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实用临床药理学》求取 ⇩

第一篇总论1

第1章 临床药理学发展概况和研究范畴3

1 国外临床药理学概况3

2 临床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4

3 临床药理学的职能5

4 临床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6

5 临床药理学与中医药研究7

5.1 近十余年来中医药研究概况7

5.2 临床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意义8

5.3 开展中药临床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原则和途径9

6 积极推动我国临床药理学的发展10

第2章 药物体内过程和药动学13

1 药物体内过程13

1.1 药物的吸收13

1.2 药物的分布16

1.3 药物的代谢18

1.4 药物的排泄20

2 药动学22

2.1 药动学基本概念22

2.2 给药方案27

1 受体理论概述33

1.1 受体学说33

第3章 药效学的基本理论——受体理论33

1.2 受体的特征34

1.3 配体的特性35

1.4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反应35

1.5 受体激活后的信息转导35

2 药物受体与药物36

2.1 乙酰胆碱受体37

2.2 肾上腺素受体38

2.3 多巴胺受体40

2.4 5-羟色胺受体40

2.5 阿片受体41

2.8 组胺受体42

2.6 γ-氨基丁酸受体42

2.7 苯二氮?受体42

2.9 前列腺素受体43

2.10 腺苷受体43

3 受体理论与临床用药43

3.1 受体调节和临床用药44

3.2 反馈机制和长期大剂量用药44

3.3 协同、拮抗概念与联合用药45

3.4 离子对药物效应的影响45

3.5 药物效应和不良反应与受体的关系45

3.6 药物成瘾性和戒断症状45

1 甾体激素受体及其作用机理47

第4章 信号系统及其实际意义47

2 膜受体及其信号转导机理50

2.1 受体门控离子通道50

2.2 通过G-蛋白调节效应体系的受体51

2.3 受体-略氨酸激酶信号系统59

3 信号转导机制与药物作用机理59

第5章 影响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因素和合理用药62

1 疾病因素62

1.1 对口服吸收的影响62

1.2 对皮下和肌肉注射给药吸收的影响63

1.3 对药物分布的影响64

1.4 对药物生物转化的影响68

1.5 对药物排泄的影响70

1.6 对药物靶受体的影响71

2 妊娠73

3 年龄74

3.1 老年人74

3.2 新生儿、婴幼儿75

4 药物相互作用76

第6章 新药临床试用与试验设计77

1 临床前研究(动物实验阶段)77

1.1 确定与临床用途有关的药理作用77

1.2 量-效关系研究77

1.5 临床前毒理学研究78

1.3 一般药理研究78

1.4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78

2 临床研究阶段79

2.1 Ⅰ期临床试验79

2.2 Ⅱ期临床试验80

2.3 Ⅲ期临床试验81

2.4 临床试验中有关事项81

2.5 临床验证83

3 临床评价83

4 临床药理学试验设计84

4.1 对照试验84

4.2 随机化85

4.3 双盲法试验86

4.4 安慰剂87

5 合理的统计分析方法88

5.1 试验结果的表达88

5.2 常用统计方法的选用88

5.3 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88

5.4 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89

第7章 新药审批、管理与评价92

1 新药管理办法沿革及发展92

3.1 中药93

2 新药管理在药政管理工作中所占的地位及其重要性93

3 新药的概念及分类93

3.2 西药94

3.3 新生物制品94

4 新药审批管理的重点与程序94

4.1 申请临床研究的审批95

4.2 申请生产的审批96

4.3 中外合资企业申报新药问题97

5 新药审批与临床药理98

5.1 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的建立和任务98

5.2 新药临床药理研究的内容99

6 新药审批与其技术审查及咨询机构101

5.3 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1

7 国家基本药物遴选103

7.1 国家基本药物遴选的必要性103

7.2 国家基本药物遴选原则103

8 药品生产、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104

8.1 国际性的药品系列标准化规范的推行104

8.2 我国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04

8.3 《药品实验室管理规范》与《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规定(试行)》106

8.4 《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108

9 知识产权与新药保护110

9.2 中药品种保护111

9.1 新药保护与技术转让111

9.3 药品专利与药品行政保护条例112

9.4 当前我国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路114

第8章 治疗药物监测及其临床意义117

1 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及毒性反应的相关性117

2 治疗药物的监测范围118

3 游离药物的监测119

4 唾液药物浓度的测定119

5 对映体的监测120

6 活性代谢物的监测120

8.1 高效液相色谱法122

8 治疗药物监测方法简介122

7 治疗药物监测在监床中的应用122

8.2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装置123

8.3 生物体液样品的预处理123

8.4 高效液相法应用实例124

第9章 药物流行病学128

1 药物流行病学的定义128

2 药物流行病学的历史背景129

3 药物流行病学在药物上市前研究的作用129

4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30

4.1 概述130

4.2 药物上市后研究的主要方法130

5.2 制药工业方面140

5 药物流行病学的贡献140

5.1 临床应用方面140

5.3 药物管理方面141

6 药物流行病学的发展141

第10章 社会药理学143

1 吗啡类药物143

1.1 流行病学调查143

1.2 症状和诊断143

1.3 脱瘾治疗144

2.2 症状和处理145

3 苯丙胺类145

2.1 流行病学调查145

2 巴比妥类和安定类药物145

4 大麻146

4.1 药理作用146

4.2 依赖性和耐受性146

5 可卡因146

6 乙醇147

6.1 流行病学调查147

6.2 药理作用147

6.4 急性中毒与抢救149

6.5 慢性中毒149

6.3 药动学149

6.6 戒断症状与治疗151

6.7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151

7 烟草152

7.1 吸烟的危害152

7.2 提倡戒烟153

8 致幻剂153

9 体育运动中违禁药品154

10 非医学用药物的防范154

1 概述156

1.1 药源性疾病的概念及其发展156

第11章 药源性疾病及其防治156

1.2 药源性疾病的基本类型157

2 药源性疾病158

2.1 药源性精神障碍158

2.2 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159

2.3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162

2.4 药源性血液病163

2.5 药源性肝脏疾病165

2.6 药源性肾脏疾病168

2.7 药源性肺疾病169

2.8 药源性胃肠道疾病170

2.9 药源性代谢紊乱及药物对内分泌的影响171

2.10 药源性骨、关节及结缔组织疾病173

2.11 药源性眼、耳、口腔疾病175

2.12 药源性皮肤、粘膜疾病176

2.13 药源性变态反应177

2.14 药源性急症及药源性猝死178

2.15 药源性感染180

2.16 药物的致突变、致癌与致畸作用180

3 药源性疾病的防范原则及对策181

3.1 对新药的评价进行严格的审查181

3.2 新药许可后的追踪观察181

3.4 药源性疾病的处理原则182

3.3 防止药物的滥用182

第12章 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所致的疾患183

1 酒对药物的影响183

1.1 酒影响药物的吸收183

1.2 酒的酶促和酶抑作用183

1.3 酒抑制非微粒体酶系184

1.4 乙醇对药效的影响184

1.5 乙醇的代谢速率与药物作用的关系184

2 茶与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185

3 吸烟对治疗疾病的影响185

4.1 食物的酸碱性对药物的影响186

4.2 饮食影响药物的疗效186

4 饮食与药物的相互作用186

4.3 药物影响饮食的营养价值188

第13章 时间药理学与临床用药190

1 时间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90

2 某些人体功能、疾病的昼夜节律表现191

3 时间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93

3.1 时间药动学193

3.2 时间药效学196

3.3 时间生物学的原理197

4 时间药理学的实际运用197

4.2 心血管药物198

4.1 神经和精神药物198

4.3 抗喘药物199

4.4 糖皮质激素、胰岛素200

4.5 免疫抑制药物202

4.6 抗肿瘤药物202

4.7 中医中药202

4.8 药物毒性203

第14章 遗传药理学与临床用药205

1 遗传药理学的基本概念205

2 遗传药理学的研究方法206

2.1 临床观察206

2.2 家系或双生的研究206

3.1 酶或蛋白缺陷207

3 遗传药理学疾病的分类207

2.3 遗传多型性207

2.4 动物模型207

2.5 DNA多型性207

3.2 药物耐受性的增加215

3.3 酶的诱导而改变药物反应216

3.4 不正常的药物分布217

3.5 原因不明的疾病218

4 临床用药218

第15章 围产期药理学221

1.1 母体-胎盘-胎儿单位及药物的转运222

1.2 药物的转运方式及影响因素222

1 围产期药理学概论222

1.3 妊娠期药物的代谢223

1.4 妊娠期用药特征223

2 妊娠期及新生儿药代动力学特征223

2.1 母体药代动力学特征223

2.2 胎儿药代动力学特征224

2.3 新生儿药代动力学特征225

3 围产期临床合理用药问题225

3.1 早孕期临床合理用药问题225

3.2 中孕、晚孕期临床合理用药问题227

3.3 分娩期临床合理用药问题229

3.4 哺乳期临床合理用药问题230

4 围产期药理知识的普及和围产期药理学的深入开展232

第16章 老年用药问题236

1 概述236

2 老年人生理、生化功能的特点236

2.1 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236

2.2 内分泌功能的改变237

2.3 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改变237

2.4 肾脏功能的改变238

2.5 免疫功能的改变238

2.6 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变238

3 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的改变239

3.1 药物的吸收239

2.7 消化系统功能的改变239

2.8 脂肪与非脂肪组织的改变239

3.2 药物的分布240

3.3 药物的代谢241

3.4 药物的排泄242

4 老年人药效学的改变243

4.1 神经系统功能改变与药效学243

5.1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244

4.4 老年人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244

5 老年人常用的治疗药物244

4.2 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与药效学244

4.3 药物的耐受性减低244

5.2 心血管系统药物246

5.3 利尿药247

5.4 激素247

5.5 抗生素248

6 药物相互作用248

6.1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249

6.2 心血管系统药物249

7.1 正确诊断,明确治疗目的250

7.2 选药原则250

6.4 抗菌药物250

7 老年人用药的基本原则250

6.3 利尿药250

7.3 剂量掌握原则251

7.4 按医嘱服药251

7.5 关于抗衰老药物使用问题251

第17章 新生儿和儿童用药问题253

1 儿科用药剂量253

1.1 小儿药物剂量计算的几种常用方法253

1.2 关于新生儿药物剂量的几个问题256

2.1 药物的吸收与给药途径257

2 小儿药代动力学257

2.2 药物的分布259

2.3 药物的生物转化261

2.4 药物的排泄262

3 小儿用药的特殊反应264

3.1 药物敏感性改变264

3.2 溶血、新生儿黄疸与胆红素脑病264

3.3 高铁血红蛋白症266

3.9 智力发育障碍267

3.8 生长发育障碍267

3.7 牙色素沉着267

3.6 灰婴综合征267

3.5 神经系统反应267

3.4 出血267

3.10 小儿临床用药的矛盾效应268

4 儿科几种常见病的合理选药268

4.1 小儿惊厥268

4.2 小儿感染性疾病270

第18章 自身活性物质的药理作用及临床意义274

1 组胺与组胺受体阻断药的药理及临床274

1.1 组胺274

1.2 组胺受体激动剂276

1.3 H1、H2受体阻断药276

2.1 5-HT的生物合成278

2 5-羟色胺278

2.2 5-HT的摄取和储存279

2.3 5-HT的药理作用280

2.4 5-HT受体和受体拮抗剂280

3 前列烃类化合物的药理及其临床应用281

3.1 前列烃类化合物的化学281

3.2 前列烃类化合物的体内分布、合成与代谢282

3.3 前列烃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286

3.4 前列烃类化合物的临床应用292

4.2 n-3 PUFA的生物代谢及其意义294

4.1 概述294

4 多不饱和脂肪酸294

4.3 n-3 PUFA临床药理学295

4.4 n-3 PUFA的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296

5 脑一肠肽296

5.1 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297

5.2 促胰液素-血管活性肠肽族298

5.3 速激肽类301

5.4 蛙皮素—胃泌素释放肽族301

5.5 胰多肽301

5.6 阿片肽302

5.7 其它脑一肠肽302

6.1 激肽的化学与形成303

6 激肽类的药理与临床303

6.2 激肽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305

6.3 激肽的药理作用305

6.4 激肽在临床应用方面的展望307

第19章 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309

1 药物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309

1.1 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吸收309

1.2 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消除309

1.5 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分布310

1.7 药物相互作用评价310

1.6 药物在作用部位相互作用310

1.4 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排泄310

1.3 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代谢310

2 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临床意义311

3 药物相互作用引起内源性营养物质缺乏320

3.1 抗酸药320

3.2 抗菌药321

3.3 抗凝药321

3.4 抗惊厥药321

3.5 抗高血压药321

3.6 抗炎药321

第20章 几种新技术在临床药理学中的应用321

3.12 泻药322

3.11 降胆固醇药322

3.9 利尿药322

3.10 H2受体拮抗剂322

3.8 肿瘤化疗剂322

3.7 麻醉剂322

1 放射性核素在药理学的应用324

1.1 放射性药物及其在临床诊断治疗的应用324

1.2 放射性核素体外示踪技术在现代药理学的应用325

2 放射配体与放射受体分析327

2.1 放射配体327

2.2 受体样品的制备328

2.3 受体与放射配体结合328

2.4 受体结合数据分析329

3 放射免疫分析技术331

3.1 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基本原理331

3.2 放射免疫分析的操作程序334

3.3 放射免疫分析法的技术要求335

3.4 RIA方法学的评价344

3.5 放射免疫分析的应用345

3.6 实验举例345

4 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在药理学中的应用347

4.1 组织培养的发展简史347

4.2 组织培养的概念及常用术语349

4.3 组织培养基349

4.4 组织培养器皿与其灭菌技术352

4.5 检查培养物常用的方法353

4.6 培养中的正常与恶性细胞355

4.7 组织培养在药理学中应用的实例357

4.8 组织培养工作者在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360

5 微机基础知识及在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360

5.1 微机系统360

5.2 计算机使用中的几个问题364

5.3 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TOPFIT366

6.8 非洛地平377

第二篇 各论377

1.1吸入麻醉药379

第21章 麻醉药及麻醉辅助药379

1 全身麻醉药379

1.2 静脉麻醉药394

2 局部麻醉药399

2.2 局麻药的作用特点399

2.1 局麻药的理化性质399

2.3 局麻药的代谢401

2.4 吸收后作用和不良反应401

2.5 局麻药局部麻醉的作用方式402

2.6 常用的局麻药402

3 骨骼肌松弛药405

4 神经安定药412

5 麻醉性镇痛药414

6.2 血管平滑肌松弛药415

6.1 神经节阻滞药415

6 控制性降压药415

1 引言418

2 睡眠的生理418

第22章 药物与催眠418

3 常见的睡眠障碍及其治疗原则419

3.1 失眠420

3.2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420

3.3 发作性睡病421

3.4 梦游症421

3.5 夜惊、梦魔与恶梦421

4 镇静催眠药422

4.1 概述422

4.2 苯二氮?类422

4.3 巴比妥类430

4.4 其它镇静催眠药433

5 失眠的治疗问题及用药注意事项435

2 抗癫痫药的作用机制440

第23章 抗惊药及抗癫痫药440

1 前言440

3 药代动力学441

4 癫痫病的治疗441

5 常用抗癫痫药444

5.1 巴比妥类444

5.2 乙内酰脲类445

5.3 ?唑烷二酮类447

5.4 琥胺类447

5.5 苯并二氮杂?类449

5.6 二丙基乙酸(酯)类450

5.7 近期在国外已上市的新的主要抗癫痫药451

6.1 婴儿痉挛的治疗452

6.2 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药物治疗452

6 临床用药452

6.3 部分性和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药物治疗453

第24章 精神药物455

1 概述455

1.1 精神疾病的概念455

1.2 精神药物的分类455

2 抗精神病药456

3 抗抑郁药463

3.1 三环类抗抑郁药463

3.2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466

3.3 其他抗抑郁药467

4 抗躁狂药467

4.1 锂盐467

4.2 其它用于治疗躁狂症的药物471

5.1 苯二氮?类472

5 抗焦虑药472

5.2 布斯哌隆476

5.3 抗抑郁药477

5.4 其他可用于抗焦虑的药物477

6 治疗多动症药物477

6.1 苯丙胺477

6.2 哌醋甲酯478

6.3 匹莫林478

第25章 抗铂金森综合征药479

1 帕金森综合征药物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479

2 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药物481

2.1 中枢拟多巴胺药481

2.2 中枢抗胆碱药486

2.3 脑外脱羧酶抑制剂及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488

2.4 其他489

第26章 镇痛药491

1 疼痛的基础理论的研究491

2 疼痛及镇痛药临床实践的研究492

3 镇痛药物492

3.1 阿片受体激动剂492

3.2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及激动-拮抗剂500

3.3 阿片受体拮抗剂501

3.4 其它非麻醉性镇痛药501

4 镇痛药的临床用药原则502

5 镇痛药的临床选择502

6 麻醉性镇痛药研究展望503

第27章 抗炎免疫药理学505

1 非甾体抗炎免疫药505

1.1 乙酰水杨酸505

1.3 布洛芬508

1.2 萘普生508

1.4 吲哚美辛509

1.5 灭酸类509

1.6 炎痛喜康510

1.7 保泰松510

1.8 对乙酰氨基酚510

1.9 其它NSAIIDs511

2 甾体抗炎免疫药512

3 疾病调修药519

3.1 免疫抑制剂519

3.2 免疫增强剂或调节剂523

3.3 慢作用抗风湿病药527

[附]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方案528

2.1 速发型变态反应531

2 变态反应的类型和免疫损伤机理531

第28章 抗变态反应药531

1 概述531

2.2 细胞毒型534

2.3 免疫复合物型534

2.4 迟发型534

3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536

3.1 调控抗体的生成536

3.2 减少或消除已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或自身抗体536

4.1 抗组胺药537

3.3 抑制变态反应的效应537

4 抗变态反应药537

4.2 色甘酸钠及其类似物539

4.3 糖皮质激素540

第29章 防治衰老和促智的药物542

1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及其严重性542

2 防治衰老的药物542

2.1 增强胆碱系统功能的药物542

2.2 神经肽543

2.3 抗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药物543

2.4 脑血管扩张剂543

2.5 钙拮抗剂544

3 改善记忆的药物544

4 易化学习、记忆的药物545

5 重点药物介绍547

5.1 尼莫地平547

5.2 胆碱酯酶抑制剂549

1.1 Ca2+细胞内浓度的调节552

第30章 钙拮抗剂的药理和临床应用552

1 钙离子的调节与钙通道552

1.2 钙通道553

2 钙拮抗剂的分类553

3 钙拮抗剂的药理作用554

3.1 钙拮抗剂与钙通道受体的相互作用及钙拮抗剂作用的选择性554

3.2 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554

4.1 硝苯啶555

3.4 其它药理作用555

4 主要钙拮抗剂的临床药理学特点555

3.3 对心脏的作用555

4.2 维拉帕米556

4.3 硫氮?酮557

4.4 非洛地平557

4.5 尼莫地平558

4.6 阿罗地平558

5 钙拮抗剂的临床应用559

5.1 心绞痛的治疗559

5.2 高血压病的治疗560

5.3 心力衰竭和心肌病的治疗560

5.5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561

5.4 心律失常的治疗561

5.6 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562

6 钙拮抗剂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563

6.1 钙拮抗剂的不良反应563

6.2 钙拮抗剂的药物相互作用563

第31章 抗高血压药566

1 概述566

1.1 理想的抗高血压药的要求566

1.2 抗高血压药的分类566

1.3 抗高血压药物的选用567

2.3 氯噻酮568

2 利尿降压药568

2.2 氢氯噻嗪568

2.1 氯噻嗪568

2.4 呋塞米569

2.5 依他尼酸569

2.6 氨苯蝶啶569

2.7 阿米洛利569

2.8 螺内酯570

2.9 吲哒帕胺570

3.4 阿普洛尔571

3.3 吲哚洛尔571

3.2 氧烯洛尔571

3.1 普萘洛尔571

3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571

3.5 阿替洛尔572

3.6 美托洛尔572

3.7 纳多洛尔572

3.8 比索洛尔572

4 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572

4.1 酚苄明572

4.2 酚妥拉明573

4.3 哌唑嗪573

4.4 多克唑嗪573

5.1 拉贝洛尔574

4.5 多克唑嗪574

5 α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574

4.6 乌拉地尔574

6 钙离子拮抗剂575

6.1 硝苯地平575

6.2 地尔硫?575

6.3 维拉帕米576

6.4 尼群地平576

6.5 尼卡地平576

6.9 依拉地平577

6.6 尼莫地平577

6.7 氨氯地平577

6.10 索尼地平578

7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578

7.1 卡托普利578

7.2 依那普利578

7.6 福辛普利579

8.1 甲基多巴579

8 中枢作用α2受体拮抗剂579

7.5 培哚普利579

7.4 西拉普利579

7.3 赖诺普利579

8.2 可乐啶580

8.3 胍法新580

9 外周作用肾上腺素拮抗剂580

9.1 利血平580

9.2 降压灵581

9.3 胍乙啶581

10.3 二氮嗪582

10.2 双肼屈嗪582

10 血管扩张剂582

10.1 肼屈嗪582

9.5 异喹胍582

9.4 倍他尼定582

9.6 胍氯酚582

10.4 米诺地尔583

10.5 硝普钠*583

10.6 卡屈嗪583

11.3 潘托铵584

11.4 樟磺?芬584

11.5 六甲溴胺584

11.2 美加明584

11.1 潘心定584

11 其他584

11.6 帕吉?585

11.7 吡那地尔585

11.8 酮舍林585

第32章 抗心律失常药587

1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587

1.1 心肌的生理特性587

1.2 心律失常的解剖学基础587

1.3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589

1.4 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590

2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其机理592

3.1 Ⅰ类钠通道阻断药593

3 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593

3.2 Ⅱ类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β阻滞剂)603

3.3 Ⅲ类复极抑制剂605

3.4 Ⅳ类钙通道阻滞剂607

3.5 其他609

4 抗缓慢性心律失常药610

4.1 拟交感胺类药物610

4.2 胆碱能受体阻断药611

4.3 其他611

5 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的联合应用611

6 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612

5.1 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联合用药612

5.2 室性心律失常的联合用药612

6.1 钙拮抗剂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613

6.2 β阻滞剂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614

6.3 苯妥英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614

6.4 卡马西平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614

6.5 膜稳定剂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614

6.6 胺碘酮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614

6.7 地高辛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614

7.4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诊断615

7.3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原因和诱因615

7.5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615

7.1 定义615

7.2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机制615

7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615

7.6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处理616

8 老年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用617

第33章 抗心肌缺血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619

1 抗心肌缺血药619

1.1 心肌缺血的临床生理619

1.2 抗心肌缺血药作用方式622

1.3 硝酸酯类623

1.4 β受体阻滞药626

1.5 钙拮抗剂630

1.6 其他抗心肌缺血药632

1.7 抗心肌缺血的选用633

2 调血脂药634

2.1 调血脂药作用的生化基础634

2.2 高脂蛋白血症类型636

2.3 常用调脂药636

2.4 调血脂药物应用原则642

1.1 心功能不全645

1.2 CHF的发病与预后645

第34章 治疗心功能不全药645

1 概说645

1.3 CHF药物治疗目标的变化646

1.4 收缩功能障碍646

1.5 舒张功能障碍646

1.6 影响心功能的因素646

2 心脏调节与分子生物学的变化647

2.1 兴奋收缩偶联变化647

2.2 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647

2.3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647

2.4 其他内源性调节物的参与647

2.8 细胞内Ca2+量减少648

3 CHF药物治疗的变革648

2.5 心肌细胞膜β-受体的“下调”648

2.7 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和cAMP含量下降648

2.6 β受体与G蛋白脱偶联648

4 强心甙649

4.1 历史与来源649

4.2 化学结构649

4.3 药理作用650

4.4 正性肌力作用机制652

4.5 药物代谢动力学653

4.6 适应证655

4.9 毒副作用及其防治656

4.7 用法用量656

4.8 相互作用656

5 利尿药治疗CHF657

6 非甙类正性肌力作用药657

6.1 β受体激动药和阻断药657

6.2 β受体部分激动药657

6.3 多巴胺类药658

6.4 磷酸二酯酶抑制药658

7 血管扩张药治疗CHF658

7.1 常用治疗CHF的扩血管药658

8.1 心脏对超负荷的反应659

8 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ACEI659

7.2 药物的选用659

8.2 ACEI治疗CHF的临床效果660

8.3 ACEI的作用特点661

8.4 血管紧张素Ⅱ的生长因子样作用661

8.5 原癌基因与心肌肥厚661

9 结语663

第35章 抗休克药666

1 心血管活性药物667

1.1 茛菪碱类药物667

1.2 短效α受体阻滞剂668

1.4 直接扩张血管药669

1.5 扩血管兼强心药669

1.3 长效α受体阻滞剂669

1.6 缩血管药671

1.7 强心药673

2 糖皮质激素类674

3 其它抗休克药675

3.1 冬眠合剂675

3.2 极化液(GIK液)676

3.3 纳络酮676

3.4 抑肽酶676

1 凝血及抗凝血系统678

1.1 凝血因子678

第36章 促凝血药、抗凝血药及抗血栓药678

1.2 凝血过程679

1.3 抗凝血系统679

1.4 血栓形成及纤溶系统680

2 促凝血药680

2.1 含凝血因子的制品680

2.2 维生素K681

2.3 抗纤溶药682

3 抗凝血药684

3.1 肝素类药物684

3.2 口服抗凝血药——香豆素类686

4 溶血栓药687

3.3 体外抗凝血药——枸橼酸钠687

4.2 尿激素类688

4.1 链激酶类688

4.3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689

4.4 蛇毒溶栓剂689

5 抗血小板药689

第37章 抗贫血药及升高白细胞药694

1 铁缺乏症与铁剂治疗694

1.1 铁的生理功能及代谢特点694

1.2 铁缺乏695

1.3 铁剂695

2.2 维生素B12703

2 巨幼细胞贫血与维生素治疗703

2.1 叶酸、维生素B12缺乏与贫血的关系703

2.3 叶酸705

3 其它抗贫血药706

3.1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706

3.2 环孢素A707

3.3 达那唑708

4 升高白细胞药708

4.1 生白能708

4.4 中药709

4.3 肌苷709

4.2 升白新709

第38章 治疗水肿药711

1 常用利尿药712

1.1 噻嗪类与噻酮类利尿药712

1.2 袢利尿药714

1.3 潴钾利尿药718

1.4 渗透性利尿药721

2 各型水肿利尿药选择的药理学基础723

2.1 心原性水肿723

2.2 肝性水肿723

2.4 特发性水肿724

2.3 肾性水肿724

第39章 呼吸系统疾病用药726

1 平喘药726

1.1 糖皮质激素726

1.2 抗过敏平喘药728

1.3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729

1.4 茶碱类733

1.5 抗胆碱药735

1.6 平喘药应用中的苦干问题735

2 镇咳药737

2.1 中枢性镇咳药737

3.1 恶心性祛痰药738

2.2 外周性镇咳药738

3 祛痰药738

3.2 刺激性祛痰药739

3.3 粘痰溶解药739

4 呼吸兴奋药740

第40章 消化系统疾病用药744

1 消化性溃疡用药744

1.1 概述744

1.2 降低攻击因子的药物745

1.3 增强胃粘膜防御机能的药物748

2.1 概述749

2 胃肠功能紊乱用药749

2.2 胃肠动力药750

2.3 镇吐药751

2.4 抗胆碱解痉药754

2.5 止泻药755

2.6 泻药756

第41章 肝脏疾病用药758

1 肝脏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758

1.1 肝脏疾病的类型758

1.2 肝病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758

1.5 肝脏病对药物代谢的影响759

1.4 肝病治疗的基本措施759

1.3 治疗肝病药物的分类759

2 抗肝炎病毒药761

2.1 干扰素761

2.2 阿糖腺苷763

2.3 阿昔洛韦764

3 保护肝细胞的药物764

3.1 右旋儿茶素764

3.3 马洛替酯765

3.4 联苯双酯765

3.2 水飞蓟素765

4 免疫调节剂766

4.1 肾上腺皮质激素766

4.2 胸腺素(胸腺肽)767

4.3 真菌多糖类767

5 中草药767

5.1 垂盆草甙767

5.2 五味子酯768

5.3 甘草酸768

5.4 齐墩果酸768

6 防治肝性昏迷的药物769

6.1 新霉素769

5.5 葫芦素769

5.6 苦参碱769

6.2 其他抗生素770

6.3 乳果糖770

6.4 乳山醇770

6.5 支链氨基酸771

6.6 左旋多巴771

6.7 其他药物772

6.8 肝性昏迷的治疗原则及措施772

7 解毒辅助药物772

7.1 青霉胺772

7.5 正铁血红素773

9 对所谓 保肝”药和HBsAg转阴药等的评价773

8 抗肝纤维化药物773

7.2 乙酰半胱氨酸773

7.4 去铁胺773

7.3 还原型谷胱甘肽773

第42章 胆道疾病用药776

1 胆石症的药物疗法776

1.1 药物溶石疗法777

1.2 药物灌注溶石疗法781

1.3 药物利胆排石疗法783

2.4 维生素K1和K3790

2.3 硝酸酯和亚硝酸酯类790

2.2 阿托品及其他M-受体阻滞剂790

2 抗胆绞痛药790

2.1 吗啡及其代用品790

2.5 作用于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的药物和胃肠激素791

2.6 其他药物791

3 急性胆系细菌性感染时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791

3.1 抗菌药在胆汁中的浓度791

3.2 影响抗菌药胆汁中浓度的诸因素791

3.3 细菌敏感性和抗菌药选择792

3.4 临床选用抗菌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793

1.1 化学795

1.2 生物合成、贮存和代谢795

1 甲状腺激素795

第43章 甲状腺激素和治疗甲状腺病药物795

1.3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796

1.4 甲状腺激素制剂797

1.5 甲状腺激素的临床应用798

2 抗甲状腺药物及其临床应用803

2.1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803

2.2 治疗甲亢的药物806

第44章 抗糖尿病药物816

1 口服降血糖药816

1.1 磺脲类降糖药816

1.2 双胍类降糖药820

1.3 其他降糖药823

2 胰岛素治疗824

第45章 计划生育用药836

1 甾体激素类避孕药836

1.1 甾体避孕药的组成成分836

1.2 甾体避孕药的避孕作用机理及临床药效学839

1.3 甾体避孕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840

1.4 甾体避孕药的不良反应及防治841

1.5 甾体避孕药的安全性,对机体有利、不利作用的评价,适应证与禁忌症842

1.6 制剂845

2.2 米非司酮850

2.1 有关的早孕生理问题850

2 主要用于终止早期妊娠的药物850

3 前列腺素类节育药物857

3.1 15-甲基-PGF2α857

3.2 15-甲基PGF2α甲酯(卡前列甲酯)857

3.3 吉美前列素858

3.4 磺前列酮858

3.5 米索前列醇858

4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生育调节药物859

4.1 GnRH的作用和代谢859

4.2 GnRH高效拟似剂的研究860

5.1 外用避孕药861

5 其他节育药861

4.3 GnRH拮抗剂的研究861

5.2 男用节育药862

5.3 植物类节育药863

第46章 雄激素-蛋白同化类固醇的药理与临床应用866

1 常用的雄激素-蛋白同化类固醇的制剂、剂量和给药途径866

1.1 雄激素类867

1.2 蛋白同化类固醇的临床应用868

2 睾酮合成和分泌的生理调控869

3 雄激素的作用机制870

4 雄激素的生理作用871

4.1 男性871

4.2 女性871

4.3 生血作用871

5 雄激素和蛋白同化类固醇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871

5.1 男性性功能低减症871

5.2 体质性青春期延缓872

5.3 超高身材872

5.8 作为代谢兴奋剂873

5.7 骨质疏松873

6 雄激素-蛋白同化类固醇的药代动力学873

5.9 关于蛋白同化类固醇和雄激素对运动员的使用问题873

5.5 妇科疾病873

5.4 再生障碍性和肾性贫血873

5.6 作为蛋白同化剂使用873

7 不良反应875

7.1 雄激素-蛋白同化类固醇主要的副作用875

7.2 肝脏的副作用875

7.3 心血管的副作用876

7.4 心理的作用876

7.5 其他副作用876

8 用药注意事项及禁忌证876

9 影响及对抗雄激素的药物与制剂876

1.1 体液分布879

第47章 纠正体液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的用药879

1 体液内稳态的重要性879

1.2 细胞内外液中离子浓度与渗透压880

1.3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881

2 钠离子代谢紊乱886

2.1 钠离子正常代谢886

2.2 低钠血症887

2.3 高钠血症888

3 钾离子代谢紊乱888

3.1 钾离子正常代谢888

3.2 低钾血症889

3.3 高钾血症891

4 氯离子代谢紊乱892

5.1 钙离子代谢平衡893

5 钙离子代谢紊乱893

5.2 低钙血症894

5.3 高钙血症895

6 磷代谢紊乱896

6.1 磷代谢896

6.2 高磷血症896

6.3 低磷血症896

7 镁离子代谢紊乱897

7.1 镁离子代谢897

6.4 磷代谢紊乱的防治897

7.2 低镁血症898

7.3 高镁血症898

8 酸碱平衡失调899

8.1 酸碱平衡失调的一般特点899

8.2 酸碱平衡紊乱与临床的联系900

第48章 维生素的药理和临床应用907

1 概述907

1.1 命名和分类907

1.2 人体需要量908

1.3 维生素缺乏原因及其诊断依据911

2.1 维生素B1912

2 水溶性维生素912

2.2 维生素B2914

2.3 烟酰胺和烟酸914

2.4 维生素B?915

2.5 泛酸917

2.6 生物素917

2.7 维生素C918

3 脂溶性维生素925

3.1 维生素A925

3.2 维生素D928

3.3 维生素E930

1.3 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酶939

1.5 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酶939

1.4 用作止血剂的酶939

第49章 医用酶的药理和临床应用939

1.2 用于消炎、消水肿的酶939

1.1 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酶939

1 酶的分类939

1.6 其他酶类940

2 常用的酶和有关生化制剂940

2.1 用于消炎、消水肿的酶940

2.2 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酶942

2.3 用作止血剂的酶944

2.4 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酶945

2.5 其他酶类946

1 正常菌群和临床常见病原菌950

第50章 抗菌药物概述950

2 药物敏感试验及其临床意义951

2.1 药物敏感试验951

2.2 联合药敏试验952

2.3 细菌β-内酰胺酶活性测定952

2.4 血清杀菌滴度试验952

3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952

3.1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952

3.5 其他953

4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及耐药性变迁953

3.3 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953

3.4 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953

3.2 损伤细胞膜953

4.1 耐药性产生的机制954

4.2 一些常用抗菌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954

4.3 细菌耐药物性变迁及防治955

5 抗菌药物的临床药理956

5.1 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956

5.2 抗菌药物的有效体液浓度和细菌药敏960

5.3 治疗药物监测960

6.1 毒性反应962

6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962

6.2 变态反应963

6.3 二重感染963

6.4 细菌耐药性964

6.5 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964

7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964

7.1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964

7.2 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967

7.3 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967

第51章 抗菌药物各论972

1 青霉素类972

2 头孢菌素类974

3 其他β内酰胺类977

3.1 氨曲南977

3.2 碳青霉烯类977

3.3 β-内酰胺酶抑制剂978

4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979

5 大环内酯类981

6 四环素类982

7 氯霉素类983

8 其他抗生素类984

8.1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984

8.3 多肽类985

8.2 糖肽类和脂肽类985

8.4 夫西地酸986

8.5 磷霉素987

8.6 莫匹罗星987

8.7 利福霉素类987

9 合成抗菌药988

9.1 呋喃类药物及其他治尿路感染药988

9.2 磺胺药及甲氧苄啶989

9.3 喹诺酮类990

9.4 甲硝唑及替硝唑991

1 氨苯砜993

第52章 抗麻风病药物993

2 利福平994

3 氯苯吩嗪995

4 丁胺苯脲995

5 麻风宁995

6 乙硫烟酰胺与丙硫烟酰胺995

7 氟喹诺酮类995

第53章 抗真菌药物997

1 两性霉素B997

2 氟胞嘧啶998

3 咪唑类抗真菌药998

3.1 酮康唑998

3.3 伊曲康唑999

3.2 咪康唑999

3.5 克霉唑1000

3.6 益康唑1000

4 灰黄霉素1000

3.4 氟康唑1000

5 制霉菌素1001

6 曲古霉素1001

7 球红霉素1002

8 其他抗真菌药1002

8.1 克念菌素1002

8.2 金褐霉素1002

1.1 钩端螺旋体病1003

1.2 梅毒1003

第54章 抗螺旋体病药物1003

1 青霉素G1003

1.3 回归热1004

1.4 莱姆病1004

2 阿莫西林1004

3 头孢三嗪1004

4 四环素1004

4.1 钩端螺旋体病1004

4.2 梅毒1004

6.2 早期莱姆病1005

6.1 梅毒1005

7 咪唑酸乙酯1005

8 甲唑醇1005

5.1 梅毒1005

6 红霉素1005

5.2 莱姆病1005

5 多西环素1005

4.3 回归热1005

第55章 抗病毒药物1007

1 概述1007

2 抗病毒药1007

2.1 碘甙1007

2.2 阿糖腺苷1008

2.3 阿昔洛韦1009

2.5 金刚烷胺与金刚乙胺1010

2.4 更昔洛韦1010

2.6 三氮唑核苷1011

2.7 磷甲酸钠1012

2.8 干扰素1012

2 结核病化学疗法的基本原则1012

2 .9 聚肌胞1013

2.10 双嘧达莫1013

第56章 抗结核病药物1015

1 抗结核药物的药理学基础1015

1.1 异烟胼1015

1.2 利福平1017

1.3 利福定、利福喷丁等利福霉素的衍生物1018

1.4 链霉素1019

1.6 乙胺丁醇1020

1.5 吡嗪酰胺1020

2.1 抗结核药物的作用1020

2.2 结核菌和抗结核药物1021

2.3 抗结核药物的浓度及其杀菌能力1021

2.4 抗结核药的作用机制和部位1021

2.5 病变性质和结核菌含量1021

2.6 耐药性1021

3 肺结核化学疗法方案1022

2.9 疗效考核1022

2.8 化疗的原则1022

2.7 化疗失败的原因1022

3.1 6月短程疗法1023

3.2 超短程疗法1024

4 结核病的免疫治疗1024

5 小结和展望1026

附:卡介菌多糖核酸联用短程化疗或单用治疗肺结核各组治疗结果举例1027

第57章 寄生虫病的化学治疗1034

1 抗疟药1034

1.1 磷酸氯喹1034

1.2 磷酸伯氨喹1035

1.4 磷酸哌喹1036

1.3 磷酸咯萘啶1036

1.5 乙胺嘧啶1037

1.6 奎宁1038

1.7 青蒿素1038

2 抗黑热病药1039

2.1 葡萄糖酸锑钠1039

2.2 戊烷脒1040

3 抗阿米巴及滴虫药1041

3.1 甲硝唑1041

4 抗吸虫药1042

4.1 吡喹酮1042

5.1 甲苯达唑1043

5 抗肠虫药1043

5.2 阿苯达唑1044

5.3 噻苯达唑1045

5.4 双羟萘酸噻嘧啶1045

5.5 左旋咪唑1046

5.6 哌嗪1046

5.7 氯硝柳胺1047

6 抗丝虫药1047

6.1 乙胺嗪1047

6.2 呋喃嘧酮1048

6.3 伊维菌素1049

1.1 常用抗肿瘤药物的分类1052

第58章 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药理1052

1 概述1052

2 烷化剂1053

2.1 氮芥1053

2.2 环磷酰胺1053

2.3 异磷酰胺1054

2.4 苯丙氨酸氮芥类1055

2.5 噻替哌1055

2.6 血白福恩1055

2.7 亚硝脲类1055

3.1 氨甲喋呤1056

3 抗代谢药1056

3.2 5-氟尿嘧啶1057

3.3 阿糖胞苷1058

3.4 6-巯基嘌呤及6-硫代鸟嘌呤1059

4 抗肿瘤抗生素1060

4.1 蒽环类抗生素1060

4.2 博莱霉素1061

4.3 丝裂霉素C1063

4.4 放线菌素D1064

4.5 链脲霉素1064

5.1 长春花碱类1065

5 抗肿瘤植物药1065

5.3 喜树碱类1066

5.2 三尖杉酯碱1066

5.4 鬼臼乙叉甙及鬼臼噻吩甙1067

5.5 紫杉醇1067

5.6 靛玉红1067

6 其他1068

6.1 顺铂1068

6.2 甲基苄肼1068

6.3 三苯氧胺1069

7.3 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角度考虑合并用药1070

7.5 抗肿瘤药物与非抗肿瘤药物合并应用1070

7.4 从细胞动力学角度考虑合并用药1070

7.1 从生化作用机理考虑合并用药1070

7.2 从毒性角度考虑合并用药1070

7 联合化疗1070

8 癌症治疗的策略1071

第59章 抗艾滋病药物1073

1 艾滋病1073

1.1 历史1073

1.2 流行病学1073

1.3 病原学1074

1.5 临床分类1075

1.4 发病机理1075

1.6 我国艾滋病诊断标准1076

2 抗艾滋病药物1076

2.1 齐多夫定1076

2.2 二脱氧肌苷1077

2.3 二脱氧胞苷1078

2.4 其他二脱氧核苷类药物1078

2.5 磷甲酸钠1078

2.6 其他药物1078

2.7 合并用药1078

2.8 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1078

2.9 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治疗1082

2.10 艾滋病常见感染和肿瘤治疗药物1083

第60章 眼科用药1085

1 洗眼和消毒剂1085

2 腐蚀收敛剂1086

3 局部麻醉剂1087

4 抗真菌类药1089

5 抗病毒药1090

6 影响免疫功能类药1092

6.1 免疫抑制剂1092

6.2 免疫增强剂1093

7 酶类药1094

8.1 拟胆碱药1096

8 降眼压类药1096

8.2 抗胆碱酯酶类药1097

8.3 拟肾上腺素药1098

8.4 抗肾上腺素药1099

8.5 碳酸酐酶抑制剂1099

8.6 高渗脱水剂1100

9 散瞳剂1101

10 防治白内障药1103

11 促进吸收类药1104

13 生物制剂1105

12 螯合剂1105

第61章 耳鼻喉科用药1107

1 鼻部用药1107

2 咽喉部用药1109

3 耳部用药1110

4 耳毒性药物1111

4.1 非甾体抗炎药和奎宁、奎尼丁1111

4.2 髓袢利尿剂1112

4.3 氨基甙类1112

4.4 其他耳毒性物质1113

5 抗晕动病药物1113

7 贝尔氏面瘫的治疗药物1114

6 美尼尔氏病的治疗药物1114

第62章 皮肤科用药1116

1 药物经皮吸收的机制1116

2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1116

2.1 一般因素1116

2.2 促进经皮吸收的因素1117

2.3 其他因素1117

3 皮肤病的内用药物1117

3.1 磺胺类和抗生素1117

3.2 抗病毒类药1117

3.3 抗真菌和酵母菌药1118

3.4 抗麻风病药1122

3.5 抗组胺药1124

3.6 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1125

3.7 维甲酸类1125

4 皮肤科的外用药物1127

4.1 皮肤科常用外用药的性能1127

4.2 皮肤科外用药常用剂型1129

4.3 外用药治疗原则1131

4.4 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外用治疗1131

第63章 诊断用药1133

1 X射线诊断用药1133

1.1 经肾排泄的造影剂1133

1.2 胆道造影剂1138

1.3 油脂类造影剂1143

1.4 固体造影剂1144

2 磁共振(MR)造影剂1144

3 器官功能检查及其他诊断用药1145

3.1 心血管功能检查药1145

3.2 肝功能检查药1146

3.3 肾功能检查药1146

3.4 胃酸分泌功能检查药1146

4 诊断用的放射性药物1147

1.1 静脉注射1154

1.2 气管内注入1154

1 复苏时的给药途径和方法1154

第64章 心肺复苏的急诊用药1154

1.3 骨内输注1155

1.4 心内注射1155

2 复苏时所用溶液1155

2.1 扩充血容量所用溶液1155

2.2 保持静脉通道所用溶液1155

3 心搏呼吸骤停复苏的第一线药1155

3.1 肾上腺素1155

3.2 利多卡因1157

3.3 阿托品1158

3.4 纳洛酮1159

3.5 碳酸氢钠1160

4 控制心律和心率药1162

4.1 普鲁卡因胺1162

4.2 溴苄胺1163

4.3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1163

4.4 异丙肾上腺素1164

4.5 钙通道阻滞剂1165

4.6 腺苷1166

5.1 去甲肾上腺素1167

5 改善心脏功能和血压药1167

4.7 镁1167

5.2 多巴胺1168

5.3 多巴酚丁胺1169

5.4 氨吡酮和米利酮1170

5.5 硝酸甘油1171

5.6 硝普钠1172

5.7 钙剂1173

6 心肺复苏治疗方案(参考)1174

6.1 心室颤动或无脉搏的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方案1174

6.3 心脏停搏的治疗方案1175

6.4 心动过速的治疗方案1175

6.2 电机械分离的治疗方案1175

6.5 低血压、休克、急性肺水肿的治疗方案1176

6.6 关于肺复苏问题1176

第65章 解毒药物1179

1 特异性解毒药1179

1.1 有机磷农药中毒解毒药1179

1.2 有机氟农药中毒解毒药1181

1.3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中毒解毒剂1182

1.4 氰化物中毒解毒药1182

1.5 重金属离子中毒解毒药1184

1.6 放射性金属离子中毒解毒药1185

2.1 催吐药1186

1.7 苯类化合物中毒解毒药1186

2 一般性解毒药1186

2.2 活性碳1187

2.3 导泻剂1187

2.4 利尿剂1187

第66章 蜂制品的药理与临床应用1189

1 概述1189

2 蜂毒1189

2.1 化学1189

2.2 药理作用1189

2.5 制剂与用法1190

2.3 临床应用及评价1190

2.4 不良反应1190

3 蜂花粉1191

3.1 化学1191

3.2 药理作用1191

3.3 临床应用1192

3.4 不良反应及防治1193

3.5 制剂与用法1193

4 蜂胶1193

4.1 药理作用1193

4.2 临床应用1193

5.2 药理作用1194

5.3 临床应用1194

4.3 制剂与用法1194

5.1 化学1194

5 王浆1194

5.4 不良反应1195

5.5 制剂和用法1195

6 蜂密1195

6.1 化学1195

6.2 药理作用1195

6.3 临床应用1195

6.5 制剂与用法1196

7 蜂蜡和蜜蜂子1196

6.4 不良反应1196

第67章 蛇毒毒理与蛇咬伤救治用药1197

1 毒蛇咬伤在我国的危害1197

2 蛇毒毒理学1197

2.1 蛇毒中的酶1198

2.2 毒性成分1198

3 蛇伤中毒的临床过程1200

3.1 银环蛇1200

3.2 海蛇1200

3.7 竹叶青及白唇竹叶青1201

3.10 蝮蛇1201

3.9 圆斑蝰1201

3.8 烙铁头1201

3.4 金环蛇1201

3.6 尖吻蝮1201

3.5 眼镜王蛇1201

3.3 眼镜蛇1201

4 毒蛇咬伤的诊断1202

4.1 天然乳凝集抑制试验1202

4.2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1202

5 毒蛇咬伤的急救1202

6.1 抗蛇毒血清1203

6 毒蛇咬伤中毒的治疗1203

6.2 中草药1204

6.3 其他治疗药物1204

7 蛇伤中毒危重病人的抢救1205

7.1 呼吸衰竭1205

7.2 休克1205

7.3 肾功能衰竭1205

7.4 继发感染1206

第68章 中药临床药理1208

1 传统药物的重要性1208

2 近年来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概况1209

2.1 生物碱类1210

2.2 黄酮类1211

2.3 皂甙类1211

2.4 挥发油类1212

2.5 萜类1212

2.6 多糖类1213

2.7 其他成分1214

3 建国以来我国中草药研究的概况1215

3.1 神经系统药1215

3.2 对学习和记忆有影响的药物1216

3.3 延寿及抗氧化作用药1217

3.4 心血管系统药物1218

3.6 治疗慢性肝炎药物1221

3.5 防治慢性气管炎药物1221

3.7 抗肿瘤作用药1222

3.8 调节免疫功能及抗炎药1223

3.9 计划生育药1225

3.10 抗菌及抗病毒药1226

4 拆方研究的概况1227

4.1 拆方研究的重要性1227

4.2 拆方研究的途径1228

4.3 利用拆方原理,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及新药的研究工作1228

5 中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1230

5.1 药理性配伍禁忌1230

5.2 理化性配伍禁忌1231

5.3 诱发药源性疾病的中西药配伍禁忌1233

第69章 药品标准与药品标准物质1235

1 药品标准1235

1.1 概述1235

1.2 中国药典1236

1.3 中国生物制品规程1238

1.4 美国药典1238

1.5 英国药典1238

1.6 欧洲药典1239

1.7 日本药局方1239

2.2 药品标准物质的必备条件1240

2.1 概述1240

2 药品标准物质1240

2.3 药品标准物质的分类1241

2.4 药品标准物质的历史1241

2.5 生物标准物质1242

2.6 化学对照物质1246

2.7 国家标准物质目录1248

附录1国家标准物质目录1250

1 国家生物标准品1250

2 国家生物对照试剂1252

3 国家化学对照品1255

4 中药材对照品1259

1 受体1261

附录2受体名称一览1261

2 化学名称1279

附录3各种疫苗、菌苗、类毒素和免疫血清一览表1281

1 疫苗1281

2 菌苗1283

3 类毒素、免疫血清1285

4 说明1288

附录4 药动学参数表1290

附录5中英文索引1324

1 中文索引1324

2 英文索引1338

1996《现代实用临床药理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徐叔云主编 1996 北京:华夏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药现代临床应用手册(1993 PDF版)
中药现代临床应用手册
1993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临床药理学(1982年 PDF版)
临床药理学
1982年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临床药理学( PDF版)
临床药理学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清热中药现代药理与临床(1999 PDF版)
清热中药现代药理与临床
1999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如东英烈(1987 PDF版)
如东英烈
1987 上海:学林出版社
临床药理学(1991 PDF版)
临床药理学
1991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现代临床中药(1994 PDF版)
现代临床中药
1994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室内舒适环境设计(1994 PDF版)
室内舒适环境设计
1994 北京:科学出版社;OHM社
临床药理学(1988 PDF版)
临床药理学
1988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临床药理学(1989 PDF版)
临床药理学
198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药理学(1998 PDF版)
临床药理学
1998 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临床药理学(1985 PDF版)
临床药理学
1985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用药的药理学基础(1997 PDF版)
临床用药的药理学基础
1997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现代临床实用药物手册(1996 PDF版)
现代临床实用药物手册
1996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现代临床药学(1997 PDF版)
现代临床药学
1997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