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教育全书 上》求取 ⇩

第一章 人的心理的基本特征3

第一节 人的心理的社会性3

一、计划性与目的性4

二、预见性5

三、创造性5

四、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的特有形式5

第二章 动机6

第一节 动机的一般概念6

一、动机及其功能6

(一)什么是动机6

(二)动机的功能6

二、动机和活动7

第二节 需要、诱因与动机7

一、需要及其种类7

(一)什么是需要7

(二)需要的种类8

二、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9

三、需要的理论9

(一)莫瑞论需要的实质及分类9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1

第三节 动机的种类14

一、动机的一般分类14

二、生理性动机15

(一)饥饿15

(二)渴16

(三)性16

(四)睡眠17

三、社会性动机17

(一)兴趣17

(二)交往动机18

(三)成就动机18

(四)劳动动机19

第四节 动机的测量19

一、观察法19

二、自我报告法20

三、实验法20

四、投射法20

第三章 注意21

第一节 注意的一般概念21

一、什么是注意21

二、注意的功能22

(一)选择功能22

(二)维持功能22

(三)整合功能22

三、注意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22

(一)注意是学习的重要条件23

(二)注意是完成各种工作任务的重要心理条件23

(三)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起重要作用23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23

一、不随意注意23

(一)什么是不随意注意23

(二)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24

二、随意注意25

(一)什么是随意注意25

(二)儿童随意注意的三个发展阶段25

(三)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26

三、随意后注意27

第三节 注意的基本品质27

一、注意的稳定性27

(一)什么是注意的稳定性27

(二)衰减函数28

(三)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28

(四)注意的稳定性与动摇31

二、注意的分配31

三、注意的转移33

第四章 知觉35

第一节 什么是知觉35

第二节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36

第三节 知觉的客观变量与主观变量36

第四节 知觉的生理机制37

第五节 知觉的种类38

第五章 记忆39

第一节 记忆的一般概念39

一、记忆的特点及功能39

(一)什么是记忆39

(二)记忆的作用39

二、关于记忆理论的探讨40

(一)刺激--反应理论40

(二)格式塔理论40

(三)信息加工理论40

三、记忆的分类40

(一)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41

(二)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41

(三)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41

(四)瞬时记忆、缩时记忆和长时记忆41

第二节 记忆的生物学基础42

一、记忆和脑的机能部位42

(一)非定位说42

(二)定位说43

二、记忆存贮的生理单元43

(一)刺激痕迹43

(二)反响回路43

(三)突触结构44

(四)核糖核酸44

第三节 识记--信息编码45

一、识记的一般概念45

二、识记的方式45

(一)按刺激的物理特征进行编码45

(二)按语义类别编码47

(三)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47

三、影响识记的因素47

(一)觉醒状态47

(二)识记的意识状态47

(三)加工深度48

(四)组块48

第四节 保持--信息存贮49

一、保持的一般概念49

二、保持的组织形式51

(一)空间组织52

(二)系列组织52

(三)联想组织52

(四)层次组织52

(五)更替组织52

三、遗忘53

(一)遗忘的一般概念53

(二)遗忘的过程53

(三)遗忘的原因55

四、保持的条件与方法56

(一)组织有效的复习56

(二)利用外部记忆手段57

(三)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57

第五节 再现--信息提取和恢复58

一、再认58

(一)再认的一般概念58

(二)影响再认的因素58

二、回忆59

(一)回忆的一般概念59

(二)有意回忆的结构60

(三)回忆的策略和条件60

第六章 表象与想象62

第一节 表象62

一、表象的一般概念及特征62

(一)直观性62

(二)概括性62

(三)表象是由感知觉过渡到思维的中间环节62

(四)能动性63

二、表象的种类63

(一)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63

(二)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63

(三)记忆表象与想象表象64

三、表象的神经机制64

四、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65

(一)基本表象理论65

(二)双重编码理论66

(三)概念命题理论66

第二节 想象的一般概念66

一、想象的特点及功能66

(一)什么是想象66

(二)想象的功能67

二、想象的综合过程68

(一)粘合68

(二)夸张68

(三)典型化68

(四)联想68

三、想象的生理基础68

(一)大脑皮层与想象68

(二)下丘脑、边缘系统与想象69

(三)想象与机体过程69

第三节 想象的种类69

一、无意想象69

(一)梦70

(二)疾病引起的无意想象70

(三)药物引起的无意想象70

二、有意想象71

(一)再造想象71

(二)创造想象71

(三)幻想71

第四节 想象与创造72

一、什么是创造72

二、想象与各种创造活动73

(一)想象与技术发明73

(二)想象与科学创造73

(三)想象与文艺创作活动73

三、灵感73

(一)灵感的特点74

(二)灵感产生的条件74

第七章 情绪和情感75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75

一、情绪和情感的性质75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75

(二)需要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75

(三)对刺激情境的认识决定情绪、情感的性质76

(四)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76

二、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76

三、情绪和情感中的先天遗传性和后天习得性77

四、情绪和情感的作用77

(一)动机作用78

(二)适应作用78

(三)信号作用79

第二节 情绪、情感的种类79

一、人类情绪的基本类别79

(一)快乐79

(二)愤怒80

(三)恐惧80

(四)悲哀80

二、情绪状态81

(一)心境81

(二)激情81

(三)应激82

(四)挫折82

三、情感的种类83

(一)道德感83

(二)理智感83

(三)美感83

第三节 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84

一、面部表情和辨别84

二、身体表情与手势表情86

三、语调表情86

第八章 意志88

第一节 意志的一般概念88

一、什么叫意志88

二、意志的基本特点88

(一)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88

(二)意志表现为意识对行为的调节89

(三)意志对客观规律的依存性89

三、意志与意志行动90

(一)什么是意志行动90

(二)意志行动的特点90

四、意志和认识、情感的关系91

第二节 意志行动的心理结构91

一、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91

(一)准备阶段91

(二)执行阶段92

二、意志行动中的冲突92

(一)什么叫冲突92

(二)冲突的种类92

(三)冲突的结构模型93

三、决策在意志行动中的作用94

(一)决策的性质与方法94

(二)决策中的冲突因素95

(三)决策的个别差别95

四、意志努力96

第三节 意志的品质96

一、独立性96

二、果断性96

三、坚定性97

四、自制力97

第九章 气质98

第一节 气质的一般概念98

一、什么是气质98

(一)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外部动力特点98

(二)气质是个性心理特性中受人体先天生物学因素影响较大的一部分98

(三)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99

二、气质与能力的关系100

第二节 气质的类型及测量100

一、气质类型及特征100

(一)容格的理论100

(二)艾森克的理论101

(三)苏联心理学家关于气质类型的理论102

二、气质的测量103

(一)实验法103

(二)问卷法104

(三)行为评定法104

第十章 性格106

第一节 性格的一般概念106

一、什么是性格106

二、性格与气质107

(一)性格与气质的区别107

(二)性格和气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107

第二节 性格的结构与特征108

一、性格结构的心理学分析108

(一)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特征108

(二)性格的意志特征108

(三)性格的情绪特征109

(四)性格的理智特征109

二、性格结构的动力性质109

三、西方心理学家关于人格特点的研究110

(一)奥尔波特的理论110

(二)卡特尔的理论111

四、性格的类型112

(一)根据心理机能何者占优势划分性格类型112

(二)根据人类文化生活的形式区别性格类型113

(三)根据某些典型的性格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来划分性格类型114

第三节 性格的评定114

一、行为评定法115

二、交谈法116

三、问卷法116

第四节 性格的形成117

一、遗传的作用117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117

(一)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感与养育态度的影响117

(二)家庭气氛的影响118

(三)出生顺序的影响118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119

(一)掌握知识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119

(二)集体的作用120

(三)师生关系的影响120

(四)劳动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120

四、社会实践的作用120

第一章 小学生心理123

第一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123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概况123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条件123

(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126

二、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127

(一)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127

(二)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127

三、心理发展的动力128

四、教育和发展的辩证关系128

五、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性129

(一)什么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130

(二)儿童心理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往130

(三)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产生原因131

第二节 西方对小学生心理的研究131

一、对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研究131

(一)皮亚杰的观点131

(二)瓦龙的观点135

(三)布鲁纳的观点136

二、关于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136

(一)弗洛伊德的观点137

(二)艾瑞克森的观点137

第三节 前苏联对小学生心理的研究139

一、小学生的学习活动139

(一)主导活动理论简介139

(二)学习活动是小学生的主导活动141

二、小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143

(一)小学生言语的发展特点143

(二)知觉的发展144

(三)注意的发展144

(四)记忆的发展144

(五)想象的发展145

(六)思维的发展145

(七)小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力145

三、小学生的个性发展145

(一)小学生的需要145

(二)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146

(三)小学生的交往关系及其影响146

(四)小学生的情绪及其发展147

第二章 初中生心理148

第一节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148

一、初中是学生身心加速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148

(一)身心发展的整体加速148

(二)青春期萌动149

(三)初中生需要一个同成人能平等交流的情感空间和时间149

(四)在身心加速发展中,情感和意志表现出相对脆弱性150

二、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50

三、初中生心理发展的时代特征151

第二节 初中生心理发展分析151

一、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51

(一)发展顺序的不可逆性151

(二)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152

(三)发展的个别差异152

二、影响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因素分析152

(一)后天的因素起决定作用152

(二)内因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动力153

(三)教育是初中生心理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153

三、小学教育对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153

(一)小学阶段形成的良好习惯154

(二)在小学阶段的品德状况154

第三节 西方对初中生心理的研究155

一、关于初中生心理的理论155

二、关于生物学的变化及性的发展156

(一)生物学的变化156

(二)性的发展156

三、关于智力及认知的发展157

四、关于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158

(一)初中生的社会化任务158

(二)影响社会化的因素158

五、关于自我及品德的发展160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160

(二)品德的发展160

六、关于少年犯罪161

第四节 前苏联对初中生心理的研究161

一、关于初中生心理的理论161

二、解剖生理的变化162

三、智力的发展及学习活动162

(一)智力的发展162

(二)学习活动的特点162

四、关于个性特征163

(一)理想和价值观163

(二)人际关系163

(三)业余爱好164

(四)思想品德的形成164

(五)自我意识的发展164

第五节 日本对初中生心理的研究165

一、关于发展过程165

二、关于人生观165

三、关于人际关系166

(一)同伴关系166

(二)亲子关系166

四、初中生文化167

(一)业余生活167

(二)初中生与媒介167

第三章 高中生心理168

第一节 高中生心理发展168

一、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动态空间系统168

(一)心理--心理系统168

(二)心理--环境系统169

(三)心理--心理系统171

(四)心理--活动系统171

(五)各系统间交互作用的规律172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173

(一)个体心理的内部矛盾运动是心理发展的直接动力174

(二)个体心理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矛盾运动是心理发展的终极运力174

三、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75

(一)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内涵175

(二)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76

第二节 西方对高中生心理的研究178

一、关于高中生心理的理论178

二、生物学的变化179

(一)身体发育179

(二)性的发展179

三、智力和认识的发展179

四、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180

(一)高中生的社会化任务180

(二)影响社会化的因素180

五、自我的品德的发展182

(一)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发展182

(二)高中生品德的发展182

六、职业发展183

七、高中生的犯罪行为183

第三节 前苏联对高中生心理的研究184

一、身体的发育184

二、智力的发展184

三、道德意识的形成185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185

五、高中生的人际交往186

(一)同伴关系186

(二)亲子关系186

(三)师生关系186

六、世界观的形成187

七、人生计划和职业选择187

第四节 日本对高中生心理的研究188

一、高中生的身体发育188

二、高中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188

(一)关于价值观188

(二)关于人生观189

三、高中生的人际关系189

(一)同伴关系189

(二)亲子关系190

四、高中生的学校生活190

五、高中生文化191

(一)闲暇生活191

(二)高中生与媒介191

第一章 心理教育概述195

第一节 心理教育的定义及其与德育的关系195

一、什么是心理教育195

二、心理教育与德育的关系195

第二节 途径与类型197

一、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197

二、心理教育的基本类型197

(一)团体发展性教育197

(二)团体补救性教育198

(三)个别发展性教育198

(四)个别补救性教育198

第三节 心理教育的任务和内容198

第四节 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199

一、心理教育的原则199

(一)启发自觉原则199

(二)协同工作原则199

(三)学生主体原则200

(四)点面结合原则200

(五)积极适应原则200

(六)“教为不教”原则200

(七)针对特点原则200

(八)累积成功原则201

(九)教育性原则201

(十)整体性原则201

(十一)平等尊重原则202

(十二)艺术性原则202

(十三)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203

(十四)保密性原则204

(十五)坚持性原则205

(十六)适应个别差异原则205

二、心理教育的方法205

(一)心理教育的一般方法205

(二)心理教育的具体方法207

第五节 心理教育的基本策略211

一、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策略211

二、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策略212

三、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策略213

第二章 西方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模式214

第一节 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模式214

一、精神分析治疗理论与模式214

二、行为治疗理论与模式215

三、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与模式216

第二节 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模式218

一、职业指导咨询模式218

二、指导咨询即教育的模式219

三、指导咨询是分配与适应的模式219

四、指导咨询是“做决定”的模式220

第三节 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模式221

一、发展性辅导的模式221

二、“辅导是有目的行为的科学”的模式222

三、“辅导即心理的教育”的模式222

四、“辅导是全员服务”的模式225

第三章 心理教育评估的原则和方法227

第一节 心理教育评定的界定227

一、心理教育评定与心理测验227

(一)评定与诊断227

(二)评定与测验228

二、医学诊断的评定模式228

第二节 心理评定的信效度229

一、信度230

二、效度230

第三节 心理评定的策略230

一、特异性与一般性评定230

二、以问题解决为宗旨231

三、选择测验的策略231

第四节 评定报告的撰写232

一、有效报告的撰写232

(一)有针对性232

(二)描述行为232

(三)描述个体的独特性232

(四)报告的撰写要清楚、准确、直接232

(五)提供综合服务的信息232

(六)提供一个清楚、特殊和可实现的建议232

(七)报告的提供要及时233

二、报告使用者喜好的报告内容233

三、效果不好的报告233

第五节 评定的步骤233

一、如何开始234

二、外表与观察235

三、测验中的行为表现235

四、测验的实施236

五、测验结果及其解释236

六、提出建议237

第四章 心理教育中的心理测验239

第一节 心理测验概述239

一、什么是心理测验239

二、心理测验的特点240

(一)心理测验的间接性240

(二)心理测量的相对性240

(三)心理测量的客观性240

三、心理测验的分类241

四、心理测验的注意事项242

(一)测验看法要端正242

(二)测验种类要考虑242

(三)测验内容要保密242

(四)测验人员要选择243

(五)测验被试者要了解243

(六)测验误差要控制243

(七)测验评分要客观243

(八)测验过程要记录243

(九)测验道德要讲究243

(十)测验解释要慎重243

第二节 心理教育工作中常用的心理测验244

一、智力测验244

(一)《中国比内测验》244

(二)《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244

(三)《中小学生团体智力筛选测验》246

(四)《瑞文标准推理测验》246

二、价格测验247

(一)《16种人格因素测验》247

(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248

(三)《艾森克人格问卷》249

三、心理健康测验250

第五章 心理教育课程设计251

第一节 心理教育课程的目标251

一、智能和创造性252

二、自主坚强的意志特征252

三、爱的品格和社会适应性253

四、乐观开朗的情绪情感特征253

第二节 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253

一、认知法253

二、操作法254

三、集体讨论法254

四、角色扮演法255

五、行为改变法256

第三节 课程设计和课堂组织257

一、课程设计257

二、课程组织258

(一)课前准备258

(二)课堂组织258

第四节 心理教育课程评价260

一、起始评价260

二、过程评价260

三、终结评价261

第六章 心理教育的理论依据262

第一节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262

一、对弗洛伊德的印象262

二、对弗洛伊德的理解264

三、精神分析与健康心理学265

(一)卡尔·荣格“印象”265

(二)阿尔夫雷德·阿德勒印象266

(三)埃利希·弗洛姆印象267

第二节 马斯洛与健康心理学268

一、马斯洛的梦--超越死亡268

二、“第三势力”心理学269

三、健康心理学的研究270

第三节 心理教育的理论背景271

一、心理学的理论意义271

二、作为哲学的思考272

三、心育之道的思路274

第七章 人的身心系统276

第一节 人的身心关系276

一、哲学家的思考276

(一)笛卡尔的交互作用论276

(二)莱布尼兹的平行论277

(三)斯宾诺莎的一元论278

二、心理学的研究278

(一)体形人格论279

(二)A型性格说279

(三)身心统一观280

第二节 身心疾病280

一、对于疾病的原始信仰280

二、新的模式与新的观念281

三、对身心疾病的分析282

第三节 心理治病的开端283

一、催眠术283

二、歇斯底里转换症284

三、呼吸系统疾病的心理因素285

(一)气喘病286

(二)枯草热286

(三)感冒286

第八章 心理压力287

第一节 心理压力的概念287

一、概念的一般解释287

二、心理压力的内涵288

三、心理压力的表现288

第二节 心理压力的产生289

一、综合的理论探讨289

(一)格拉斯通的研究289

(二)雷瑟斯和奈维德的研究289

(三)卡普兰和斯坦的研究290

二、挫折与心理压力290

(一)挫折的内涵290

(二)挫折的分类291

(三)挫折的分析291

三、冲突与心理压力292

(一)冲突的分类292

(二)冲突的形式293

(三)冲突的反映293

第三节 心理压力的影响294

一、压力与身心变化294

(一)躲避与对抗294

(二)一般适应综合症295

(三)无助与丧失295

二、工作与心理压力296

(一)理解工作296

(二)工作压力的影响297

(三)工作压力的产生297

三、对心理压力的评估298

(一)主观感受问卷298

(二)生活事件量表299

(三)生活体验量表301

第九章 心理应付技能305

第一节 应付技能的内涵305

一、概念的一般解释305

二、应付的综合分析306

三、应付的功能和意义306

第二节 人的防御系统307

一、防御的观念307

二、躯体的防御308

(一)躯体的智慧308

(二)躯体的警铃309

三、心理的防御310

(一)疼痛攻击反应311

(二)退却逃避反应311

(三)替代补偿反应311

(四)压抑隐蔽反应311

第三节 心理应付的方式312

一、情绪定向应付312

(一)合理化或酸葡萄效应312

(二)否认与移置313

(三)投射与升华314

二、问题定向应付314

三、心理应付方式测验316

四、心理应付能力测验319

五、应付的态度与原则323

第一章 情感教育327

第一节 情感教育概述327

一、什么是情感和情感教育327

二、情感教育的意义327

三、国内外情感教育简况328

(一)情知教学模式329

(二)情境教学模式329

(三)认知切入模式329

(四)爱的操练模式329

(五)审美建构模式329

(六)愉快教育模式329

第二节 青少年情感的特点330

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辅导的作用331

一、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331

二、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331

第四节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与辅导332

一、情绪和情感的分类与辅导332

(一)心境332

(二)激情333

(三)应激333

(四)热情333

二、情感的分类334

(一)理智感334

(二)道德感334

(三)美感334

三、情绪、情感的辅导334

(一)情感的倾向性334

(二)情感的深刻性335

(三)情感的稳定性335

(四)情感的效能335

第五节 培养积极情感335

一、端正认识、以理育情335

二、提高能力、以智育情336

三、加强引导、以导育情337

四、优化性格、以性育情338

五、感染学生、以情育情339

六、加强实践、以行育情340

七、改进教学、以教育情340

八、创设情境、以境育情341

第六节 调控消极情感342

一、理智调控342

二、遗忘调控343

三、转移调控344

四、宣泄调控344

五、升华调控345

六、同情调控345

七、暗示调控345

八、音乐调控346

九、自慰调控346

十、“自控”调控347

第二章 性格教育348

第一节 性格教育概述348

一、什么是性格348

二、性格教育的意义348

(一)性格与思想品德349

(二)性格与知识学习349

(三)性格与身体健康350

第二节 培养良好的性格351

一、创设青少年性格发展的良好外部条件351

二、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确定群体、个体性格辅导的途径和方法352

(一)合理调整性格结构352

(二)矫治突出特性相对转化352

三、培养良好性格的方法352

(一)加强教育、以理育性353

(二)培养集体、以群育性354

(三)热爱学生、以情育性355

(四)改进教学、以教育性356

(五)以身作则、以性育性356

(六)付诸实践、以行育性357

(七)友伴交往、以友育性357

(八)严于律已、自我育性358

(九)座右设铭、以铭育性359

(十)多读好书、以书育性359

第三节 青少年学生在性格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360

一、性格结构不合理360

二、性格特性不正常361

第四节 矫治不良的性格362

一、怯懦362

二、自卑363

三、狭隘364

四、嫉妒364

五、敌对365

六、暴躁366

七、孤僻366

八、猜疑367

九、急躁368

十、抑郁368

第三章 挫折教育370

第一节 挫折教育概述370

一、挫折的涵义370

(一)什么是挫折370

(二)挫折构成的条件372

二、挫折的类型372

(一)实质性认知挫折和想象性认知挫折373

(二)一般性挫折和严重性挫折373

(三)意料中挫折和突发性挫折373

(四)事业性挫折和生活性挫折373

(五)短暂性挫折和持续性挫折374

三、挫折感和挫折阈限374

(一)挫折感374

(二)挫折阈限377

第二节 挫折反应378

一、受挫后的情绪性反应378

(一)焦虑378

(二)攻击380

(三)退缩381

(四)退化383

(五)固执384

(六)其他情绪性反应384

二、受挫后的理智性积极反应385

(一)坚持目标,矢志不移385

(二)调整目标,继续努力386

(三)身处逆境,奋起升华386

三、持续挫折的个性表现387

第三节 挫折产生的基本动因389

一、需要、动机与挫折389

(一)需要389

(二)动机390

(三)需要、动机与挫折的关系391

二、构成挫折的客观因素392

(一)自然因素392

(二)社会因素392

(三)家庭因素392

(四)学校因素393

三、构成挫折的主观因素393

(一)自身生理缺陷393

(二)个人动机冲突394

(三)自我期望值与实际有效行为不匹配395

四、挫折源与挫折体验396

(一)紧张刺激--挫折源396

(二)挫折体验--心理紧张与困扰397

五、自身心理状态不佳是产生挫折感的根源398

第四节 挫折防卫机制399

一、挫折防卫机制的涵义及特点399

(一)什么是挫折防卫机制399

(二)挫折防卫机制的特点400

二、挫折防卫的方式400

(一)建设性防卫机制400

(二)替代性防卫机制401

(三)掩饰性防卫机制403

(四)逃避性防卫机制405

(五)攻击性防卫机制407

三、挫折防卫机制的合理运用407

(一)挫折防卫机制的意义和作用407

(二)挫折防卫机制的正确运用408

四、挫折防卫的自我调适411

五、形成对挫折的正确态度412

(一)面对挫败的不屈性412

(二)面对厄运的刚毅性413

(三)面对困难的勇敢性414

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414

(一)树立远大志向415

(二)进行知识教育415

(三)要从小事做起416

(四)严格制度、纪律416

(五)改进教学方法417

(六)坚持体育锻炼418

(七)注意因人而异419

(八)进行自我教育419

七、进行耐受挫折的教育420

(一)强化耐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教育420

(二)认真整理耐挫教育的基本内容420

(三)在历史教育中渗透耐挫折教育420

(四)利用各种挫折进行耐挫折教育421

(五)通过分析形势进行耐挫折教育421

(六)开展实践活动进行耐挫折教育421

(七)注意利用榜样进行耐挫折教育422

(八)通过心理咨询进行耐挫折教育422

第四章 人际关系辅导423

第一节 人际关系辅导概述423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423

二、人际关系辅导的意义424

(一)获得信息功能424

(二)自知、知人功能424

(三)自我表现功能425

(四)人际协调功能425

(五)社会化的功能425

(六)身心保健功能425

第二节 优化人际关系的策略426

一、调整认知结构426

二、克服人际偏见426

(一)第一印象426

(二)光环效应427

(三)刻板印象428

(四)近因效应428

(五)自我投射428

三、加强人性修养429

(一)豁达大度429

(二)克制忍让430

(三)温和亲切431

(四)正直诚实431

(五)委婉含蓄432

四、学习交往技能432

(一)增加交往频率432

(二)真诚关心同学432

(三)学会宽容待人433

(四)讲究褒贬手段433

(五)保持人格完整434

(六)掌握交往技巧434

第三节 调适人际关系的策略440

一、人际关系的几种错误心理440

(一)恐惧心理441

(二)自卑心理441

(三)孤僻心理441

(四)封闭心理441

(五)自傲心理441

(六)妒嫉心理441

(七)逆反心理441

(八)猜疑心理441

(九)敌意心理442

(十)干涉心理442

二、调适策略442

(一)克服怕羞毛病的策略442

(二)消除同学间误会的策略443

(三)正确对待同学背后议论的策略444

(四)正确对待被同学妒嫉的策略445

(五)与同学和好的策略446

(六)善于开玩笑的策略448

第五章 青春期心理教育450

第一节 青春期心理的一般特征450

一、自我意识的增强和判断的片面性450

二、成人感的增强和模仿、尝试性451

三、独立性与依赖性451

四、闭锁性和开放性452

五、情绪的两极波动与多变452

第二节 青春期性意识的发展453

一、对异性的暂时疏远453

二、对异性的好感、接近454

三、对异性的倾慕、依恋455

第三节 青春期性心理特征455

一、性渴望455

二、性萌动456

三、性梦幻456

四、性自慰457

第四节 青春期性心理误区457

一、早恋458

(一)在我国历史条件下的早恋问题458

(二)早恋的危害462

(三)对早恋心理的调节463

二、性尝试463

(一)性尝试问题463

(二)婚前性行为的危害467

(三)性尝试与性犯罪的关系467

(四)性尝试心理的自我调节468

三、性角色混乱468

(一)性角色确认468

(二)性角色混乱的表现与危害469

(三)性角色心理的自我调节470

(四)性心理变态470

第五节 青春期性心理的自我调节471

一、掌握科学的性知识471

二、树立远大的理想与追求472

三、发展兴趣,陶冶情操472

四、对性冲动的高工调节472

(一)既要正常交往,又要抗拒引诱472

(二)既要广泛接触,又要避免性刺激473

(三)既要自我克制,又要转移、宣泄473

第六节 青少年性问题辅导的意义473

一、性问题辅导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473

二、性问题辅导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474

第七节 青少年性问题辅导的原则475

一、知识性原则475

二、预防性原则476

三、主动性原则476

四、正面启发教育的原则477

五、循序渐进的原则477

六、适时适度原则477

七、课堂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477

八、互相渗透原则477

九、学校、家庭密切配合原则477

第八节 性心理卫生教育的策略478

一、要有步骤、审慎地通过性心理卫生教育,打破蒙昧的神秘感478

二、要控制微环境的性刺激,充分利用道德思维的定势作用479

三、要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防止低级需要的恶性膨胀479

四、要教育青少年做情感的主人,加强道德意志的训练480

五、要深入了解青少年,全面关心他们的生活480

第九节 青春期性心理卫生教育中的具体问题480

一、正确处理青春期生理发育中的性问题481

二、正确处理青春期手淫问题490

(一)关于青春期手淫问题的概述490

(二)青春期频繁手淫的危害492

(三)青春期频繁手淫习惯的克服策略493

三、正确处理青春期性压抑问题494

(一)关于青春期性压抑问题的研究概述494

(二)青春期性压抑的调节策略496

四、正确处理青春期异性交往问题497

(一)关于青春期异性交往必要性的研究497

(二)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指导策略499

五、正确处理青少年的早恋问题499

(一)关于青少年早恋问题研究的概述499

(二)青少年早恋的教育策略501

第六章 择业辅导505

第一节 择业辅导的涵义、作用及原则505

一、择业辅导的涵义505

二、择业辅导的作用506

(一)职业选择的意义506

(二)职业选择的条件506

(三)影响青少年正确选择职业的因素507

(四)择业辅导的作用507

三、择业辅导的原则508

(一)方向性原则508

(二)激励性原则508

(三)科学性原则508

(四)协调性原则508

第二节 择业辅导的途径和方法509

一、择业辅导的途径509

(一)课堂教学509

(二)心理辅导课509

(三)实践锻炼509

(四)生产劳动509

二、择业辅导的方法509

(一)立业意识509

(二)竞争意识510

第三节 择业辅导的重点和测量工具511

一、择业辅导的重点511

(一)帮助学生了解并熟悉高一级学校的办学及招生情况,做到有的放矢511

(二)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分类和不同职业的要求,提高自身素质517

(三)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使之与各项职业因素相匹配517

二、择业辅导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524

(一)择业辅导的测量工具524

(二)青少年个性特征的测定方法525

(三)使用心理测验的注意事项536

第七章 学会睡眠537

第一节 对睡眠的认识537

一、人为什么要睡觉537

(一)人为什么要睡觉537

(二)人不睡觉行吗540

(三)睡眠的两种状态541

(四)两种睡眠状态的功能542

(五)睡多久为宜542

(六)睡眠不足对人体的不利影响544

(七)人为什么会醒544

(八)睡眠中的警觉性545

(九)睡醒后的赖床与精力恢复546

二、我们应怎样对待睡眠547

(一)睡眠时间不能节约547

(二)睡眠充足不是贪睡547

(三)睡眠不佳不一定导致身心疾患548

(四)偶尔熬夜不会对身体健康产生无法补偿的影响549

(五)对睡眠的生物节律必须严格遵守吗550

(六)对睡眠条件不要过分依赖550

第二节 改善睡眠质量551

一、理想的睡眠状态551

(一)怎样才算睡了一个好觉551

(二)怎样衡量睡眠的质量551

(三)不必过分强调睡眠的效率552

(四)理想的睡眠状态因人而异552

(五)睡眠不佳的判断553

二、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554

(一)睡眠时间554

(二)生活习惯555

(三)睡眠姿势556

(四)卧具557

(五)环境558

(六)心态559

(七)观念560

三、怎样才能睡一个好觉560

(一)如何提高自己的睡眠质量560

(二)确定自己所需的睡眠量561

(三)把握最佳睡眠时间562

(四)睡眠不足的调整方法562

(五)创造安宁舒适的睡眠环境563

(六)改善睡眠的物质条件564

(七)培养良好生活习惯564

(八)改善个性特点565

(九)恶梦产生的原因566

(十)对恶梦的心理调控567

(十一)不能用睡懒觉的方式来弥补睡眠不佳导致的睡眠缺失568

(十二)劳逸适度,加强锻炼569

第三节 失眠及其对策569

一、失眠的类型及后果570

(一)什么是失眠570

(二)失眠的类型570

(三)失眠的后果571

(四)与失眠后果有关的其他因素572

(五)假性失眠572

二、人为什么会失眠573

(一)失眠的生理原因573

(二)失眠的环境原因574

(三)失眠的心理原因574

(四)对失眠病理性原因的解释575

三、失眠的矫正及调适575

(一)失眠的周期性特点575

(二)睡眠姿势调适576

(三)心理调适576

(四)个性调适577

(五)不在乎与不反应578

(六)生活习惯调适589

(七)环境调适579

(八)提高抗干扰能力580

(九)失眠后在活动强度上补偿580

(十)补觉581

(十一)对易惊醒的心理调节582

四、失眠时的调适方法582

(一)失眠的理解疗法582

(二)失眠的焦虑消除法583

(三)失眠的想象疗法584

(四)调息疗法584

(五)数数疗法585

(六)暗示疗法586

(七)体育锻炼587

第一章 学习心理辅导概述591

第一节 学习的定义与特点591

一、学习的定义591

二、学习的特点592

第二节 学习过程的心理分析592

一、赫尔巴特的“四阶段论”592

二、加涅的“八阶段”论593

三、克鲁捷兹基“四阶段论”593

四、黎世法的“八阶段”论594

第三节 影响学习的因素594

一、智力因素594

二、非智力因素595

三、环境因素595

四、教师的指导597

第四节 学习心理指导的内容、原则、途径和方法597

一、学习心理指导的内容598

二、学习心理指导的原则598

(一)学习指导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598

(二)学习方法指导与心理调节相结合的原则598

(三)理论指导与培养实际能力相结合的原则599

(四)普遍指导与特殊指导相结合599

三、学习心理指导的途径和方式599

(一)系统传授式599

(二)专题讲座式599

(三)学科渗透式600

(四)门诊指导式600

(五)经验交流式600

第二章 学习心理辅导的方法605

第一节 个别辅导605

第二节 团体辅导606

一、辅导前的准备606

二、辅导中的技巧606

第三章 学习智能辅导608

第一节 智力优异学生的辅导608

一、加强智力优异学生辅导工作的意义608

二、智力优异学生的特点609

三、智力优异学生的学校辅导609

(一)学校辅导教师的职责609

(二)学校辅导教师的工作610

(三)智力优异学生的心理误区及辅导610

四、智力优异学生的家庭辅导611

(一)积极回答孩子的提问612

(二)帮助提高体能和交往能力612

(三)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612

(四)发展健全的人格特质612

第二节 智力一般或智力落后学生的辅导613

一、明确知识与智力的关系613

二、端正对智力一般或智力落后学生的态度613

三、智力一般或落后学生的辅导614

第四章 学习方法指导615

第一节 学习方法概述615

一、学习方法对学习的意义615

二、学习方法的涵义及特点616

(一)目的性616

(二)系统性616

(三)适应性616

三、学习方法的种类617

(一)根据认知过程划分617

(二)根据教学过程划分617

第二节 学习方法不当的表现与成因618

一、学习方法的简易自测618

二、学习方法不当的表现619

(一)学习无计划619

(二)不会科学利用时间619

(三)不求甚解,死记硬背619

(四)不能形成知识结构619

(五)不会听课619

(六)不会阅读620

(七)抓不住重点和难点620

(八)理论与实际脱离620

(九)不善于科学用脑620

三、学习方法不当的成因620

(一)对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620

(二)对学习特点认识不足620

(三)对自身的状况和条件认识不足621

(四)学习动机缺乏621

(五)意志薄弱621

(六)缺乏指导与训练621

第三节 学习方法指导的原则与内容622

一、学习方法指导的原则622

(一)整体性原则622

(二)实践性原则622

(三)渗透性原则 622

(四)启发原则622

(五)自觉原则623

二、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623

(一)制订计划指导623

(二)运筹时间指导624

(三)预习方法辅导625

(四)听课方法辅导625

(五)复习方法辅导627

(六)作业方法辅导628

(七)科学的记忆方法630

(八)灵活的思维方法630

(九)独立的自学方法630

(十)敏锐的观察方法631

第五章 学习习惯养成632

第一节 学习习惯概述632

一、学习习惯的意义632

二、学习习惯的涵义及特点633

(一)稳定性634

(二)自动性634

(三)约束性634

三、学习习惯的种类634

(一)与卫生有关的学习习惯634

(二)与认知有关的学习习惯634

(三)与个性有关的学习习惯635

第二节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635

一、培养原则635

(一)序列性原则635

(二)反复性原则635

(三)抓关键期原则636

(四)协同性原则636

二、培养方法637

(一)训练法637

(二)规范法638

(三)评价法638

(四)榜样示范法639

(五)集体熏陶法639

三、培养内容640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640

(二)培养学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641

(三)培养学生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的习惯641

(四)培养学习广泛阅读的习惯642

四、培养策略642

(一)越早越好,逐步发展642

(二)加强教育,启发自觉642

(三)从“小”做起,贵在坚持643

(四)严格要求,反复强化643

(五)整体培养,相互促进643

(六)消除恶习,破旧立新643

第三节 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643

一、学习习惯测量644

二、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原则644

(一)针对性原则644

(二)及时性原则645

(三)疏与堵相结合原则645

三、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方法645

(一)疏导法645

(二)惩罚法646

(三)激将法647

(四)消极练习法647

(五)切断联系法648

第六章 学习态度辅导649

第一节 学习态度辅导的原则649

一、兴趣原则649

二、民主原则649

三、希望原则649

第二节 学习态度辅导的方法650

一、直观和抽象相结合的方法650

二、简单和复杂相结合的方法651

三、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相结合的方法651

第七章 学习动机652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652

一、什么是学习动机652

二、学习动机的作用652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653

四、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654

(一)交往动机654

(二)成就动机654

(三)求知欲655

五、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656

(一)学习动机对学习有推动作用656

(二)学习成绩对动机有促进作用656

(三)动机对学习活动的复杂影响656

第二节 中小学生学习动机分析657

一、学习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657

(一)内部条件657

(二)外部条件657

二、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658

(一)社会性动机不断丰富和增强658

(二)直接起作用的动机向间接起作用的动机发展658

(三)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发展658

(四)认识兴趣不断发展658

三、学习动机的考察659

(一)考察的内容659

(二)考察的方法660

(三)考察分析学习动机应注意的问题660

(四)学生学习动机的几种动机水平及其分布661

四、学习动机缺乏的表现及成因分析661

(一)学习动机缺乏的表现661

(二)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661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662

一、通过多种教育与活动使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662

(一)加强思想教育,明确学习目的662

(二)促进动机迁移,产生学习需要662

二、通过优化教学情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663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663

(二)运用新异刺激,唤起好奇注意663

(三)调节教学气氛,保持良好情绪663

三、利用外界诱因,强化学习动机664

(一)及时反馈学习结果664

(二)正确评价学习行为664

(三)适当竞赛664

四、努力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665

(一)帮助学生成功,增强成就动机665

(二)指导学生归因,提高成就动机665

第八章 学习兴趣的辅导668

第一节 学习兴趣的意义668

第二节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669

一、利用学科特点669

二、合理安排内容669

三、改进教学方法669

四、帮助克服困难669

五、制定合适目标670

六、进行理想教育670

七、开展课外活动670

八、注意兴趣转化670

九、创设问题情境671

十、作好心理准备672

第九章 学习疲劳的预防672

第一节 什么是疲劳672

第二节 怎样预防学习疲劳672

一、注意课堂教学环节672

二、合理安排学习课程673

三、确保休息睡眠时间673

四、保证营养充足合理674

五、学会使用背景音乐674

六、适度进行体育锻炼674

第十章 考试心理辅导676

第一节 考试焦虑的克服676

一、考试焦虑的含义与鉴别676

(一)考试焦虑的含义676

(二)考试焦虑的鉴别676

二、考试焦虑对学习的影响及其危害677

(一)考试焦虑对学习的影响677

(二)过度考试焦虑的危害677

三、考试焦虑形成的原因678

(一)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678

(二)考试焦虑形成的外部条件679

四、克服考试焦虑的心理调节方法680

(一)调整自我认识法680

(二)自信训练法680

(三)放松训练法681

(四)系统脱敏法681

(五)简易的团体辅导法632

第二节 应考方法682

一、基本的应考方法682

(一)明确考期,熟悉考场,备齐物品682

(二)明确答卷要求,严格执行683

(三)通读试卷,考虑答题计划683

(四)认真审题683

(五)先易后难,巧攻难题684

(六)合理利用时间,细心检查订正684

(七)书写清晰685

二、开展应试方法辅导的几种办法685

(一)讲授法685

(二)讨论法685

(三)模拟法685

(四)自省法685

第三节 应试期的身心保健686

一、复习阶段的身心保健686

(一)合理安排作息,讲究用脑卫生686

(二)克服焦虑情绪,保持良好心境687

(三)讲究卫生和安全,防止疾病和意外687

二、考试时的身心调节688

(一)怯场的表现与成因688

(二)考试时良好身心状态的调节688

(三)考试时常见身心功能紊乱的调节688

三、考试后的身心保健689

附1:辅导儿童学习的心理技巧691

一、帮助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准备691

二、注意指导观察691

三、培养儿童的想象力692

四、指导孩子做作业692

五、陪读“三弊”693

六、小学生怎样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玩693

七、暂不要让小学生用电脑做作业693

八、辅导学业不良的儿童693

九、要谨防儿童“信息过剩综合症”694

十、注意调整“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694

十一、怎样帮助孩子纠正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694

十二、调整小学生的学习困难综合症695

附2:青少年提高学习效率的心理技术695

一、发展智力需要培养的5种能力695

(一)培养观察能力695

(二)培养记忆能力695

(三)培养思维能力696

(四)培养想象能力696

(五)培养实际操作能力696

二、培养非智力因素是成才的关键?696

(一)主动性696

(二)独立性696

(三)自信心696

(四)意志力696

(五)乐观的情绪696

三、选择自己的最佳用脑时间696

(一)比较和体会696

(二)考虑和利用客观条件697

(三)考虑年龄因素697

(四)注意休息与用脑时间的交叉697

四、记忆的必要心理准备697

(一)要对自己记忆力持有信心697

(二)对记忆的对象要有深厚的兴趣697

(三)要想记得,先要懂得,即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697

五、如何增进记忆697

(一)高尚的动机促进记忆697

(二)明确的目的促进记忆697

(三)认真的感知促进记忆697

(四)集中的注意促进记忆697

(五)深刻的理解促进记忆697

六、几种有效的记忆方法697

(一)总结+消化=记忆697

(二)及时记忆法698

(三)协同记忆法698

(四)联想记忆法698

七、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698

(一)严计划,勤检查698

(二)合理安排时间698

(三)力排干扰698

(四)建立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秩序698

(五)利用点滴时间698

八、如何克服学习时“走神”698

(一)强化“有意注意”在头脑中的地位698

(二)培养学习兴趣698

(三)必要的体育锻炼698

九、读书为什么宜坐硬板凳699

十、怎样复习功课699

(一)测验法699

(二)逻辑法699

(三)反问法699

(四)比较法699

(五)变革法699

十一、进行考前的心理调适699

(一)自信训练699

(二)摆脱考试恐惧700

(三)考前放松训练700

十二、考试解题“10忌”700

十三、如何顺利渡过高考关701

(一)正确估量自己701

(二)保持心理状态良好701

(三)做好落榜的思想准备701

(四)注意及时调整701

十四、品学兼优的学生也应注意心理卫生701

(一)防止自傲701

(二)克服嫉妒701

(三)减轻压力701

第一章 概述705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定义705

一、咨询的特征及定义705

二、心理治疗的定义706

第二节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同异707

第三节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我国的发展状况709

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国的发展709

二、新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4个阶段710

(一)启动阶段(1949年至1965年)710

(二)空白阶段(1966年至1977年)710

(三)准备阶段(1978年至1986年)711

(四)视步发展阶段(1987年至现在)711

三、值得注意的问题712

第四节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对专业人员的要求714

一、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714

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的职责714

(一)对来访者负责714

(二)帮助的根本目标715

(三)保密原则716

三、对治疗者与咨询者个人的要求716

(一)提高对自己的认识716

(二)提高对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与来访者交互影响关系的认识717

(三)提高对自己专业职责及专业道德的认识717

第十二章 学校心理咨询719

第一节 心理咨询概述719

一、心理咨询的定义与任务719

二、心理咨询的分类719

三、心理咨询的特点719

四、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的区别与联系720

五、心理咨询的形式720

第二节 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720

一、平等、交友性原则720

二、教育性原则720

三、因人而异原则720

四、启发性原则721

五、明确与委婉相结合的原则721

六、整体性原则721

七、保密性原则721

八、预防性原则721

九、咨询与治疗相结合的原则721

十、社会性原则722

十一、情感上保持中性原则722

第三节 心理咨询的有关技巧及注意事项722

一、咨询谈话的种类及特殊要求722

(一)摄入性谈话722

(二)咨询性谈话722

(三)治疗性谈话723

(四)危机性谈话723

二、咨询谈话的一般要求及基本原则723

(一)咨询谈话的一般要求723

(二)咨询会谈的基本原则723

三、谈话中的有关技巧的运用724

(一)中断技巧724

(二)情感反射724

(三)释义724

(四)提问724

(五)暗示的运用724

(六)引导的运用724

(七)移情的处理725

四、学校心理咨询的具体要求725

五、对学校心理咨询的建议725

第三章 沟通技能--心理咨询的操作工具727

第一节 沟通技能系统:五味俱全727

一、“甜”与“辣”的巧妙结合727

二、因人而异,灵活运用728

三、催化剂:少而精728

四、手段服务于目的728

五、沟通技能的三个基本维度728

(一)察知力728

(二)沟通方法728

(三)决断性728

第二节 关注与倾听--进入当事人世界729

一、不能忽视的领域--非言语行为729

二、关注:此时无声胜有声729

三、倾听:主动地与当事人同在730

第三节 神入--心灵的沟通731

一、神入:为人处世方式与沟通技能732

二、神入的奇妙作用732

三、突出重点的神入732

四、掌握时机的神入733

五、准确地神入733

六、建立神入的行为模式733

第四节 探究--帮助当事人自我探索734

一、探究的多种形式735

(一)促使当事人谈论和澄清问题的陈述和要求735

(二)感叹语735

(三)提问735

二、探究与神入的巧妙结合736

第五节 挑战--机智的邀请书737

一、拓展视野的信息737

二、深层的神入--促进自我探索737

三、咨询师的自我暴露738

四、直接性反应--及时地解决关系问题738

(一)注目于整体关系的直接性反应738

(二)此时此地的直接性反应739

(三)波及自己的陈述739

五、总结--新的起点740

六、如何进行有效的挑战740

第六节 如何学习沟通技能742

第四章 几种常用的操作技法743

第一节 会谈的意义、目标与方法743

第二节 避免功亏一篑745

第三节 相互作用的无形方面747

第四节 几种基本的咨询风格与方法747

一、对当事人应答的深度747

二、认知重建法748

三、回答不同类的提问748

四、如何处理标签750

第五节 知识、技艺与决断性的综合751

一、洞察当事人的不健康心理并给以巧妙的引导751

二、提问和应答技术752

第五章 测评技能:提供侧面与断面756

第一节 测验的作用756

第二节 测验的种类757

一、信度和效度757

(一)信度757

(二)效度758

二、测验的种类758

(一)成就测验758

(二)能力倾向测验759

(三)价格测验759

三、分数的解释760

第三节 实施要确保客观性761

一、测验与学校心理咨询761

二、测验实施程序762

三、结果的解释763

第四节 评估法764

一、观察法764

二、个案法765

第六章 心理治疗的目标与阶段767

第一节 心理治疗的目标767

一、医学的目标与心理学的目标767

二、中间的目标和终级的目标767

三、内部的目标与外部的目标767

四、一般性的目标与特殊的目标768

五、矫正、发展和预防的目标768

六、综合的目标768

七、影响治疗目标的因素769

第二节 治疗的几个不同阶段769

一、心理诊断阶段770

(一)信息的收集770

(二)心理诊断771

(三)信息反馈772

(四)咨询目标的确立772

二、帮助和改变的阶段774

(一)治疗者的责任774

(二)领悟774

(三)支持775

(四)反塑造776

(五)移情776

(六)反移情777

(七)对峙777

(八)解释777

三、结束阶段778

第七章 心理治疗中的阻力与问题779

第一节 来自来访者的阻力779

一、阻力的表现形式779

(一)对会谈时间及规定的消极态度779

(二)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治疗者有关的问题上780

(三)回避问题的方式780

(四)为自己的行为辩护781

二、阻力产生的原因781

(一)阻力来自成长中的痛苦781

(二)阻力来自机能性的行为失调783

(三)阻力来自对抗治疗或治疗者的心理动机783

三、应付阻力的要点784

(一)解除戒备心理784

(二)正确地进行诊断和分析785

(三)以诚恳的帮助对方的态度对待阻力785

第二节 来自治疗者的干扰和问题786

一、来自治疗者的干扰786

(一)产生于满足自身需要的干扰786

(二)与治疗者个人缺点有关的干扰786

(三)干扰的某些具体表现787

二、治疗者面对的其他难题787

(一)缺乏自信心787

(二)治疗出现失误788

(三)治疗者自身的苦恼788

第三节 学校心理治疗的原则与要求789

一、心理治疗的本质与原则要求789

(一)整体性原则789

(二)实效性原则789

(三)消极等待与积极走出去相结合789

二、老师在进行心理治疗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789

第四节 心理矫治常用的方法790

一、暗示疗法790

二、行为疗法790

(一)系统脱敏法790

(二)厌恶疗法791

(三)行为消退重塑法791

三、娱乐疗法791

四、精神支持疗法792

五、合理情绪疗法792

六、渲泄疗法793

七、自信心理训练疗法793

八、患者中心疗法793

九、认知疗法793

十、森田疗法793

十一、折衷的心理疗法794

第八章 心理行为分析及矫正795

第一节 厌学795

一、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795

(一)教育内部的原因795

(二)社会方面的不良因素796

(三)家庭因素796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797

二、厌学行为的矫治技巧797

(一)预防性对策799

(二)矫治性对策799

第二节 说谎800

一、说谎的成因800

(一)主观内部原因800

(二)客观外部原因801

二、说谎现象的教育与引导技巧801

(一)正面引导,进行诚实的说理教育801

(二)抓住第一次说谎,消灭问题于萌芽状态802

(三)以身示范,让青少年多积累正面的道德经验804

(四)家校结合,发挥合力功能804

(五)启发自觉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804

第三节 烦恼805

一、烦恼的成因805

(一)客观原因805

(二)主观原因806

二、烦恼的教育与化解技巧807

(一)加强了解,教育青少年学生正确对待烦恼807

(二)善于倾吐,学会自我化解烦恼808

第四节 孤独809

一、孤独现象产生的原因809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809

(二)外部环境因素811

二、孤独现象的教育与引导技巧812

(一)培养优良的班集体813

(二)培植自信813

(三)培养兴趣814

(四)照顾个性814

第五节 自卑814

一、自卑的表现814

(一)身体方面的自卑心理816

(二)因在家庭中的地位而产生的自卑感816

(三)学习及知识方面的自卑感816

(四)性方面的自卑感817

二、自卑感的成因817

(一)自卑感与自尊心817

(二)来自生理方面的自卑感818

(三)因性格而产生的自卑感818

(四)来自挫折和心理创伤的自卑感818

三、自卑心理的克服与引导技巧818

(一)要了解和尊重青少年818

(二)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819

(三)要丰富青少年学生的知识,培养其各方面的才能820

(四)要坚持以表扬为主820

第六节 嫉妒820

一、妒嫉的危害820

二、妒嫉的矫治技巧821

(一)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嫉妒821

(二)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心理环境822

(三)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822

(四)提倡友好竞争822

(五)教给具体方法822

第七节 逆反心理823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823

(一)造成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原因823

(二)造成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824

二、逆反心理的引导技巧825

(一)运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努力提高学校教育的实效性825

(二)正视逆反心理的负效应,努力消除产生逆反心理的社会因素826

(三)优化青少年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826

(四)注重了解青少年学生心态,努力体现教育的艺术826

(五)重视心理疏导,努力控制逆反心理827

(六)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成败,防止和克服消极逆反心理827

第八节 冷漠心态827

一、冷漠心态的成因827

(一)适应能力因素827

(二)学校教育因素828

(三)家庭教育因素829

二、冷漠心态的矫正技巧829

(一)重塑理想信念,促进自我转化829

(二)认清形成过程,确立科学态度830

(三)摸清“心理禁区”,激发积极情感831

(四)创设良好环境,优化教育方法832

第一章 青少年心理卫生835

第一节 心理卫生概述835

一、心理卫生835

二、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835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837

四、青少年心理卫生的意义839

第二节 心理卫生理论840

一、焦虑理论840

(一)焦虑的概念840

(二)焦虑的分类841

(三)焦虑与行为841

二、应激与应付843

(一)应激843

(二)应激源843

(三)应激情境下的代偿失调846

(四)影响应激后果严重性的因素分析848

(五)应付策略849

三、奥尔波特的成熟人的模式851

(一)成熟人的动机851

(二)成熟人的自我852

(三)成熟人格的标准852

(四)评论853

四、罗杰斯的充分发挥作用的模式853

(一)罗杰斯对人格的研究854

(二)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的动机:实现854

(三)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意识的发展854

(四)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格特点855

(五)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的具体特征855

(六)评价856

五、弗洛姆的创造性的人的模式856

(一)关于人格是文化的产物的研究856

(二)创造性人的动机857

(三)创造性人格的特征858

(四)评价859

六、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人的模式859

(一)马斯洛对人格的研究860

(二)健康人格的动机860

(三)超动机:自我实现的动机861

(四)自我实现者的特征862

(五)评价864

七、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的模式865

(一)弗兰克对人格的研究865

(二)健康的人类存在的本性866

(三)超越自我的人的动机--意义意志866

(四)超越自我的人的本性867

(五)评价868

八、皮尔斯的“此时此地”人的模式868

(一)皮尔斯对人格的研究:格式塔疗法869

(二)人格的发展870

(三)“此时此地”的人的本性871

(四)评价872

第三节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心理卫生辅导872

一、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与心理卫生辅导872

(一)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872

(二)儿童心理卫生辅导的内容875

二、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与心理卫生辅导880

(一)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880

(二)青少年心理卫生辅导的内容883

第二章 学校教育与心理卫生890

第一节 课程和教材890

第二节 教法和考法891

一、满堂灌,填鸭式891

二、纯趣味,庸俗化891

三、赶时髦,轻传统892

第三节 课内和课外893

第四节 奖惩和校风895

一、端正办学方向,坚持“五育”并举897

二、狠抓为人师表,注重教书育人897

三、严明校规校纪,强化学校秩序898

四、增强集体意识,发扬优良传统898

第五节 交往和冲突898

一、师生个人间的冲突900

二、教师与“小团体”的冲突900

三、教师与学生干部的冲突901

第一章 人格心理结构和健全人格905

第一节 人格心理的特点905

一、人格的整体性905

二、人格的独特性906

三、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变性907

四、人格的生物性和社会性907

第二节 人格心理结构分析908

一、国外关于人格心理结构的研究908

二、理解人格心理结构的基本原则908

三、人格心理的狭义和广义结构909

(一)狭义结构909

(二)广义结构909

第三节 健全人格的含义912

一、健全人格的几种模式912

二、健全人格概念的界定913

第四节 重视培养健全人格914

第五节 如何了解人格915

一、在日常交往中观察915

(一)从面部表情观察人格915

(二)从体态看人格916

(三)人格在言语中的表现916

二、实验法917

三、人格测验918

(一)人格问卷测验918

(二)人格成熟测验918

(三)人格投射测验923

第二章 开通自我924

第一节 自我的出现924

第二节 虚假的自我924

一、封闭自我924

(一)来自别人的威胁925

(二)来自自身的威胁925

(三)固守防御925

二、高估自我926

(一)理想化926

(二)人际冲突926

三、自我分裂927

(一)角色固定化927

(二)多重人格927

四、迷失自我928

(一)迷失自我的路碑929

(二)迷失自我的原因929

第三节 开放自我930

一、多样、变化与局限930

(一)多样的生活930

(二)发展的生活930

(三)局限与不稳定930

二、宽容与定向931

三、开放的展现931

(一)直面生活931

(二)君子坦荡荡933

(三)选择多样936

四、体验一切938

(一)承受一切体验938

(二)有意识地体验939

(三)永恒的开放941

第四节 认识自我941

一、习俗偏见942

(一)别人的观感942

(二)自我的感觉942

二、理解自身943

(一)客观认识文化标准943

(二)辩证理解体貌魅力943

三、接受与再造944

第三章 贯通情绪946

第一节 积极情绪的功能946

一、愉快946

二、天真947

三、希望948

四、幽默949

第二节 否定情绪的反应功能950

一、紧张950

二、愤怒951

三、内疚951

四、失望951

五、悲伤952

六、厌烦952

七、腼腆952

第三节 情绪阻滞953

一、强烈与宣泄953

(一)强烈反应的原由953

(二)强烈的反弹作用953

(三)宣泄954

二、延长、抑制与抑郁955

(一)延长955

(二)抑制956

(三)抑郁957

第四节 表达与控制958

第四章 上达心灵959

第一节 上达心灵的立足点959

一、安全、名望与封闭959

(一)家的安全与名望959

(二)家的封闭960

二、放弃与重建961

(一)前进是离开原地961

(二)前进是重建基础961

第二节 上达心灵的目标962

一、目标的层次962

二、目标的内容962

三、目标的相对性964

(一)层次高低标准的相对性964

(二)未来与现实的相对性965

第三节 上达心灵的途径965

一、学习966

(一)智能与能力966

(二)体能与技能966

二、工作966

(一)工作的意义967

(二)职业的选择968

第四节 障碍与突破969

一、自满性障碍及突破969

二、冲突性障碍及突破970

(一)投入是定向970

(二)投入是行动971

(三)投入是负责971

第五节 缺失的迷途971

第六节 辉煌情结973

一、自恋975

二、保守975

三、等待改变975

四、再造辉煌976

(一)忘记昔日辉煌976

(二)超越挫折976

(三)重整旗鼓977

(四)进取与表达977

第五章 旷达人格978

第一节 改变的原因978

第二节 改变的方向978

一、探索自我978

二、扩大自我979

三、改变的放弃与改变的冒险980

(一)改变的放弃980

(二)改变的冒险981

第三节 自由与独创982

一、自由、独创的意义982

(一)遥远的境界982

(二)磁场引力与大厦砖石982

二、自由983

(一)投入的自由983

(二)防变的自由984

(三)时间的自由984

三、创造984

(一)展示自我985

(二)获得创造985

第六章 创造性人格986

第一节 创造性人格的一般概念986

一、什么是创造性人格986

二、创造性人格结构987

第二节 不同实践领域创造性人物的人格988

一、科学家的人格988

二、艺术家和作家的人格989

第三节 创造性人格的测定991

一、问卷法991

二、鉴别创造性人格品质的实验996

(一)探新精神的实验研究996

(二)容忍暧昧不明的复杂事物的实验研究996

(三)坦率性和非直观性实验研究996

(四)幽默感实验研究998

(五)独立性实验研究998

三、创造性人格的综合性研究999

第四节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1000

一、几个心理品质的培养1000

(一)创造动机1000

(二)思维的灵活性1000

(三)思维的敏锐性1001

(四)独创性1002

(五)自信心1003

二、重视教育1003

(一)重视早期教育1003

(二)学校教育教学的培养1004

(三)拓宽培养创造力的空间1005

第七章 人格障碍1007

第一节 戏剧型人格1007

一、特征分析1007

(一)《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诊断标准1007

(二)相关特征1007

二、自我疗法1008

(一)情绪调整法1008

(二)认知改造法1008

(三)升华法1009

第二节 自恋型人格1009

一、自恋性人格的特征分析1010

(一)DSM-Ⅲ的诊断标准1010

(二)相关因素1010

二、自我疗法1010

(一)解除自我中心观1010

(二)爱的艺术1011

第三节 依赖型人格1012

一、依赖型人格的特征分析1012

(一)DSM-Ⅲ的诊断标准1012

(二)相关因素1012

二、自我疗法1013

(一)习惯纠正法1013

(二)重建自信法1014

第四节 逃避型人格1015

一、逃避型人格的特征分析1015

(一)DSM-Ⅲ的诊断标准1015

(二)相关特征1016

二、自我疗法1016

(一)反向观念法1016

(二)梯级任务作业1017

第五节 强迫型人格1017

一、强迫型人格的特征1017

(一)DSM-Ⅲ的诊断标准1017

(二)相关特征1018

二、自疗方法1018

(一)当头棒喝法1018

(二)理性观念疗法1019

第六节 偏执型人格1020

一、偏执型人格的特征分析1021

(一)DSM-Ⅲ的诊断标准1021

(二)相关特征1021

二、自我疗法1021

(一)认知改造法1021

(二)行为禁止法1022

第七节 临界型人格1022

一、临界型人格的特征1022

(一)DSM-Ⅲ的诊断标准1022

(二)相关特征1023

二、治疗方法1023

(一)自我一体化训练1023

(二)认知整合法1024

第八节 分裂型人格1024

一、分裂型人格的特征1024

(一)DSM-Ⅲ的诊断标准1024

(二)相关特征1025

二、自疗方法--艺术疗法1025

(一)舞蹈疗法1025

(二)绘画疗法1025

(三)雕塑疗法1026

(四)音乐疗法1026

第一章 心理平衡与社会适应1029

第一节 心理平衡、社会适应及其相互关系1029

一、心理平衡、社会适应1029

(一)心理平衡1029

(二)社会适应1029

二、两者的相互关系1030

第二节 中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1030

一、与环境有关的适应问题1030

(一)生活习惯的变化1030

(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变化1031

二、与人际交往有关的适应问题1031

三、与自我有关的适应问题1032

(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1032

(二)主观的我和社会的我之间的矛盾1032

第三节 如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1032

一、了解环境,接受环境,顺应环境1033

二、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1033

三、正视自己,面对现实,重新评价自我1033

第二章 心理平衡与失衡1034

第一节 心理平衡的两种基本范式1034

一、杠杆平衡范式1034

二、三角平衡范式1034

第二节 心理失衡1036

一、心理失衡的原因与过程1036

二、心理适应的自动调节1038

(一)否定作用1038

(二)倒退作用1038

(三)幻想1038

(四)投射作用1038

(五)反向作用1039

(六)补偿作用1039

(七)合理化作用1039

(八)升华作用1039

第三节 心理控制1039

一、本我、自我、超我--“我”的三种层次1039

二、“我”的两面性1040

三、自我控制1040

四、心理平衡的自我判断1041

五、实用自我心理平衡术1044

(一)自嘲法1044

(二)遗忘法1045

(三)激励法1045

(四)闲聊法1046

(五)哭泣法1047

(六)冥思法1048

(七)A型性格的心理调适1054

(八)E型女性的心理调适1056

(九)自卑的心理调适1058

(十)合理情绪法1062

附1:心理保健法1064

一、自我确定性格类型1064

二、认识血型与性格趋问1065

三、改变过于内向的性格1065

四、改变优柔寡断的性格1066

五、优化性格1066

六、判断自己的个性是否健全、成熟1067

七、培养自己成熟的个性1068

八、防止偏异人格1070

九、怎样自我控制情绪1071

十、培养乐观情绪1072

十一、理解幻觉1072

十二、理解错觉1073

十三、合理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1074

十四、达到自我完善1075

十五、保持头脑年轻1075

十六、培养积极心态1076

十七、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1077

十八、学会自我松弛1078

十九、使自己振作起来1078

二十、保持自己的特点1079

二十一、培养自信1079

二十二、培养你的耐性1080

二十三、培养毅力1081

二十四、学会独立1082

二十五、怎样避免骄傲1082

二十六、学会忍受寂寞1083

二十七、驾驭痛苦1083

二十八、享受痛苦1084

二十九、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1085

三十、调整心理疲劳1085

三十一、运用心理补偿1086

三十二、跳出心理定势的怪圈1087

三十三、克服自身的弱点1088

三十四、转变抑郁心境1089

三十五、对待父母的打骂1090

三十六、正确对待同学间的误会1090

三十七、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1091

三十八、了解他人1092

三十九、正确认识自己1092

四十、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1094

四十一、发现自己的最佳才能1095

四十二、认识青年成才的十大心理障碍1095

四十三、做到自尊、自重1096

四十四、培养竞争的心理1096

四十五、对待荣与辱1097

四十六、面对失败1097

四十七、在逆境中取胜1098

附2:自我意识--成才的第一要素1099

一、自我意识--人类特有的心理标志1099

(一)揭开自我意识的面纱--自我意识及其发生和发展1099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1101

二、自我意识的分化与统一--心理成熟的标志1103

(一)自我意识的心理过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认识、体验、自控1103

(二)自我意识的行为表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与统一1103

三、健全的自我意识--成才的标志1105

(一)自我意识在人才发展中的作用1105

(二)调适自我意识,健全自我意识1107

四、环境与人的心理发展1109

(一)家庭环境与人的心理发展1110

(二)学校环境与人的心理发展1111

(三)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1112

五、适应与人才发展1113

(一)人人都拥有突破困境的自由1113

(二)适应与发展的障碍是你自己1113

(三)发展是积极的适应1114

六、学会适应,把握成功1116

(一)角色改变带来的困惑1116

(二)现代社会适应的新思考1118

(三)可能陷入的心理适应误区1119

(四)学会适应,把握成功1120

七、情感、意志--人才发展的意识倾向1122

(一)情感--巨大的精神力量1122

(二)意志--目标的守护神1125

(三)情感+意志--EQ的核心1128

八、情感、意志--优秀者的素质1129

(一)智商不等于一切1129

(二)情感、意志--人才发展的潜能1130

(三)情感、意志--健美长寿的心理要素1131

九、情、意优化--卓越者的需要1133

(一)常见的情感、意志障碍1133

(二)如何提高你的EQ--情感、意志的调控1137

心育:一项重要的奠基工程1139

21世纪教育心理学的十大研究1140

关于心理辅导若干问题的探讨1146

论心理辅导与现代学校教育1152

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1156

论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构建及要求1160

评心理健康标准的“社会适应论”1164

论学校中的心理教育1168

关于当前学校心理辅导的若干思考1173

给学生一个支点培养心理承受能力1174

关于学校心理辅导内涵的讨论1174

中学生“高原性”心理探微1176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1178

教会学生做生活的强者1180

论学习困难学生的动机激发1183

初中生学习障碍探因1188

小学生个性心理评价探索1190

学生厌学的心理卫生学分析1193

试论中学生的厌学症与辅导1196

浅谈中学生心理疲劳现象1202

中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与接受分析1204

中小学生心理偏常成因及防治1208

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的发展策略1211

心理辅导在教学中的渗透1217

学校开展心理教育要防止几种倾向1222

论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与教育对策1224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亲社会行为发展特点的调查与教育对策1230

初中生侵犯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1232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问题的初步探索1236

浅析厌学心理及其对策1239

青少年闭锁心理浅谈1241

浅谈中学生的归因指导1242

浅谈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评价能力1244

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1246

关于当前学校心理辅导的若干思考1254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验探索1260

感觉统合失常与学习适应不良1268

对中小学生非道德行为进行心理干预的可行性研究1272

1998《学校心理教育全书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周宏等主编 1998 九州图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大学用书  教育心理学(1973 PDF版)
大学用书 教育心理学
1973 大中国图书公司
教育心理学-中学高校教育課程( PDF版)
教育心理学-中学高校教育課程
朝倉書店
学校教育心理学( PDF版)
学校教育心理学
東京大学出版会
化学教科書の問題点  1( PDF版)
化学教科書の問題点 1
化学教科書研究会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全书  中( PDF版)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全书 中
银声音像出版社
学校心理教育全书  下(1998 PDF版)
学校心理教育全书 下
1998 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  上(1969 PDF版)
教育心理学 上
1969 教育部
现代英国普通中学(1980 PDF版)
现代英国普通中学
1980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大学用书  教育心理学(1981 PDF版)
大学用书 教育心理学
1981 台湾东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中学百科全书  教育学·心理学卷(1994 PDF版)
中学百科全书 教育学·心理学卷
1994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校教育心理学(1988 PDF版)
学校教育心理学
1988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学校教育科研全书  上(1998 PDF版)
学校教育科研全书 上
1998 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数学教育研究概论(1998 PDF版)
数学教育研究概论
1998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1995 PDF版)
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
1995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校心理教育理论与方法(1995 PDF版)
学校心理教育理论与方法
1995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