4.叶耳间距离诊断法36

5.颖花大小诊断法36

6.出穗前日数诊断法37

第十节 穗与花的形态和构造37

2.穗上退化痕迹与稻作诊断38

1.穗的形态与构造38

3.枝梗对生穗及1次枝梗着生间隔与稻作诊断39

4.花的形态与构造40

第十一节 开花与受精40

1.开花现象40

2.开花次序41

3.开花与环境条件41

4.授粉41

5.受精42

第十二节 胚与种子的发育(玄米发育)43

1.胚的发育43

2.胚乳的发育43

3.淀粉细胞组织的发育44

5.玄米肥大的时期45

4.米粒的发育45

第十三节 产量成立过程46

6.成熟程度的表达法46

2.叶绿素48

第一节 同化作用48

1.同化作用的功能48

第二章 稻的生理48

3.同化作用与稻的生育时期及各器官淀粉同化量49

4.同化作用一日中的变化与光的强度50

5.同化作用与温度51

6.同化作用与湿度及叶内水分51

7.同化作用与养分51

8.同化作用与气孔52

9.同化作用与盐基52

第二节 呼吸作用52

1.呼吸作用的功能52

2.呼吸率52

3.呼吸作用与氧气及分子间呼吸53

4.呼吸作用与温度及日较差53

第三节 蒸发作用54

1.蒸发作用与植物体的组织54

2.蒸发作用与生育时期55

3.蒸发作用与环境55

1.养分吸收及其向地上部上升的理论56

第四节 养分吸收作用56

2.养分最小量的法则58

3.浪费吸收(过多吸收)58

4.养分吸收与生育时期58

5.养分吸收速度与生育时期59

6.肥料三要素向穗部移行60

7.养分吸收与品种60

8.养分吸收与温度及气候61

2.茎叶与子实淀粉生成62

1.碳水化合物的蓄积、移行62

第五节 养分蓄积与移行62

3.结实——成熟现象64

第六节 从生理上看水稻的秋季早衰66

1.水稻秋季早衰的发生66

2.秋季早衰的发生原因与防止法66

3.水稻品种的秋衰抵抗性68

第七节 从水稻的生理看丰产69

1.使同化作用旺盛、同化、呼吸差余的碳水化合物蓄积良好69

4.长期维持根的活力,免除烂根70

3.补给生育所必需的营养成分70

2.安全吸收多量氮素70

第一节 水稻秧苗的生态72

1.播种量与秧田日数——秧苗大小与老嫩的生理关系72

第三章 稻的生态72

2.水秧与旱秧74

3.秧苗素质的地域差异76

1.每亩穗数与一穗颖花数78

2.稻体地上部干物量与谷稿比率78

3.产量构成要素78

5.碳水化合物含有率79

4.无机成分含有率79

第三节 早期栽培水稻的生态80

1.茎数的推移与穗数80

2.个体干物重增加的消长80

3.稻体碳水化合物含有率81

4.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与根的活力83

5.结实过程83

第四节 栽植密度的生态学85

1.栽植密度与一丛干物重及单位面积干物重85

3.栽植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86

2.栽植密度与茎数及穗数86

4.丛数与每丛株数的问题87

5.水稻体对密植的适应现象87

6.水稻受光能率因硅素而提高89

第五节 倒伏的生态90

1.多肥栽培的倒伏与秆的诸形质90

2.以堆肥或化肥为主的栽培与倒伏91

3.遮光的影响91

4.硫铵追肥时期与倒伏91

5.烤田与深水灌溉92

7.2.4-D及2-NAA防止倒伏的效果93

6.栽植密度与倒伏93

8.节间伸长与干物重增加的时期96

9.秆的强度与钾及硅的关系97

10.水稻品种的耐肥性与倒伏98

11.倒伏的早期诊断98

12.倒伏对养分移行的障害99

第六节 从水稻生态探索粳、籼稻倒伏难易的原因100

1.茎秆内部组织构造与倒伏难易的关系100

2.籼粳稻的植株高度、节间长短、穗长、穗重与倒伏难易的关系103

3.籼粳稻下部节间粗度与倒伏难易的关系103

1.粳稻与籼稻形质的主要差别106

第四章 稻的种类106

第一节 栽培稻的两大类型——粳籼两个亚种106

2.粳籼二稻在世界上分布状况107

3.粳籼稻的亲缘关系107

4.粳籼稻倒伏难易与茎秆内部构造108

5.粳籼稻外部形态异同及其与倒伏的关系109

6.粳籼稻子实性状的差异及其与发芽速度的关系109

7.粳籼稻幼植物叶形的差异111

第二节 栽培稻实用性质上的各种类型111

1.水稻、旱稻与干稻111

2.糯性稻与非糯性稻112

3.早稻、中稻与晚稻114

第三节 稻种起源117

1.历来学者关于稻种起源的学说118

2.野生稻的种类、分布及其与栽培稻的关系121

3.中国稻种的起源——粳稻与籼稻的起源124

第四节 稻的品种及其形质130

1.栽培稻的分化与品种的形成130

2.品种的特性变异131

3.品种特性133

4.品种的形态特征137

1.稻的世代交替——孢子体世代与精子体世代142

2.体细胞与生殖细胞142

第一节 细胞、细胞核及其分裂142

第五章 稻的细胞、遗传及细胞遗传学142

3.稻的细胞分裂——核分裂143

第二节 染色体146

1.染色体的定义146

2.染色体的形态147

3.染色体的排列149

4.染色体计数法149

1.染色体组150

第三节 染色体组学说150

5.孟特尔遗传法则与染色体150

2.倍数性及其种类152

3.染色体组的分析152

4.染色体变异153

5.秋水仙精的发现及其应用157

6.倍数植物的特性、特征158

第四节 性状遗传与突然变异159

1.形质遗传的法则160

2.量的形质遗传161

3.染色体与遗传162

5.稻的几种主要形质遗传现象164

4.突然变异与遗传基因164

第五节 从细胞遗传学探讨籼粳稻杂交不实的原因169

1.籼粳杂种第一代的不健全花粉率及其与不实率的关系170

2.籼粳杂交后代不实率高低的遗传现象171

3.籼粳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动173

4.籼粳杂种四倍体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动177

5.籼稻与粳稻的核型184

第六章 稻的育种188

第一节 输引育种——引种188

2.检疫189

3.引种圃189

1.引进品种189

4.品种保存190

第二节 分离育种191

1.纯系育种191

2.系统分离育种195

第三节 杂交育种195

1.系统育种法196

2.混合育种法(集团育种法)201

3.派生系统育种法203

4.回交法204

5.多系杂交法205

1.同质倍数体的利用206

6.杂种优势育种206

第四节 倍数性育种206

2.异质倍数体的利用208

3.特殊倍数体的利用210

第五节 突然变异育种210

1.自然突然变异的利用210

2.人为突然变异的利用211

3.染色体切断的利用216

4.突然变异育种的效果217

第六节 远缘杂交育种217

1.远缘杂交的特质218

2.杂交可能度219

3.F1的形态及生理220

4.F2及其后代224

5.种、属间杂交的育种法225

第七节 新品种的维持、繁殖与推广229

1.新品种的特性维持229

2.新品种的繁殖与推广231

第七章 水稻普通栽培(一般栽培)234

第一节 育秧234

1.秧苗素质(质量或本质)235

2.种子预措236

3.秧田种类及其特点237

4.保温折衷秧田238

5.塑料膜旱秧田240

6.室内育秧(育秧器育秧)241

7.暖地育秧(折衷秧田)243

第二节 耕田245

1.干土效果245

2.全层施肥与耕地245

3.耕田与土块大小246

4.关于深耕248

5.耕田方法249

第三节 耙田250

1.耙田的目的和作用250

2.耙田方法251

第四节 施肥252

1.决定施肥量的方法252

2.氮素对水稻生育产量的作用253

3.环境条件与氮素施用量254

4.氮素肥料的追肥(穗肥)256

5.磷肥257

6.钾肥257

1.移栽时期258

第五节 移栽(栽秧)258

2.栽植密度259

3.栽植方式261

第六节 中耕263

1.中耕的除草效果263

2.中耕对土壤的影响263

3.切断稻根的影响264

4.中耕效果的讨论265

5.中耕机具的种类与性能265

1.培土与稻的生育266

2.培土效果与立地条件266

第七节 培土266

3.培土与其他耕种法267

第八节 灌溉排水268

1.稻的需水量与各时期用水量268

2.排水(包含烤田)的意义269

3.水浆管理270

4.灌溉水与水温(寒冷地带)270

5.寒冷地区水的灌排271

第九节 收获272

1.割取时期272

2.割稻作业272

1.直播栽培的技术性质274

第八章 水稻特殊栽培274

第一节 水稻直播栽培274

2.过去的直播栽培275

3.直播方式及其栽培方法276

第二节 水田旱地轮换栽培282

1.水田耕作方式中的水田旱地轮换282

2.水田旱地轮换的效果283

第三节 移动水稻栽培季节285

1.水稻栽培季节的固定性与移动的设想285

2.移动水稻栽培季节与品种的生态特性287

3.水稻栽培季节向早期移动289

4.水稻栽培季节向晚期移动290

5.移动水稻栽培季节使水田耕作制度高度化292

第四节 双季稻、三季稻与再生稻293

1.双季稻栽培技术293

2.三季稻的栽培296

3.再生稻栽培297

第五节 水稻机械化栽培298

一、水稻栽培机械化的特征和必要性298

1.水稻栽培的特殊性298

2.水稻栽培机械化的必要性和艰巨性298

1.整地作业机299

二、从水稻栽培论作业机械的特征299

2.收割及播种机具301

三、整地方法的差异对稻作的影响301

1.碎土状态及其影响301

2.土壤的翻转、混和状态及其影响305

3.栽秧深度与漏水程度的影响308

四、几种机械在水稻栽培中的各项作业308

1.驱动型整地机的整地作业308

2.驱动型整地机与犁、碎土机联合使用的作业311

3.泰勒型整地机的整地作业312

5.泰勒型整地机的除草作业314

4.乘座拖拉机的深耕作业314

6.动力刈割机的割取作业315

7.动力施肥播种机的播种作业315

第九章 旱稻317

第一节 特性与特征317

1.发芽317

2.需水量319

3.开花特性319

4.幼芽器官与芽2片叶319

5.分蘖320

6.根320

9.产量构成321

7.叶321

8.子实321

第二节 环境322

1.土壤环境的影响322

2.气象环境的影响326

第三节 栽培327

1.整地及播种327

2.施肥333

3.管理337

4灾害340

1.连作341

第四节 连作与轮作341

5.收获341

2.轮作342

第五节 早期栽培344

1.目的344

2.栽培的基本事项344

3.栽培法346

4.收获350

第六节 旱地灌溉栽培350

1.灌溉方法351

2.灌溉栽培法352

1981《稻作科学技术》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周拾禄著 1981 北京:农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水稻栽培技术(1979 PDF版)
水稻栽培技术
1979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稻作学( PDF版)
稻作学
商务印书馆发行
稻田养蟹技术( PDF版)
稻田养蟹技术
稻田养蟹技术( PDF版)
稻田养蟹技术
科技学术论文写作( PDF版)
科技学术论文写作
焦作矿业学院
我国最近的稻作技术( PDF版)
我国最近的稻作技术
连作稻机械插秧技术(1992 PDF版)
连作稻机械插秧技术
1992 北京:农业出版社
稻作学(1939 PDF版)
稻作学
1939 商务印书馆
稻作基本技术(1986 PDF版)
稻作基本技术
1986 吉林省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稻田养鱼技术(1999 PDF版)
稻田养鱼技术
1999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稻作学(1941 PDF版)
稻作学
1941 商务印书馆
水稻丰产技术(1956 PDF版)
水稻丰产技术
1956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水稻、陆稻栽培技术操作试行规程(1956 PDF版)
水稻、陆稻栽培技术操作试行规程
1956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科学种稻新技术(1998 PDF版)
科学种稻新技术
1998 北京:金盾出版社
水稻生产技术手册  连作晚稻部分(1959 PDF版)
水稻生产技术手册 连作晚稻部分
1959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