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学参考书 有机酸碱》求取 ⇩

目录1

第一章 各种酸碱理论历史进程及内容1

§1-1酸碱的水-离子论2

§1-2酸碱的溶剂论2

§1-3酸碱的质子论4

3-1水合氢离子H3O+的存在5

3-2“中和作用”问题6

3-3酸碱反应和共轭酸碱的强弱7

3-4质子论的应用范围10

§1-4酸碱的电子论11

4-1定义11

4-2与其它酸碱理论的关系12

4-3酸碱范围13

4-4酸碱反应14

4-5其它无机反应17

4-6其它有机反应19

§1-5其它酸碱理论22

5-1усанович的正负性理论22

5-2其它酸碱理论23

参考文献24

Ⅰ.Brφnsted-Lowry酸碱理论26

第二章 Brφnsted酸碱的强度26

§2-1酸碱强度的标志:pKa和pKb26

1-1pKa26

1-2pKb27

1-3统一的pKa标度27

§2-2影响酸碱强度的几种因素32

2-1溶剂对酸碱强度的影响32

2-1-1溶剂的校平效应33

2-1-2溶剂的类别和名称35

2-1-3弱Brφnsted碱的强度37

2-1-3-1酸度函数Ho37

2-1-3-2其它酸度函数43

2-1-3-3在非水溶液中的测定46

2-1-3-4质子化热46

2-1-4弱Brφnsted酸的强度47

2-1-4-1酸度函数H-47

2-1-4-2动力学酸度50

2-1-4-3MSAD标度51

2-1-4-4气相酸度55

2-1-5溶剂的介电常数和溶剂化56

2-1-6溶剂的亲核度(Nucleophilicity)57

2-2结构对酸碱强度的影响58

2-2-1诱导效应59

2-2-2场效应59

2-2-3共振效应60

2-2-4周期表中元素位置的关系62

2-2-5统计效应63

2-2-6氢键键合64

2-2-7立体效应64

2-2-8杂化作用65

2-3温度对酸碱强度的影响66

附录:结构因素的影响和线性自由能关系Hammett方程式67

参考文献72

第三章 各类有机酸碱75

§3-1反应热力学75

2-1简单的脂肪酸78

§3-2各类有机酸78

2-2取代的脂肪酸80

2-3酚82

2-4芳香族羧酸83

2-5二元羧酸85

2-6碳酸86

2-7共轭酸NH?488

§3-3各类有机碱88

3-1脂肪碱88

3-2芳香碱91

3-3杂环碱95

3-4其它碱类97

膦碱97

氧碱和硫碱97

第四章 酸碱催化99

§4-1反应动力学99

1-1反应速率和活化自由能100

1-2制约速率的阶段102

1-3动力学控制和热力学控制104

1-4Hammond假设105

1-6催化剂的作用106

1-5微观可逆性106

§4-2酸碱催化107

2-1专一性和一般性酸催化107

2-2专一性和一般性碱催化109

2-3Brφnsted催化定律110

§4-3酸碱催化的动力学111

3-1稳态近似法111

3-2酸碱催化的动力学公式112

4-1分子内催化114

§4-4分子内催化和酶催化114

4-2酶催化117

§4-5其它121

5-1亲电催化和亲核催化121

5-2非离子性反应历程的催化122

5-3物理催化123

5-4异相催化124

参考文献124

§5-1基本化学反应的分类;它们的相互关系127

第五章 Lewis酸碱反应与氧化还原127

Ⅱ.Lewis酸碱理论127

§5-2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的互补性128

附录1 基本有机反应的分类131

附录2 氧化还原反应历程简述132

参考文献136

第六章 Lewis酸碱的理论基础138

§6-1两点说明138

2-1前沿分子轨道——LUMO和HOMO140

2-2轨道混合的三个条件140

§6-2分子轨道和共价键合140

§6-3酸碱键的性质143

3-1碱:负离子极化144

3-2酸:正离子极化145

3-3d-轨道和反馈π键145

§6-4Mulliken和Klopman的理论146

4-1Mulliken的理论147

4-2Klopman的理论148

4-3小结150

参考文献151

§7-1Lewis酸碱的强度152

第七章 Lewis酸碱的强度和反应活性152

§7-2Lewis酸碱的反应活性153

2-1Gutmann的给体数(DN)和受体数(AN)153

2-2Drago的E-C方程式158

2-3Pearson的硬软酸碱(HSAB)原理160

2-3-1线性自由能关系160

2-3-2酸碱络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160

2-3-3硬软酸碱原理161

2-3-4共生现象167

参考文献168

§7-3小结168

第八章 硬软酸碱的理论依据和硬软标度170

§8-1硬软酸碱的理论依据170

1-1热力学方面的解释170

1-2量子力学方面的解释171

§8-2硬软标度173

2-1Ahrland的σA,σB值174

2-2Klopman的E≠n,E≠m值176

2-3Yingst的α/β值179

2-4Misono的Y值179

2-5刘祁涛的键参数标度f值和φ值183

2-6戴安邦的势标度SHA值和SHB值187

参考文献191

第九章 硬软酸碱原理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192

§9-1有机化合物作为酸碱络合物192

§9-2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193

§9-3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活性196

§9-4共生效应对于速度的影响199

§9-5某些近期工作200

5-1化合物和络合物的稳定性200

5-2烷基化对酰基化201

5-3C-对O-烷基化202

5-4有机硫化合物的反应202

5-5有机磷化合物的反应203

5-6消除和取代203

5-7双键上的加成204

5-8羰基上的加成205

5-9氧化206

5-10其它206

§9-6结语和展望210

参考文献210

1983《高等学校教学参考书 有机酸碱》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