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松堂全集 第8卷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1、2册》求取 ⇩

目录1

自序1

《中国哲学史新编》绪论1

第一节 本来的历史和写的历史1

第二节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2

第三节 写的历史和史料7

第四节 什么是哲学?9

第五节 理论思维和形象思维16

第六节 哲学与世界观26

第七节 哲学中的主要派别29

第八节 哲学和哲学史34

第九节 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特殊任务36

第十节 阶级观点和民族观点40

第十一节 中国哲学史的分期47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53

绪论53

第一章 商、周奴隶社会的兴盛与衰微——商代和西周时期(公元前16世纪至8世纪)宗教天道观的变化和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64

第一节 商代奴隶和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科学知识和技术工艺的进步64

第二节 商代的阶级对立及奴隶主阶级专政的精神工具——宗教66

第三节 商末阶级斗争及商周民族斗争的激化67

第四节 周公旦巩固奴隶制的措施69

第五节 周公旦对于奴隶主的天命论的补充72

第六节 古代素朴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萌芽77

第七节 西周奴隶制的衰落及宗教神权的动摇83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变——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86

第一节 大转变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86

第二节 大转变时期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90

第三节 大转变时期——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和奴隶身分的解放91

第四节 大转变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与没落奴隶主贵族夺权与反夺权的斗争94

第五节 春秋时期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发展,“法”与“礼”的斗争96

第六节 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活跃和思想战线上的“百家争鸣”101

第三章 齐、晋两国的改革及齐桓、晋文的霸业107

第一节 齐、晋两国在春秋时期的地位107

第二节 齐桓公与管仲108

第三节 管仲在齐国“相地衰征”的历史意义112

第四节 管仲对于分封制的改革113

第五节 管仲“尊贤育才”的政策115

第六节 管仲对于旧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性116

第七节 管仲“富国强兵”的政策117

第八节 管仲对诸侯国的关系的政策120

第九节 晏婴的折中、调和论121

第十节 晋国第一次封建化的改革——“郭偃之法”125

第十一节 晋国的第二次变革——赵盾和“夷之蒐”130

第四章 前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孔丘对于古代精神生活的反思133

第一节 孔丘的阶级立场及其对于周制的态度133

第二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关于“仁”的理论139

第三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关于“礼”的理论145

第四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论完全的人格155

第五节 孔丘对于古代宗教生活的反思162

第六节 孔丘对于古代文艺生活的反思168

第七节 孔丘对于古代学术生活的反思175

第八节 孔丘对于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的反思178

第一节 子产在郑国推行的改良路线185

第五章 邓析与子产的斗争,名家的起源185

第二节 邓析反对子产的改良路线的斗争191

第三节 关于伪《邓析子》194

第六章 春秋末期军事思想和经济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196

第一节 春秋时期军事上的“礼”与“非礼”196

第二节 孙武和《吴孙子》198

第三节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199

第四节 辩证法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201

第五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范蠡的政治策略中的表现204

第六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计然的经济政策中的表现206

第七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商人思想中的表现210

第七章 墨翟和前期墨家的哲学思想212

第一节 大转变时期独立手工业的兴起212

第二节 《墨子》其书和墨翟其人213

第三节 墨翟对于劳动和劳动成果的重视215

第四节 墨翟对于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方式的批判217

第五节 墨翟关于“尚贤”、 “尚同”的思想221

第六节 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和经验主义的223

真理论223

第七节“兼爱”、“非攻”的阶级调和论229

第八节 主张“天志”、 “明鬼”的宗教思想233

第九节 前期墨家向后期墨家的转化238

第八章 晋法家思想的发展240

第一节 晋法家和齐法家240

第二节 魏国进一步的改革——李悝“尽地力之教”和《法经》241

第三节 韩国进一步的改革——申不害的“术”246

第四节 赵国进一步的改革——赵武灵王“易胡服”249

第一节 所谓“逸民”254

第九章 道家的发生与发展和前期道家254

第二节 杨朱的“为我”思想258

第三节 《庄子·天下篇》论道家发展的阶段263

第四节 《老子》、《庄子》中的全生保真的思想264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绪论271

第十章 秦国进一步的改革——商鞅变法274

第一节 商鞅在秦国同顽固派的大辩论274

第二节 商鞅推广巩固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措施279

第三节 商鞅对于宗法的变革284

第四节 商鞅对于富国强兵的理论和措施286

第五节 商鞅的进步的历史哲学290

第一节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294

第十一章 道家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294

第二节 《老子》哲学思想的阶级根源302

第三节 《老子》对于地主阶级政权的攻击及其应付的策略304

第四节 《老子》的兵法307

第五节 《老子》的素朴的辩证法思想309

第六节 《老子》中的宇宙观315

第七节 《老子》论“为道”和“为学”324

第八节 《老子》的历史哲学及其理想社会330

第十二章 孟轲——儒家思想向唯心主义的发展334

第一节 孟轲的时代及其对于当时政治的态度334

第二节 孟轲的政治思想337

第三节 孟轲论“君子”、“小人”341

第四节 孟轲论“王”、“霸”343

第五节 王道的物质条件——井田制345

第六节 王道的精神条件——仁和忠恕之道349

第七节 性善论和伦理学351

第八节 孟轲的历史观及其对于道家墨家的斗争359

第九节 孟轲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理解和体会363

第十三章 墨家的支与流裔宋钘、尹文;农民的思想家许行370

第一节 宋钘、尹文的政治、社会思想370

第二节 许行的“神农之言”377

第十四章 庄周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家哲学向唯心主义的进一步的发展382

第一节 庄周其人和《庄子》其书382

第二节 庄周论“齐物”387

第三节 庄周论“逍遥”396

第四节 《庄子》论道、有、无402

第五节 庄周论自然和人为,必然和自由408

第六节 倒退的社会观412

第七节 庄周哲学是隐士思想的总结416

第十五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后期名家的发展420

第一节 关于名家这个称号420

第二节 惠施的法家思想423

第三节 惠施的“万物说”425

第四节 惠施“历物之意”十事427

第五节 惠施与庄周——辩证法与相对主义、怀疑论和诡辩433

第六节 惠施的对立面——公孙龙436

第七节 公孙龙关于“白马非马”的辩论437

第八节 公孙龙关于“离坚白”的辩论442

第九节 公孙龙关于“指”、“物”的辩论445

第十节 公孙龙关于“变”的辩论449

第十一节 公孙龙关于“名”、“实”的辩论454

第十二节 战国时期其他辩者的辩论455

第十三节 庄周及其一派对公孙龙的态度460

第十六章 慎到和稷下黄老之学464

第一节 战国中后期各家的分化464

第二节 《庄子·天下》篇所说的慎到467

第三节 《慎子》中的慎到思想470

第四节 黄老之学的确切内容475

第十七章 稷下黄老之学的精气说——道家向唯物主义的发展477

第一节 黄老之学的名称的由来及史料的根据477

第二节 《管子》中的《水地》篇479

第三节 黄老之学关于“精”、 “气”的思想482

第四节 对于“精”、 “气”说的评价490

第五节 黄老之学的法家统治术495

第六节 黄老之学关于法的认识500

第七节 黄老之学的认识论的含义502

第八节 附录,齐法家的其它思想504

(一)“重本抑末”的思想504

(二)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508

(三)关于“法”、“术”、“势”的理论512

(四)军事思想514

第十八章 楚国的改革与屈原,稷下精气说的传播516

第一节 楚国的封建化的改革516

第二节 屈原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进步的政治思想517

第三节 屈原《天问》中的唯物主义的宇宙发生论520

第四节 屈原《远游》、《离骚》中的精、气说523

第五节 古代医学中的精、气说530

第一节 关于墨经535

第十九章 墨辩——后期墨家向唯物主义的发展535

第二节 后期墨家思想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537

第三节 墨经中的科学知识539

第四节 后期墨家的反映论的认识论541

第五节 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546

第六节 后期墨家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558

第七节 后期墨家的进步的社会政治思想560

第八节 后期墨家对于当时诡辩学说的批判569

第九节 后期墨家对于当时老、庄学说和其它各家的批判578

第二十章 阴阳五行家的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世界图式585

第一节 关于阴阳五行家585

第二节 《洪范》以五行为基础的自然观588

第三节 《月令》的世界图式591

第四节 邹衍的地理学说和历史观599

第五节 阴阳五行家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影响604

第六节 对于阴阳五行家的估价和批判607

第二十一章 易传的具有辩证法因素的世界图式612

第一节 关于《易经》和易传612

第二节 筮法和易传中的“数”615

第三节 易传中的“象”619

第四节 易传的宇宙发生论及世界图式626

第五节 易传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630

第六节 易传中的辩证法思想634

第七节 易传哲学的阶级根源643

第二十二章 荀况——儒家思想向唯物主义的发展649

第一节 荀况与《荀子》649

第二节 荀况论“王”、“霸”650

第三节 “法先王”和“法后王”655

第四节 礼和法657

第五节 荀况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660

第六节 荀况的反映论的认识论和思想方法669

第七节 荀况的逻辑思想682

第八节 荀况的社会思想689

第九节 荀况关于“文”的理论695

第十节 荀况的人性论698

第十一节 荀况对于统一思想的主张703

第二十三章 战国时期最后的理论家韩非的哲学思想708

第一节 韩非的人口论的历史观709

第二节 韩非论他所认为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质712

第三节 韩非综合原来法家三派716

第四节 韩非关于法的论述719

第五节 韩非关于势的论述722

第六节 韩非关于术的论述726

第七节 韩非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728

第八节 韩非对《老子》的改造731

第九节 韩非的政治、经济主张746

第十节 韩非对于当时战争的矛盾立场748

第二十四章 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终结755

第一节 儒家所作的总结755

第二节 道家所作的总结761

第三节 法家所作的总结764

第四节 杂家和吕不韦的《吕氏春秋》766

第五节 杂家的出现与先秦哲学的终结772

1991《三松堂全集 第8卷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1、2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冯友兰著;涂又光纂 1991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