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稻作史》求取 ⇩

第一章 中国稻作的起源、传播与分化1

序言1

一、中国稻作起源和历史神话传说2

二、中国野生稻的古今分布6

(一)中国古书上关于野生稻的文字7

(二)中国古代野生稻和现代野生稻的地理分布9

(三)中国古书中野生稻的问题12

三、考古发掘中所见的中国原始稻作17

(一)新石器遗址出土稻谷遗存的概况17

(二)考古发掘所见的中国原始稻作22

(一)百越族与稻作起源的关系29

四、中国稻作起源于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29

(二)历史语言地理和稻作起源30

(三)对河姆渡稻作起源的探讨36

五、中国稻作的分化和传播39

(一)稻的文字和稻的分化传播关系39

(二)籼与粳的分化43

(三)水稻和陆稻的分化50

(四)?稻的特殊地位53

(五)进展和问题57

(一)根系64

第二章 中国古代稻的生物学知识64

一、古代稻的植物形态学知识64

(二)茎秆65

(三)叶67

(四)穗68

二、古代稻的植物生理学知识70

(一)生殖生长的认识70

(二)水分生理的认识72

(三)温度生理的认识73

(四)营养生理的认识74

(五)经济系数和容重的认识76

第三章 中国水稻品种资源78

一、历代水稻品种资源的记述78

(一)战国至南北朝时期的水稻品种78

(二)唐宋时期的水稻品种记述和存在问题82

(三)宋元明清时期地方志中记载的水稻品种86

二、水稻品种的继承、发展和变异92

(一)品种的继承性92

(二)品种的变异性100

(四)品质103

(三)穗型103

(二)株型103

三、文献记述的水稻地方品种特色103

(一)生育期103

(五)肥料反应104

(六)抗虫兽害104

(七)抗逆性104

(八)其它104

(九)云南和太湖地区的特殊品种105

(十)黑?112

(一)赤稻114

(二)白稻114

四、中国水稻品种资源对海外的影响114

(三)香稻115

(四)大唐米115

(五)社?115

五、历史上水稻品种命名的特点118

六、历史上水稻品种登录中存在的问题120

(一)同音通假的紊乱120

(二)笔误、形似和读音引起的讹误120

(三)纵向和横向的抄袭121

(四)方言的费解122

(一)围田及圩田123

一、稻田的种类123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稻作技术123

(二)柜田125

(三)架田126

(四)梯田128

(五)涂田及淤田130

(六)沙田132

二、整地技术133

(一)原始农业的稻田133

(二)象耕鸟耘与蹄耕134

(三)火耕水耨与整地139

(四)犁耕家来的稻田整地143

三、播种和育秧148

(一)直播148

(二)育秧149

(三)秧马问题156

四、耘耥159

五、灌溉164

六、施肥172

(一)粪、肥和壅172

(二)施肥理论的民展173

(三)肥料种类的增加175

(四)稻田本田的施肥技术176

(五)稻田的有机物质循环179

七、病虫害和防治181

(一)虫害182

(二)病害194

(三)病虫害的防治197

八、收获、脱粒204

九、稻的产量209

(一)旱稻215

(二)再生稻215

十、稻的特殊栽培215

(三)间作稻217

(四)夹根稻218

(五)连作稻220

(六)冬稻226

(七)深水稻228

(八)稻田养鱼229

十一、少数民族的水稻栽培232

(一)浸种育秧232

(二)插秧、除草233

(三)收获、入仓233

(四)祈禳求安234

(五)水稻品种235

(六)物候236

第五章 中国古代稻谷(米)的贮藏和加工238

一、古代稻谷(米)的贮藏238

(一)仓238

(二)?239

(三)庚和?240

(四)京241

(五)窑和窦242

(六)仓厂的建造243

(七)窑藏稻谷的寿命245

二、考古发掘所见的稻谷贮藏246

(一)出土的实物遗存246

(二)墓葬出土的陶仓248

三、古代稻谷(米)的加工251

(一)稻米的加工分级251

(二)糗和糒252

(三)糄253

(四)蒸谷米、火米、冬春米253

(五)孛娄258

(六)饭食、糕点259

(七)粥与食补260

(八)糯米地位的演变262

第六章 北方的水稻种植264

一、新石器时期的北方水稻265

二、有史以后黄河流域的稻作266

(一)先秦时期266

(二)汉唐时期的稻作268

(三)宋代的稻作277

(四)元明清黄河流域的稻作280

(五)黄河流域稻作兴衰的原因295

三、西北地区的稻作299

四、东北地区的稻作307

五、北方稻作的技术311

(一)农书内容311

(二)品种资源314

(三)栽培技术的特点317

第七章 中国近代稻作史320

一、清末西方农业科学的引入320

(一)务农会和《农学报》322

(二)农事试验场的举办323

(三)农业学校的兴办325

(一)农业发育327

二、民国时期农业科学发展的背景327

(二)农业试验研究机构330

(三)农业学术团体及农业刊物332

三、稻作研究的进展和成就336

(一)水稻育种工作336

(二)水稻栽培研究344

(三)水稻生理及遗传试验348

(四)稻作产后的研究349

(五)改良稻种的推广351

(六)稻作区域之划分352

四、稻米的生产和消费356

(一)民国时期稻米的生产357

(二)中国稻米的消费364

第八章 回顾与前瞻372

一、稻与中国文化372

(一)稻文化和粟文化的交融372

(二)稻文化和汉字文化圈377

(三)稻文化和汉语382

(四)稻文化和民俗385

二、稻和中国人口的增长391

三、稻和中国人口的素质397

四、稻和中国的粮食问题403

1995《中国稻作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游修龄编著 1995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稻作诊断编(1957 PDF版)
稻作诊断编
1957 养贤堂
中国稻作科学之父  丁颖  1888-1964( PDF版)
中国稻作科学之父 丁颖 1888-1964
稻作学( PDF版)
稻作学
商务印书馆发行
稻作增收法( PDF版)
稻作增收法
上海新学会社
中国之稻作与气象之关系( PDF版)
中国之稻作与气象之关系
中国稻作科学之父  丁颖(1888-1964)( PDF版)
中国稻作科学之父 丁颖(1888-1964)
云南稻作(1995 PDF版)
云南稻作
1995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壮族稻作农业史(1997 PDF版)
壮族稻作农业史
1997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中国侗族民俗与稻作文化(1999 PDF版)
中国侗族民俗与稻作文化
1999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稻作学(1986 PDF版)
中国稻作学
1986 北京:农业出版社
稻作学(1939 PDF版)
稻作学
1939 商务印书馆
中国稻作之起源(1949 PDF版)
中国稻作之起源
1949 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稻作试验场
稻作学(1941 PDF版)
稻作学
1941 商务印书馆
稻作害虫学(1937 PDF版)
稻作害虫学
1937 商务印书馆
稻作试验(1936 PDF版)
稻作试验
1936 广西大学农学院作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