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全书》求取 ⇩

第一部分法治理论与法治重点3

上篇 依法治国的一般理论3

第一章 法治——良好法律3

第一节 法学基础理论3

一、法的一般理论3

二、资本主义的法10

第二节 法治的概念14

一、法治的一般概念14

二、法治与人治16

三、法治与法制24

四、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25

第三节 法治的思想进程27

一、西方法治精神溯源27

二、古希腊的法治思想28

三、古罗马的法治思想30

四、近代西方法治思想的发展31

五、当代资本主义法治36

六、中国法治思想进程37

七、中国历史人物的法治思想42

第四节 法治的基本理念63

一、法治的基本精神63

二、法治的基本原则66

三、法治的基本价值68

第二章 法治——法律主治74

第一节 法治的构成要件74

一、法治的精神要件74

二、法治的实体要件75

三、法治的形式要件78

第二节 法律的权威性79

一、法律至上79

二、法律权威84

第三节 法治秩序88

一、法治秩序是一种良性法律秩序88

二、法治秩序的建立89

三、法治秩序与法制健全90

四、中国法治秩序构建中的障碍及对策91

第四节 法治的要求及其实现93

一、法治的要求93

二、法治的价值取向94

三、宪法至上是法治实现的灵魂95

四、树立民主意识是实现法治的关键103

五、权力控制是法治实现的中心任务104

六、加强廉政法治的建设105

七、公民社会是法治实现的环境106

一、国家的产生110

第三章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民主国家110

第一节 国家的一般理论概述110

二、国家的本质和形式113

第二节 国家治理与国家权力制约127

一、国家权力观127

二、国家权力制约132

三、法治国家权力制约的形式133

四、权力制约与法治的辩证关系136

五、国家治理中权力与权利定位138

第三节 法治主义及以法治国古鉴143

一、法治主义143

二、法治国144

三、我国历史上的以法治国及历史借鉴145

第四节 社会主义民主国家159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159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160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形式164

四、社会主义国家机构165

五、社会主义国家与人民168

第四章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管理171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律171

一、社会主义法的产生171

二、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特征174

三、社会主义法的作用17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律实施182

一、社会主义法的适用182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效力和解释183

三、社会主义法的遵守184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治原则188

一、完备法律体系189

二、坚持法制的民主原则190

三、树立法律权威192

五、建设现代法律文化194

四、司法公正194

六、摒弃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196

七、宪法和法律是国家生活的根本活动准则198

八、国家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保护法人的合法权益198

九、加强和改善司法、行政执法工作199

十、建立社会主义法律监督体系199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201

一、有法可依201

二、有法必依204

三、执法必严207

四、违法必究210

一、立法方面的标准212

第五节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标准212

二、行政方面的标准214

三、执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215

四、国家的民主程度215

五、公民的良好法律意识216

第五章 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217

第一节 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217

一、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的思想体系217

二、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的原则体系218

三、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的制度体系219

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针的阐示220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理论基础224

第二节 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224

二、依法治国的立法理论基础225

三、依法治国的人性理论基础227

四、依法治国的哲学理论基础228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思的法治思想理论229

一、对资本主义法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般看法229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治诸环节的具体思想231

第四节 列宁的法治思想249

第五节 毛泽东的法治思想251

一、毛泽东早期法律思想及对其后的影响251

二、毛泽东法律观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252

三、毛泽东法治思想的主要成就和贡献253

第六节 邓小平理论与邓小平法治思想257

一、邓小平民主法治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257

二、依法治国,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262

第七节 我国政治领导核心的法治思想264

一、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法治思想264

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法治思想266

三、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法治思想267

第六章 依法治国的历史经验与实践基础269

第一节 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269

一、夏朝、商朝法律制度269

二、西周法律制度271

三、春秋时期法律制度275

四、战国时期法律制度276

五、秦朝法律制度278

六、汉朝法律制度279

七、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280

八、隋唐法律制度281

九、宋、辽、金、元法律制度285

十、明代法律制度289

十一、清代法律制度290

十二、中华民国时期的法律制度295

一、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发展302

第二节 新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302

二、法治的艰难历程与重大抉择305

三、新中国法治发展的特点307

四、历史经验的新启示308

第二节 依法治国面临的现实311

一、我国法制的大发展311

二、法治面临的问题313

第四节 港台地区法治经验借鉴317

一、香港法治经验借鉴317

二、台湾法治经验借鉴327

第五节 世界大多数国家实行法治的趋势333

第七章 依法治国的条件341

第一节 依法治国的必备条件341

一、依法治国的法制条件341

二、依法治国的政治条件346

三、依法治国的经济条件350

四、依法治国的干部条件352

五、依法治国的思想条件353

六、依法治国的社会条件357

七、依法治国的保证条件358

一、腐败的威胁359

二、违法敛财的破坏359

第二节 依法治国现存在的不利条件359

三、单位家庭化问题361

四、以权敛财362

五、国有财产流失和失控问题362

六、犯罪增多363

第三节 依法治国的有利条件363

第四节 面对条件的抉择366

一、从我国国情出发,实行依法治国366

二、实行依法治国需要创造多方面的条件368

三、依法治国,从做得到的事情做起369

四、中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前景371

第八章 依法治国的内容与途径373

第一节 依法治国的内容373

第二节 依法治国的途径——法制改革374

一、法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374

二、法制改革的目标377

三、法制改革的内容379

第三节 依法治国的途径——更新观念383

一、依法治国要求更新传统的法律观念383

二、更新观念,重塑现代法的精神386

三、树立尊重法律权威的观念389

一、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392

第四节 依法治国的途径——提高公民法律意识392

二、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和法治教育399

第九章 依法治国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403

第一节 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概述403

第二节 依法治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404

第三节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409

一、社会主义法治是对资产阶级法治的抛弃409

二、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的标志411

第四节 依法治国,保障国家稳定412

一、依法治国,实行法治是政局稳定的前提412

二、依法治国,实行法治是社会稳定的手段414

三、依法治国,实行法治是经济稳定的基础416

四、依法治国,实行法治是人心稳定的保障417

五、依法治国,实行法治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418

第五节 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418

一、依法治国,实行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418

二、依法治国,实行法治是民主政治的目标和要求421

三、依法治国,实行法治是科学文化事业的保证423

四、依法治国,实行法治是社会进步的需要424

五、依法治国,实行法治是对外交往的通道42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述428

一、市场经济的含义及特点428

第十章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42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430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原则43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435

一、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435

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然需要法治440

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也必须是法治经济442

第三节 依法治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作用444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法治的作用444

二、法治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446

三、法治在市场经济中作用的发挥449

一、法治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规范和保障453

第四节 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53

二、法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步发展454

三、法治与新经济体制的建立454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实施制度456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458

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459

第十一章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463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概述463

一、民主与社会主义463

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性质和途径464

三、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主要内容465

四、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民主46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467

一、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法治467

二、民主政治是依法治国,实现法治的力量源泉468

三、民主政治是依法治国,实现法治的政治前提470

第三节 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保证471

一、社会主义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471

二、人民的民主权利要靠法治来保障实现473

三、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要纳入法治轨道473

四、科学法治观念是民主建设法治化的思想基础475

一、民主政治是法治的政治480

第四节 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同步建设480

二、民主政治建设要靠法治481

第十二章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8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述483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法483

二、现代精神文明的实质是法治文明484

三、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是法治建设485

四、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486

第二节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密切487

一、精神文明与依法治国的一般关系487

二、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489

三、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密切关系491

四、依法治国与思想建设493

五、依法治国与道德建设496

六、依法治国与文化建设498

七、依法治国与科技法制化501

八、依法治国的根本问题是教育人502

九、精神文明建设与加强法制建设的密切结合503

第三节 依法治国与科教兴国509

一、法治和科教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双翼509

二、科教法治化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511

三、科教兴国为中国法治之路奠定基础513

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依法治国514

第四节 依法治国,推进精神文明建设514

二、依法治国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作用516

三、实行法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518

第十三章 依法治国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20

第一节 依法治国是我党治国方略的深刻变革520

一、依法治国是党的领导方式的完善和发展520

二、法治是执政党领导方式转变的必由途径522

三、实行法治是党正确处理党政关系的保证524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528

一、党是领导人民实现法治的核心力量528

二、党的领导是法治建设的政治基础529

四、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530

三、实行依法治国,党既是执政党,更是领导党530

第三节 加强党的领导,推进依法治国532

一、干部队伍建设是依法治国的组织保障532

二、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加强党的制度建设532

三、实行依法治国,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535

第十四章 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38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不同于资本主义法治538

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法治538

二、当代资本主义法治特点539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540

一、依法治国的政治特色542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42

二、依法治国的经济特色548

三、依法治国的文化特色552

下篇 依法治国 反腐倡廉556

第一章 腐败现象概述556

第一节 腐败行为556

一、国外的腐败定义556

二、腐败的功能性定义558

三、腐败行为的经济学解释563

第二节 初级阶段理论与腐败现象分析567

一、从初级阶段理论上所做的分析568

二、腐败与权力运行、利益分配的关系569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腐败现象的成因、功能571

一、社会转型期腐败现象的成因571

二、腐败的社会功能574

第四节 腐败现象的特征575

第五节 体制与腐败的相互关系577

一、腐败是社会转型阶段的产物及其表现577

二、腐败与体制滞后579

第六节 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与腐败581

第七节 权力标准是腐败现象的核心问题583

一、权力腐败产生的总体根源587

第八节 关于权力腐败问题的思考587

二、市场经济是权力腐败的根源和特定的土壤吗?588

第九节 腐败现象蔓延的原因589

第十节 腐败的新动向592

一、隐形腐败592

二、法人腐败593

三、攫取无形财富593

第十一节 腐败与市场和改革594

一、市场的影响:一种悲观的看法594

二、有理由乐观吗?595

三、界线和区别595

四、影响和参与的渠道596

五、变市场利益为反腐败力量597

第十二节 私欠公款也是腐败598

一、撩开面纱看私欠598

二、试问私欠因何在599

三、堵塞私欠不容疏600

第十三节 腐败与黑社会601

一、黑社会存在的两个基础601

二、腐败:黑社会起源的催化剂601

第十四节 腐败必挨打602

四、打击黑社会的出发点在哪里602

三、猫鼠同穴:黑社会与腐败共同发展的结果602

第二章 我国反腐败斗争的理论与实践604

第一节 毛泽东的反腐倡廉思想604

一、关于反腐败斗争与廉政建设的论述604

二、毛泽东廉政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607

三、“防腐拒变”的政治哲学及启示613

第二节 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617

一、邓小平反腐倡廉的基本思想617

二、邓小平对中共反腐倡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624

三、邓小平与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比较629

一、我党反腐败斗争的主要阶段633

第三节 我国反腐败的历程633

二、建国初期反腐败斗争的历史经验637

三、近几年来的反腐败斗争641

四、五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反腐败的异同及启示670

五、对建国以来反腐败斗争的反思672

第四节 我国现阶段反腐败斗争的基本形式及重大意义675

一、现阶段反腐败斗争的基本形式675

二、现阶段反腐败斗争的重大意义678

第五节 反腐败与中国国情684

第六节 反腐败与一定范围内阶级斗争的关系686

一、我国现阶段的反腐败斗争同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有着内在的客观联系,是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的突出表现。686

二、反腐败斗争涉及的矛盾和问题远比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复杂,不能把二者简单地等同起来687

第七节 社会转型期反腐败斗争的政治心理688

第八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腐败的遏制693

第九节 我国当前反腐败工作697

一、现阶段腐败现象的特点和危害697

二、当前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根源698

三、现阶段反腐败工作的对策思路700

第十节 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发展701

一、把反腐败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而更科学地揭示了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701

二、相对稳定的工作格局的形成,迈出了反腐败斗争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一步702

三、一批重大案件相继突破,反腐败斗争能力的增强,可见一斑702

五、冷静客观地批评当前的反腐败斗争703

四、积极探求反腐败斗争的客观规律,促进反腐败斗争从感性向理性飞跃703

第十一节 结构性腐败与权力制约机制关系704

一、结构性腐败及其特征704

二、结构性腐败的社会基础706

三、完善权力制约机制是遏制腐败的关键708

第十二节 以制度创新根治腐败710

一、产生腐败的制度根源:经济租金710

二、最常见的寻租活动711

三、制度创新是反腐败的根本途径712

四、根治腐败的重大制度创新举措建议714

第十三节 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716

一、反对腐败,要牢牢地围绕和服从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方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能动摇717

二、反对腐败,要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718

三、反对腐败,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教育718

第十四节 确立市场经济新秩序消除腐败719

第十五节 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发生722

一、从源头上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是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的客观要求723

二、从源头上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就必须加强思想教育,筑起抵御腐败的牢固防线723

三、从源头上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就必须改革管理体制,规范制约权力运用725

四、从源头上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就必须完善监督机制,提高监督整体效能726

五、从源头上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就必须健全法规制度,促进廉政建设法治化727

第十六节 对公贿行为的预防和治理728

第十七节 反腐败认识上的偏差及对策735

一、认识的偏差735

二、对策:警钟长鸣和辩证施治737

第十八节 建构抑制政府官员腐败的有效制度740

一、减权、简政、堵漏:改革管理制度740

二、办事公开,财产申报:实行公开制度741

三、牢牢盯住权力部门:完善监督制度742

四、配套方法,严格执法:健全法律制度743

五、抑制自我,增强免疫:培养自律制度743

第十九节 加强世界观、人生观是反腐倡廉的关键745

第二十节 搞好反腐败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747

第二十一节 反腐败过程中应突出注意的方面750

一、反腐败必须强化监督750

二、要自觉增强拒腐的能力752

三、反腐败斗争要发挥各界的力量755

四、小团体主义是消极腐败行为的大渊薮757

五、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廉洁情况应予以高度重视759

六、反腐败斗争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进行762

第二十二节 中国反腐败的世界影响763

一、发达国家也存在严重腐败763

二、欧洲成了“腐败盛行的大陆”763

四、扩大范围和将问题引向深入764

三、中国尚无可能产生金权政治764

第三章 廉政建设765

第一节 权力制约765

一、制度监督是权力制约的重要武器765

二、关于机关党内监督769

第二节 反腐倡廉机制774

一、反腐倡廉机制的概念774

二、我国目前反腐倡廉机制的缺陷分析775

三、完善反腐倡廉有效机制的构想777

四、反腐倡廉机制的种类779

第三节 廉政建设的基本思路782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以德养廉,以达到“人不忍犯”783

二、建立健全各项廉政制度,堵塞漏洞,监督约束,以达到“人不能犯”784

三、逐步提高公务员的生活待遇,以俸养廉,以达到“人不必犯”785

四、严肃党纪国法,加大查处力度,严惩腐败,以达到“人不敢犯”785

第四节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模式786

一、从严治党,加强立法,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国情的约束机制786

二、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建立适合约束机制运行的工作格局788

三、发展经济,深化改革,为推进廉政建设创造物质条件789

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群众举报与专门机关依法查处相结合790

五、教育为主,预防为主,打好拒腐防变的内在基础790

第五节 廉政建设的根本出发点791

第六节 廉洁是政府建设之本795

第七节 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系统799

一、理论和方法800

二、测量指标及其特点801

三、“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系统”的功能802

第八节 廉价政府803

第九节 党风廉政建设要以教育为本809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举措810

二、以教育为本,这是全面履行纪检监察工作职能的题中应有之义810

四、以教育为本,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迫切需要811

五、教育具有法律制度建设不可替代的作用811

三、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是干部廉洁自律的重要保证811

六、以教育为本,是培养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有效途径812

第十节 廉政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812

一、搞好廉政建设是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812

二、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搞好廉政建设具有重大促进作用813

三、结束语814

第十一节 廉政建设与市场经济815

一、问题的提出815

二、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促进廉政建设816

三、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加强廉政建设817

第十二节 廉政建设与勤政建设818

一、“高薪养廉”说为腐败分子开了方便之门820

二、历史上的“高薪养廉”不能遏止吏治腐败820

第十三节 高薪养廉820

三、“贫困”不是产生贪污腐败的根源821

四、“高薪养廉”不符合中国国情823

五、高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旗帜824

第十四节 我国廉政建设的得失825

一、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人权利的廉政思想825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政监督体系826

三、我国廉政建设的得失826

第一节 廉政建设法律规范827

一、廉政建设法律规范概述827

第四章 社会主义法治与反腐倡廉827

二、国外廉政立法概述831

三、我国廉政建设法律规范主要内容及展望833

第二节 法制与廉政建设838

一、法治是廉政建设的基础和保障838

二、法治与党风廉政建设839

三、关于反腐倡廉的法学思考840

第三节 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是实现法治的关键842

第五章 全世界共同的课题——拒绝腐败846

第一节 世界的反腐败行动概述846

一、1995:世界掀起反腐潮846

二、腐败:文明社会的公敌847

三、中国:反腐败绝不手软848

四、承前启后的1996849

五、铲却还生的毒草850

六、社会机体的癌症851

七、全球反腐的启示852

第二节 世界腐败与反腐败853

第三节 世界反腐败斗争的特点855

第四节 全世界的深度反腐858

第五节 社会主义国家反腐倡廉的历史经验863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特点与腐败问题863

二、社会主义国家反腐廉政建设的特点864

三、社会主义国家反腐廉政建设的主要经验866

第六节 西方国家的廉政措施869

一、财产申报制度869

二、限制廉职行为869

三、设置专门的廉政管理机构869

四、坚持任职回避制度870

五、建立国家公务员的监督机制870

第七节 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腐败现象871

第六章 有关国家和地区反腐倡廉经验借鉴875

第一节 我国香港政府的廉政建设875

一、香港政府廉政制度的建立875

二、香港政府廉政制度的主要内容876

三、香港政府廉政建设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反腐斗争的启示877

第二节 新加坡的廉政建设879

一、新加坡防治腐败的经验及启示879

二、新加坡的廉政保证了经济腾飞883

第三节 韩国的政坛丑闻884

一、卢泰愚政治资金丑闻掀起轩然大波884

二、卢泰愚由总统变为阶下囚的前前后后886

三、韩国政坛内幕890

第四节 印度尼西亚的腐败问题895

一、腐败的根源895

二、腐败的成本和效益898

三、结论899

第五节 拉美国家的肃贪运动900

第六节 南非严肃法纪903

一、温妮的光荣历史903

二、“温妮风波”沸沸扬扬903

三、“深思熟虑”惩治腐败903

第七节 白俄罗斯的反腐倡廉905

一、卢卡申科当政前反贪崭露头角905

二、当政后反腐雷厉风行905

三、带头倡廉身体力行906

附录一 法治教育参考图书目录907

二、法的创制的形式1035

一、法的创制的概念1035

第二部分依法治国的法律体系1035

第一章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备1035

第一节 法的创制的概念1035

三、立法产生的条件103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式1036

一、中国社会主义立法的产生和发展1036

二、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的框架基本建立1041

三、我国法律体系的主要结构1042

四、维护我国法律体系的统一性1047

五、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作为加快经济立法、完善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1048

一、法的渊源的概念和种类1050

第三节 法的渊源1050

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1051

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1053

第四节 法的体系1056

一、法的体系的概述和特点1056

二、法的部门及其划分标准1059

三、当代中国法的部门的划分和主要部门简介1061

第二章 宪法1067

第一节 宪法的法律地位1067

一、宪法的概念和本质1067

二、宪法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1075

三、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1080

第二节 宪法的发展1084

一、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1084

二、我国现行宪法的修正案1086

第三节 宪法的主要精神1087

一、宪法的基本原则1087

二、宪法的作用1095

三、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制度1099

四、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1108

五、我国中央国家机关1118

六、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任期和领导体制1125

第四节 遵守宪法1128

一、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1128

二、宪法的保障1133

三、宪法的解释1134

四、宪法的惯例1136

五、保证我国宪法的实施1137

第五节 宪法与依法治国1139

一、民主政治——法治的政治基础1139

二、法治在宪法中的体现1141

三、依法治国与宪政1147

一、民法的概念1151

第三章 民法1151

第一节 民法概述1151

二、民法的发展1152

三、民法的性质1158

四、民法的渊源和解释1161

五、民法的适用范围1163

第二节 我国民法的历史沿革1164

一、1928年以前的民事立法1164

二、1929年~1930年的民事立法1167

三、1949年以后的台湾民法1168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法编纂1170

第三节 民法总则理论与实务1171

一、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1171

二、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1172

三、民事法律关系1174

四、公民(自然人)1178

五、法人1186

六、合伙1192

七、民事法律行为1196

八、代理1205

九、诉讼时效1210

十、实务分析1215

一、物权概述1227

第四节 物权法理论与实务1227

二、所有权通论1229

三、所有权分论1234

四、共有1242

五、用益物权1244

六、担保物权1249

七、相邻关系1253

八、占有1256

九、实务分析1262

一、债的一般原理1266

第五节 债法理论与实务1266

二、不当得利1279

三、无因管理1280

四、合同1281

五、实务分析1289

第六节 人身权法理论与实务1303

一、人身权概述1303

二、人格权1304

三、身份权1307

四、人身权的民法保护1309

五、实务分析1310

第七节 侵权行为法理论与实务1319

一、侵权行为法概述1319

二、侵权行为法的功能1324

三、侵权民事责任的性质及其归责原则1325

四、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1326

五、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1330

六、侵权损害赔偿1333

七、实务分析1335

二、刑法的性质1346

一、刑法的概念1346

第一节 刑法概述1346

第四章 刑法1346

第二节 刑法的历史沿革1347

一、刑法的创制1347

二、刑法的局部修改1348

三、刑法典的制定1350

第三节 刑法修改与依法治国1352

第四节 刑法的目的和任务1355

一、制定刑法的目的和根据1355

二、刑法的任务1356

三、刑法的基本原则1357

四、刑法的效力范围1357

一、犯罪概念1359

第五节 犯罪1359

二、犯罪构成1360

第六节 犯罪客体1361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1361

二、犯罪客体的种类1361

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1362

第七节 犯罪客观方面1362

一、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1362

二、危害行为1363

四、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1365

三、危害结果1365

五、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1367

第八节 犯罪主体1367

一、犯罪主体的概念和种类1367

二、刑事责任年龄1368

三、刑事责任能力1369

第九节 犯罪主观方面1370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1370

二、犯罪的故意1370

三、犯罪的过失1372

四、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1374

五、犯罪的目的和动机1374

六、行为人在法律上和事实上认识的错误1375

第十节 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1378

一、正当防卫1378

二、紧急避险1379

第十一节 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1380

一、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概述1380

二、犯罪既遂1381

三、犯罪预备1382

四、犯罪未遂1383

五、犯罪中止1384

一、共同犯罪和概念的构成1385

第十二节 共同犯罪形态1385

二、共同犯罪的形式1386

三、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1387

第十三节 罪数形态1389

一、罪数形态概述1389

二、实质的一罪1389

三、法定的一罪1390

四、处断的一罪1391

第十四节 刑罚1392

一、刑罚的种类1392

二、管制1392

四、有期徒刑、无期徒刑1394

三、拘役1394

五、死刑1395

六、罚金1396

七、剥夺政治权利1397

八、没收财产1397

第十五节 刑罚的具体运用1398

一、量刑1398

二、累犯1399

三、自首和立功1399

四、数罪并罚1400

六、减刑1402

五、缓刑1402

七、假释1403

八、时效1404

第十六节 危害国家安全罪1405

一、危害国家安全罪概述1405

二、重点犯罪介绍1406

三、其他犯罪介绍1408

第十七节 危害公共安全罪1409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1409

二、重点犯罪介绍1410

一、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概述1412

第十八节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1412

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的认定和处罚1413

第十九节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1428

一、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1428

二、重点犯罪介绍1428

第二十节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1431

一、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概述和特征1431

二、重点犯罪介绍1431

三、其他犯罪介绍1435

一、侵犯财产罪概述1438

二、重点犯罪介绍1438

第二十一节 侵犯财产罪1438

第二十二节 妨害婚姻、家庭罪1442

一、妨害婚姻、家庭罪概述1442

二、重点犯罪介绍1443

三、其他犯罪介绍1445

第二十三节 贪污赂贿罪1445

一、贪污贿赂罪概述1445

二、重点犯罪介绍1446

三、其他犯罪介绍1451

第二十四节 军人违反职责罪1453

一、军人违反职责罪概述1453

二、军人违反职责罪的认定和处罚1454

一、黄×、周××伪造送货单骗取本单位货物贪污案1457

第二十五节 实务分析1457

二、韩振忠等人盗卖本机车的柴油贪污案1458

三、黄万蓉销售孙乾国盗窃的车辆通行收费票据共同贪污案1460

四、燕朝树故意伤害案1462

五、李凤轩盗窃后抗拒抓捕伤害民警案1464

六、雷德奇、孔建华在旅游区开枪射击致人死亡案1465

第五章 行政法1468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1468

一、行政法的调整对象1468

二、行政法的渊源1469

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1470

四、行政法的作用1471

第二节 行政主体1473

一、行政主体概述1473

二、行政主体基本类型与法律地位1474

三、行政主体资格及认定1476

四、行政主体法定代表人与行政人1477

五、行政主体之间关系及法律调整1478

六、行政主体产生、变更与消灭1479

第三节 行政相对人1481

一、行政相对人概述1481

二、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1482

三、行政相对人的范围1483

第四节 行政行为概述1486

一、行政行为概念1486

二、行政行为的分类1487

三、行政行为的内容1488

四、行政行为的效力1488

第五节 行政立法行为1489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1489

三、行政立法的形式1490

四、行政立法的程序1490

二、行政立法的历史发展及存在理由1490

第六节 行政许可行为1491

一、行政许可的概念1491

二、许可证的种类1492

三、行政许可的程序1492

四、许可证的效力1492

第七节 行政裁决行为1493

一、行政裁决的概念1493

二、行政裁决的历史发展1493

三、行政裁决的范围1493

一、行政处罚的概念1494

第八节 行政处罚行为1494

四、行政裁决的现状与问题1494

二、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形式1495

三、行政处罚的程序1495

第九节 行政强制执行行为1496

一、行政强制执行的概念1496

二、行政强制执行的种类与方法1497

三、行政强制执行的实施1498

第十节 行政复议和行政监察1498

一、行政复议概述1498

二、申请复议的范围1499

三、复议管辖1500

四、行政复议机构1501

五、行政复议参加人1501

六、行政复议程序1501

七、行政监察概述1502

第十一节 行政赔偿1503

一、行政赔偿概述1503

二、行政赔偿要件1504

三、行政赔偿范围1505

四、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1506

五、行政赔偿程序1507

一、行政监督的含义及其必要性1508

第十二节 行政监督1508

二、党和群众的监督1509

三、代表机构的监督1511

四、司法机关的监督1513

五、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1515

六、审计监督1517

第十三节 行政责任1520

一、行政责任概述1520

二、行政行为人责任及其划分1526

三、行政补偿责任1531

一、国家赔偿法概述1535

第十四节 国家赔偿法1535

二、国家赔偿责任1536

第十五节 实务分析1538

一、李龙义能被聘为承包经营者吗?1538

二、怎样救活陷于绝境的大理石公司1540

三、某橡胶厂不服某税务局的处罚决定申请复议案1545

四、南京状元楼酒店不服国家外汇管理局南京分局的处罚决定申请复议案1546

五、王某不服某县公安局处罚裁决申请复议案1547

六、某化工厂不服县环保局处罚申请复议案1548

第一节 经济法的法律地位1550

一、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定义1550

第六章 经济法1550

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1552

三、经济法的渊源和体系1554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与我国经济法的发展1555

一、我国实行市场取向改革的过程,也加强经济立法的过程1555

二、完善经济立法是当务之急1557

三、经济立法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保证1558

四、市场经济法的主要内涵1559

第三节 经济法的基本内容1562

一、企业法1562

二、经济合同法1609

三、技术合同法1698

四、涉外经济合同法1729

五、知识产权法1747

六、反不正当竞争法1799

七、金融法1809

八、经济仲裁和经济司法1814

第四节 实务分析1828

一、鹤岗市工农区华联装饰公司诉鹤岗市亚细亚商场不按租赁协议约定的不许重项经营违约纠纷案1828

二、上海大华化轻工业公司诉孔德凯末申请专利之前签订的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应为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纠纷案1830

三、北京市兴农工商开发公司涉及职工经济罪致损申请破产部分债权人不同意破产宣告破产案1832

四、宁夏无线电一厂申请破产收回投资和收益作为破产财产及抵押债权优先偿付案1833

一、商品经济——法治的经济基础1835

第五节 经济法与法治1835

第七章 劳动法1841

第一节 劳动法的法律地位1841

一、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1841

二、我国劳动法的作用1842

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844

四、我国劳动法的体系1845

第二节 劳动法历史沿革及发展1847

一、劳动法的起源1847

二、劳动法的发展1848

三、我国的劳动立法状况1852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法律体系1860

第三节 劳动法的基本内容1865

一、劳动法概述1865

二、劳动合同1866

三、集体合同1869

四、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1871

五、工资1872

六、劳动安全卫生与女职工、未成年工特殊保护1875

七、社会保险1877

八、劳动争议1877

一、路岐峥诉卢朝曦违反劳务合同应支付违约罚款纠纷案1879

第四节 实务分析1879

二、金堂县运输公司诉胡清维违章售票,应予处分劳动争议案1880

三、苏瑞连诉广州自行车二厂以长期旷工为由将她除名劳动争议案1882

四、开化县食品厂诉周炳熙举报不实开除公职劳动争议案1884

五、中华长沙华天大酒店诉赵晓春劳动争议纠纷案1885

第五节 劳动法与依法治国1887

一、劳动法治的概念1887

二、劳动法治的原则1887

三、劳动法治的要求1888

四、加强我国劳动法治建设的迫切性1889

五、加强劳动法政建设的途径1893

一、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改革的对象1899

第八章 婚姻家庭法1899

第一节 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改革和婚姻方法1899

二、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改革的道路1901

三、现行婚姻法和新时期的婚姻家庭制度改革1904

第二节 我国婚姻法的法律地位1906

一、我国婚姻法的概念和对象1906

二、婚姻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1909

第三节 结婚1910

一、结婚的概念1910

二、婚姻的基础1910

三、结婚的条件1911

四、结婚的程序1914

五、关于婚约和男到女家问题1918

六、无效婚姻1919

第四节 家庭关系1921

一、夫妻1921

二、父母子女1925

三、祖孙、兄弟姐妹1928

第五节 离婚制度1929

一、婚姻的终止和离婚制度的沿革1929

二、处理离婚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法律程序1932

三、离婚纠纷的处理原则1937

第六节 离婚后的子女抚养、财产处理和经济帮助1943

一、离婚后的子女抚养教育1943

二、离婚后的财产处理和住房问题1946

三、离婚后的经济帮助1949

第七节 有关婚姻法的附论1950

一、婚姻法中的制裁和执行1950

二、民族自治地方有关《婚姻法》的变通和补充规定1951

三、涉外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适用1951

第八节 收养法概述1952

一、收养的含义和法律特征1952

二、收养法的调整对象1953

四、中国收养法的原则195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的渊源1954

第九节 收养关系的成立1955

一、收养关系成立的条件1955

二、收养关系成立的程序1958

第十节 收养的效力1960

一、收养的拟制效力1960

二、收养的解消效力1961

三、收养的无效1962

第十一节 收养关系的解除1964

一、解除收养关系的条件和程序1964

二、解除收养关系的法律后果1965

第十二节 收养法中的法律责任和附则1966

一、违反收养法的法律责任1966

二、有关收养法的附则1966

第十三节 我国继承法的基本原则1967

第十四节 法定继承1973

一、法定继承概述1973

二、法定继承人1974

三、代位继承1983

四、遗产的分配1985

第十五节 遗嘱继承和遗赠1986

一、遗嘱的概念、特征和内容1986

二、遗嘱的有效条件1987

三、遗嘱的变更和撤销1989

四、遗嘱的效力和执行1991

五、遗赠1992

第十六节 继承的开始与继承的接受与放弃1994

一、继承的开始1994

二、继承接受与放弃的法律特征1998

三、继承的接受1999

四、继承的放弃2001

第十七节 继承法实务分析2002

一、民事诉讼法的原则2011

第一节 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和审判制度2011

第九章 民事诉讼法2011

二、民事审判基本制度2012

第二节 人民法院与民事管辖2013

一、人民法院的设置及权限2013

二、级别管辖2014

三、地域管辖2014

四、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2018

五、管辖异议的解决2019

第三节 诉讼参加人2020

一、当事人2020

二、共同诉讼人2022

三、诉讼代表人2023

四、第三人2024

五、诉讼代理人2025

第四节 证据2026

一、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和种类2026

二、举证责任2027

第五节 期间、送达2028

一、期间2028

二、送达2029

一、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概念和性质2032

二、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和种类2032

第六节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2032

三、对妨害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种类及其适用程序2033

第七节 诉讼费用2035

一、诉讼费用的概念和种类2035

二、诉讼费用的负担2036

三、诉讼费用的交纳和缓交、减交、免交2036

第八节 普通程序2037

一、起诉与受理2037

二、审前准备2039

三、诉讼保全与先行给付2043

四、法院调解2045

五、开庭审理2047

六、延期审理、诉讼中止和终结2050

七、撤诉、缺席判决2051

八、裁判2052

第九节 简易程序2056

一、简易程序的概念和意义2056

二、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2057

三、简易程序的具体规定2057

四、适用简易程序应注意的问题2058

第十节 特别程序2058

一、特别程序的概念和特点2058

三、宣告失踪人死亡案件的程序2059

二、选民名单案件的程序2059

四、认定公民无行为能力案件的程序2060

五、认定无主财产案件的程序2061

第十一节 第二审程序2062

一、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意义2062

二、上诉的提起2062

三、对上诉案件的审理2063

第十二节 审判监督程序2064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意义2064

二、再审的提起与审理2065

三、申诉2066

三、公示催告案件的审理程序2067

二、公示催告程序的适用范围2067

第十三节 公示催告程序2067

一、公示催告程序概述2067

第十四节 企业破产还债程序2069

一、破产还债程序概述2069

二、破产申请的提出和受理2069

三、和解2070

四、破产宣告与破产清算2070

第十五节 督促程序2072

一、督促程序概述2072

二、支付令的申请和受理2072

一、执行和执行程序2073

二、执行程序的一般规定2073

第十六节 执行程序2073

三、支付令的异议和效力2073

三、申请执行和移送执行2076

四、执行措施2077

五、执行中止和终结2081

第十七节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2082

一、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概述2082

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一般原则2082

三、涉外民事诉讼的管辖2083

四、涉外送达、期间2085

五、涉外财产保全2086

六、涉外仲裁2087

第十八节 实务分析2088

一、张玉华等申请支付令督促东北船务公司给付债务案2088

二、佛山市干部疗养院申请融资债券被盗上示催告案2089

三、盐城市针织服装厂申请破产还债资产整体招标出售案2090

四、邱石玉诉哈尔滨市大众医疗保健用品厂专利权权属纠纷案2092

五、兰州天河有限公司诉甘肃省乡镇企业第三产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兰州市支行投资于中外合作企业的建筑物用作还贷侵权纠纷案2094

六、陈芳君等因与陆伯权返还财礼一案以经常住地与住所地不一致为理由辖异议案2096

七、徐景文诉沈炳云、付启星返还判决由离婚一方负担的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借款债务纠纷案2097

八、阿坝洲林业企业木材联营公司诉中国人民银行都江堰支行、都江堰市汽车客运公司物资经营部借款合同纠纷案2098

九、李文通拒不执行法院判决并隐匿财产被搜查案2101

十、林锦璋拒不履行法院判决被强制变卖房产执行案2102

十一、案外人尤春霞提出执行异议院长批准中止执行案2104

第十章 刑事诉讼法2105

第一节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沿革2105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刑事诉讼法2105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立法2108

三、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制定2110

四、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正2112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与依法治国2115

一、刑事诉讼法的制定依据2116

二、刑事诉讼法的任务2117

第三节 辨护与代理2118

第四节 强制措施2120

一、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2120

二、拘留2123

三、逮捕2124

四、收容审查的取消2126

第五节 证据2129

一、证据的概念和特点2129

二、证据的种类和分类2129

五、证据的审查判断2132

三、证据的对象、证明要求2132

四、证明原则、证明责任2132

第六节 立案2133

一、立案的概念、任务和意义2133

二、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2134

三、立案的程序2134

第七节 侦查2135

一、侦查的概念、任务和意义2135

二、侦查行为2136

第八节 第一审审判程序2140

一、法院第一审概述2140

三、侦查终结2140

二、刑事审判组织2141

三、人民法院对起诉案件的审查2143

四、审理的延期和中止2145

第九节 死刑复核程序2147

一、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2147

二、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2147

三、死缓案件的复核2148

第十节 提起公诉2148

第十一节 审判监督程序2150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意义2150

二、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2151

第十二节 第二审审判程序2154

一、第二审程序的概念2154

二、上诉和抗诉2154

三、对上诉、抗诉案件的审判2155

四、上诉不加刑原则2156

第十三节 执行2157

一、执行的概念、任务和意义2157

二、执行的程序2158

三、处理执行中若干问题的程序2161

第十四节 刑事诉讼法实务分析2164

第一节 行政诉讼法概述2170

一、行政诉讼概念与特征2170

第十一章 行政诉讼法2170

二、行政诉讼法的概念与渊源2172

三、行政诉讼的作用2172

第二节 行政案件的起诉、受理与审判2174

一、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2174

二、行政诉讼的管辖2177

三、行政诉讼的起诉与受理2179

四、行政诉讼参加人2182

一、证据的概念2184

二、证据的种类2184

第三节 证据2184

三、举证责任2185

四、人民法院对证据的收集和调查2185

五、证据保全2185

第四节 诉讼保全2186

一、诉讼保全的概念2186

二、诉讼保全的裁定2186

三、诉讼保全的方式2186

四、申请人的责任2186

第五节 行政诉讼的中止、延期审理和终止2186

一、行政诉讼中止2186

第六节 送达2187

二、延期审理2187

三、行政诉讼终止2187

第七节 行政诉讼的期日和期间2188

一、期日和期间的概念2188

二、期间的计算方法2188

三、期间的顺延2189

第八节 行政诉讼费用2189

第九节 对妨害行政诉讼的制裁措施2190

一、制裁措施的种类2190

二、制裁措施的适用2190

第十节 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2191

第十一节 第一审程序2192

一、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2192

二、提起行政诉讼2193

三、受理2193

四、开庭审理前的准备2193

五、开庭审理2194

六、原告撤诉和被告对具体行政行为的撤销、变更或者重做2195

七、判决和裁定2196

八、审判期间2198

第十二节 第二审程序2198

第十四节 执行程序2199

第十三节 再审程序2199

第十五节 涉外行政诉讼2201

一、涉外行政诉讼概述2201

二、涉外送达方式及特殊时限2202

第十六节 实务分析2203

一、不服治安管理行政处罚案2203

二、不服土地管理行政处罚案2203

三、不服食品卫生管理行政处罚案2204

四、不服商标管理行政处罚案2206

五、不服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案2207

七、不服林业管理行政处罚案2208

六、不服计量管理行政处罚案2208

八、不服税收管理行政处罚案2209

九、郝某不服某税务分局处罚申请复议案2210

十、某酒厂不服县劳动局处罚申请复议案2210

第十二章 法律空白弥补方法2212

第一节 法律空白弥补方法在法治中的地位2212

一、社会应主要由法律来治理2212

二、社会整合应通过法律的实施和实现2212

三、立法政策和法律必须经由民主程序制定2213

四、法律必须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础之上2213

五、法律必须具有极大的权威性2213

八、法律必须以公正地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平等地保护和促进一切正当利益为其价值目标2214

六、法律必须具有稳定性2214

七、法律必须有连续性和一致性2214

九、法律应能有效地制约国家权力,防止国家权力的失控与异变2215

十、法律应力求社会价值的平衡与互补2215

第二节 法的渊源2218

一、概述2218

二、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2220

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2225

第三节 法律解释2227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2227

二、法律解释的方法2227

三、法律解释的分类2238

四、法律解释的原则与要求2240

第三部分法治运作2245

第一章 立法机关与依法治国的实现2245

第一节 立法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概述2245

一、立法机关的立法是建立法律秩序的前提2245

二、立法机关的立法与国家职能的行使2246

第二节 立法机关实现依法治国的现状与对策2248

一、立法机关立法中存在的问题2248

二、完善立法的出路2255

三、市场经济对立法对策的启示2270

一、立法与政党在依法治国中的关系2276

第三节 立法与政党、行政和司法的关系2276

二、立法与依法行政2279

三、立法与司法2282

第四节 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285

一、立法的指导思想2285

二、立法机关的基本原则2287

三、立法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295

第五节 立法机关的立法决策2300

一、立法决策的内容2300

二、立法决策的机制2306

一、立法体制2307

第六节 立法机关的法治运作机制与技术2307

二、立法程序2309

三、立法技术2311

第七节 立法机关法治运作的手段2313

一、立法预测2313

二、立法规划2316

三、立法的超前、滞后和同步2319

第二章 司法机关的法治运作2322

第一节 司法机关概述2322

一、我国司法制度的体制和任务2322

二、我国司法机关的组织体系2324

三、我国司法工作活动原则2334

四、司法独立问题2353

第二节 审判机关的治法运作2357

一、审判机关的性质和任务2357

二、审判制度2358

三、审判组织2368

四、法官制度2371

五、我国法院的未来——一国两制多法域的模式2382

六、我国法院现状——独立一体多单元的系统2384

七、改革法院管理——时代赋予的使命2387

一、检察机关的地位,性质和任务2392

第三节 检察机关与依法治国的实现2392

二、检察机关的任务2393

三、检察机关的设置与组织原则2395

四、检察机关的活动原则2402

五、公诉2407

六、公诉法律文书2417

第四节 侦查机关的法治运作2426

一、概述2426

二、刑事侦查的性质和方针2432

三、刑事侦查的任务和原则2435

四、侦查的机构和人员2440

五、侦查行为2441

六、侦查终结2452

七、补充侦查2455

第五节 劳动改造、公证、仲裁、调解2458

一、劳动改造2458

二、公证2471

三、仲裁2485

四、调解2503

第六节 国家赔偿制度2517

一、国家赔偿与国家赔偿法2517

二、中国国家赔偿制度的产生和发展2518

三、国家赔偿法的作用2521

四、国家赔偿责任与国家赔偿法的适用原则2523

五、行政赔偿2526

六、司法赔偿2543

第三章 行政机关与依法行政2559

第一节 行政机关概述2559

一、国家行政机关的结构和分类2559

二、国家行政机关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主体2563

第二节 行政机关设立的法治化2566

一、各国行政机关内部机构设置的趋势2566

二、我国行政机构法治化改革的必然性2568

三、我国国家行政机构设置的原则2569

四、编制管理的法治化2572

五、职权法定2576

六、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权限2580

七、建立现代化的行政体系2584

第三节 建立完善的公务员制度2587

一、中国公务员制度概述2587

二、中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2590

三、中国公务员的考核制度2591

四、中国公务员的奖惩制度2597

五、中国公务员的监督制度2599

一、依法行政概述2607

第四节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2607

二、行政行为概述2613

三、行政立法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2618

四、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关键2625

五、行政复议是依法行政的保障2637

六、行政补偿是依法行政的要求2655

第五节 政府法治运作中的经济管理2667

一、原有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2667

二、政府经济行为2673

三、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概说2680

四、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2686

一、政治体制改革与行政法制建设2696

第六节 行政管理法治化与政治体制改革2696

二、完善政府内部监督体制2704

第四章 企业法治运作2711

第一节 企业法律地位2711

一、企业法律地位的取得2711

二、企业法律地位的认定及其意义2713

三、企业的权利和义务2714

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法治运作2718

一、企业管理概述2718

二、企业的依法管理2718

三、企业管理的其他手段与法律手段的关系2720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法律手段与其它管理手段的关系2721

第三节 市场主体法律规范2723

一、市场主体及其法律地位2723

二、企业(公司)法律规范2728

第四节 企业(公司)创立的法治运作2735

一、创立有限公司的法治运作2735

二、创立股份公司的法治运作2737

第五节 公司内部组织机构的依法治理2743

一、公司内部组织机构的依法设置2743

二、公司决策机构的法治运作2746

三、公司执行机构的法治运作2750

四、公司监督机构的法治运作2756

第六节 企业内部管理的法治运作制度2758

一、企业内部管理体制2758

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2763

第七节 企业变更、解散、破产和清算的法治运作2767

一、有限公司的期限和变更、解散、清算2767

二、股份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2770

三、企业破产的法治运作2774

第八节 企业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法治运作制度2777

一、企业劳动制度2777

二、社会保障法治运作2783

第九节 企业间经济行为的法治运作2790

一、公平竞争的法治运作——反不正当竞争法2790

二、反垄断法律规范2794

三、解决企业间经济纠纷的法治运作2796

第十节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法治运作2802

一、企业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依法实现2802

二、企业与环境保护的依法实现2806

第十一节 企业外部管理的法治运作2811

一、企业税收管理的法治运作2811

二、企业与政府间关系的法治运作2815

一、股份制在国有企业法治运作中的积极作用2832

第十二节 股份制是国有企业法治运作的目标模式2832

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方式和步骤2835

三、国有资产经营的目标模式2836

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前景2838

五、案例分析:深圳宝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组建2841

第五章 公民与依法治国的实现2844

第一节 公民概述2844

一、公民与国籍2844

二、公民与人民2846

三、公民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2847

四、公民参加法律关系的方式2853

五、公民权利的丧失2855

第二节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2859

一、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概述2859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2863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2875

四、公民的民事权利和义务2879

五、公民的诉讼权利和义务2882

六、公民的职务权利和义务2884

七、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特点2886

第三节 传统法律文化的改造与社会主义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2890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特点2890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改造2891

三、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2892

第四节 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转变2895

一、自我意识开始觉醒2895

二、寻求救济的愿望日益激烈2898

第五节 公民普法教育2905

一、普法教育的重要意义2905

二、普法教育的对象2908

三、普法教育的要术2911

四、普法教育的主要内容2915

五、普法教育的措施2919

二、公民法律观念的培养2922

一、守法品质概述2922

第六节 公民守法品质的培养2922

三、公民守法行为的训练2929

第六章 律师法治运作2931

第一节 律师及律师制度概述2931

一、我国律师的性质、任务2931

二、我国律师制度的产生与发展2931

第二节 律师职业活动2935

一、律师职业活动范围2935

二、我国律师职业活动的特点2938

第三节 律师职业活动的基本原则2939

一、一般原则2939

二、特殊原则2943

第四节 律师与代理2945

一、律师代理概述2945

二、律师代理一般原则2947

三、刑事诉讼中律师代理2948

四、行政诉讼中的律师代理2952

五、民事诉讼中的律师代理2960

六、律师的非诉讼代理2969

三、律师辩护的作用2972

二、律师刑事辩护的特点2972

一、律师从事刑事辩护的法律依据2972

第五节 律师与辩护2972

四、律师辩护的类型2975

第六节 律师与法律顾问2980

一、律师担任法律顾问的概念2980

二、律师担任法律顾问的种类2980

三、律师担任法律顾问的工作原则2980

四、律师担任法律顾问的工作范围2982

五、律师担任法律顾问的工作制度2984

六、律师担任法律顾问的工作方法2986

三、法律咨询的基本方法2988

二、法律咨询的范围2988

第七节 律师与法律咨询2988

一、法律咨询的概念2988

四、法律咨询的基本原则2989

五、律师解答法律咨询的工作方式2989

六、一般法律咨询2990

七、经济法律咨询2991

第八节 律师与谈判2994

一、谈判2994

二、律师与谈判2994

一、申请2995

二、反映2995

第九节 律师与公证2995

三、调查2996

四、领证2996

五、执行2996

六、申请2996

七、撤销2996

八、认证2996

第十节 法律援助制度2996

一、法律援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2996

二、法律援助的含义2997

三、我国法律援助的发展2997

第十一节 律师与代书3000

一、律师代书的概念和范围3000

四、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3000

二、律师代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3001

三、主要诉讼文书和法律事务文书的基本内容和格式3001

第七章 法律监督与依法治国的实现3010

第一节 法律监督概述3010

一、法律监督的概念、种类和意义3010

二、法律监督的功能3012

三、法律监督的原则3019

第二节 立法活动的外部监督3022

一、对法的创制的监督的主要形式3022

二、我国法的创制的监督的现状3023

三、备案监督3025

第三节 宪法实施的外部监督体系3027

一、我国的宪法监督体制3027

二、切实加强对宪法实施的监督3036

第四节 司法活动的外部监督体系3038

一、国家权力机关对司法活动的监督3038

二、审级监督3039

三、不同种类的司法机关之间的监督3047

第五节 对行政活动的监督3048

一、国家权力机关监督3048

二、行政监察监督3051

三、审计监督3054

四、司法机关的监督3057

五、人民群众和社会团体的监督3058

第六节 对侦查活动的外部监督体系3061

一、我国侦查监督制度的特点3061

二、侦查监督的作用3063

三、侦查监督的任务与业务范围3064

四、侦查监督的原则3065

五、侦查监督的范围3067

六、侦查监督的内容3073

七、侦查监督的方式3075

八、侦查监督的方法3076

一、职务犯罪监督的特征3080

第七节 对职务犯罪的监督3080

二、对职务犯罪监督的原则3082

第八节 我国社会监督的主要形式3088

一、中国共产党的监督3088

二、人民政协的监督3089

三、各民主党派的监督3089

四、各人民团体的监督3091

五、专业性学术团体的监督3091

六、新闻舆论的监督3092

七、公民的监督3092

附录二 典型案例学习要览3095

1998《法治教育全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孙琬钟主编 1998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实用教育全书  上(1999 PDF版)
实用教育全书 上
1999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  下(1998.02 PDF版)
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 下
1998.02 北京市:国家物资出版社
养成教育全书  下(1999 PDF版)
养成教育全书 下
1999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  下(1998 PDF版)
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 下
1998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甲组剑术图解  武术竞赛规定套路(1962 PDF版)
甲组剑术图解 武术竞赛规定套路
1962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养成教育全书  上(1999 PDF版)
养成教育全书 上
1999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古代圣贤教子篇(1993 PDF版)
古代圣贤教子篇
1993 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教书育人方法论(1995 PDF版)
教书育人方法论
1995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实务全书(1994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实务全书
1994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  上(1998.02 PDF版)
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 上
1998.02 北京市:国家物资出版社
爱国主义教育辞典(1991 PDF版)
爱国主义教育辞典
1991 大连:大连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全书(1995 PDF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全书
1995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法治教育全书  第2部分  依法治国的法律体系(1998 PDF版)
法治教育全书 第2部分 依法治国的法律体系
1998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教育执法全书  下(1998 PDF版)
教育执法全书 下
1998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教育执法全书  上(1998 PDF版)
教育执法全书 上
1998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