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微生物学 现代生物技术》求取 ⇩

绪论应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1

第一节 微生物的发现1

第二节 微生物发酵技术的进步2

第三节 医药工业微生物学的诞生3

第四节 现代生物技术的新发展4

第一章细菌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功能7

第一节 细菌7

三、弧菌,螺菌,螺旋状菌8

二、杆菌8

一、球菌8

第二节 细菌的形态8

第三节 细菌的菌落形态9

第四节 细菌的结构与化学成分9

一、细菌细胞的结构10

二、细菌的一般化学成分11

第五节 细菌细胞壁和表层的超微结构11

一、革兰氏阳性菌表层的超微结构11

二、革兰氏阴性菌表层的超微结构11

三、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细胞表层立体结构比较11

第六节 细菌细胞壁的基本化学结构12

一、肽聚糖的化学结构15

二、细胞壁肽的结构变化与模型17

第七节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17

一、磷壁酸18

二、糖醛酸磷壁酸19

三、特异多糖19

第八节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化学结构20

一、细胞壁外膜20

四、胞壁酸脂蛋白21

五、脂多糖21

三、细胞壁外膜和坚韧层的化学成分21

二、坚韧层(肽聚糖层)21

第九节 细胞质膜23

一、细菌细胞膜形态学结构24

二、细胞质膜的功能24

第十节 间体25

一、间体的功能25

二、间体的形成过程25

三、间体的超微结构25

二、细菌细胞周质区酶的功能27

第十一节 细胞周质区27

一、细胞周质区酶27

第十二节 细胞内含物28

一、类核28

二、菌体内颗粒28

三、核糖体30

四、可溶性细胞质30

第十三节 细胞表层附属物31

一、荚膜31

二、鞭毛32

三、菌毛36

第十四节 芽胞38

一、细菌芽胞的形状和结构38

二、细菌芽胞的超微结构39

三、细菌芽胞的化学结构40

四、细菌芽胞不同发育阶段的结构变化41

第十五节 没有细胞壁的细菌43

一、原生质体、球形体43

二、L-型菌46

三、支原体47

第一节 放线菌的形态和结构51

一、菌丝的细胞结构51

二、营养菌丝与气生菌丝51

第二章放线菌、噬菌体、霉菌、酵母的超微结构51

第二节 放线菌的孢子丝52

第三节 放线菌的孢子54

一、孢子的形成方式54

二、放线菌孢子的诸形态54

三、放线菌孢子的表面结构与颜色55

一、放线菌的顶端成长56

第四节 放线菌菌丝的生长与繁殖56

二、放线菌菌丝的分枝57

三、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繁殖57

第五节 噬菌体及其种类57

一、噬菌体57

二、噬菌体的种类58

第六节 噬菌体的形态与超微结构59

一、噬菌体的形态59

二、噬菌体的超微结构59

第七节 噬菌体的化学组成60

一、吸附在宿主上注入DNA61

二、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61

第八节 噬菌体的繁殖61

三、溶菌和噬菌体的释放62

四、溶源性62

第九节 丝状噬菌体63

一、丝状噬菌体的超微结构64

二、丝状噬菌体的化学结构65

三、丝状噬菌体的增殖过程65

二、测定噬菌体的增殖曲线66

第十节 噬菌体的预防和消除66

一、噬菌斑试验66

三、预防和消除噬菌体的有效措施67

第十一节 真菌的基本结构与形态67

一、菌丝体和菌落68

二、真菌的分类及其形态结构比较69

第十二节 霉菌细胞的超微结构70

第十三节 内质网及其功能71

第十四节 高尔基体及其功能71

第十五节 液泡及其功能72

一、高尔基体的常见形态72

二、高尔基体的功能72

第十六节 微体及其功能73

第十七节 线粒体73

一、线粒体的超微结构73

二、线粒体的酶系统73

三、线粒体的功能73

第十八节 霉菌细胞表层及其超微结构75

一、细胞壁的结构和成分75

三、菌类细胞壁成分与真菌的分类76

二、真菌类细胞壁的化学组成76

四、霉菌细胞壁发育成长过程77

五、菌丝细胞隔壁的超微结构77

第十九节 菌丝细胞结构与生理上的特征79

一、菌丝细胞的极性79

二、菌丝细胞的生长79

第二十节 霉菌的繁殖和孢子81

一、霉菌的繁殖81

二、霉菌的孢子82

一、酵母的形态与大小85

第二十一节 酵母细胞的形态85

二、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86

三、细胞表层超微结构86

四、细胞质86

五、核86

六、液泡86

七、线粒体87

第二十二节 酵母的孢子及其形态87

一、酵母孢子的形成87

一、芽殖88

第二十三节 酵母的繁殖方式88

二、酵母孢子的各种形态88

二、裂殖89

三、酵母在液体培养基中的增殖89

第二十四节 酵母的生活史89

第三章工业微生物的分离与筛选92

第一节 微生物的自然分布92

第二节 产生抗生素菌株的来源93

一、放线菌93

二、细菌94

五、各种重要抗生素的微生物来源95

三、霉菌95

四、担子菌95

第三节 工业微生物的常规分离97

一、对工业微生物的基本要求及基分离途径97

二、从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常规方法97

第四节 工业微生物的筛选分离102

一、选择性培养基的培养分离法102

二、直接分离法103

一、细胞的富集培养104

第五节 富集培养分离法104

三、试样前处理法104

二、富集培养应注意的一些问题105

三、用于富集培养的混合培养基106

四、富集培养的具体操作107

五、富集培养的两种类型107

第六节 有用微生物的筛选108

一、供筛选分离样品(采样)的来源109

二、初筛109

三、用于筛选的几种特异技术110

一、有代表性的常用试验菌111

第七节 抗生素的初筛模型与试验菌111

二、抗细菌抗生素的初筛试验菌112

三、筛选抗厌氧细菌113

四、抗真菌及抗滴虫抗生素的筛选试验菌114

五、抗病素抗生素的筛选试验菌114

六、酶抑制剂的筛选系统115

第八节 复筛115

一、微生物初筛鉴定115

二、发酵培养基的选择115

三、培养与发酵116

四、抽提试验117

第九节 发酵代谢产物的检测和鉴别118

一、紫外线吸收光谱的测定119

二、纸上层析鉴别法119

三、盐析层析119

四、薄层层析119

五、抗菌谱的测定121

六、其他一些检测方法122

七、筛选鉴别新菌株的全过程122

一、筛选途径和研究工作的发展123

第十节 筛选其他生理活性物质的方法和途径123

三、间接筛选其他生理活性物质的方法124

二、直接筛选其他生理活性物质的方法124

四、抑制酶活性产物的筛选方法125

五、用微生物筛选具有特别活性的物质127

第十一节 氨基酸生产菌株的分离筛选127

第十二节 抗癌药物的筛选(体外筛选系统)131

一、利用微生物筛选131

二、利用生物化学方法筛选131

三、利用培养的细胞筛选132

一、低毒与霉菌细胞壁133

第十三节 以诱发霉菌形态异常为指标筛选抗霉菌剂133

二、霉菌的两形性和致病性134

三、筛选方法135

四、由已知抗生素诱发引起的形态变异136

第四章微生物的保藏140

第一节 传代培养保藏方法140

一、培养基的组分140

二、培养温度140

六、控制杂菌污染的措施141

五、传代培养应注意的事项141

三、传代间隔141

四、保藏场所及其应具备的条件141

第二节 石蜡油封保藏法142

一、保藏方法及其注意事项142

二、适于用石蜡油封保藏的菌种143

第三节 载体保藏法143

一、土壤保藏143

二、砂管保藏法144

五、素瓷保藏法145

四、滤纸保藏法145

三、硅胶保藏法145

第四节 悬浮液保藏法146

一、蒸馏水保藏法146

二、糖液保藏法147

三、其它悬浮液保藏法147

第五节 冷冻冻结保藏法147

一、冷冻保藏的细胞内冻和细胞外冻147

二、冷库保藏法148

四、液氮保藏法149

三、干冰保藏法149

第六节 冷冻干燥保藏法151

一、冷冻干燥的机理和应用范围151

二、冻冻干燥保藏概要151

三、冷冻干燥前的培养条件152

四、菌种记号的表示153

五、安瓿的准备153

六、添加保护剂和配制分散媒153

八、预冻155

七、配制菌液155

九、干燥156

第七节 其它干燥保藏方法162

一、常压干燥保藏法163

二、明胶圆片干燥保藏法163

三、Sordeli干燥保藏法165

四、真空干燥保藏法166

第八节 放线菌保藏方法167

一、传代培养保藏法167

六、冷冻干燥保藏法168

四、曲法干燥保藏法168

五、冻结保藏法168

二、石蜡油双层法168

三、土壤保藏法168

七、放线菌的保藏与培养基169

八、保藏放线菌的分散剂(保护剂)171

九、放线菌的保藏效果举例171

四、硅胶保藏法173

七、冷冻干燥保藏法173

六、液氮保藏法173

五、冷库保藏法173

三、土壤保藏(或砂土保藏法)173

二、矿油保藏法(石蜡油保藏法)173

一、传代培养保藏法173

第九节 霉菌保藏法173

八、其它干燥保藏法174

九、霉菌常用的培养基及其配制方法174

十、霉菌保藏效果举例175

第十节 细菌保藏方法176

二、琼脂斜面密封保藏法(胶塞保藏法)177

三、软琼脂法177

一、传代培养保藏法177

四、石蜡油封保藏法178

第十一节 菌株的分让与微生物保藏机构178

第五章微生物的培养184

第一节 微生物的增殖184

一、增殖总量184

二、增殖速度184

一、表面菌落186

二、液内菌落186

第二节 微生物菌落的形成186

三、菌块的特征及其增殖与接种量的关系188

四、菌块中养料与产物的分布188

第三节 微生物细胞的培养189

一、培养微生物常用的几种方法189

二、微生物在深层液内培养的增殖191

三、深层液内培养过程中微生物生理代谢活性的变化191

四、深层液内培养过程中细胞成分的变化192

第四节 微生物菌体成分193

一、菌体成分193

第五节 微生物的营养源195

一、碳源195

二、构成微生物的无机、有机典型成分195

二、氮源196

三、碳氮比值197

第六节 生长因素199

一、生长因素的种类199

二、B族维生素在微生物增殖的影响199

三、生长因素在微生物代谢中的作用201

一、主要生物元素的来源及其若干作用202

二、微量元素的来源及其若干作用202

第七节 无机盐及微量元素202

第八节 影响培养的物理条件203

一、温度203

二、pH值206

三、压力与渗透压207

第九节 营养物质的吸收208

一、物质透过生物膜的机制208

二、几种通透机制特性的比较211

第十节 通透系统的模型212

一、蛋白结合模型212

二、M-蛋白模型212

三、磷酸转移酶模型213

四、细胞膜小胞的制备及其在膜透过中的作用214

第六章发酵工艺217

第一节 单批发酵217

一、单批发酵的流程217

二、单批发酵微生物的发育过程217

三、单批发酵各生长阶段的特征217

第二节 连续发酵226

一、连续发酵的优点226

二、连续发酵的缺点226

三、连续发酵的营养代谢途径226

五、连续发酵系统的工业生产装置227

四、连续发酵的实验培养装置227

第三节 透析培养231

一、透析培养摇瓶231

二、实验室透析培养装置232

三、工业生产透析培养装置232

四、透析培养过程232

五、透析培养的主要装置及其功能与培养条件233

六、透析培养法的特点和优点234

七、透析培养在发酵生产中的应用235

一、机械搅拌通气发酵罐236

第四节 发酵罐236

二、空气搅抖发酵罐237

三、空气带升式发酵罐238

四、塔式发酵罐238

第五节 通气、搅拌与氧的传递238

一、氧的传递在工业发酵中的重要性238

二、氧的传递过程239

三、气—液—菌的接触模型240

四、氧的传递机制241

五、微生物对氧的需求量243

六、溶解氧的浓度244

七、溶解氧的测定245

第六节 氧的传递与发酵工艺246

一、菌丝形态与氧的传递246

二、发酵液的流变特性与氧的传递247

三、氧的传递速度与发酵生产效率的关系247

四、降低发酵液粘度,加速氧的传递249

五、控制发酵液粘度以改变多组分抗生素的有效组分250

六、控制空气利用率,生产新抗生素(或生理活性物质)250

一、控制发酵泡沫的必要性252

第七节 发酵泡沫的控制252

七、发酵空气流量252

二、发酵泡沫的一些基本概念253

三、物理消沫法255

四、化学消沫法255

第七章代谢调节控制发酵260

第一节 初级代谢产物的代谢调节发酵260

一、代谢活性及其调节机制260

二、诱导酶的产生与反馈阻遏261

三、酶活性的反馈抑制262

四、反馈调节机制的复杂性及多样性263

五、分解代谢产物阻遏264

第二节 代谢调节的人为控制265

一、解除反馈调节功能265

二、解除分解产物阻遏267

三、改进细胞膜的通透性267

第三节 氨基酸发酵与代谢调节268

一、氨基酸生产菌268

二、控制环境因素——培养条件268

三、氨基酸发酵与膜的通透性268

五、用营养缺陷型变异菌株生产氨基酸269

四、加入诱导物质发酵生产支链氨基酸269

六、用调节变异菌株生产氨基酸270

七、关闭分解氨基酸的途径272

第四节 核酸系列物质的发酵和代谢调节控制272

一、肌苷酸、鸟苷酸272

二、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途径与代谢调节机制272

三、嘌呤核苷酸代谢调节功能的控制274

四、抑制嘌呤核苷酸、核酸的分解生产肌苷酸与肌苷276

五、控制细胞膜的通透性277

一、次级代谢产物的特征280

第五节 次级代谢产物的代谢调节控制发酵280

二、次级代谢调节控制的途径281

第六节 β-内酰胺抗生素发酵的代谢调节281

一、生产菌的选种281

二、培养条件与生物合成282

三、半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的合成酶283

四、生产菌、生产物的多样性和生物合成途径283

第七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代谢调节284

一、抗药菌的钝代酶及其生物合成284

二、影响生物合成的一些因素285

三、突变生物合成286

第八节 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与生产周期287

一、对初级代谢/次级代谢的调节控制287

二、调节生物合成过程288

三、调节膜的通透性291

四、最终产物的反馈调节291

五、生产抗生素与自家耐性293

三、菌体内酶与菌体外酶296

二、微生物酶的优越性296

一、生物催化剂——酶296

第一节 微生物酶296

第八章微生物酶、酶抑制剂及其应用296

四、酶的性质与结构297

五、酶的活性及其催化机制297

第二节 酶的特性298

一、酶的催化性298

二、酶的专一性298

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298

四、酶活性的最适pH值298

五、酶的反应速度299

第三节 酶的抑制剂和激活剂301

一、竞争性抑制剂301

二、非竞争性抑制剂302

三、酶的激活剂302

第四节 酶的种类303

一、氧化还原酶303

二、转移酶304

三、水解酶304

四、裂解酶305

五、异构酶306

六、合成酶306

第五节 微生物酶在医疗上的应用306

一、酶在临床上的应用306

二、蛋白分解酶——消炎酶307

三、纤维溶解酶——尿激酶307

四、抗癌性酶——L-天门冬酰胺酶308

五、人工脏器用酶309

第六节 临床检测用酶311

一、临床检测与诊断用酶311

六、固定化溶栓酶311

二、葡萄糖定量用试纸312

三、尿酸定量用试纸313

四、检测中性脂肪313

五、尿素氮的定量法及其测定试纸314

六、胆固醇类的检测314

第七节 用于临床化验——自动分析的酶制剂314

一、自动分析装置314

二、酶电极314

二、酶标记超微量成分分析法316

第八节 用于临床化学分析的酶制剂316

一、用于临床检查的酶试纸与酶电极316

三、用于临床检查的丙酮酸氧化酶317

四、用于临床检查的酰基——辅酶A(CoA)氧化酶318

第九节 微生物酶在工业上的应用318

一、微生物酶反应在产业上的应用318

二、微生物酶反应与化学反应相结合生产有用物质320

三、微生物酶工业的新发展322

第十节 应用微生物酶合成光学活性氨基酸323

一、氨基酸工业概况323

二、酶法合成光学活性氨基酸324

三、合成D-对羟基苯苷氨酸326

四、酶法合成L-赖氨酸、L-半胱氨酸327

五、多功能吡哆醛(维生素B6)酶合成芳香族氨基酸及含硫氨基酸329

六、以β酪氨酸酶合成L-酪氨酸和L-多巴331

七、以色氨酸合成酶合成L-色氨酸和5-羟-L-色氨酸331

八、用半胱氨酸脱硫水解酶合成L-半胱氨酸332

九、用β-氯-D-氯化丙氨酸裂解酶合成D-半胱氨酸332

第十一节 微生物酶合成核苷酸系列化合物333

一、酶法与化学法结合合成辅酶A333

第十二节 酶反应在石油化工上的应用335

二、以酮基泛酸内酯生成D-泛酸内酯335

第十三节 微生物产生的酶抑制剂——蛋白分解酶抑制剂337

一、分类品种与结构337

二、蛋白酶抑制剂的生产菌株、培养、提炼、生理活性338

三、酶抑制剂的结构与抑制活性的关系341

四、酶抑制剂的药理和临床作用341

第十四节 细胞膜酶抑制剂342

一、品种和结构342

二、生产菌株、培养基组分及其抑制活性343

三、抑制活性与结构的关系344

四、药理作用与疗效345

第十五节 糖水解酶抑制剂345

一、糖水解酶与人体代谢的关系345

二、种类与结构346

三、生产菌及其培养和提炼方法346

四、药理作用与疗效347

第十六节 肾上腺素合成酶抑制剂349

一、酶抑制剂的来源、种类及结构349

二、肾上腺素生物合成酶抑制剂的临床疗效350

第十七节 酶抑制剂在医疗临床上的应用351

第九章固定化酶和固定化菌体355

第一节 固定化酶的源流355

第二节 酶固定化后的性质变化356

第三节 酶的固定化方法及固定化酶的形态和作用模型356

一、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与途径356

二、固定化酶的形态结构模型356

三、固定化酶的作用模型及其反应机理357

第四节 载体结合法制备固定化酶357

一、共价键结合法358

二、离子结合法366

三、物理吸附法367

第五节 交联法制备固定化酶368

第六节 包理法制备固定化酶371

一、格子型固定化酶371

二、微型胶囊法372

第七节 制备和应用固定化酶需注意的几个方面376

一、酶活性的表示方法376

二、酶活性的测定方法376

四、在制备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保持酶活性稳定的对策377

三、固定化酶制备方法的综合比较377

五、固定化酶的保存方法378

第八节 固定化菌体及其制备方法378

一、包埋法378

二、交联法379

三、载体结合法(吸附法)380

四、絮凝法380

五、加热固定法380

(二)合成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381

(一)生产青霉素烷酸381

一、在β-内酰胺抗生素生产中的应用381

第九节 固定化酶、菌体生产抗生素及其衍生物381

(三)制备7氨基头孢烷酸(7ACA)382

(四)合成头孢菌素衍生物382

二、半合成抗生素侧链D-氨基酸衍生物383

三、在合成抗生素上的应用385

第十节 固定化酶、菌体转化甾体激素389

一、氢化可的松、氢化泼尼松389

二、睾甾酮(雄甾烷乙烯二酮)389

第十一节 固定化酶、菌体生产氨基酸390

一、DL-氨基酸的拆分391

二、L-氨基酸的合成392

三、L-天门冬氨酸392

四、氨基酸的转化与直接发酵393

第十二节 固定化酶、菌体用于糖类生产396

一、分解多糖类和寡糖类396

二、转化单糖类397

三、固定化菌体氧化糖类397

四、固定化酶、菌体传化糖类汇总举例398

三、生产水杨酸、乳酸399

二、生产咪唑丙烯酸和其他有机酸399

一、生产L-苹果酸399

第十三节 用固定化酶、菌体生产有机酸399

四、固定化酶、菌体生产有机酸举例400

第十四节 固定化酶、菌体生产核酸、核苷酸、辅酶401

一、三磷酸腺苷(ATP)401

二、胞苷二磷酸-胆碱、胞苷二磷酸乙醇胺401

三、生产辅酶A401

四、生产辅酶Ⅰ、辅酶Ⅱ401

七、生产核苷酸、核酸类物质举例402

六、生产聚肌胞等其他核苷类物质402

五、生产单核苷酸402

第十五节 固定化微生物生产醇类403

一、固定化菌体生产醇类403

二、固定化菌体生产醇类的反应器403

三、固定化菌体生产各种醇类举例404

第十章微生物的细胞融合与基因工程409

第一节 微生物的细胞融合409

一、细胞融合409

二、细胞融合方法概述409

三、促进细胞融合的必要条件410

五、原生质体的再生411

四、原生质体的稳定化方法411

第二节 原生质体的融合方法412

一、用PEG-Ca2+进行原生质体融合412

二、不使用PEG条件下的原生质体融合412

三、检定细胞融合的方法412

四、融合、再生菌株的选择标记举例413

五、可以原生质体融合再生的种间距离413

六、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举例414

二、用于研究阐明基因作用机制416

第三节 原生质体融合的应用416

一、用于生产菌株的选育416

第四节 基因工程418

一、基因工程简介418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419

第五节 切割DNA分子420

一、在寄主中存在着限制与修饰酶系统420

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421

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命名方法423

四、Ⅱ型核酸内切酶423

六、用机械剪切DNA424

五、DNA片段的粘性末端424

第六节 DNA片段的连接425

一、DNA连接酶(DNA ligase)425

二、T4DNA连接酶427

三、同形多聚体加尾连接427

四、用同形多聚体加尾克隆cDNA429

五、核酸内切酶S1(endonuclease s1')的作用431

二、质类的性状与分类432

一、载体432

第七节 克隆载体与质粒432

三、质粒的基本功能433

四、质粒DNA的分离与精制433

第八节 转化与检出重组体的方法434

一、转化434

二、以抗药标记质粒检出重组体的方法434

三、检测携带目的基因的重组体DNA435

二、医药(食品)生物技术产品的世界市场情况436

三、各种基因工程医药品美国市场销售情况436

一、生物技术产品的市场情况436

第九节 基因工程的应用与展望436

四、基因工程医药品的市场发展趋势预测438

第十节 基因工程的精细化工产业上的应用439

一、给生产技术带来了革命性变化439

二、用基因重组改善生产菌株推动生产技术产业的发展440

三、生物工程技术是精细化工产品重要的原料来源440

四、利用生物反应器生产目的产物440

五、生物工程与人工脏器440

一、用基因工程开发新药的全过程441

第十一节 基因工程开发医药产品和生物试剂新产品441

六、以生物工程技术生产新的有用物质441

二、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医药品及其疗效444

第十二节 开发生理活性肽类——激素446

一、抑制生长激素释放因子(somatostatin)446

二、用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447

三、用大肠杆菌生产人生长素449

四、类胰岛素生长素(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I)IGF-I451

五、利尿钠多肽α-hANP452

六、用大肠杆菌生产胸腺素αI453

七、基因重组的激素类新药开发进展情况453

一、干扰素454

第十三节 调节细胞免疫活性的因子454

二、用基因工程酵母菌生产干扰素455

三、其它调节细胞免疫活性的物质455

第十四节 基因工程疫苗457

一、生产流感或乙型肝炎疫苗457

二、开发疟疾疫苗460

三、基因工程新方向——对抗体的研究460

第十五节 以基因工程为手段改变代谢途径,提高发酵产量462

一、大肠杆菌生产谷胱甘肽462

四、其它方面的研究——人造血液462

二、大肠杆菌生产葡萄糖异构酶463

三、大肠杆菌生产青霉素酰胺酶464

四、大肠杆菌生产苏胺酸464

五、基因工程枯草杆菌生产核黄素464

第十一章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特征及应用例468

第一节 细菌的分类468

一、伯杰氏分类法468

二、根据DNA同源性的分类法468

第二节 重要细菌的形态特征及应用例471

一、好气性革兰氏阴性杆菌或球菌471

三、其他分类法471

二、革兰氏阳性球菌474

三、形成内生孢子的杆菌和球菌476

第三节 放线菌的分类、形态特征及应用例482

一、放线菌的分类482

二、重要放线菌的形态特征应用例484

第四节 藻状菌的分类、形态特征及应用例505

一、藻状菌的分类505

二、重要藻状菌的形态特征及应用例506

一、子囊菌的分类512

第五节 子囊菌的分类、形态特征及应用例512

二、重要子囊菌的形态特征及应用例513

第六节 担子菌的分类、形态特征及应用例520

一、担子菌的分类520

二、重要担子菌的形态特征及应用例521

第七节 半知菌的分类、形态特征及应用例533

一、半知菌类的分类533

二、半知菌类的形态特征及应用例534

第八节 酵母的分类、形态特征及应用例550

一、酵母的分类551

二、重要酵母的形态特征及应用例552

1996《应用微生物学 现代生物技术》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文仲编著 1996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现代应用微生物学实验技术(1988 PDF版)
现代应用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1988 轻工业出版社
遗伝子の生物学  ライフサイエンスの基础(1986年3月初版 PDF版)
遗伝子の生物学 ライフサイエンスの基础
1986年3月初版
应用微生物学各论(昭和23年04月 PDF版)
应用微生物学各论
昭和23年04月
微生物工学の应用( PDF版)
微生物工学の应用
现代医学微生物学(1999年06月第1版 PDF版)
现代医学微生物学
1999年06月第1版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现代细胞生物学技术(1995 PDF版)
现代细胞生物学技术
1995 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现代生物学实验技术(1992 PDF版)
现代生物学实验技术
1992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生物显微技术(1978 PDF版)
生物显微技术
1978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应用微生物学(1989 PDF版)
应用微生物学
1989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微生物应用技术(1984 PDF版)
微生物应用技术
1984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应用社会科学研究法(1992 PDF版)
应用社会科学研究法
1992 北京:商务印书馆
现代微生物学(1991 PDF版)
现代微生物学
1991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微藻生物技术(1999 PDF版)
微藻生物技术
1999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现代工业微生物学(1998 PDF版)
现代工业微生物学
1998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生物学显微技术(1989 PDF版)
生物学显微技术
1989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