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法与教师工作手册》求取 ⇩

一、总则3

(一)教师法的立法宗旨3

目录3

卷一 教师法实务篇3

第一章 教师法实务3

二、权利和义务4

(六)教师节4

(二)教师法的适用范围4

(三)教师的职责4

(四)政府的职责4

(五)教师的管理4

(二)教师的义务5

(一)教师的权利5

(二)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相应学历6

(一)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6

(三)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的职责6

三、资格和任用6

(四)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培养、培训教师7

(三)为教师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提供方便7

(三)教师资格过渡办法7

(四)教师资格的认定7

(五)教师职务制度7

(六)教师聘任制度7

四、培养和培训7

(一)多渠道培养和培训师资7

(二)制定教师培训规划7

(五)退休或退职待遇8

(四)医疗8

五、考核8

(一)考核的机关及考核的内容8

(二)考核的要求8

六、待遇8

(一)工资8

(二)津贴和补贴8

(三)住房8

(一)侮辱、殴打教师的法律责任9

八、法律责任9

(六)其他9

七、奖励9

(一)奖励的目的9

(二)奖励的形式9

(三)奖励的方法及适用对象9

(五)申诉制度10

(四)拖欠教师工资或侵犯教师其他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10

(二)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10

(三)教师应承担的法律责任10

第二章 义务教育法实务11

九、附则11

(三)义务教育法的立法目的和依据12

(二)什么是义务教育法12

一、义务教育法概述12

(一)什么是义务教育12

(一)义务教育的学制、入学年龄及学习期限13

二、义务教育的学制、步骤和管理体制13

(四)义务教育法的内容和特点13

(三)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14

(二)实施义务教育的目标和步骤14

(一)国家的责任和义务15

四、有关各方的责任和义务15

三、义务教育的对象及其权利、义务15

(一)义务教育的对象15

(二)适龄儿童少年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15

(四)学校、教师的职责、义务16

(三)家庭的责任和义务16

(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16

(三)义务教育的师资17

(二)义务教育的基本建设投资17

五、义务教育的经费和师资17

(一)经费的来源17

(二)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处罚18

(一)义务教育的法律责任18

六、义务教育的法律责任及处罚18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江泽民19

第三章 领导讲话、文件19

动员起来,为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而努力 李鹏22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摘要) 李岚清29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37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42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5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63

第四章 教育基本法规63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70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7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7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80

教师资格条例84

扫除文盲工作条例86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88

幼儿园管理条例94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96

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暂行规定97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98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03

(一)教师概念109

一、教师概述109

卷二 教师篇109

第一章 教师及教师职责109

(二)教师结构与分类110

(三)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111

(四)教师的社会地位112

二、教师的劳动特点114

(一)复杂性115

(二)创造性116

(三)示范性117

(四)个体性与集体性118

(五)时空无限性119

(二)教师素质的构成120

(一)教师素质的涵义120

(六)紧张性120

三、教师的基本素质120

(三)工程专科教师的素质构成124

(四)教师素质的基本特征125

(五)教师素质在教师劳动中的特殊作用126

(一)教师的职责128

四、教师职责与基本要求128

(二)教师的基本要求130

(一)编制的基本涵义144

一、教师编制144

第二章 教师编制与结构144

(二)教师编制145

二、教师结构146

(一)教师行为147

一、教师行业规范的涵义147

第三章 教师行为规范147

(一)规范教师行为是党的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客观要求148

二、规范教师行为的必要性148

(二)教师行为规范148

(五)规范教师行为是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的重要手段149

(四)规范教师行为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措施149

(二)规范教师行为是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要求149

(三)规范教师行为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149

(四)教师政治行为规范的作用150

(三)教师政治行为规范的基本特征150

(六)规范教师行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150

(七)规范教师行为是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基础150

三、教师的政治行为规范150

(一)教师的政治行为150

(二)教师的政治行为规范150

(三)教师思想行为规范的基本特征151

(二)教师的思想行为规范151

(五)教师政治行为规范的核心151

(六)教师政治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151

四、教师思想行为规范151

(一)教师的思想行为151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52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152

(四)教师思想行为规范的作用152

(五)教师思想行为规范的核心152

(六)教师思想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152

五、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152

(一)教师教学行为153

六、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153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153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153

(五)形成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思想基础153

(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153

(一)教师的语言行为154

七、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154

(二)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的作用154

(三)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154

(四)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的作用155

(三)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的特点155

(二)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155

(三)教师仪表行为规范的特点156

(二)教师的仪表行为规范156

(五)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156

八、教师的仪表行为规范156

(一)教师的仪表行为156

(二)教师的人际关系行为规范157

(一)人际关系行为规范157

(四)教师的仪表行为规范的意义157

(五)教师的仪表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157

九、教师的人际关系行为规范157

(一)教师行为的培养和塑造的涵义158

十、教师行为的培养和塑造158

(三)教师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特点158

(四)教师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意义158

(五)教师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158

(六)教师与行政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158

(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158

(八)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158

(三)教师行为的培养和塑造159

(二)教师行为和塑造的意义159

(四)教师行为评价的方法160

(三)教师行为评价的作用160

十一、教师行为的评价160

(一)教师行为的评价160

(二)教师行为评价的内容160

(七)教师行为评价的指标体系161

(六)教师行为评价的原则161

(五)教师行为评价的程序161

(一)坐班制与弹性坐班制162

一、教师工作制度162

第四章 教师工作162

(二)跟班制与学年更新制164

(三)科任制165

(四)班主任制170

(一)教学过程175

二、教学工作175

(二)教学原则176

(三)教学内容177

(四)教学方法179

(六)教学组织形式181

(五)现代教学技术181

(七)教学环节183

(八)教学工作评估184

(一)强化科研意识,树立正确观念185

三、科研工作185

(二)完善科研管理组织,建设三个组织186

(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187

四、社会工作187

(三)普及科研学规,狠抓三个加强187

(二)参加各种团体189

(三)在社会教育中发挥作用191

(一)教师考核工作对于建设一支合格而稳定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意义重大194

一、教师考核制194

第五章 教师工作考核194

(三)逐步推动教师考核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195

(二)教师考试工作是做好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的基础和保证195

二、教师考核内容196

(三)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197

(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197

(一)具有广博的知识197

(五)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198

(四)具有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智能结构198

(一)制度考核标准的原则199

三、教师考核标准199

(二)如何制定考核标准200

(一)考核的准备201

四、教师考核程序201

(三)考核的审定203

(二)考核的实施203

(四)考核后的处理204

(一)教师自评法205

五、教师工作考核方法205

(二)教师互评法206

(三)学生评议法209

(四)领导考评法213

(五)日常考核法与集中考核法216

(六)教师工作考核积分评等法及其他217

六、教师考核的量化与方法219

(五)量化考核可以减少教师的不公平感220

(四)量化考核使教师的压力感增强220

(一)量化目标管理将组织目标转化为个体目标,从而对教师的行为起到激励作用220

(二)量化目标管理强化了教职工的竞争意识220

(三)量化目标考核易激发教职工的成就性工作动机220

(一)确定教师任职资格的意义222

一、教师任职资格222

第六章 教师任职资格与培训222

(二)教师任职资格的一般标准224

(三)各级教师任职资格要求225

(四)教师资格的取得226

(一)教师职前培训的意义228

二、教师职前培训228

(五)《专业合格证书》许可228

(二)教师职前培训的组织230

(三)教师职前培训的内容232

(四)中等师范学校职前培训的内容234

(五)新教师见习期培训237

(一)教师在职培训的意义239

三、教师在职培训239

(二)教师在职培训的任务和要求241

(三)教师在职培训的渠道和形式242

(四)教师在职培训的原则243

(五)教师在职培训的范围和重点244

(七)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发展趋势247

(六)教师在职培训的内容和目标247

(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位分类的具体类型251

(一)教师职务职位分类的程序251

第七章 教师的职务评审251

一、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位类型251

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位分类的作用252

(一)教师职位分类的原则253

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位分类的原则和依据253

(一)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意义254

四、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254

(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分类的依据254

(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历史发展256

(一)“公正、合理、准确、守密”原则257

五、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原则257

(三)激励原则258

(二)定性定量相结合原则258

(四)实事求是原则259

(二)教师职务晋升评审材料的提交及其审查260

(一)教师职务评审的推荐260

六、教师职称评定的一般过程260

(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组织的设立及其评审261

(一)高校教师职务评审组织的设立及其领导262

七、高校教师职务评审组织262

(四)高校各级教师职务评审组织的职责263

(三)成立有权审定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的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的学校条件263

(二)《章程》关于各级教师职务评审组织成员组成的规定263

(一)评审工作的组织264

八、高校教师职务的评审264

(一)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评审组织及其工作的领导265

九、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的评审265

(二)评审程序265

(三)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265

(四)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的评审266

(三)各级评审组织的成员组成266

(二)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评审组织的设立266

(三)技工学校教师职务的评审267

(二)技工学校教师职务评审组织的设置267

(五)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267

十、技工学校教师职务的评审267

(一)技工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工作的领导、技工学校教师任职条件的评审工作,按隶属关系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或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和部署267

(三)中小学教师职务的评审268

(二)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组织的设置268

(四)技工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268

十一、中小学教师职务的评审268

(一)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及其工作的领导268

(三)任职条件269

(二)评聘范围269

十二、职务评审政策问答269

(一)综合269

(四)评审270

(六)调整人员结构,促进人才流动的原则271

(五)德才兼备的原则271

第八章 教师职务的聘任271

一、教师职务聘任的基本原则271

(一)按岗聘任的原则271

(二)先评后聘的原则271

(三)职、责、权、利一致的原则271

(四)择优聘任、引入竞争机制的原则271

(三)办理聘任手续272

(二)确定聘任意见272

二、教师职务聘任的方法和程序272

(一)认真做好教师职务聘任前的准备工作272

(三)辞聘273

(二)拒聘273

三、教师职务的变更273

(一)职务晋升273

(五)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的聘任范围有哪些274

(四)在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中能否聘任教师职务274

(四)低聘274

(五)改聘274

(六)解聘274

四、职务聘任的政策回答274

(一)行政领导兼任专业技术职务占不占本单位的岗位职数274

(二)什么是初聘,程序是什么274

(三)国家教委承认的正规全日制院校毕业生考核聘任的工作年限、职务是怎样规定的274

(四)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聘任过程中注意的几个问题275

(三)高校教师职务的聘任及任命程序275

(六)哪些单位实行聘任制,哪些单位实行任命制275

(七)如何履行聘任手续275

五、高校教师职务聘任的有关规定275

(一)高校教师职务的设置275

(二)高校教师职务的编制及结构比例确定275

(四)中专教师职务聘任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77

(三)中专学校教师职务的聘任程序277

六、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聘任的有关规定277

(一)中专学校教师职务的编制及结构比例安排277

(二)中专学校教师职务的设置277

(三)技工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工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278

(二)技工学校教师职务的聘任278

七、技工学校教师职务聘任的有关规定278

(一)技工学校教师职务及其编制设置278

(二)中、小学教师职务的聘任279

(一)中、小学教师职务定额和编制279

八、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的有关规定279

(四)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在实际工作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280

(三)中、小学教师职务的设置280

(一)中小学教师工资存在的问题281

一、工资奖金281

第九章 教师生活待遇281

(二)解决中小学教师工资问题的基本思路282

(四)建立教师工资待遇的保障机制283

(三)改革工资资金的管理体制283

二、住房284

(四)加强管理,给予适当优惠285

(三)多方面筹集住房建设资金285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制定规划285

(二)制定合理措施,加快房改进程285

(一)中小学校的医疗保健管理286

三、医疗286

(五)住房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86

(二)中小学校的公费医疗管理287

四、子女就业288

(三)中小学校的医疗保险管理288

(六)学校应高度重视教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289

(五)成立劳动服务公司289

(一)搞好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289

(二)健全子女就业管理体制289

(三)做好就业前的培训工作289

(四)教育和培养教职工子女289

(四)加强检测平估工作,及时强调工作绩效290

(三)强化工作职能,扩大参与范围290

五、后勤服务290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双为”观290

(二)充实后勤队伍,提高专业技术素质290

(一)课程计划的涵义295

一、课程计划概述295

卷三 教学计划篇295

第一章 课程计划295

(二)课程计划的结构298

(三)课程计划的拟定302

(六)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与维修计划305

(四)教学活动计划305

二、课程计划的内容305

(一)专业、年级教学计划305

(二)学期、学年的工作计划305

(三)教学进度计划305

(七)教师的培训计划306

(五)教科书及教学参考资料编写计划306

(八)教学科研计划307

(九)课外活动计划308

(一)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309

三、课程计划拟定的依据309

(二)学校的性质及培养目标311

(四)学校的师资力量313

(三)各科教学内容和任务313

(五)学校的学生状况314

(六)学校的教学设备及环境316

(一)教学科目的设计317

四、课程计划拟定的内容317

(二)教学科目的编排321

(三)教学时数的分配322

(四)数学年限的规定324

(一)专业课程计划的拟定326

五、课程计划的拟定的类型326

(二)年级课程计划的拟定328

(三)周课程计划的拟定329

(四)学期教学计划的拟定330

(五)单元教学计划的拟定331

(七)重点内容教学计划的拟定335

(六)课时教学计划的拟定335

(八)作业计划的拟定336

(九)单元测验计划的拟定337

(十一)实验参观计划的拟定338

(十)课外辅导计划的拟定338

(十二)实习、社会调查计划的拟定340

(一)教学大纲的结构344

一、教学大纲344

第二章 教学大纲344

(二)教学大纲的作用350

(三)教学大纲的类型351

(二)要有高度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354

(一)符合教学计划,体现培养目标354

二、教学大纲编制的原则354

(一)教学目的355

三、教学大纲范例355

(三)建立科学严密体系355

(四)符合学生实际,贯彻少而精原则355

(五)文字清楚,语意明确,术语定义准确355

(三)教材内容356

(二)教学要求356

(六)各年级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357

(五)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357

(四)作文教学357

(七)基本课本篇目360

(一)教学大纲的运用363

四、教学大纲的运用和管理363

(二)教学大纲的修订365

(三)教学大纲的管理381

(一)教材382

一、教材概述382

第三章 教材的编选382

(二)教材的作用383

(三)教材的特点384

(一)选择好编写人员和材料385

二、教科书的编选385

(三)处理好各种关系387

(二)选择确定已出版教材387

(四)运用好的编写形式389

(一)研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390

三、教科书的编写390

(二)研究中外有关学科教科书392

(三)了解教科书所适用年级学生已有的生理、心理和知识准备407

(五)编写教材初稿416

(四)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拟定编写提纲416

(六)修改、送审、试用、定稿417

(一)教学参考书的意义418

四、教学参考书的选编418

(三)教学参考书选编的原则419

(二)教学参考书选编的依据419

(四)现行教学参考书的缺陷423

(五)教学参考书的具体编写424

(一)教学用具的概念425

五、教学用具的制作和购置425

(二)教学用具的制作426

(三)教学用作的购置428

一、课程表429

第四章 课程表的编排429

(二)课程表的意义430

(一)课程表的内容430

(三)课程表编排的依据432

(四)课程表编排的基本要求436

二、课程表编排的原则437

(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438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原则440

(三)有利于教学设备和条件充分利用的原则442

(四)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有利于教师的工作与时间安排的原则444

(五)有利于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安排原则445

(六)程序性原则446

(七)整体性原则447

(一)科学组织教师力量449

三、课程的组织和实施449

(二)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表451

(二)课程管理的分类456

(三)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日历457

(四)协调、平衡各门课程的作业,安排好课外辅导458

(五)了解教学信息461

(三)课程管理的意义465

卷四 课程管理篇465

第一章 课程管理465

一、课程管理概述465

(一)课程管理的概念465

(二)课程管理的具体任务466

(一)课程管理的基本内容466

二、课程管理的内容466

(二)权威性与民主性相结合的原则467

(一)科学性原则467

三、课程管理的原则467

(二)立法468

(一)行政命令468

(三)集权制与分析制相结合的原则468

四、课程管理的方法468

第二章 课程教学管理内容469

(五)课程评价469

(三)督导和视导469

(四)课程实验469

(二)备课管理的任务470

(一)什么是备课管理470

一、备课管理470

(二)上课管理的任务471

(一)什么是上课管理471

(三)备课管理的方法471

二、上课管理471

(一)什么是布置与批改作业管理472

三、布置与批改作业管理472

(三)上课管理的方法472

(二)课外辅导管理的任务与方法473

(一)什么是课外辅导管理473

(二)布置与批改作业管理的任务473

(三)布置与批改作业管理的方法473

四、课外辅导管理473

(二)成绩考核管理的任务和方法474

(一)什么是成绩考核管理474

五、成绩考核管理474

第三章 课程教学管理方法475

(一)对教师备课情况的检查476

一、教学准备检查476

(二)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487

(一)听课前的准备工作488

二、听课488

(三)关于听课笔记的记法491

(二)听课的具体内容491

(四)听课应该注意的事项492

三、评课493

(二)评课的一般形式与方法494

(一)评课应坚持的原则494

(三)评课的标准495

四、成绩考查499

(二)成绩考查的基本要求500

(一)成绩考查的意义500

(三)成绩考查的基本类型501

(四)抽查学生笔记和作业513

五、问卷515

(二)常见的编题形式516

(一)问卷的编制程序516

(三)注意事项517

(三)座谈注意事项518

(二)座谈的形式518

六、座谈518

(一)座谈的优点与局限518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519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519

第四章 教案设计519

一、教案设计概述519

(一)谈话法520

二、教案设计方法520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520

(四)教学传媒的设计520

(五)教学形式的设计520

(二)讲授法524

(三)练习法528

(四)讨论法534

(五)小结537

(二)国外研究541

(一)教学模式541

卷五 教学模式与方法篇541

第一章 概述541

一、教学模式的定义541

(一)早期教学模式的历史发展542

二、教学模式的历史发展542

(三)国内研究542

(二)二战后教学模式的新进展544

(三)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545

(五)评价547

(四)程序547

三、教学模式的结构547

(一)主题547

(二)目标547

(三)条件(或称手段)547

(二)师生活动关系区分551

(一)理论根源区分551

四、教学模式的种类551

(三)其他分类方法552

(二)功能性特点553

(一)形成性特点553

五、教学模式的特点553

(三)稳定性和灵活性554

(二)理论功能555

(一)课堂功能555

六、教学模式的功能555

(二)深层因素558

(一)浅层因素558

第二章 教学结构的优化558

一、制约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558

(二)过程优化559

(一)确定目标559

二、教学结构模式建立的四步骤559

(四)定量评价560

(三)单元检查560

(二)克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561

(一)端正教学思想561

三、优化教学结构模式的基本原则561

四、教学结构的立体“五结构”优化途径562

(三)注意学生的心理规律562

(三)认知结构优化563

(二)时间结构优化563

(一)知能结构优化563

(四)信息结构优化564

(五)训练结构优565

(一)讲授的课堂操作570

一、传统讲授法新探索570

第三章 一般教学方法的模式化570

(二)讲授方法571

(一)启发式教学法概述572

二、启发式教学法572

(三)适用范围572

(二)启发式教学法的基本内容573

(三)启发教学的整体设计和实施574

(一)理论基础576

三、启发推理教学模式576

(三)操作要领577

(二)结构程序577

四、“启发——讨论”式教法的课堂调控途径578

(一)系统原理579

五、“启发研究型教法系统”的基本环节和课堂操作579

(二)基本环节580

(三)教学方法的组合优化581

(三)范例教学的理论强调“三个统一”582

(二)范例教学的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三条原则582

六、范例教学模式582

(一)范例教学的产生582

七、案例分析教学模式583

(六)范例教学应用583

(四)范例教学的程序一般分为四个阶段583

(五)范例教学的作用583

(一)基本原理584

八、示范——模仿教学程式584

(一)理论基础584

(二)结构程序584

(三)操作要领584

(二)教学程序585

(一)基本原理586

九、暗示教学法586

(三)师生角色586

(二)价值意义587

(二)结构程序588

(一)理论基础588

十、问题研讨教学模式588

十一、“发现法”教学程式589

(三)操作要领589

(二)四个阶段590

(一)基本原理590

十二、演示教学模式591

(一)基本原理593

十三、“提要刺激”教学法及其课堂操作593

(二)操作程式594

(一)由教学实践的研究上升到教学理论的探讨595

十四、尝试教学法的五步程式及新的发展595

十五、自学辅导教学法596

(二)博采众家之长,与多种教法配合596

(二)教学程序599

(一)基本原理599

十六、二级自学辅导教学法599

(三)课堂操作要点601

(二)自学——指导程序602

(一)指导思想和特点602

十七、三段自学指导法602

十八、“六步自学指导教学法”604

(二)设计和调控技术607

(一)基本环节和课型607

十九、“程序自学,反馈辅导”607

自学辅导教学方式607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609

二十、“分组自学辅导”教学法609

(三)课堂教学程序610

(二)分组的原则及方法610

二十一、“掌握学习”教学法611

(一)基本原理613

二十二、波浪式教学法613

(二)教法设计614

一、“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设计及其课堂应用616

第四章 课堂教学程式与模式化616

(二)理论依据617

(一)指导思想、教学目标617

(三)基本结构618

(四)对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620

(一)基本构思621

二、学导式单元教学法的程序和课堂实施621

(五)教学效果的评价621

(二)教学程序设计622

三、“导学单元教学法”624

(一)基本原理627

四、“导思—点拨”教学法627

(二)教学流程模式628

(三)课堂实施办法629

五、引导—探究教学模式633

(一)基本模型635

六、系统教学法635

(二)操作要点636

(二)三段六步程序637

(一)基本原理637

七、反馈教学法637

(三)课堂结构特征与控制638

(四)反馈教学法的优点640

八、“单元问题讨论”教学法641

(一)前置补偿课教学模式643

九、单元达标教学模式643

(二)单元新授课教学模式644

(一)设计原理645

十、三环教学法645

(二)基本程式646

(三)应用说明648

(一)设计原理649

十一“三环一线”教学法649

(三)课堂实施说明650

(二)课堂结构650

十二、三环节单元教学652

(一)设计指导思想654

十三、“三环七步”教学法654

(二)课堂操作655

十四、“四阶段”式课堂教学模式656

十五、“四环节”教学法657

十六、六步教学法658

(二)基本程式660

(一)设计原理660

十七、“十要素”结构式教学法660

(三)课堂操作661

(二)教学程序662

(一)指导思想662

十八、单元网络式教学法662

(四)教学特点663

(三)操作说明663

(一)指导思想664

十九、有序启动式教学法664

(二)基本原理依据665

(三)五段交叉式教学法666

(四)单元有序教学法667

(一)设计原理668

二十、“六课型单元教学法”——最优中学教学方式实验法668

(二)基本模式669

(三)课堂基本程式672

(四)综合课型单元教学680

(五)中单元教学681

(七)课堂操作要义682

(六)大单元教学682

二十一、“六因素单元教学法” ——最优小学教学方式实验法684

(一)基本原理686

一、“环分式”教学法686

第五章 教学整体化模式与方法686

(二)课堂操作环节687

(二)教学原理、原则体系688

(一)目标教学体系688

二、目标教学及其课堂实施模型688

(三)课堂实施模式691

(一)设计原理693

三、结构——定向教学693

(三)教学及其组织原则694

(二)教学目标及其确定694

四、积极教学过程“三阶段”模式695

(二)教学阶段696

(一)教学前阶段696

(三)教学后阶段697

五、“目标——评价”教学模式698

(二)期望激励699

(一)成功期望699

六、“超循环”成功期望—绩效—激励”教学模式699

(四)成功绩效701

(三)成功努力701

(六)成功体验702

(五)成功激励702

(二)认知序开发705

(一)启动力开发705

七、“三维度——五环节”思维力开发教学模式705

(四)训练式开发706

(三)思考性开发706

(一)外显活动的典型模式707

八、“四主导——六自主”活动力开发教学模式707

(五)引伸化开发707

(二)形式与能力708

(二)课堂结构及教学程序710

(一)基本原理710

九、复式教学、短动教学法”的课堂结构及其教学程序710

十、层次性教学711

(二)教学设计712

(一)理论依据712

(二)教学结构714

(一)理论依据714

(三)教学特点714

十一、立体化教学714

(一)产生与发展716

十二、情境教学法716

(二)理论依据717

(三)实际操作719

(四)功能与原则720

(五)问题情境选721

(四)情境表演法725

(三)动态的图片法725

十三、“愉快教学”操作法725

(一)愉快的游戏法725

(二)想象引导法725

(八)巧设悬念法726

(七)讨论探究法726

(五)故事感染法726

(六)动手操作法726

(十)竞赛激励法727

(九)新奇引趣法727

(十六)“童话引路”法728

(十五)目标攻击法728

(十一)形象直观法728

(十二)轻松音乐法728

(十三)快乐教学法728

(十四)情趣教学法728

(二十五)观察、阅读、印证法729

(二十四)假想游览法729

(十七)实验演示法729

(十八)图示法729

(十九)“活动”教学法729

(二十)“自然阅读”法729

(二十一)“愉快”教学法729

(二十二)意会迁移法729

(二十三)欣赏教学法729

(一)组建小组730

十四、小组六步导学法730

(二十六)形象手势法730

(二十七)有效表扬法730

(二十八)先进电教法730

(二)课堂操作程序732

(一)原理原则738

十五、“动乐爱”教学法738

(三)基本特征739

(二)实施步骤739

(二)课堂结构改革740

(一)设计原理740

十六、构建乐学教学模式740

十七、协同教学的课堂模式与方法741

(三)课堂教学方法741

(三)课堂实施办法742

(二)课堂教学结构742

(一)理论假设742

(五)多媒体型结构744

(四)争论型结构744

十八、电教课堂教学结构744

(一)诱导启发型结构744

(二)参与型结构744

(三)激兴型结构744

(一)理论依据745

一、布卢姆掌握学习教学模式745

第六章 国外教学模式与方法745

(二)实施程序746

(三)课堂操作要点747

(二)教学原则749

(一)理论依据749

二、斯金纳程序教学749

(三)教学的模式750

三、赞科夫“发展性”教学体系751

四、加涅信息加工教学模式752

(一)学习的条件754

(二)安排教学事件756

(三)设计教学系统759

(一)思想基础761

五、布赖思·霍尔姆斯“问题法”761

(二)规范模式763

(五)自然环境模式764

(四)精神状态模式764

(三)体制模式764

(二)提倡互教互学765

(一)主张群体协作765

六、费雷内教学法765

(一)产生的背景766

七、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766

(三)重视实验探索766

(四)促进个性发展766

(二)主要观点767

(三)教学程序四阶段768

(一)基本思想769

八、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769

(三)教学原则及操作770

(二)主要特点770

九、克拉夫基的“批判—设计—教学论”模式771

(二)课堂操作程序773

(一)设计原理773

十、沙塔洛夫“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773

(一)理论依据774

十一、威廉斯创造性教学模式774

(二)教学模式结构775

十二、格罗SSDL模式776

(二)自我指导四阶段及教学方法777

(一)理论来源和假设777

(三)教学中的应用779

十三、路卡斯探索式教学八式780

(二)教学模式781

(一)原理依据781

十四、塔巴“三步九阶段”教学模式781

十五、巴代利亚的组合性教学784

(二)课题计划设计785

(一)理论依据课785

十六、阿莫纳什维利的教学法785

(三)课的结构786

(四)教学方法787

(一)理论依据790

十七、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790

(三)教学模式791

(二)教学特点791

(四)操作程序792

(二)不断进展原理及其模式793

(一)掌握学习原理及其模式793

十八、美国的个别化教学模式793

(三)自我发展原理及其模式794

(二)主要特征795

(一)理论基础795

十九、凯勒的个人化教学系统795

(三)教学系统模式796

二十、美国中学的讨论法797

(二)课程800

(一)4RS的界定800

二十一、科西尼个别教育4RS模式800

二十二、分组教学模式种种801

(四)特点801

(三)纪律801

(四)FEGA分组模式802

(三)水平学程和电梯学程分组模式802

(一)分组体系802

(二)ABC模式802

(五)灵活分组模式803

(六)选修分组805

(一)主考809

二、考试的结构要素809

卷六 考试篇809

第一章 概述809

一、考试的结构和功能的涵义809

(二)被考811

(三)试卷816

三、考试的功能818

(一)政治经济功能819

(二)文化功能821

(三)教育功能824

(一)考试规律的定义和特点827

四、考试的规律827

(二)考试规律反映的基本内容828

(三)考试的一般规律829

(一)考试原则的定义和作用832

五、考试的原则832

(二)考试原则与考试规律之间的关系833

(三)考试的原则834

(一)安置考试、成就考试、合格考试、选拔考试、诊断考试和研究性考试838

六、考试的类型838

(三)个体考试和团体考试841

(二)速度考试和深度考试841

(四)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学年考试和毕业考试842

(六)客观性考试和主观性考试844

(五)分离式考试和综合式考试844

(七)固定应答式考试和自由应答式考试845

(八)常模参照考试和目标参照考试846

(十)初试、复试、免试、和补考848

(九)统考和会考848

(十一)考试和考查849

(十二)国际性考试、区域性考试、国家性考试、国内地区性考试、系统考试、单位考试850

(一)笔试法851

七、考试方法851

(二)口试法852

(四)操作考试法853

(三)笔试与口试结合法853

(一)命题的意义854

一、命题854

第二章 考试命题854

(二)命题计划855

(三)命题大纲857

(四)命题质量标准858

(一)试题体现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要求859

二、命题的一般原则859

(三)试题表述的简明性原则860

(二)试题的科学性原则860

(六)命题的客观性原则861

(五)试题之间彼此独立性原则861

(四)试题的整体性原则861

(八)命题的全面检测原则862

(七)答案的合理性原则862

(一)“知识”层次的试题863

三、试题分类863

(二)“领会”层次的试题864

(三)“运用”层次的试题865

(五)“综合”层次的试题866

(四)“分析”层次的试题866

(六)“评价”层次的试题868

(一)依据考试目的869

四、出题依据869

(三)依据学科特点870

(二)依据教学大纲870

(一)选择题的编制871

五、试题的编制871

(四)依据考试大纲871

(二)是非判断题的编制880

(三)匹配题的编制882

(四)论述题的编制884

(五)简答题的编制886

(六)作文题的编制887

(一)确定考试目的891

六、试卷的编制步骤891

(七)其它客观性试题的编制891

(三)设计试卷蓝图893

(二)制订考试大纲893

(四)编制试题895

(五)试测试题903

(六)编制标准卷与等值复本906

(七)建立常模907

(一)题库概述912

七、题库的建立912

(二)题库建立的基本程序918

(一)效度941

一、考试分析的内在意义941

第三章 考试分析941

(四)辨别力(区分度)942

(三)代表性942

(二)信度942

(六)考试分析的内在意义943

(五)可行性943

(二)论文式考试和标准化考试的利辩分析944

(一)论文式考试与标准化考试944

二、试卷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944

(三)标准化考试和论文式考试的改进945

(一)分数的使用947

三、考试分析的途径947

(二)百分等级与标准分949

(一)原始分数959

四、考试分数的分析959

(二)导出分数960

(一)次数分布971

五、考试分数的统计分析方法971

(二)集中量数977

(三)差异量数984

(四)正态分布991

(五)相关分析992

(一)考试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1000

一、教学上的应用1000

第四章 考试结果的应用1000

(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定,是考试结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1001

(三)通过考试获得教学的信息反馈,是考试在教学中最经常的应用1002

(四)在教学中,通过考试预测学生能力发展倾向1005

(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1007

(一)考试在计划决策中的应用1009

二、教学管理上的应用1009

(三)有助于对计划进行论证1010

(二)有助于计划的继续进行、扩展或认可1010

(一)分数使用中的绝对化1012

三、注意考试结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1012

(二)把考试分数作为教与学的目的与追求1015

(三)考试结果的滥用1017

(三)校外考生1025

(四)旁听生1025

卷七 学生管理篇1025

第一章 概述1025

一、学生管理1025

(一)学员1025

(二)考生1025

(十三)三好学生1026

(十二)高材生1026

(五)借读生1026

(六)备取生1026

(七)走读生1026

(八)毕业生1026

(九)肄业生1026

(十)结业生1026

(十一)实习生1026

(二十四)流生1027

(二十三)辍学生1027

(十四)模范生1027

(十五)后进生1027

(十六)差等生1027

(十七)双差生1027

(十八)弱智生1027

(十九)转学生1027

(二十)插班生1027

(二十一)公费生1027

(二十二)留级生1027

(一)不要用固定的尺度和框框去要求学生1028

二、学生管理原则1028

(二十五)工读生1028

(二十六)半工半读学生1028

(二十七)值日生1028

(二十八)学生干部1028

(三)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的机会1029

(二)按照不同的层次评价和教育学生1029

(一)学生学习管理1030

三、学生管理的内容1030

(四)对学生的管理要做到宽严结合1030

(二)学生生活管理1031

(三)学生自我管理1032

(五)学生行政管理1033

(四)学生班级管理1033

(一)德育概念1034

一、德育管理1034

第二章 学生教育管理1034

(二)学生德育管理1035

(三)学生德育管理的内容1036

(四)学生德育管理的过程1039

(一)智育管理的概念1043

二、智育管理1043

(二)学生智育管理的实施1044

(一)学生体育管理1048

三、体育、卫生管理1048

(二)学生课外活动管理1050

(三)学生校外课外活动的管理1054

(四)学生卫生管理1057

四、学生美育管理1060

(二)学生美育管理的特征1061

(一)学生美育管理的涵义1061

五、劳动技术教育管理1062

(二)学籍管理1068

(一)学籍1068

第三章 学生学籍管理1068

一、学生学籍管理1068

(二)勒令退学1071

(一)保留学籍1071

二、学生学籍管理的内容1071

(三)开除学籍1072

(四)注册1074

(七)跳级1075

(六)留级1075

(五)升级1075

(九)转学1076

(八)降级1076

(十)休学1079

(十一)退学1080

(十七)毕业1081

(十六)肄业1081

(十二)复学1081

(十三)借读1081

(十四)走读1081

(十五)结业1081

(一)学生成绩管理1082

一、学生成绩管理1082

第四章 学生成绩及其他管理1082

(二)学生考试管理1083

(三)学生考查管理1085

(一)学校招生的几种类型1091

二、学校招生管理1091

(三)对保送生的基本要求1092

(二)招保送生的意义1092

(五)统考招生的程序1093

(四)招收保送生的具体办法1093

(一)毕业证书1097

三、学生文凭管理1097

(二)结业证书1099

(三)肄业证书1100

(二)学分制1101

(一)学年制1101

四、学生学制管理1101

(三)学年学分制1109

(一)毕业论文1110

五、学生论文管理1110

(三)学位论文1111

(二)毕业设计1111

(一)学士学位管理1112

六、学生学位管理1112

(二)硕士学位管理1113

(三)博士学位管理1116

(二)选修课1117

(一)必修课1117

七、学生课程管理1117

(四)专业课1118

(三)工具课1118

(七)实验课1119

(六)专业基础课1119

(五)基础课1119

(一)少先队的组织教育1120

一、少先队工作管理1120

第五章 学生日常工作管理1120

(二)少先队的组织建设1121

(一)团员的管理和考核1122

二、学校共青团工作管理1122

(二)中学共青团工作管理1124

(一)学生会的组织形式1126

三、学生会工作管理1126

(二)学生会的任务及职权1128

(一)学生编班管理1129

四、班级工作管理1129

(二)班级工作管理1132

(二)高等学校教师聘用及任职资格1151

(一)中小学教师的任职资格及聘用1151

卷八 国外教师篇1151

第一章 英国教师1151

一、英国教师的任职资格及聘用1151

(一)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训1154

二、英国教师的职前培训1154

(二)继续教育教师的职前培训1156

(三)高等教育教师的职前培训1157

(一)中小学在职教师的培训1158

三、英国在职教师的培训1158

(二)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教师的培训1160

(二)大学教师的职称评定1161

(一)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1161

四、英国教师的职称评定1161

(一)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待遇1162

五、英国教师的生活待遇1162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生活待遇1163

六、英国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165

(一)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训1166

一、美国教师的职前培训1166

第二章 美国教师1166

(二)高等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1168

(一)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1169

二、美国教师的在职培训1169

(一)中小学教师的任职资格1170

三、美国教师的任职、聘任及工作量1170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在职培训1170

(二)教师证书的使用期限1171

(四)美国高等学校教师的聘用1172

(三)中小学教师的聘任1172

(五)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1173

(三)高等学校教师的晋升1174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学衔1174

(六)大学教师的工作量1174

四、美国教师的职称和工资待遇1174

(一)中小学教师的职称1174

(四)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1176

(五)高等学校教师的工资1177

(二)中学教师的任职资格1180

(一)学前和小学教师的任职资格1180

第三章 法国教师1180

一、法国教师的任职资格1180

(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任职资格1181

(一)学前和小学教师的职前培训1182

二、法国教师的职前培训1182

(四)大学教师的任职资格1182

(二)中学教师的职前培训1183

(三)高等教育教师的职前培训1185

三、法国教师的在职培训1186

(一)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1187

(二)大学教师职称评定管理1190

(一)中学教师职称评定1190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在职培训1190

四、法国教师的职称评定1190

(一)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待遇1191

五、法国教师的生活待遇1191

六、法国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1192

(二)大学教师的工资待遇1192

(一)工作义务1193

七、法国大学教师的有关规定1193

(三)退休1194

(二)工作纪律1194

(二)高等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1195

(一)中小学教师的任职资格1195

第四章 德国教师1195

一、德国教师的任职资格1195

(一)学前和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训1197

二、德国教师职前培训1197

(二)高等教育教师的职前培训1201

三、德国教师的在职培训1202

四、德国高等学校教师的职称及聘任1204

五、德国教师的生活待遇1205

六、德国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206

二、澳大利亚教师的职前培训1207

一、澳大利亚教师的任职资格1207

第五章 澳大利亚教师1207

三、澳大利亚教师的在职培训1215

(一)小学教师的职前培训1217

一、日本教师的职前培训1217

第六章 日本教师1217

(二)初中、高中教师的职前培养1218

(一)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1219

二、日本教师的在职培训1219

(三)高等教育的职前培养1219

(二)高等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1220

(一)中小学教师的任职资格1222

三、日本教师的任职、聘任及工作量1222

(二)高等院校教师任职资格1223

(五)日本高等学校教师的职称1224

(四)高等学校教师的录用1224

(三)中小学教师的录用1224

(七)高等院校教师职位定额与工作量1225

(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1225

(一)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1227

四、日本教师的工资待遇1227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工资1229

1997《教师法与教师工作手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杰雄,高峰主编 1997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