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 第3版》求取 ⇩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1

一、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任务1

二、药理学的发展1

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3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3

一、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3

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3

三、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3

二、最大效应及作用强度5

一、量效曲线5

第二节 量效关系5

三、量效曲线的坡度及个体差异6

四、量反应及质反应6

五、治疗剂量及安全范围7

第三节 药物作用机制7

一、构效关系8

二、作用机制9

三、受体及药物作用9

第三章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代动力学14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14

三、与血浆蛋白结合16

二、吸收16

四、分布17

五、生物转化19

六、排泄23

七、时效关系及时量关系25

八、药代动力学基本参数及其概念26

九、药物消除动力学28

十、各种药代动力学指标间的关系31

十一、连续多次给药的药物血浆浓度变化31

一、药物剂型34

二、给药途径34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合理用药34

三、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35

四、病人生理因素35

五、病理状态36

六、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37

七、其它因素37

八、医原性疾病38

九、合理用药原则38

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40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分类40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及受体40

四、传出神经系统效应产生的生化过程46

三、传出神经按递质的分类46

六、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47

五、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47

七、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49

第六章拟胆碱药50

第一节 胆碱受体激动药50

第二节 胆碱酯酶及抗胆碱酯酶药53

一、胆碱酯酶53

二、抗胆碱酯酶药54

第一节 有机磷酸酯类的毒理58

第七章有机磷酸酯类的毒理及胆碱酯酶复活药58

第二节 胆碱酯酶复活药59

第三节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防治61

第八章胆碱受体阻断药(Ⅰ)——M胆碱受体阻断药63

第一节 阿托品和阿托品类生物碱63

第二节 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66

一、合成扩瞳药67

二、合成解痉药67

第二节 N2胆碱受体阻断药——骨骼肌松弛药69

一、除极化型肌松药69

第一节 N1胆碱受体阻断药——神经节阻断药69

第九章胆碱受体阻断药(Ⅱ)——N胆碱受体阻断药69

二、非除极化型肌松药71

第十章拟肾上腺素药73

第一节 化学、构效关系及分类73

一、化学73

二、构效关系73

三、分类74

第二节 α受体激动药74

第三节 α,β受体激动药78

一、β1,β2受体激动药81

第四节 β受体激动药81

二、β1受体激动药82

三、β2受体激动药82

第十一章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84

第一节 α受体阻断药84

一、α1,α2受体阻断药84

二、α1受体阻断药87

三、α2受体阻断药87

第二节 β受体阻断药87

一、β1,β2受体阻断药89

二、β1受体阻断药90

第三节 α,β受体阻断药91

三、内在活性较强的β受体阻断药91

第十二章 局部麻醉药92

第十三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理概论97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97

二、中枢神经系统递质及受体97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特点100

四、中枢神经药物按作用机制的分类101

第十四章 全身麻醉药102

第十五章镇静催眠药107

第一节 苯二氮?类107

第二节 巴比妥类110

第三节 其它非巴比妥类111

第十六章抗癫痫药及抗惊厥药113

第一节 抗癫痫药113

一、乙内酰脲类114

二、巴比妥类116

三、琥珀酰亚胺类116

四、苯二氮?类116

五、其它类117

第二节 抗惊厥药118

第十七章抗震颤麻痹药120

第一节 拟多巴胺类药121

第二节 抗胆碱药123

第十八章抗精神失常药125

第一节 抗精神病药125

一、吩噻嗪类125

二、硫杂蒽类129

三、丁酰苯类129

四、其它类130

第二节 抗躁狂抑郁症药130

一、抗抑郁症药130

二、抗躁狂症药132

第三节 抗焦虑药133

第十九章镇痛药134

第一节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134

第二节 人工合成镇痛药138

〔附〕 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与纳屈酮141

第三节 延胡索乙素及罗通定142

第二十章中枢兴奋药144

第一节 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144

第二节 主要兴奋延脑呼吸中枢的药物145

第二十一章解热镇痛抗炎药148

第一节 水杨酸类149

第二节 苯胺类151

第三节 吡唑酮类152

第四节 其它抗炎有机酸类154

第五节 解热镇痛药的复方配伍155

〔附〕 抗痛风药156

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158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158

一、正常心肌电生理158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159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及药物分类161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161

一、Ⅰ类药——钠通道阻滞药162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162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162

二、Ⅱ类药——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68

三、Ⅲ类药——延长APD的药物169

四、Ⅳ类药——钙通道阻滞药170

第四节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选用174

第二十三章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177

第一节 强心甙177

第二节 非强心甙类的正性肌力作用药186

二、常用药物188

第三节 血管舒张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188

一、应用根据188

三、药物的选用189

第四节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选用189

第二十四章抗心绞痛药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191

第一节 抗心绞痛药191

一、硝酸酯类及亚硝酸酯类191

二、肾上腺素β受体阻断药194

三、钙拮抗药195

四、其它抗心绞痛药195

一、降血脂药196

第二节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196

二、改变脂蛋白组成的药物199

三、减少动脉壁摄取脂蛋白的药物199

第二十五章抗高血压药201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201

第二节 各种抗高血压药202

一、主要作用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中枢部位的抗高血压药202

二、神经节阻断药204

三、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药204

四、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206

五、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抗高血压药207

七、主要影响血容量的抗高血压药—利尿药209

六、钙拮抗药209

八、影响血管紧张素Ⅰ形成的抗高血压药-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210

第三节 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原则211

第二十六章利尿药及脱水药214

第一节 利尿药214

一、肾脏生理基础及利尿药作用部位214

二、常用的利尿药217

三、利尿药的临床应用221

第二节 脱水药223

第一节 抗凝血药226

第二十七章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药226

第二节 促凝血药231

第三节 抗贫血药233

第四节 血容量扩充剂237

第二十八章组胺及组胺受体阻断药240

第一节 组胺240

第二节 H1及H2受体阻断药241

一、H1受体阻断药241

二、H2受体阻断药244

第一节 抗喘药248

第二十九章抗喘药、镇咳药及祛痰药248

一、拟肾上腺素药249

二、茶碱251

三、M胆碱受体阻断药252

四、肥大细胞膜稳定药252

五、肾上腺皮质激素类253

第二节 镇咳药254

第三节 祛痰药254

一、祛痰药255

二、粘痰溶解药255

一、抗酸药257

第三十章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257

第一节 抗消化性溃疡药257

二、H2受体阻断药258

三、M胆碱受体阻断药258

四、胃壁细胞H+泵抑制剂259

第二节 助消化药260

第三节 泻药260

一、溶积性泻药260

二、渗透性泻药260

三、接触性泻药261

四、泻药的临床应用262

第四节 止泻药262

第三十一章 子宫兴奋药264

第三十二章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270

第一节 雌激素类药及抗雌激素类药272

一、雌激素类药272

二、抗雌激素类药273

第二节 孕激素类药273

一、雄激素类药275

第三节 雄激素类药和同化激素类药275

二、同化激素类药277

第四节 避孕药277

一、主要抑制排卵的避孕药278

二、抗着床避孕药279

三、主要影响子宫和胎盘功能的避孕药279

四、男性避孕药280

五、其它280

第三十三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282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283

一、促皮质素290

第二节 促皮质素及皮质激素抑制剂290

二、皮质激素抑制剂291

第三节 盐皮质激素291

第四节 甘草292

第三十四章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294

第一节 甲状腺激素294

第二节 抗甲状腺药296

一、硫脲类296

二、碘及碘化物297

三、放射性碘298

第一节 胰岛素300

第三十五章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300

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302

一、磺酰脲类302

二、双胍类303

第三十六章抗菌药物概论305

第一节 常用术语305

第二节 抗菌药作用机制306

一、抗叶酸代谢306

二、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306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307

五、抑制核酸代谢307

(一)耐药性产生机制307

四、抑制蛋白质合成307

三、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307

(二)避免细菌耐药性的措施308

第三十七章磺胺药及其它合成抗菌药309

第一节 磺胺药309

第二节 其它合成抗菌药313

一、甲氧苄氨嘧啶313

二、硝基呋喃类314

三、喹诺酮类314

一、青霉素类317

第三十八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317

二、头孢菌素类323

三、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327

第三十九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其它抗生素330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330

二、林可霉素331

三、万古霉素332

四、杆菌肽332

第四十章氨基甙类抗生素及多粘菌素334

第一节 氨基甙类抗生素334

一、氨基甙类抗生素的共性334

二、各种氨基甙类药理特点及应用338

三、应用注意及药物相互作用339

第二节 多粘菌素类340

第四十一章四环素类及氯霉素342

第一节 四环素类342

一、天然四环素类342

二、半合成四环素类344

第二节 氯霉素344

第四十二章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347

第一节 抗真菌药347

一、灰黄霉素347

二、两性霉素347

四、咪唑类抗真菌药348

三、制霉菌素348

第二节 抗病毒药349

一、金刚烷胺349

二、碘苷349

三、无环鸟苷350

四、聚肌胞350

第四十三章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352

第一节 抗结核病药352

一、各类抗结核病药352

二、抗结核病药的用药原则355

二、其它356

第二节 抗麻风病药356

一、砜类356

第四十四章抗菌药的合理使用358

一、抗菌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358

二、抗菌药的联合应用360

三、肝、肾功能障碍与抗菌药应用的关系361

四、抗菌药的预防应用362

五、抗感染治疗失败的原因363

第四十五章抗疟药365

第一节 概述365

一、疟原虫生活史及抗疟药作用环节365

三、疟原虫的耐药性366

二、抗疟药的分类366

第二节 常用抗疟药367

一、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367

二、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及传播的抗疟药370

三、主要用于预防的抗疟药371

第四十六章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373

第一节 抗阿米巴病药373

第二节 抗滴虫病药376

第四十七章抗血吸虫病药及抗丝虫病药378

第一节 抗血吸虫病药378

第二节 抗丝虫病药380

第四十八章抗肠蠕虫药382

一、抗线虫药382

二、抗绦虫药384

第四十九章抗恶性肿瘤药387

第一节 抗恶性肿瘤药的作用及分类387

一、对生物大分子的作用及药物分类388

二、对细胞增殖动力学的影响388

第二节 常用的抗肿瘤药物390

一、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390

二、直接破坏DNA并阻止其复制的药物393

三、干扰转录过程阻止RNA合成的药物398

四、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399

五、激素类400

第三节 联合应用抗肿瘤药物的原则400

第五十章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404

第一节 免疫抑制药405

第二节 免疫增强药406

附录Ⅰ 药物代谢动力学数据408

附录Ⅱ 药物的相互作用417

药名中文索引421

药名外文索引428

1979《药理学 第3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江明性主编 197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药理学  第3版(1987 PDF版)
药理学 第3版
1987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高等临床药理学教程  第3版( PDF版)
高等临床药理学教程 第3版
现代药理学  中  增订第3版(1948 PDF版)
现代药理学 中 增订第3版
1948
中成药学  第3版  下(1996 PDF版)
中成药学 第3版 下
1996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药剂学  第3版(1985 PDF版)
药剂学 第3版
1985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常用药物溶液浓度计算法(1984 PDF版)
常用药物溶液浓度计算法
1984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生理学  第3版(1985 PDF版)
生理学 第3版
1985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学  第3版(1981 PDF版)
病理学 第3版
1981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药理学  第2版(1981 PDF版)
药理学 第2版
1981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药理学  第4版(1981 PDF版)
药理学 第4版
1981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药理学  第4版(1979 PDF版)
药理学 第4版
197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药理学  第5版(1979 PDF版)
药理学 第5版
197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合理用药  第3版(1981 PDF版)
合理用药 第3版
1981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药理学  第2版(1991 PDF版)
临床药理学 第2版
1991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医用药理学  第3版(1982 PDF版)
医用药理学 第3版
1982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