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身份动机的可能维度》

《表3 身份动机的可能维度》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身份认同动机:概念、测量与心理效应》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鉴于此,本文尝试提出一个高阶维度模型(表3和图1),以简化动机的维度、提高测量的效率。该模型包括三个维度:(1)积极性,包括自尊(一般意义的自我积极性)和效能(特定领域的自我积极性),侧重于情绪、效价,追求“积极赞许”的身份;(2)完整性,包括连续(跨时间/情境的外在完整性)和意义(生活模式/结构的内在完整性),侧重于认知、内容,追求“稳定真实”的身份;(3)关系性,包括独特(在关系中适度求异、保持人际独立)和归属(在关系中适度求同、保持人际联系),侧重于行为、人际属性,追求“和而不同”的身份。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首先,它符合更广义的自我动机维度划分:(1) Swann和Bosson(2010)从自我评价的角度认为,主体性、集体性、内在一致性是影响自我与认同的三大类动机,分别包括自主和胜任、归属和人际联结、秩序和意义感;(2)Dunning(2015)从动机性推理的角度认为,肯定性、社会–关系性、认识性是引导社会认知的三大类动机,分别包括对积极结果和控制感、对社会规范和内群体、对一致性和意义感的认知偏向(表3)。其次,三种高阶动机内的每一对动机都具有相似的目标:(1)自尊和效能均是对积极自我的追求;(2)连续和意义均是追求自我完整性的驱动力(Cohen&Sherman,2014); (3)独特和归属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两者均保持中等适度的水平可以带来最大的关系满意度(Brewer,1991;Vignoles,Chryssochoou,&Breakwell,2000;Vignoles et al.,2002b,2006)。不过,目前这个模型只是一种理论猜想,未来需要通过实证方法进行验证。具体而言,可以首先参考前人提出的动机成分列表(Ashforth&Schinoff,2016;Rubin,2017),尽可能全面地测量与身份认同有关的动机成分;然后计算身份动机的个体差异;最后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考察是否存在上述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