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临床检验学 第4册》求取 ⇩

一、血库常用药品1

一、血库常用药品1

〔附录〕1

〔附录〕1

二、血库常用仪器及用具2

二、血库常用仪器及用具2

1.供血员病史及体格检查表4

1.供血员病史及体格检查表4

三、血库常用表格4

三、血库常用表格4

2.供血纪录表5

2.供血纪录表5

5.贴于试管上标签6

3.供血员证6

4.贴于储血瓶上标签6

3.供血员证6

4.贴于储血瓶上标签6

5.贴于试管上标签6

6.挂于储血瓶上卡与挂于储血记录牌上卡7

6.挂于储血瓶上卡与挂于储血记录牌上卡7

7.血型检定与配血报告单格式(8—9

7.血型检定与配血报告单格式(8—9

8.通知供血员来库供血之空白函10

8.通知供血员来库供血之空白函10

四、常用原素原子量表11

四、常用原素原子量表11

六、度量衡进位表12

六、度量衡进位表12

五、中国科学院物理学会公布之度量衡名称表12

五、中国科学院物理学会公布之度量衡名称表12

七、应用氯化铵低温保运标本法13

七、应用氯化铵低温保运标本法13

3.当量氢氧化钠溶液14

2.当量炭酸钠溶液14

1.当量草酸溶液14

八、当量溶液配制法14

3.当量氢氧化钠溶液14

2.当量炭酸钠溶液14

1.当量草酸溶液14

八、当量溶液配制法14

5.当量盐酸溶液15

4.当量硫酸溶液15

6.当量过锰酸钾溶液15

5.当量盐酸溶液15

4.当量硫酸溶液15

6.当量过锰酸钾溶液15

7.当量氨液16

9.十分之一当量磺代硫酸钠液16

8.十分之一当量重铬酸钾液16

9.十分之一当量磺代硫酸钠液16

10.十分之一当量碘液16

10.十分之一当量碘液16

7.当量氨液16

8.十分之一当量重铬酸钾液16

十、玻璃器具清洁法17

九、麦克法伦特(McFarland)氏比浊计之制备法17

十、玻璃器具清洁法17

九、麦克法伦特(McFarland)氏比浊计之制备法17

1.病毒感染18

十一、临床常见重要疾病之检验诊断索引18

1.病毒感染18

十一、临床常见重要疾病之检验诊断索引18

2.立克次氏体感染19

3.细菌感染19

3.细菌感染19

2.立克次氏体感染19

4.螺旋体感染22

4.螺旋体感染22

5.真菌感染23

5.真菌感染23

6.原虫感染24

7.线虫感染24

7.线虫感染24

6.原虫感染24

8.吸虫感染25

8.吸虫感染25

9.条虫感染26

10.过敏性疾病26

9.条虫感染26

10.过敏性疾病26

11.中毒性疾病27

11.中毒性疾病27

12.营养缺乏性疾病28

12.营养缺乏性疾病28

13.新陈代谢疾病29

13.新陈代谢疾病29

14.内分泌疾病30

14.内分泌疾病30

15.血液疾病31

15.血液疾病31

16.消化道疾病32

16.消化道疾病32

17.肝脏及胆囊疾病33

17.肝脏及胆囊疾病33

19.腹膜疾病34

18.胰腺疾病34

18.胰腺疾病34

19.腹膜疾病34

20.呼吸道疾病35

20.呼吸道疾病35

21.泌尿道疾病36

21.泌尿道疾病36

22.循环系统疾病37

22.循环系统疾病37

23.骨关节疾病38

23.骨关节疾病38

24.神经系统疾病39

24.神经系统疾病39

25.妇产科疾病40

25.妇产科疾病40

26.五官科疾病41

26.五官科疾病41

目录1449

第二十四章 血清学检验1449

目录1449

第四册1449

第四册1449

第二十四章 血清学检验1449

一、凝集试验之原理1450

一、凝集试验之原理1450

第一节 凝集试验1450

第一节 凝集试验1450

二、肥达(Widal)氏试验1451

二、肥达(Widal)氏试验1451

1.抗原之制备(1451) 2.血清之准备(1452) 3.试验之方法1452

1.抗原之制备(1451) 2.血清之准备(1452) 3.试验之方法1452

4.结果之解释(1457) 5.影响凝集试验结果之因素1460

4.结果之解释(1457) 5.影响凝集试验结果之因素1460

三、Vi凝集试验1461

1.培养基之选择(1461) 2.抗原之制备1461

三、Vi凝集试验1461

1.培养基之选择(1461) 2.抗原之制备1461

3.试验之方法(1462) 4.结果之解释(1462) 5.附注1462

3.试验之方法(1462) 4.结果之解释(1462) 5.附注1462

四、外尔-斐列克斯(Weil-Felix)两氏试验1463

四、外尔-斐列克斯(Weil-Felix)两氏试验1463

1.抗原之制备(1463) 2.试验之方法(1464) 3.结果之观察1464

1.抗原之制备(1463) 2.试验之方法(1464) 3.结果之观察1464

4.结果之解释1465

4.结果之解释1465

五、诊断布鲁氏菌病之凝集试验1466

五、诊断布鲁氏菌病之凝集试验1466

1.试管法凝集试验(1466) 2.玻片法凝集试验1467

1.试管法凝集试验(1466) 2.玻片法凝集试验1467

六、诊断土拉巴斯德氏菌病之凝集试验1470

六、诊断土拉巴斯德氏菌病之凝集试验1470

七、诊断细菌性痢疾之凝集试验1471

4.结果之解释1471

七、诊断细菌性痢疾之凝集试验1471

4.结果之解释1471

1.抗原之制备(1470) 2.试验之方法(1470) 3.结果之观察1471

1.抗原之制备(1470) 2.试验之方法(1470) 3.结果之观察1471

1.血清凝集试验(1471) 2.粪便凝集试验1472

1.血清凝集试验(1471) 2.粪便凝集试验1472

八、嗜异性血球凝集试验1475

初步嗜异性血球凝集试验1475

八、嗜异性血球凝集试验1475

初步嗜异性血球凝集试验1475

1.2%绵羊红血球悬液之制备(1475) 2.试验之方法1476

1.2%绵羊红血球悬液之制备(1475) 2.试验之方法1476

鉴别嗜异性血球凝集试验1477

3.结果之观察(1476) 4.结果之解释1477

3.结果之观察(1476) 4.结果之解释1477

鉴别嗜异性血球凝集试验1477

(一)荷兰猪肾脏悬液吸收试验之适用范围1478

1.荷兰猪肾脏悬液吸收试验1478

(一)荷兰猪肾脏悬液吸收试验之适用范围1478

1.荷兰猪肾脏悬液吸收试验1478

2.牛红血球吸收试验1479

(四)结果之解释1479

(二)荷兰猪肾脏悬液之制备(1478) (三)试验之方法1479

(二)荷兰猪肾脏悬液之制备(1478) (三)试验之方法1479

(四)结果之解释1479

2.牛红血球吸收试验1479

(一)牛红血球吸收试验之适用范围(1479) (二)牛红血球悬液之制备(1480) (三)试验之方法(1480) (四)结果之解释1480

(一)牛红血球吸收试验之适用范围(1479) (二)牛红血球悬液之制备(1480) (三)试验之方法(1480) (四)结果之解释1480

1.抗原之制备(1481) 2.血清之准备(1481) 3.试验之方法1481

九、诊断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之寒冷血球凝集试验1481

九、诊断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之寒冷血球凝集试验1481

1.抗原之制备(1481) 2.血清之准备(1481) 3.试验之方法1481

4.结果之观察(1482) 5.结果之解释(1482) 6.附注1483

4.结果之观察(1482) 5.结果之解释(1482) 6.附注1483

十、诊断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之MG型链球菌凝集试验1484

十、诊断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之MG型链球菌凝集试验1484

1.抗原之制备(1484) 2.血清之准备(1484) 3.试验之方法1484

1.抗原之制备(1484) 2.血清之准备(1484) 3.试验之方法1484

十一、诊断结核病之血球凝集试验1485

4.结果之观察(1485) 5.结果之解释1485

4.结果之观察(1485) 5.结果之解释1485

十一、诊断结核病之血球凝集试验1485

1.抗原之制备1486

(一)结核杆菌浸出液之制备1486

1.抗原之制备1486

(一)结核杆菌浸出液之制备1486

(二)旧结核菌素乙醇沉淀物之制备1487

2.绵羊血球之准备1487

(二)旧结核菌素乙醇沉淀物之制备1487

2.绵羊血球之准备1487

4.患者血清之准备1488

3.感应绵羊血球之准备1488

4.患者血清之准备1488

3.感应绵羊血球之准备1488

5.试验之方法1489

5.试验之方法1489

6.结果之观察1490

6.结果之观察1490

7.结果之解释1490

7.结果之解释1490

第二节 沉淀试验1493

一、沉淀试验之原理1493

一、沉淀试验之原理1493

第二节 沉淀试验1493

三、诊断旋毛形线虫病之沉淀试验1494

1.试验之方法(1494) 2.结果之解释1494

二、诊断细粒棘球条虫病之沉淀试验1494

三、诊断旋毛形线虫病之沉淀试验1494

1.试验之方法(1494) 2.结果之解释1494

二、诊断细粒棘球条虫病之沉淀试验1494

四、诊断细菌性痢疾之半抗原沉淀试验1495

1.试验之方法(1494) 2.结果之解释1495

四、诊断细菌性痢疾之半抗原沉淀试验1495

1.试验之方法(1494) 2.结果之解释1495

五、鉴定及鉴别血迹之沉淀试验1497

五、鉴定及鉴别血迹之沉淀试验1497

1.沉淀素(免疫血清)之制备1498) 2.检验标本之准备1498

1.沉淀素(免疫血清)之制备1498) 2.检验标本之准备1498

3.试验之方法(1499) 4.试验时应注意事项1500

3.试验之方法(1499) 4.试验时应注意事项1500

5.结果之解释1500

5.结果之解释1500

补体结合试验1501

第三节 梅毒血清学检验1501

补体结合试验1501

第三节 梅毒血清学检验1501

补体结合试验之原理1502

补体结合试验之原理1502

补体结合试验之试剂1504

补体结合试验之方法1504

一、柯麦尔(Kolmer)氏补体结合试验1504

补体结合试验之方法1504

补体结合试验之试剂1504

一、柯麦尔(Kolmer)氏补体结合试验1504

1.应用器材1505

1.应用器材1505

2.玻璃器具之清洁1506

3.试剂之准备1506

(一)生理盐水(0.85%氯化钠溶液)1506

2.玻璃器具之清洁1506

3.试剂之准备1506

(一)生理盐水(0.85%氯化钠溶液)1506

(二)2%绵羊红血球悬液1507

(二)2%绵羊红血球悬液1507

(三)抗绵羊红血球溶血素1508

(三)抗绵羊红血球溶血素1508

(1)溶血素之制备(1508) (2)溶血素效价之滴定1511

(1)溶血素之制备(1508) (2)溶血素效价之滴定1511

(四)补体1514

(四)补体1514

(1)补体之准备(1514) (2)补体效价之滴定1515

(1)补体之准备(1514) (2)补体效价之滴定1515

(五)抗原1518

(五)抗原1518

(1)抗原之制备(1518) (2)抗原之滴定1520

(1)抗原之制备(1518) (2)抗原之滴定1520

(六)血清之准备1523

(六)血清之准备1523

5.血清之全量定量补体结合试验1525

4.柯麦尔氏补体结合试验方法之选择1525

(七)脑脊髓液之准备1525

5.血清之全量定量补体结合试验1525

(七)脑脊髓液之准备1525

4.柯麦尔氏补体结合试验方法之选择1525

6.血清之半量定量补体结合试验1527

6.血清之半量定量补体结合试验1527

7.血清之全量定性补体结合试验1529

7.血清之全量定性补体结合试验1529

9.脑脊髓液之全量定量补体结合试验1530

9.脑脊髓液之全量定量补体结合试验1530

8.血清之半量定性补体结合试验1530

8.血清之半量定性补体结合试验1530

10.脑脊髓液之半量定量补体结合试验1532

10.脑脊髓液之半量定量补体结合试验1532

12.脑脊髓液之半量定性补体结合试验1534

11.脑脊髓液之全量定性补体结合试验1534

11.脑脊髓液之全量定性补体结合试验1534

12.脑脊髓液之半量定性补体结合试验1534

13.观察补体结合试验结果之方法1535

13.观察补体结合试验结果之方法1535

14.补体结合试验结果之报告方法1536

14.补体结合试验结果之报告方法1536

15.柯麦尔氏补体结合试验困难之分析1539

15.柯麦尔氏补体结合试验困难之分析1539

16.抗补体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之方法1541

16.抗补体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之方法1541

17.抗补体脑脊髓液作补体结合试验之方法1544

17.抗补体脑脊髓液作补体结合试验之方法1544

二、萧威格(Shaweker)氏简易补体结合试验1545

二、萧威格(Shaweker)氏简易补体结合试验1545

5.附注1547

5.附注1547

1.原理(1545) 2.材料(1546) 3.方法(1547) 4.解释1547

1.原理(1545) 2.材料(1546) 3.方法(1547) 4.解释1547

三、海契脱(Hecht)氏补体结合试验1548

1.原理1548

1.原理1548

2.试剂之制备1548

(一)血清之准备(1548) (二)1%绵羊红血球悬液之制备1548

(三)抗原之制备1548

三、海契脱(Hecht)氏补体结合试验1548

2.试剂之制备1548

(一)血清之准备(1548) (二)1%绵羊红血球悬液之制备1548

(三)抗原之制备1548

3.抗原效价之滴定1549

3.抗原效价之滴定1549

(一)滴定前抗原之稀释(1549) (二)滴定抗原效价用血清溶血效价之滴定(1550) (三)抗原效价正式滴定之方法(1550) (四)抗原效价确定之方法(1551) (五)阴性血清之对照试验1552

4.血清之正式试验1552

(一)滴定前抗原之稀释(1549) (二)滴定抗原效价用血清溶血效价之滴定(1550) (三)抗原效价正式滴定之方法(1550) (四)抗原效价确定之方法(1551) (五)阴性血清之对照试验1552

4.血清之正式试验1552

(一)抗原之稀释(1553) (二)试验之方法1553

(一)抗原之稀释(1553) (二)试验之方法1553

(三)结果之判断(1554) (四)阴性结果之审核1555

(五)无溶血能力血清之检验法1555

5.脑脊髓液之正式试验1555

(三)结果之判断(1554) (四)阴性结果之审核1555

(五)无溶血能力血清之检验法1555

5.脑脊髓液之正式试验1555

6.海契脱氏补体结合试验检验梅毒血清反应之阳性率1556

沉淀试验1556

6.海契脱氏补体结合试验检验梅毒血清反应之阳性率1556

沉淀试验1556

沉淀试验之原理1557

沉淀试验之试剂及其作用1557

一、抗原1557

沉淀试验之原理1557

沉淀试验之试剂及其作用1557

一、抗原1557

二、敏感剂1557

二、敏感剂1557

2.胆固醇与脂类之比例1558

六、染料1558

七、试剂之浓度与比例1558

1.脂类之浓度1558

2.胆固醇与脂类之比例1558

三、电解质1558

四、酒精1558

五、水1558

三、电解质1558

四、酒精1558

五、水1558

1.脂类之浓度1558

七、试剂之浓度与比例1558

六、染料1558

5.血清与抗原之比例1559

1.振摇(1559) 2.灭能1559

3.电解质之浓度1559

4.水与酒精之比例1559

3.电解质之浓度1559

6.试剂合成之总容积1559

八、振摇与灭能1559

1.振摇(1559) 2.灭能1559

八、振摇与灭能1559

6.试剂合成之总容积1559

5.血清与抗原之比例1559

4.水与酒精之比例1559

一、康(Kahn)氏沉淀试验1560

2.应用器材1560

沉淀试验之方法1560

1.原理1560

一、康(Kahn)氏沉淀试验1560

沉淀试验之方法1560

2.应用器材1560

1.原理1560

3.玻璃器具之清洁1561

4.标准康氏抗原之制备1561

4.标准康氏抗原之制备1561

3.玻璃器具之清洁1561

(一)牛心粉之制备(1562) (二)醚液之浸渍1562

(一)牛心粉之制备(1562) (二)醚液之浸渍1562

(三)酒精之浸渍(1562) (四)胆固醇之加添1563

(三)酒精之浸渍(1562) (四)胆固醇之加添1563

5.标准康氏抗原之保存1564

6.标准康氏抗原效价之滴定1564

6.标准康氏抗原效价之滴定1564

5.标准康氏抗原之保存1564

7.标准康氏抗原敏感性及特殊性之测定1566

7.标准康氏抗原敏感性及特殊性之测定1566

8.康氏抗原敏感性之校正法1567

8.康氏抗原敏感性之校正法1567

(一)校正抗原敏感性用试剂(1567) (二)抗原敏感性过高1569

之校正法(1568) (三)抗原敏感性过低之校正法1569

(一)校正抗原敏感性用试剂(1567) (二)抗原敏感性过高1569

之校正法(1568) (三)抗原敏感性过低之校正法1569

(四)附注(1570)。1571

9.血清之准备1571

9.血清之准备1571

(四)附注(1570)。1571

11.血清之标准康氏试验1572

10.0.9%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之准备1572

10.0.9%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之准备1572

11.血清之标准康氏试验1572

(一)试验前之准备(1576) (二)血清之加温1576

(一)试验前之准备(1576) (二)血清之加温1576

(三)标准康氏抗原悬液之制备(1576) (四)标准康氏抗原悬液1577

之加入(1577) (五)患者血清之加入(1577) (六)对照1577

之加入(1577) (五)患者血清之加入(1577) (六)对照1577

(三)标准康氏抗原悬液之制备(1576) (四)标准康氏抗原悬液1577

(九)观察结果之时间(1578) (十)观察结果之方法1578

(七)振荡三分钟(1577) (八)生理盐水之加入1578

(七)振荡三分钟(1577) (八)生理盐水之加入1578

(九)观察结果之时间(1578) (十)观察结果之方法1578

(十一)结果之解释(1579) (十二)记录结果之方法1579

(十一)结果之解释(1579) (十二)记录结果之方法1579

(十三)报告结果之方法(1580) (十四)康氏补充试验1584

(十三)报告结果之方法(1580) (十四)康氏补充试验1584

12.脑脊髓液之标准康氏试验1588

12.脑脊髓液之标准康氏试验1588

13.血清之康氏定量试验1591

13.血清之康氏定量试验1591

14.脑脊髓液之康氏定量试验1594

14.脑脊髓液之康氏定量试验1594

15.康氏证实试验1596

15.康氏证实试验1596

(一)盐液消散试法(1596) (二)不同温度试法1597

(一)盐液消散试法(1596) (二)不同温度试法1597

(三)三组定量试法1598

(三)三组定量试法1598

附录1600

罗森堡(Rosenberg)氏辅助鉴别试验1600

罗森堡(Rosenberg)氏辅助鉴别试验1600

附录1600

16.康氏玻片定量试验1602

16.康氏玻片定量试验1602

(三)试验之方法1603

(一)抗原之制备(1602) (二)抗原悬液之滴定1603

(三)试验之方法1603

(一)抗原之制备(1602) (二)抗原悬液之滴定1603

二、克莱(Kline)氏沉淀试验1604

二、克莱(Kline)氏沉淀试验1604

1.原理(1604) 2.应用器材(1604) 3.克莱氏抗原之制备1605

1.原理(1604) 2.应用器材(1604) 3.克莱氏抗原之制备1605

4.血清克莱氏试验用抗原悬液之制备(1606) 5.脑脊髓液克莱氏试验用抗原悬液之制备(1607) 6.血清之准备(1607) 7.脑脊髓液之准备(1607) 8.血清之克莱氏定性沉淀试验(1608) 9.血清之克莱氏定量沉淀试验(1609) 10.脑脊髓液之克莱氏定性1611

三、麦齐尼(Mazzini)氏沉淀试验1611

4.血清克莱氏试验用抗原悬液之制备(1606) 5.脑脊髓液克莱氏试验用抗原悬液之制备(1607) 6.血清之准备(1607) 7.脑脊髓液之准备(1607) 8.血清之克莱氏定性沉淀试验(1608) 9.血清之克莱氏定量沉淀试验(1609) 10.脑脊髓液之克莱氏定性1611

三、麦齐尼(Mazzini)氏沉淀试验1611

1.原理(1611) 2.应用器材(1611) 3.试剂之制备1612

1.原理(1611) 2.应用器材(1611) 3.试剂之制备1612

8.脑脊髓液之定量试验1617

4.抗原之滴定(1614) 5.血清之定性试验(1615) 6.血清之1617

定量试验(1616) 7.脑脊髓液之定性试验1617

定量试验(1616) 7.脑脊髓液之定性试验1617

8.脑脊髓液之定量试验1617

4.抗原之滴定(1614) 5.血清之定性试验(1615) 6.血清之1617

沉淀试验1618

四、拉派普脱(Rappaport)与艾希霍(Eichhorn)两氏1618

沉淀试验1618

四、拉派普脱(Rappaport)与艾希霍(Eichhorn)两氏1618

1.试剂之制备(1618) 2.试验用抗原悬液之制备1620

1.试剂之制备(1618) 2.试验用抗原悬液之制备1620

五、改良井出氏沉淀试验1621

五、改良井出氏沉淀试验1621

3.血清之试验(1620) 4.脑脊髓液之试验1621

3.血清之试验(1620) 4.脑脊髓液之试验1621

1.抗原之制备(1621) 2.抗原之滴定(1622) 3.全血之试验1623

1.抗原之制备(1621) 2.抗原之滴定(1622) 3.全血之试验1623

4.血清之试验(1623) 5.附注1624

4.血清之试验(1623) 5.附注1624

六、任鸿瑛氏沉淀试验1624

六、任鸿瑛氏沉淀试验1624

1.试验之原理(1625) 2.抗原之制备(1625) 3.抗原之滴定1625

1.试验之原理(1625) 2.抗原之制备(1625) 3.抗原之滴定1625

4.试验之方法(1626) 5.结果之判定(1626) 6.附注1626

4.试验之方法(1626) 5.结果之判定(1626) 6.附注1626

七、于复新氏环状沉淀试验1627

1.抗原之制备(1627) 2.血清之准备(1627) 3.抗原之稀释1627

1.抗原之制备(1627) 2.血清之准备(1627) 3.抗原之稀释1627

七、于复新氏环状沉淀试验1627

6.与康氏试验之比较1628

4.试验之方法(1628) 5.与华色曼氏试验之比较1628

6.与康氏试验之比较1628

4.试验之方法(1628) 5.与华色曼氏试验之比较1628

八、李在连氏改良于氏环状沉淀试验1629

八、李在连氏改良于氏环状沉淀试验1629

1.抗原之制备(1629) 2.抗原之滴定(1629) 3.试验之方法1630

1.抗原之制备(1629) 2.抗原之滴定(1629) 3.试验之方法1630

4.附注1631

九、村田氏环状沉淀试验1631

九、村田氏环状沉淀试验1631

4.附注1631

1.抗原之制备(1631) 2.抗原之滴定(1632) 3.试验之方法1633

1.抗原之制备(1631) 2.抗原之滴定(1632) 3.试验之方法1633

梅毒血清学检验结果之临床意义1635

一、血清梅毒血清学检验结果之解释1635

一、血清梅毒血清学检验结果之解释1635

梅毒血清学检验结果之临床意义1635

1.阳性反应(1635) 2.固定阳性反应(1636) 3.假阳性反应1636

1.阳性反应(1635) 2.固定阳性反应(1636) 3.假阳性反应1636

4.弱阳性反应(1638) 5.可疑反应(1638) 6.阴性反应1639

4.弱阳性反应(1638) 5.可疑反应(1638) 6.阴性反应1639

7.反应之不一致(1639) 8.抗补体反应(1639) 9.前带反应1640

二、脑脊髓液梅毒血清学检验结果之解释1640

二、脑脊髓液梅毒血清学检验结果之解释1640

7.反应之不一致(1639) 8.抗补体反应(1639) 9.前带反应1640

螺旋体制动试验1641

螺旋体制动试验1641

1.原理(1641) 2.试验之材料(1641) 3.试验之方法1644

1.原理(1641) 2.试验之材料(1641) 3.试验之方法1644

4.结果之判断(1645) 5.附注1645

4.结果之判断(1645) 5.附注1645

一、诊断淋病之补体结合试验1647

第四节 其他血清学检验1647

一、诊断淋病之补体结合试验1647

第四节 其他血清学检验1647

1.抗原之制备(1647) 2.抗原之滴定(1647) 3.试验之方法1650

1.抗原之制备(1647) 2.抗原之滴定(1647) 3.试验之方法1650

4.结果之解释1651

4.结果之解释1651

二、诊断细粒棘球条虫病之补体结合试验1652

1.抗原之制备(1652) 2.抗原之滴定(1652) 3.试验之方法1652

4.结果之解释1652

4.结果之解释1652

1.抗原之制备(1652) 2.抗原之滴定(1652) 3.试验之方法1652

二、诊断细粒棘球条虫病之补体结合试验1652

三、鉴定人类血迹之补体结合试验1653

1.检验标本浸出液之制备(1653) 2.浸出液之抗补体滴定1653

1.检验标本浸出液之制备(1653) 2.浸出液之抗补体滴定1653

三、鉴定人类血迹之补体结合试验1653

3.免疫血清之制备(1654) 4.免疫血清效价之滴定1654

3.免疫血清之制备(1654) 4.免疫血清效价之滴定1654

5.试验之方法1655

5.试验之方法1655

四、诊断黑热病之补体结合试验1658

四、诊断黑热病之补体结合试验1658

1.抗原之制备(1658) 2.抗原之滴定(1658) 3.补体效价之滴定(1661) 4.试验之方法(1661) 5.结果之判断1662

6.结果之解释1662

1.抗原之制备(1658) 2.抗原之滴定(1658) 3.补体效价之滴定(1661) 4.试验之方法(1661) 5.结果之判断1662

6.结果之解释1662

五、诊断日本血吸虫病之补体结合试验1663

五、诊断日本血吸虫病之补体结合试验1663

1.抗原之制备(1663) 2.试验之结果1664

1.抗原之制备(1663) 2.试验之结果1664

六、诊断肺吸虫病之补体结合试验1665

六、诊断肺吸虫病之补体结合试验1665

1.抗原之制备(1665) 2.试验之方法(1665) 3.试验之结果1666

1.抗原之制备(1665) 2.试验之方法(1665) 3.试验之结果1666

七、诊断布鲁氏菌病之调理噬菌指数之测定1666

七、诊断布鲁氏菌病之调理噬菌指数之测定1666

1.抗原之制备(1666) 2.血液之准备(1667) 3.试验之方法1668

4.结果之解释1668

1.抗原之制备(1666) 2.血液之准备(1667) 3.试验之方法1668

4.结果之解释1668

第二十五章 血型与血库技术1669

第一节 同族血球凝集试验1669

第二十五章 血型与血库技术1669

第一节 同族血球凝集试验1669

一、A-B-O血型1670

1.A-B-O血型之分类1670

2.四型间之相互关系1670

一、A-B-O血型1670

1.A-B-O血型之分类1670

2.四型间之相互关系1670

3.A1、A2及A3等亚型1672

3.A1、A2及A3等亚型1672

4.血型之发育1674

4.血型之发育1674

(一)同族血球凝集原(1674) (二)同族血球凝集素1675

(一)同族血球凝集原(1674) (二)同族血球凝集素1675

6.血型之遗传1676

5.型特殊物质1676

6.血型之遗传1676

5.型特殊物质1676

7.A-B-O型之检定1678

7.A-B-O型之检定1678

(一)抗A与抗B血清之准备(1678) (二)检定之方法1680

(一)抗A与抗B血清之准备(1678) (二)检定之方法1680

(三)错误之分析1684

(三)错误之分析1684

(一)抗A1血清之准备(1690) (二)检定之方法1690

8.亚型之检定1690

(一)抗A1血清之准备(1690) (二)检定之方法1690

8.亚型之检定1690

(三)错误之分析1691

(三)错误之分析1691

9.我国人之A-B-O血型1692

二、M-N-S血型1692

二、M-N-S血型1692

9.我国人之A-B-O血型1692

2.M-N血型之性质1693

3.M-N血型之检定1693

1.M-N血型之分类1693

2.M-N血型之性质1693

3.M-N血型之检定1693

1.M-N血型之分类1693

(一)抗M与抗N血清之准备(1693) (二)检定之方法1694

(一)抗M与抗N血清之准备(1693) (二)检定之方法1694

4.S血型1695

5.我国人之M-N血型1695

(三)错误之分析1695

4.S血型1695

5.我国人之M-N血型1695

(三)错误之分析1695

三、Rh-Hr血型1696

1.Rh-Hr抗原之性质1696

三、Rh-Hr血型1696

1.Rh-Hr抗原之性质1696

2.Rh-Hr抗原之命名1697

2.Rh-Hr抗原之命名1697

(一)威纳尔氏命名法(1697) (二)斐雪氏命名法1700

(一)威纳尔氏命名法(1697) (二)斐雪氏命名法1700

3.Rh抗体之分类1703

4.Rh因子之检定1703

(一)抗Rh血清之准备1703

(一)抗Rh血清之准备1703

3.Rh抗体之分类1703

4.Rh因子之检定1703

(3)由动物免疫而得1704

(1)由患者取得(1703) (2)由人体免疫而得1704

(3)由动物免疫而得1704

(1)由患者取得(1703) (2)由人体免疫而得1704

(二)检定之方法1706

(二)检定之方法1706

5.Rh因子亚型之检定1708

5.Rh因子亚型之检定1708

(三)结果之解释1709

6.Hr因子之检定1709

(一)免疫血清之准备(1708) (二)检定之方法1709

6.Hr因子之检定1709

(一)免疫血清之准备(1708) (二)检定之方法1709

(三)结果之解释1709

7.Rh-Hr因子检定之意义1710

7.Rh-Hr因子检定之意义1710

8.Rh抗体之测定1711

8.Rh抗体之测定1711

种类之初步鉴别试验1711

(1)试剂之准备(1711) (2)检定之方法1711

(一)海脱斯莱(Hattersley)与福塞脱(Fawcett)两氏Rh抗体1711

(1)试剂之准备(1711) (2)检定之方法1711

种类之初步鉴别试验1711

(一)海脱斯莱(Hattersley)与福塞脱(Fawcett)两氏Rh抗体1711

(3)结果之解释1712

(二)抗Rh血清特殊性之检定1712

(二)抗Rh血清特殊性之检定1712

(3)结果之解释1712

(三)达蒙(Diamond)与阿培逊(Abelson)两氏Rh抗体之玻片1713

检定法1713

(三)达蒙(Diamond)与阿培逊(Abelson)两氏Rh抗体之玻片1713

检定法1713

(四)盐水凝集性抗体效价之滴定1714

(四)盐水凝集性抗体效价之滴定1714

(五)血清—白蛋白凝集性抗体效价之滴定1715

(六)遮断性抗体之检定1715

(六)遮断性抗体之检定1715

(五)血清—白蛋白凝集性抗体效价之滴定1715

(七)被感应红血球之检定1716

(七)被感应红血球之检定1716

(1)抗人球蛋白血清之制备(1716) 2.检定之方法1717

(3)结果之解释(1717) (4)错误之分析1717

(3)结果之解释(1717) (4)错误之分析1717

(1)抗人球蛋白血清之制备(1716) 2.检定之方法1717

(5)附注1718

(5)附注1718

9.Rh因子于临床上之重要性1719

(二)Rh因子与怀孕之关系1719

(一)Rh因子与输血之关系1719

(二)Rh因子与怀孕之关系1719

(一)Rh因子与输血之关系1719

9.Rh因子于临床上之重要性1719

10.我国人之Rh血型1721

10.我国人之Rh血型1721

2.Lewis因子1723

1.P因子1723

四、其他血液因子1723

3.Kell因子1723

4.Lutheran因子1723

3.Kell因子1723

2.Lewis因子1723

1.P因子1723

四、其他血液因子1723

4.Lutheran因子1723

6.Duffy因子1724

5.Levay因子1724

5.Levay因子1724

7.GR因子1724

8.Jobbins因子1724

五、血型在法医学上之应用1724

1.用以鉴别亲属关系1724

1.用以鉴别亲属关系1724

五、血型在法医学上之应用1724

8.Jobbins因子1724

7.GR因子1724

6.Duffy因子1724

2.用以鉴别血迹1725

2.用以鉴别血迹1725

第二节 血库技术1726

六、血型检查对于人种学上之应用1726

一、血库之组织1726

一、血库之组织1726

六、血型检查对于人种学上之应用1726

第二节 血库技术1726

二、血库之设备1727

二、血库之设备1727

三、输血器具之清洁与灭菌1732

三、输血器具之清洁与灭菌1732

1.致热原之性质1734

四、无致热原蒸馏水之制备1734

1.致热原之性质1734

四、无致热原蒸馏水之制备1734

2.制备之方法1735

3.致热原试验1735

2.制备之方法1735

3.致热原试验1735

(一)动物试验(1735) (二)化学试验1736

(一)动物试验(1735) (二)化学试验1736

五、血液保养液之制备1737

五、血液保养液之制备1737

六、血液之来源1739

六、血液之来源1739

七、供血者之选择1741

七、供血者之选择1741

八、血液之采取1743

1.采血之方法1743

八、血液之采取1743

1.采血之方法1743

2.供血者放血后之生理变化1746

2.供血者放血后之生理变化1746

3.供血者可能发生之意外事情1747

3.供血者可能发生之意外事情1747

九、血液之储存1748

1.储存血液之方法1748

(一)储存之时间(1748) (二)储存之温度1748

(一)储存之时间(1748) (二)储存之温度1748

1.储存血液之方法1748

九、血液之储存1748

(三)储存之数量1749

2.储存期血液之变化1749

2.储存期血液之变化1749

(三)储存之数量1749

(一)红血球之变化(1749) (二)白血球之变化1751

(一)红血球之变化(1749) (二)白血球之变化1751

(五)化学性质之变化1752

(三)血小板之变化(1752) (四)血浆之变化1752

(五)化学性质之变化1752

(三)血小板之变化(1752) (四)血浆之变化1752

十、血浆之制备1755

1.血液之采集1755

1.血液之采集1755

十、血浆之制备1755

2.血浆之分离1756

2.血浆之分离1756

4.血浆之保存1757

4.血浆之保存1757

3.血浆之分装1757

3.血浆之分装1757

十一、输血之适应症与禁忌症1758

十一、输血之适应症与禁忌症1758

十二、血液之交互配合试验1761

1.A-B-O型之交互配合试验1761

(一)试管法交互配合试验1761

(一)试管法交互配合试验1761

1.A-B-O型之交互配合试验1761

十二、血液之交互配合试验1761

(二)玻片法交互配合试验1763

(二)玻片法交互配合试验1763

2.Rh-Hr因子之交互配合试验1766

(一)试管法交互配合试验1766

(一)试管法交互配合试验1766

2.Rh-Hr因子之交互配合试验1766

(二)玻玻片法交互凝集试验1767

(二)玻玻片法交互凝集试验1767

十三、血液之输入1768

十三、血液之输入1768

1.输血之方法(1768 )1771

2.输血之途径1771

2.输血之途径1771

1.输血之方法(1768 )1771

(一)静脉内输血法(1771) (二)动脉内输血法1773

(一)静脉内输血法(1771) (二)动脉内输血法1773

(三)骨髓腔内输血法(1776) (四)腹腔内输血法1776

(三)骨髓腔内输血法(1776) (四)腹腔内输血法1776

3.输血之速度与剂量1777

(五)肌肉内输血法1777

3.输血之速度与剂量1777

(五)肌肉内输血法1777

4.大量输血时应注意事项1778

4.大量输血时应注意事项1778

5.输血时之守则1779

5.输血时之守则1779

1.致热原反应1780

2.过敏性反应1780

十四、输血后之并发症1780

2.过敏性反应1780

3.溶血性反应1780

3.溶血性反应1780

1.致热原反应1780

十四、输血后之并发症1780

(一)溶血现象之原因(1781) (二)溶血反应之症状1782

(一)溶血现象之原因(1781) (二)溶血反应之症状1782

(三)溶血反应之诊断(1783) (四)溶血原因之诊断1783

(三)溶血反应之诊断(1783) (四)溶血原因之诊断1783

4.细菌性反应1784

4.细菌性反应1784

5.疾病之感染1787

5.疾病之感染1787

9.其他并发症1788

6.循环负荷过量1788

7.同族感应性反应1788

8.血清病1788

9.其他并发症1788

8.血清病1788

7.同族感应性反应1788

6.循环负荷过量1788

第一节 皮肤试验之方法1789

第二十六章 皮肤试验1789

一、皮上试验1789

第一节 皮肤试验之方法1789

第二十六章 皮肤试验1789

一、皮上试验1789

二、皮内试验1791

二、皮内试验1791

三、结合膜试验1792

三、结合膜试验1792

四、鼻腔试验1793

五、贴药试验1793

第二节 生物性皮肤试验1793

四、鼻腔试验1793

第二节 生物性皮肤试验1793

五、贴药试验1793

六、被动转移试验1794

六、被动转移试验1794

一、锡克(Schick)氏试验1795

1.试验之方法1795

1.试验之方法1795

一、锡克(Schick)氏试验1795

二、狄克(Dick)氏试验1797

二、狄克(Dick)氏试验1797

2.结果之解释1797

2.结果之解释1797

1.试验之方法1798

2.结果之解释1798

三、萧尔兹与契尔通(Schultz-Charlton)两氏退疹试验1798

三、萧尔兹与契尔通(Schultz-Charlton)两氏退疹试验1798

2.结果之解释1798

1.试验之方法1798

(一)冯比奎脱(Von pirquet)氏皮上试验法1799

2.结果之解释1799

1.试验之方法1799

四、结核菌素试验1799

(一)冯比奎脱(Von pirquet)氏皮上试验法1799

1.试验之方法1799

1.试验之方法1799

四、结核菌素试验1799

2.结果之解释1799

1.试验之方法1799

(二)曼托克斯(Mantoux)氏皮内试验法1800

(二)曼托克斯(Mantoux)氏皮内试验法1800

(三)伏尔麦(Vollmer)氏贴药试验法1803

(三)伏尔麦(Vollmer)氏贴药试验法1803

2.结果之解释1803

2.结果之解释1803

五、卡介苗皮上试验1805

五、卡介苗皮上试验1805

2.试验之结果1806

2.试验之结果1806

1.试验之方法1806

1.试验之方法1806

3.附注1807

3.附注1807

1.变态反应原浸出液之制备1811

1.变态反应原浸出液之制备1811

皮肤试验1811

六、测定对吸入性及食物性变态反应原过敏性之1811

六、测定对吸入性及食物性变态反应原过敏性之1811

皮肤试验1811

(一)一般应注意事项(1811) (二)花粉浸出液之制备1813

(一)一般应注意事项(1811) (二)花粉浸出液之制备1813

(三)室内尘埃浸出液之制备(1813) (四)毛发等浸出液之制备(1814) (五)丝类浸出液之制备(1814) (六)肉类及鱼类浸出液之制备(1814) (七)谷物浸出液之制备(1815) (八)种子、香料、饮料及硬果类浸出液之制备(1815) (九)蔬菜浸1816

(三)室内尘埃浸出液之制备(1813) (四)毛发等浸出液之制备(1814) (五)丝类浸出液之制备(1814) (六)肉类及鱼类浸出液之制备(1814) (七)谷物浸出液之制备(1815) (八)种子、香料、饮料及硬果类浸出液之制备(1815) (九)蔬菜浸1816

2.试验之方法1817

3.附注1817

3.附注1817

2.试验之方法1817

七、测定对药物过敏性之皮肤试验1818

1.试验之方法1818

七、测定对药物过敏性之皮肤试验1818

1.试验之方法1818

八、测定对血清过敏性之皮肤试验1819

1.试验之方法1819

八、测定对血清过敏性之皮肤试验1819

1.试验之方法1819

2.结果之解释1820

九、测定对白喉类毒素过敏性之皮肤试验1820

2.结果之解释1820

1.试验之方法1820

2.结果之解释1820

九、测定对白喉类毒素过敏性之皮肤试验1820

1.试验之方法1820

2.结果之解释1820

2.结果之解释1821

十、诊断布鲁氏菌病之皮肤试验1821

1.试验之方法1821

2.结果之解释1821

十、诊断布鲁氏菌病之皮肤试验1821

1.试验之方法1821

十二、诊断麻风之皮肤试验1822

1.试验之方法1822

2.结果之解释1822

十一、诊断土拉巴斯德氏菌病之皮肤试验1822

1.试验之方法1822

2.结果之解释1822

十二、诊断麻风之皮肤试验1822

十一、诊断土拉巴斯德氏菌病之皮肤试验1822

1.抗原之制备1823

十三、诊断软性下疳之皮肤试验1823

3.结果之解释1823

2.试验之方法1823

1.抗原之制备1823

2.试验之方法1823

3.结果之解释1823

十三、诊断软性下疳之皮肤试验1823

1.抗原之制备1824

2.试验之方法1824

1.抗原之制备1824

(一)菌体抗原(1824) (二)组织抗原1824

2.试验之方法1824

3.结果之解释1824

3.结果之解释1824

(一)菌体抗原(1824) (二)组织抗原1824

3.结果之解释1825

十四、诊断花柳性淋巴肉芽肿之皮肤试验1825

1.抗原之制备1825

3.结果之解释1825

2.试验之方法1825

十四、诊断花柳性淋巴肉芽肿之皮肤试验1825

1.抗原之制备1825

2.试验之方法1825

1.抗原之制备1826

十五、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之皮肤试验1826

2.试验之方法1826

十五、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之皮肤试验1826

1.抗原之制备1826

2.试验之方法1826

3.试验之结果1826

3.试验之结果1826

十六、诊断细粒棘球条虫病之皮肤试验1827

1.抗原之制备1827

2.试验之方法1827

十六、诊断细粒棘球条虫病之皮肤试验1827

1.抗原之制备1827

2.试验之方法1827

1.试验之方法1828

十七、诊断旋毛虫病之皮肤试验1828

十七、诊断旋毛虫病之皮肤试验1828

1.试验之方法1828

2.结果之解释1828

2.结果之解释1828

3.结果之解释1828

3.结果之解释1828

(一)抗原之制备(1829) (二)试验之方法1829

1.应用肝片吸虫作抗原之皮肤试验1829

十八、诊断日本血吸虫病之皮肤试验1829

(一)抗原之制备(1829) (二)试验之方法1829

1.应用肝片吸虫作抗原之皮肤试验1829

十八、诊断日本血吸虫病之皮肤试验1829

(三)试验之结果1830

(三)试验之结果1830

2.应用血吸虫成虫作抗原之皮肤试验1830

2.应用血吸虫成虫作抗原之皮肤试验1830

(一)抗原之制备(1830) (二)试验之方法1831

(三)反应之标准(1831) (四)试验之结果1831

(一)抗原之制备(1830) (二)试验之方法1831

(三)反应之标准(1831) (四)试验之结果1831

十九、诊断肺吸虫病之皮肤试验1832

1.抗原之制备1832

十九、诊断肺吸虫病之皮肤试验1832

1.抗原之制备1832

2.试验之方法1833

3.试验之结果与解释1833

3.试验之结果与解释1833

2.试验之方法1833

4.附注1834

4.附注1834

一、测定铅中毒之皮肤试验1836

第三节 其他皮肤试验1836

第三节 其他皮肤试验1836

一、测定铅中毒之皮肤试验1836

二、测定银质沉着之皮肤试验1836

二、测定银质沉着之皮肤试验1836

第二十七章 水质之检验1837

一、采集之方法1837

第一节 水样之采集1837

第一节 水样之采集1837

一、采集之方法1837

第二十七章 水质之检验1837

二、送验相隔之时间1839

二、送验相隔之时间1839

三、检验结果之表示法1840

三、检验结果之表示法1840

第二节 理学检验1841

一、温度1841

二、臭气1841

第二节 理学检验1841

一、温度1841

二、臭气1841

三、味道1842

三、味道1842

四、色泽1843

1.氯化低钴与氯铂酸钾法1843

四、色泽1843

1.氯化低钴与氯铂酸钾法1843

(一)标准比色液之配制(1843) (二)比色之方法1844

(一)标准比色液之配制(1843) (二)比色之方法1844

2.硫酸钴与重铬酸钾法1844

2.硫酸钴与重铬酸钾法1844

五、浊度1845

1.比浊法1845

2.杰克逊(Jackson)氏烛光比浊计法1845

(一)标准比浊液之制备(1845) (二)比较浊度之方法1845

2.杰克逊(Jackson)氏烛光比浊计法1845

(一)标准比浊液之制备(1845) (二)比较浊度之方法1845

1.比浊法1845

五、浊度1845

六、固体含量1848

1.固体总量1848

1.固体总量1848

六、固体含量1848

3.固定残渣1849

2.烧灼减重1849

2.烧灼减重1849

3.固定残渣1849

一、pH值1850

第三节 化学检验1850

一、pH值1850

二、碱度1850

4.溶解固体总量1850

二、碱度1850

5.混?固体总量1850

5.混?固体总量1850

4.溶解固体总量1850

第三节 化学检验1850

1.酚酜碱度之测定1851

1.酚酜碱度之测定1851

2.甲基橙碱度之测定1852

2.甲基橙碱度之测定1852

2.矿物酸度之测定1853

1.酸度总量之测定1853

三、酸度1853

三、酸度1853

1.酸度总量之测定1853

2.矿物酸度之测定1853

1.苏打试剂法1854

四、硬度1854

四、硬度1854

1.苏打试剂法1854

2.肥皂溶液法1856

2.肥皂溶液法1856

3.计算测定法1857

3.计算测定法1857

1.蒸馏法1858

五、氨氮1858

五、氨氮1858

1.蒸馏法1858

2.直接加奈萨勒氏试剂比色法1861

2.直接加奈萨勒氏试剂比色法1861

3.简易测定法1862

3.简易测定法1862

六、蛋白性氮1862

六、蛋白性氮1862

七、有机氮1863

七、有机氮1863

八、亚硝酸盐氮1864

八、亚硝酸盐氮1864

九、硝酸盐氮1866

九、硝酸盐氮1866

十、硫酸盐1868

十、硫酸盐1868

十一、氯化物1869

十一、氯化物1869

十二、氟化物1871

十二、氟化物1871

十三、铁总量1872

十三、铁总量1872

十四、铜1875

2.定量试验1875

十四、铜1875

1.定性试验1875

2.定量试验1875

1.定性试验1875

十五、铅1876

1.定性试验1876

十五、铅1876

1.定性试验1876

2.定量试验1877

2.定量试验1877

(一)硫化氢法(1877)(二)二苯硫缩胺基脲(Dithizone)法1878

(一)硫化氢法(1877)(二)二苯硫缩胺基脲(Dithizone)法1878

十六、锌1879

十六、锌1879

十七、油脂1881

十七、油脂1881

十八、酚类1882

十八、酚类1882

十九、耗氧量1884

十九、耗氧量1884

二十、溶解氧1886

二十、溶解氧1886

二十一、生化需氧量1889

二十一、生化需氧量1889

二十二、余氯1891

二十二、余氯1891

1.邻二甲基二胺基联苯(Ortho-tolidine)法1892

1.邻二甲基二胺基联苯(Ortho-tolidine)法1892

2.邻二甲基二胺基联苯——亚砷酸盐法1895

2.邻二甲基二胺基联苯——亚砷酸盐法1895

3.甲基橙法1897

4.碘滴定法1897

4.碘滴定法1897

3.甲基橙法1897

一、饮水消毒加漂白粉量之简易测定法1899

附录1899

5.碘淀粉试纸法1899

一、饮水消毒加漂白粉量之简易测定法1899

附录1899

5.碘淀粉试纸法1899

二、漂白粉内有效氯含量之测定1901

二、漂白粉内有效氯含量之测定1901

1.砷化物1902

二十三、水内毒物之检验1902

1.砷化物1902

二十三、水内毒物之检验1902

(一)定性试法(1902) (二)定量试法1903

(一)定性试法(1902) (二)定量试法1903

2.氰化物1904

2.氰化物1904

(一)定性试法(1904) (二)定量试法1905

(一)定性试法(1904) (二)定量试法1905

3.烟碱(Nicotine)1906

3.烟碱(Nicotine)1906

第四节 细菌学检验1907

5.芥子气(Mustard gas)1907

4.番木?碱(Strychnine)1907

4.番木?碱(Strychnine)1907

5.芥子气(Mustard gas)1907

第四节 细菌学检验1907

一、细菌总数之计数1908

一、细菌总数之计数1908

1.苏联法1910

二、肠杆菌类细菌之检验1910

1.苏联法1910

二、肠杆菌类细菌之检验1910

(1)第一阶段——发酵试验1911

(一)检查及鉴定有无肠杆菌类细菌之存在1911

(1)第一阶段——发酵试验1911

(一)检查及鉴定有无肠杆菌类细菌之存在1911

(二)肠杆菌指数及肠杆菌菌值之测定1912

(3)第三阶段——作第二次发酵试验1912

(二)肠杆菌指数及肠杆菌菌值之测定1912

(3)第三阶段——作第二次发酵试验1912

(2)第二阶段——接种于远藤(Endo)氏琼脂培养基1912

(2)第二阶段——接种于远藤(Endo)氏琼脂培养基1912

(1)适用于自来水及自流井水1913

(2)适用于自来水及深井水1913

(2)适用于自来水及深井水1913

(1)适用于自来水及自流井水1913

(3)适用于肠杆菌数变动不大之洁净水样1914

(4)适用于水源及污水1914

(4)适用于水源及污水1914

(3)适用于肠杆菌数变动不大之洁净水样1914

(5)适用于水源及污水1915

(6)适用于水源及污水1915

(6)适用于水源及污水1915

(5)适用于水源及污水1915

2.美国法1916

(三)薄膜超滤器检查肠杆菌法1916

2.美国法1916

(三)薄膜超滤器检查肠杆菌法1916

(二)证实试验1917

(一)假定试验1917

(二)证实试验1917

(一)假定试验1917

(三)完成试验1918

(三)完成试验1918

(1)近似值(Most probable number)法1920

(1)近似值(Most probable number)法1920

(2)指示值(Indicate number)法1921

(2)指示值(Indicate number)法1921

三、大肠杆菌族细菌之鉴别1923

四、水内病原菌之检验1923

四、水内病原菌之检验1923

1.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及痢疾杆菌等1923

1.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及痢疾杆菌等1923

三、大肠杆菌族细菌之鉴别1923

2.霍乱弧菌之检验1925

2.霍乱弧菌之检验1925

第二十八章 乳类之检验1926

一、标本之采取1926

第一节 牛乳之检验1926

一、标本之采取1926

第一节 牛乳之检验1926

第二十八章 乳类之检验1926

2.比重之测定1927

1.酸碱度之测定1927

二、理学与化学检验1927

1.酸碱度之测定1927

二、理学与化学检验1927

2.比重之测定1927

(一)直接秤量法(1928) (二)间接计算法1928

4.灰份之测定1928

(一)直接秤量法(1928) (二)间接计算法1928

3.固体总量之测定1928

3.固体总量之测定1928

4.灰份之测定1928

5.脂肪之测定1929

5.脂肪之测定1929

6.蛋白质之测定1931

6.蛋白质之测定1931

7.乳糖之测定1932

7.乳糖之测定1932

三、细菌学检验1934

1.牛乳内细菌总数之测定1934

(一)比色法(1932),(二)滴定法(1932)。1934

1.牛乳内细菌总数之测定1934

三、细菌学检验1934

(一)比色法(1932),(二)滴定法(1932)。1934

(一)培养计数法(1934) (二)直接镜检计数法1935

(一)培养计数法(1934) (二)直接镜检计数法1935

2.美蓝(亚甲蓝)还原试验1936

2.美蓝(亚甲蓝)还原试验1936

3.牛乳内病原菌之检验1938

3.牛乳内病原菌之检验1938

(三)结核杆菌(1940) (四)布鲁氏菌属细菌1940

(一)溶血性链球菌(1938) (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1940

(三)结核杆菌(1940) (四)布鲁氏菌属细菌1940

(一)溶血性链球菌(1938) (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1940

(五)白喉杆菌(1941) (六)大肠杆菌族细菌1942

(五)白喉杆菌(1941) (六)大肠杆菌族细菌1942

四、磷酸酶试验1943

四、磷酸酶试验1943

2.硼酸或硼砂1946

1.马福林1946

五、牛乳内防腐剂之检出1946

五、牛乳内防腐剂之检出1946

1.马福林1946

2.硼酸或硼砂1946

4.安息香酸1947

4.安息香酸1947

3.水杨酸(柳酸)1947

3.水杨酸(柳酸)1947

六、牛乳内掺杂之检出1948

1.掺水之检验1948

1.掺水之检验1948

六、牛乳内掺杂之检出1948

2.掺米汤之检验1949

3.掺豆浆之检验1949

3.掺豆浆之检验1949

2.掺米汤之检验1949

第二节 人乳之检验1951

一、标本之采取1951

二、脂肪之测定1951

一、标本之采取1951

第二节 人乳之检验1951

二、脂肪之测定1951

三、其他项目1952

三、其他项目1952

1957《实用临床检验学 第4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蔡宏道,陈忠编 1957 上海卫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临床检验学(1998 PDF版)
临床检验学
1998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临床检验手册(1964 PDF版)
临床检验手册
196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检验学实验指导(1998 PDF版)
临床检验学实验指导
1998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临床检验手册(1975 PDF版)
临床检验手册
1975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临床检验学(1997 PDF版)
临床检验学
1997 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实用临床检验统计学(1995 PDF版)
实用临床检验统计学
1995 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实用临床检验手册(1990 PDF版)
实用临床检验手册
1990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实用临床免疫学检验(1989 PDF版)
实用临床免疫学检验
1989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实用生化细菌检验(1976 PDF版)
实用生化细菌检验
1976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实用临床检验诊断(1995 PDF版)
实用临床检验诊断
1995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临床检验手册(1983 PDF版)
临床检验手册
1983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如何解释临床检验(1985 PDF版)
如何解释临床检验
1985 北京:知识出版社
临床检验手册(1988 PDF版)
临床检验手册
1988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西氏内科学  第1卷  第19版(1995 PDF版)
西氏内科学 第1卷 第19版
1995 兴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实用临床医学检验(1980 PDF版)
实用临床医学检验
1980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