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求取 ⇩

前言1

绪论1

第一节 教师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一、教师学的产生及其研究对象1

二、教师学的任务6

第二节 教师学的性质及其特点8

一、教师学的性质9

二、教师学的特点13

一、学习教师学的意义15

第三节 学习教师学的意义和方法15

二、学习教师学的方法16

第一章 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19

第一节 教师职业的产生19

一、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基础19

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职业产生的根本原因21

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前提22

第二节 教师职业的发展23

一、官办学校的教官23

二、民间私学的塾师29

三、近代学校的教员34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教师36

第三节 教师职业产生发展的规律38

一、教师职业产生发展最终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38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发展受社会政治制度和现行政策的影响40

三、教师职业的产生发展受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影响41

第二章 教师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43

第一节 教师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3

一、继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43

二、维护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48

三、促进人类的自身完善53

第二节 教师的历史地位57

一、原始社会教育者受到尊重与拥戴58

二、私有制社会教师地位的复杂性59

三、社会主义社会教师的地位65

第三章 教师劳动的特点68

第一节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68

一、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复杂的68

二、教师劳动的内容是复杂的69

三、教师劳动的过程是复杂的71

四、教师劳动的能力需要是复杂的72

第二节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73

一、教育是一个创造人才的过程73

二、教育是教师创造性运用教育规律的过程75

三、教育工作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才能77

第三节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78

一、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78

二、教师的品德言行具有示范性80

三、教师的劳动手段具有示范性82

第四节 教师劳动的长周期性84

一、教师劳动的“产品”具有社会性,短期里不易显示效果84

二、教师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了劳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85

三、教师劳动的社会效益要在学生参加工作以后才能得到发挥和检验88

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90

第一节 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容90

第四章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90

二、强烈的爱国之情96

三、勇于坚持真理101

第二节 社会主义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作用106

一、决定教师素质的优劣106

二、决定教师职业活动的方向108

三、决定教师职业活动的态度109

四、决定教师工作的效益110

五、影响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111

一、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114

第五章 教师的道德素质114

第一节 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114

二、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118

第二节 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素质的内容119

一、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是教师道德的崇高境界119

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121

三、严以律己、为人师表是教师道德的重要规范122

六、团结协作、互勉共进是教师道德的主要内容123

四、严谨治学、勤于进取是教师道德的主要要求124

五、“青胜于蓝”,引导学生超过自己是教师道德的显著特征125

七、尊重学生家长,密切配合教育好学生是教师道德的重要方面129

第三节 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素质的作用130

一、激励教师敬业爱生形成良好教风130

二、调节人际关系,促进教育工作132

三、直接影响青少年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促进全民族道德提高133

第六章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136

第一节 教师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136

一、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应符合社会实践的需要136

二、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应能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138

三、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应能最好地发挥个人爱好特长142

四、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应能最好地引导自己创造143

一、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144

第二节 教师科学文化素质的内容144

二、精深的专业知识148

三、必备的教育学科知识152

四、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155

五、基本的美育知识159

第三节 教师科学文化素质的作用162

一、教师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培养高智能的学生162

二、教师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学效果164

三、教师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自身品德的完善166

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169

第一节 教师能力素质的内容169

第七章 教师的能力素质169

二、教师能力素质的主要内容171

第二节 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作用187

一、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保证187

二、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因素188

三、是开拓教育科学新领域的必要条件191

第八章 教师的身心素质194

第一节 教师身体素质的内容194

一、体质健康,耐受力强195

二、反应敏捷,精力充沛198

三、耳聪目明,声音宏亮201

第二节 教师心理素质的内容205

一、轻松愉快的心境206

二、昂扬振奋的精神208

三、平静幽默的情绪209

四、豁达开朗的心胸212

五、坚韧不拔的毅力213

第三节 教师身心素质的作用214

一、教师健康强壮的身体,是承担艰巨繁重教学任务的前提215

二、教师健康的体质,有利于组织带动学生开展多种课外活动215

三、教师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促进自身生理健康216

四、教师健康的心理,有利于提高教师心理挫折忍受力,提高工作效率218

第九章 教师的风度仪表220

第一节 教师风度仪表的要求220

一、衣着朴实整洁而不呆板222

二、稳重端庄而不矫饰225

三、活泼开朗而不轻浮228

四、热情大方而不做作229

五、善良和蔼而不怯懦230

六、谦逊文雅而不庸俗232

第二节 教师风度仪表的作用234

一、教师风度仪表对学生品行的影响234

二、教师风度仪表对课堂教学的影响236

三、教师风度仪表对社会的影响238

第十章 教师素质的自我完善239

第一节 教师素质自我完善的必要性239

一、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需要239

二、教师成长规律提出的特定要求242

第二节 寻求科学的途径和方法,提高自身智能素质246

一、破除封闭性,开阔知识视野246

二、加强横向联系,活跃学术交流248

三、树立崭新的时效观,掌握时间的运筹学250

四、不断总结新经验,创造使用先进教学手段252

五、发展兴趣特长,重视能力培养253

第三节 陶冶情操,提高自身品德心理素质254

一、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坚定甘为“红烛”的志向255

二、身体力行,做到慎独,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257

三、从善如流,不断从生活中汲取精神营养259

第十一章 教师人才的选拔和培养265

第一节 教师人才的选拔、培养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265

一、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迫切需要加强教师人才的选拔、培养265

二、教师人才的选拔、培养,必须端正对教师职业的认识267

三、全社会都必须关心、重视教师人才的选拔、培养271

二、教师人才选拔的措施272

一、教师人才选拔的标准272

第二节 教师人才的选拔272

第三节 教师人才的培养275

一、专业师范院校的培养275

二、业余培养和自学成才279

三、在教学实践中锻炼成长283

第十二章 教师的现状和未来284

第一节 部分发达国家的教师状况284

一、美国285

二、苏联290

三、日本295

第二节 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教师状况301

一、朝鲜302

二、印度304

三、埃及307

第三节 目前我国教师的基本情况310

一、封建礼教和“左”的干扰造成的消极影响310

二、新时期人民教师的欣慰313

第四节 教师的未来316

一、未来的教师对社会的作用将越来越大316

二、未来教师的素质越来越好318

三、未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将越来越高320

后记320

1987《教师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藏乐源主编 1987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师范教育学(1995 PDF版)
师范教育学
1995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教师教学用书( PDF版)
教师教学用书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师基本功( PDF版)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师基本功
教师教学用书(1996 PDF版)
教师教学用书
1996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师心理学(1985 PDF版)
教师心理学
1985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教师能力学(1997 PDF版)
教师能力学
1997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教师伦理学(1989 PDF版)
教师伦理学
1989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姬姬(1985 PDF版)
姬姬
1985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教师美学(1989 PDF版)
教师美学
1989 职工教育出版社
教师百科辞典(1987 PDF版)
教师百科辞典
1987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教师素质学(1990 PDF版)
教师素质学
1990 济南:济南出版社
教师伦理学(1988 PDF版)
教师伦理学
1988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教师教学技能(1993 PDF版)
教师教学技能
1993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师口才学(1994 PDF版)
教师口才学
1994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教育学文集  教师(1991.02 PDF版)
教育学文集 教师
1991.02 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