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

一、哲学的对象、特点和功能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4

三、哲学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1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7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2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科学2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24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0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30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30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5

三、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37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42

一、意识的起源42

二、意识的本质45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47

第三节 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49

一、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49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53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55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55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55

二、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57

三、联系的系统性59

第二节 世界的运动发展60

一、运动、变化、发展61

二、发展的过程性65

三、发展的规律性68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73

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73

二、唯物辩证法是以对立统一为核心的科学体系75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78

第一节 质量互变规律78

一、质、量、度78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80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84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84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87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92

四、矛盾问题的精髓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97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99

一、肯定和否定99

二、否定之否定103

三、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105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07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107

一、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07

二、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111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112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13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方法论意义116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118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18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方法论意义122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123

一、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123

二、内容和形式的方法论意义127

第五节 现象和本质128

一、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129

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1320

第六章 认识和实践13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34

一、唯物主义反映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对立134

二、唯物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本对立的136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产生是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139

第二节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144

一、科学的实践概念144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47

三、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50

第三节 认识的系统结构及其基本属性153

一、认识的系统结构153

二、认识的基本属性158

第七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162

第一节 从实践到认识162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62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66

三、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168

第二节 从认识到实践170

一、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70

二、理性认识向实践转化的中介环节——实践理念172

三、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前提和条件174

第三节 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175

一、认识辩证运动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175

二、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78

三、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179

第四节 辩证逻辑思维方法180

一、归纳和演绎181

二、分析和综合183

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184

四、逻辑的与历史的相一致187

第八章 真理和价值190

第一节 真理190

一、客观真理190

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195

三、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198

第二节 价值200

一、价值的本质200

二、价值的特征201

三、价值的评价204

第三节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206

一、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206

二、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210

三、认识论与思想路线212

第九章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215

第一节 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物质条件215

一、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215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217

第二节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历史主、客体220

一、历史的主体和客体221

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性223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225

一、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225

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228

第十章 社会基本结构231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231

一、生产力232

二、生产关系235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237

一、国家政权238

二、政党组织241

第三节 社会的意识结构243

一、社会意识结构的分类243

二、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246

第十一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250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250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50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54

三、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259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64

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64

二、社会革命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的作用268

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270

第三节 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的杠杆273

一、物质生产是科学发展的基础274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76

第四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79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279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283

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86

第十二章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288

第一节 人的本质和价值288

一、人的本质288

二、人的价值290

三、人的全面发展292

第二节 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294

一、社会进步294

二、社会文明296

第三节 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299

一、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300

二、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理想境界303

1996《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良荣,吴宝珍主编 1996 北京:法律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199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93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编(199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编
1997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新编(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新编
1989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9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97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编(1992.02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编
1992.02 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3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纲要(1996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纲要
1996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新编(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新编
1990 北京:知识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7 北京:东方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新编(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新编
1990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新编(199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新编
1997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1995 PDF版)
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1995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论(199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论
1997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编(199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编
1994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91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91 长沙:湖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