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程》求取 ⇩

目录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4

三、实践是彻底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基础9

四、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17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7

二、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21

三、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而完整的科学体系24

四、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27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29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31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31

第十二章 社会意识35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3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物质观37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37

第一节 物质37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39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43

第二节 运动、时间和空间43

二、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47

三、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49

四、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52

第三节 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的客观实在性54

一、实践证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是统一于物质性54

二、实践是自在世界向人化世界转化的基础56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57

一、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57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重要意义60

三、评存在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统一观61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64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64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4

二、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66

三、意识起源的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69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70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70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74

第三节 意识的结构和作用76

一、意识的结构76

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77

三、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正确途径80

四、评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82

一、人工智能的实质83

第四节 意识与人工智能83

二、人工智能的哲学意义85

第四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88

等一节 两种发展观的对立88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88

二、辩证法在哲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92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93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93

二、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95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97

第三节 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97

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00

第四节 唯物辩证法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102

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102

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05

三、系统论和辩证法106

一、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109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09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109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12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16

四、对立统一学说的方法论意义120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123

一、质、量、度123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127

三、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和复杂多样性129

四、质量互变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31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133

一、肯定与否定133

二、否定之否定136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38

四、否定之否定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40

五、批判现代西方哲学对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否定和歪曲141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144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144

一、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144

二、原因和结果辩证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47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辩证关系149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149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51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153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及其辩证关系153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55

一、内容和形式及其辩证关系157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157

二、内容和形式辩证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59

第五节 现象和本质161

一、现象和本质及其辩证关系161

二、现象和本质辩证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63

第六节 结构和功能164

一、结构和功能及其辩证关系164

二、结构—功能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166

第七节 系统和要素167

一、系统和要素及其相互关系167

二、把握复杂事物的科学方法16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71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产生是对旧哲学认识论的扬弃171

第七章 实践和认识171

二、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75

三、实践和价值179

第二节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182

一、主体的特征、形式和作用182

二、客体的特征、形式和作用185

三、中介系统的特征、形式和作用187

四、主体和客体的关系188

五、现代西方哲学的主客体观评析189

第三节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辩证运动190

一、认识的本质190

二、认识的辩证运动193

第四节 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199

一、思维方式及其功能199

二、知性思维和理性思维201

三、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202

第八章 真理207

第一节 客观真理207

一、真理的客观性207

二、谬误210

第二节 真理的检验标准212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212

二、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14

三、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216

一、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218

第三节 真理的辩证发展218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221

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不断接近和不断转化225

第四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26

一、必然和自由226

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228

三、认识论和思想路线230

第九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233

第一节 两种历史观的对立233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33

二、马克思以前历史研究的两种理论模式及其根本缺陷234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伟大变革236

一、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239

第二节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39

二、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240

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41

四、评现代西方哲学否认生产方式决定作用的观点246

第三节 历史活动的主体和客体248

一、历史的主体和客体248

二、历史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250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和方法论意义252

一、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的活动相统253

一的科学253

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意义257

第十章 社会结构及其发展的基本动力259

第一节 社会基本结构259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259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264

三、社会的文化结构265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267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267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71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和一般过程275

第三节 社会形态的更替278

一、社会形态的含义278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279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281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83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我国的改革开放284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86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289

第十一章 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289

一、阶级的起源、实质和阶级结构的演变290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94

第二节 国家296

一、国家起源、实质和职能297

二、国家与政体及其相互关系300

第三节 社会革命301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301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304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305

四、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辩证关系306

第四节 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309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309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312

三、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312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315

一、个体意识、群体意识和社会意识315

二、社会心理和理论意识317

三、社会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320

第二节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321

一、意识形态诸形式的特点322

二、意识形态诸形式的区别327

三、意识形态诸形式的联系329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331

一、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依赖性331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32

一、反映社会存在的功能335

第四节 社会意识的功能335

二、维护或批判现实的功能337

三、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的功能339

四、社会意识的创新功能340

第十三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43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43

一、在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343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344

三、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社会制约性346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48

一、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48

二、历史人物的社会制约性350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351

一、个人和集体的关系354

第三节 个人和群众的关系354

二、领袖和群众的关系356

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58

第十四章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362

第一节 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362

一、社会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362

二、社会文明的发展状况是社会进步的标志365

第二节 社会进步个人的全面发展367

一、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367

二、人的发展的社会化和个性化372

三、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374

第三节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历程377

一、人类解放是一个历史的过程377

二、人类解放的必经阶级——社会主义379

三、人类解放的理想境界——共产主义380

199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晋江主编;葛秋穇,赵惇仁副主编 1992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