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松堂全集 第3卷 中国哲学史 下》求取 ⇩

目录3

中国哲学史(下册)3

自序(一)3

自序(二)5

第二篇 经学时代7

第一章 泛论经学时代7

第二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11

(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11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12

(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15

(四)元,天,阴阳,五行16

(五)四时19

(六)人副天数22

(七)性情24

(八)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27

(九)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31

(十)灾异36

(十一)历史哲学38

(十二)春秋大义43

第三章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50

(一)纬与谶50

(二)所谓象数之学51

(三)阴阳之数54

(四)八卦方位56

(五)卦气59

(六)孟喜,京房60

(七)音律配卦65

(八)其他纬书68

(九)阴阳家与科学71

第四章 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73

(一)“古学”与刘歆73

(二)扬雄74

(1)《太玄》76

(2)《法言》80

(三)王充83

(1)自然主义84

(2)对于当时一般人见解之批评85

(3)王充对于历史之见解88

(4)方法论89

(5)性说90

(6)对于命运之见解91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学上94

(一)玄学家与孔子94

(二)何晏、王弼及玄学家之经学95

(三)阮籍、嵇康、刘伶103

(四)列子中之惟物论及机械论107

(五)《杨朱篇》中放情肆志之人生观109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学下117

(一)向秀与郭象117

(二)“独化”119

(三)宇宙间事物之关系121

(四)天然及人事之变化122

(五)“无为”124

(六)圣智127

(七)“逍遥”130

(八)“齐物”132

(九)“至人”135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诤论137

(一)中国佛学与中国人之思想倾向137

(二)佛家与道家139

(三)“六家七宗”142

(四)僧肇所讲世界之起源149

(五)僧肇之不真空义151

(六)僧肇之物不迁义152

(七)僧肇所说之圣人154

(八)僧肇之般若无知义156

(九)道生之顿悟成佛义157

(十)当时对于神灭神不灭之辩论165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学上170

(一)吉藏之二讳义170

(二)玄奘之《成唯识论》173

(1)唯识教双离空有173

(2)识之四分174

(3)第一能变即阿赖耶识175

(4)第二能变末那识及第三能变前六识179

(5)一切唯识182

(6)三性,三无性,真如189

(7)转识成智191

(三)法藏之《金师子论》194

(1)“明缘起”195

(2)“辨色空”196

(3)“约三性”196

(4)“显无相”197

(5)“说无生”197

(6)“论五教”198

(7)“勒十玄”200

(8)“括六相”203

(9)“成菩提”204

(10)“入涅槃”205

(11)主观的唯心论与客观的唯心论206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学下207

(一)天台宗之大乘止观法门207

(1)真如,如来藏207

(2)三性210

(3)共相识与不共相识212

(4)万法互摄213

(5)止观216

(6)诸佛染性218

(7)觉与不觉219

(8)天台宗与唯识宗及华严宗之比较220

(9)湛然“无情有性”之说221

(二)慧能,神会,宗密223

(1)慧能,神会与禅宗223

(2)无念224

(3)对于无念之另外解释226

(4)宗密所述禅宗七家229

(5)宗密和会“宗”“教”236

(6)宗密所述之五教238

第十章 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245

(一)韩愈246

(二)李翱248

(三)道学与佛学253

(四)道教中一部分之思想255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节260

(一)周濂溪260

(1)《太极图说》260

(2)《太极图说》与《通书》263

(二)邵康节267

(1)太极与八卦268

(2)先天图及其它图271

(3)特殊的事物之发生274

(4)人与圣人274

(5)世界年表277

(6)政治哲学280

(一)张横渠282

第十二章 张横渠及二程282

(1)气283

(2)宇宙间事物所遵循之规律285

(3)宇宙间之几种普遍的现象285

(4)横渠所说之天文地理287

(5)性说288

(6)天人合一290

(7)对于“二氏”的批评293

(二)程明道与程伊川294

(1)天理295

(2)对于佛氏之批评300

(3)形上,形下301

(4)气302

(5)性304

(6)阴阳,善恶之消长306

(7)明道所说之修养方法307

(8)伊川所说之修养方法311

第十三章 朱子315

(一)理、太极315

(二)气321

(三)天地人物之生成324

(四)人物之性327

(五)道德及修养之方331

(六)政治哲学334

(七)对于佛家之评论336

第十四章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340

(一)陆象山340

(二)杨慈湖344

(三)朱陆异同348

(四)朱子以后之理学353

(五)陈白沙与湛甘泉353

(六)王阳明355

(1)大学问356

(2)知行合一359

(3)朱王异同360

(4)对于“二氏”之批评363

(5)爱之差等364

(6)恶之起源366

(7)动静合一368

(8)阳明心学所引起之反动370

(七)王龙溪及王心斋371

第十五章 清代道学之继续376

(一)汉学与宋学376

(二)颜李及一部分道学家377

(1)理气379

(2)性,形384

(三)戴东原388

(1)道,理389

(2)性,才392

(3)求理之方法396

(4)恶之起源398

(5)东原与荀子399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经学403

(一)清末之立教改制运动403

(二)康有为405

(1)孔子立教改制405

(2)《大同书》408

(三)谭嗣同412

(1)仁与“以太”413

(2)有无与生灭414

(3)大同之治416

(4)论教主417

(四)廖平419

(1)经学一变419

(2)经学二变421

(3)经学三变422

(4)经学四变424

(5)经学五变426

(五)经学时代之结束427

附录429

第二篇第五章异文429

秦汉历史哲学452

答张荫麟先生评《中国哲学史》460

〔附〕评《中国哲学史》下卷 张荫麟 462

1989《三松堂全集 第3卷 中国哲学史 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冯友兰著 1989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四松堂集  全(1955 PDF版)
四松堂集 全
1955 文学古籍刊行社
中国文化精华全集——哲学卷(三)(1992年03月第1版 PDF版)
中国文化精华全集——哲学卷(三)
1992年03月第1版
四松堂集全( PDF版)
四松堂集全
三松堂全集  第2卷  上  中国哲学史(1988 PDF版)
三松堂全集 第2卷 上 中国哲学史
1988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文化精华全集  3  哲学卷  3(1992.03 PDF版)
中国文化精华全集 3 哲学卷 3
1992.03 北京市: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三松堂学术文集(1984 PDF版)
三松堂学术文集
1984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三松堂全集  1(1985 PDF版)
三松堂全集 1
1985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哲学史  第3卷  下(1963 PDF版)
哲学史 第3卷 下
1963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中国哲学通史  第3卷(1990 PDF版)
中国哲学通史 第3卷
1990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4册(1986 PDF版)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4册
1986 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一编  3  生活系统(1989 PDF版)
第一编 3 生活系统
1989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新编中国哲学史  3  下(1981 PDF版)
新编中国哲学史 3 下
1981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哲学通史  第3卷(1995 PDF版)
中国哲学通史 第3卷
1995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寒松堂集  3(1936 PDF版)
寒松堂集 3
1936 商务印书馆
中国哲学史  3  下(1984 PDF版)
中国哲学史 3 下
1984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