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通史 第3卷》求取 ⇩

第四编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宋、元、明,清(1840年前))的哲学矛盾发展1

第一章 宋明理学思潮的形成1

第一节 宋元明清(1840年前)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向后期演变的基本特点和社会经济的发展1

第二节 宋元明清时期阶级斗争对理学思潮的影响7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期自然科学的成就及其对理学的影响13

第四节 何谓理学18

第五节 宋明理学逻辑结构的演变和发展23

第六节 宋明理学的基本特点34

一、理学是具有思辨性的新儒学34

二、理学是将儒家伦理学说概括、升华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新儒学40

三、理学是吸收了高度发展的自然科学成果,而具有辩证思维的新儒学45

四、理学是所谓恢复儒家“道统”的新儒学49

第二章 理学开创者——周敦颐、邵雍的哲学思想52

第一节 《太极图说》的唯心主义宇宙生成说55

第二节“太极”动静论59

第三节 “立人极”的伦理道德思想62

第四节 邵雍的先天象数学和历史观65

一、《先天图》中的宇宙生成说66

二、退化的历史观69

第三章 张载对佛道的批判及其气本体论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71

第一节 关学的基本特点71

第二节 张载对佛道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73

第三节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的唯物主义本体论77

第四节 “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84

第五节 “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88

第六节 关学与新学、洛学的异同及其历史地位94

第四章 王安石变法及其“道有体有用、道有本有末”的唯物主义哲学99

第一节 “荆公新学”的建立及其变法思想100

第二节 “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的唯物主义体用论103

第三节 “尚变者,天道也”的辩证法思想110

第四节 “五事”论的唯物主义认识论113

第五节 “性本情用”的人性论116

第五章 沈括《梦溪笔谈》中的哲学思想119

第一节 沈括的哲学思想的矛盾119

第二节 承认矛盾的辩证法思想123

第三节 注重实际的认识论126

第六章 道学的奠基者——二程的唯心主义理学思想129

第一节 “天下无实于理者”、“有理则有气”的客观唯心主义130

第二节 “格物穷理”的唯心主义认识论137

第三节 “天命之谓性”和“生之谓性”以及“失节事大”的伦理思想141

第七章 道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145

第一节 “以本体言之,则有是理,然后有是气”的客观唯心主义本体论146

第二节 “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形而上学的归宿158

第三节 “格物致知”的唯心主义先验论168

第四节 “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论及伦理思想174

第五节 朱熹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80

第八章 心学的奠基者——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182

第一节“宇宙便是吾心”的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182

第二节 “切己自反”的认识论及其道德学说188

第三节 朱熹和陆九渊争论的基本问题193

第九章 陈亮、叶适“道在物中”的唯物主义哲学及其同朱熹的论战199

第一节 永康、永嘉学派的特点199

第二节 陈亮“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的唯物主义思想201

第三节 陈亮与未熹的“王霸义利”之辩205

第四节 叶适“道归于物”的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对朱、陆、佛、老的批判211

第五节 叶适“以利和义”的功利主义及其与朱熹“义理”现的对立219

第十章 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222

第一节 “天地与我一体”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223

第二节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唯心主义先验论231

第三节 “至善者,心之本体也”的人性论及其道德学说240

第四节 王守仁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244

第十一章 王廷相的唯物主义“元气本体”论和实体”论及其对理学的批判248

第一节 “气是实有之物”的唯物主义“元气本体”论和“实体”论249

第二节 无神论思想及其对宗教迷信的批判253

第三节 “知行兼举”的唯物主义认识论257

第十二章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唯物主义及其辩证法思想262

第一节 “气”一元论的自发唯物主义思想263

第二节 自发辩证法思想268

第三节 重调查研究的唯物主义认识论273

第十三章 李贽对道学的批判及其唯心主义的基本倾向278

第一节 对孔子和道学的批判278

第二节“人之是非,初无定质”的相对主义的真理论282

第三节“心即是境,境即心”的唯心主义基本倾向286

第十四章 宋应星的自然科学成就及其哲学思想290

第一节 “气”是世界统一性的基础291

第二节 “气形相化”的辩证法思想297

第三节 宇宙结构理论301

第十五章 “方以智”一切物皆气之所为”的唯物主义实体论307

第一节 “一切物皆气之所为”、“天火一体”的唯物主义实体论及其向唯心主义的转化308

一、“气”为哲学的最高范畴308

二、“火”的规定310

三、 对程朱道学和陆王心学的批判312

四、从唯物主义向唯心主义的转化314

第二节 “一”与“二”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形而上学的观点318

一、“一而二、二而一”的辩证法思想318

二、“合二而一”的学说320

三、取消矛盾的形而上学观点324

第三节“辨物则”的认识论327

一、“觉悟交通”的认识过程327

二、“辨物则”的认识方法330

第四节 历史的评价及其地位332

第十六章 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集大成者王夫之的哲学体系334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思想斗争和王夫之的生平334

一、明清之际思想斗争的概貌334

二、王夫之的生平和哲学著作336

第二节 “虚空皆气”、“道之本体”的唯物主义体用论338

一、“虚空皆气”和“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338

二、“天下惟器”和道器关系说343

三、“诚”——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范畴345

第三节“太虚者,本动者也”的辩证观点347

一、“动静乃阴阳之动静”的唯物主义“实体”论的运动观348

二、“动者不离平静”,“静者亦动而灵”的辩证动静观349

三、“天地之化日新”的前进运动351

四、运动的原因——对立面的相互作用352

一、“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的唯物主义“体用”统一论355

第四节 “能必副其所”和“知行相资”的唯物主义认识论355

二、“心官与耳目均用”的认识必要过程358

三、“知行相资以为用”、“行乃以为知之实”的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360

第五节 进化的社会历史观点363

一、“性日生”论和理欲一致说363

二、“理势合一”的进步历史观365

三、“平均”土地的改良主义主张366

第六节 王夫之哲学的历史地位367

第十七章 颜元的注重“实学”的唯物主义哲学369

第一节 “理即气之理”、“见理于事”的唯物主义理气一元论369

第二节 “知无体,以物为体”,注重“习行”的唯物主义认识论373

第三节 “经世致用”的社会政治思想380

第十八章 戴震的“阴阳五行,道之实体”的唯物主义实体论384

第一节 “道指其实体实事之名”的唯物主义“实体”论385

第二节 “血气心知”的反映论389

第三节 “理存于欲”的社会伦理思想和对理学的批判392

1986《中国哲学通史 第3卷》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杨宪邦主编;方立天,乔长路,张立文;葛荣晋副主编 1986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