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编教程》求取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4

三、哲学基本形态的历史发展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和基本特点2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发展27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科学27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29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32

第二章 世界的本质及其存在形式33

第一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质33

一、哲学物质观的历史演变33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36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40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40

二、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43

三、运动形式的多样性45

第三节 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47

一、时间和空间是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48

二、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0

三、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统一52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54

一、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54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和意义56

第三章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61

第一节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1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1

二、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63

第二节 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65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65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67

三、意识和思维模拟69

第三节 意识的能动作用72

一、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72

二、意识的能动性与观念更新74

三、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77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8

第四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81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81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81

二、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83

三、普遍联系和系统科学86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不断发展89

一、事物的联系、运动和发展89

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91

第三节 物质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93

一、规律的客观性93

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95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98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101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01

一、矛盾的同一性102

二、矛盾的斗争性103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104

第二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07

一、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07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09

第三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12

一、矛盾的普遍性112

二、矛盾的特殊性113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18

第四节 对立统一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119

一、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对立统一的120

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124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128

第一节 质、量、度128

一、质128

二、量130

三、度131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133

一、量变和质变是变化的两种状态133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34

第三节 量变和质变的普遍性和多样性139

一、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139

二、量变质变形式的多样性141

三、质量互变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144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148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148

一、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148

二、辩证的否定观150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153

一、事物的自我发展153

二、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156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58

一、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158

二、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159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161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67

第一节 现象和本质168

一、现象和本质的含义168

二、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169

三、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170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171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171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173

三、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175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176

一、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176

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多样性178

三、因果联系原理的实践意义180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181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181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82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185

第五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186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186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88

三、把握可能和现实辩证关系的意义189

第九章 社会的本质和系统结构191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形成及其本质191

一、人类社会的形成及其机制191

二、人类社会的本质195

第二节 社会的系统结构198

一、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198

二、社会有机体的系统结构203

第三节 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211

一、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212

二、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和客观规律214

第十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218

第一节 社会存在218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18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21

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225

第二节 社会意识226

一、社会意识及其构成226

二、社会意识形态的诸形式228

第三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232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33

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234

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35

第四节 社会生活方式238

一、社会生活方式的构成238

二、生活方式的社会制约性240

三、社会生活方式的历史演变242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活方式243

第十一章 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态的规律247

第一节 生产力247

一、生产力的系统结构247

二、生产力发展的动力252

三、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54

第二节 生产关系256

一、生产关系的结构体系256

二、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259

第三节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262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63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266

三、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69

第十二章 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273

第一节 经济基础273

一、经济基础的含义273

二、经济基础的特点276

第二节 上层建筑277

一、上层建筑的结构体系277

二、上层建筑的历史性、复杂性和矛盾性279

第三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282

一、社会形态282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84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288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94

一、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基本结构的科学概括294

二、四项基本原则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295

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298

第十三章 阶级、国家、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301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301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301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05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307

四、阶级分析方法310

第二节 国家312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312

二、国家的类型、形式及职能314

三、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317

第三节 社会革命322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322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323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325

第四节 社会改革328

一、社会改革的特征和作用328

二、社会改革的根据和条件330

三、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性质和特点331

第十四章 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35

第一节 人的本性和价值335

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35

二、人的价值和人的价值观338

三、人的价值的实现341

第二节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41

一、人民群众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344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根本决定作用346

三、坚持群众史观,批判英雄史观348

第三节 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51

一、个人和体集的关系351

二、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353

三、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355

四、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57

第十五章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359

第一节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359

一、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359

二、客体是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相关的客观存在362

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364

第二节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66

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366

二、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69

第三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71

一、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形式371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374

第四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无限发展的规律378

一、由实践到认识378

二、由认识到实践382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384

第十六章 真理及其发展规律387

第一节 真理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387

一、真理和谬误387

二、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392

三、真理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395

四、坚持真理,修正错误398

第二节 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399

一、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399

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401

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40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405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406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408

三、党的思想路线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409

第十七章 人类认识的科学思维方法410

第一节 辩证逻辑思维方法410

一、归纳和演绎410

二、分析和综合413

三、抽象和具体416

四、历史和逻辑417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方法420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和作用420

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423

三、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425

第三节 现代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430

一、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本特征431

二、系统方法432

三、控制论方法436

四、信息论方法440

第十八章 人类社会发展趋势443

第一节 社会的进步443

一、人类社会进步趋势443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曲折前进过程445

三、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446

第二节 社会的文明448

一、社会文明的含义及其结构448

二、社会文明的历史发展450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452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53

第三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456

一、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456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光辉前景459

编者说明462

1990《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编教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美彩,赖荫来主编 1990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1995 PDF版)
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1995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编(199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编
1997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199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1997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1985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1985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1991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1991 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新编(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新编
1990 北京:知识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1982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1982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199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1994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199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1998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199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1998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1989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哲学问题探索  改革之路的哲学沉思(1986 PDF版)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哲学问题探索 改革之路的哲学沉思
1986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198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1988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199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1993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1989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