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2 0 1 5 年群团改革以来各地工会组织的改革路径和举措》

《表3 2 0 1 5 年群团改革以来各地工会组织的改革路径和举措》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结构性位置与能动性作用: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工会组织》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具体到工会组织,通观当前工会组织“去四化”“增三性”的改革路径及举措,可以发现:各地纷纷采取了科层再造、组织吸纳、组织扩张、组织延伸等改革策略(见表3),改革的核心特征是组织网络的延伸和拓展,即“提升结构邻近性”以解决数量维度上的工会组织困境。这类改革策略,为社会整合创造了“接近职工群众”的必要前提,强调链接、覆盖个体原子化存在的群众并分领域实现不同程度的组织化。尽管有助于提升组织合法性,但对于更高维度,即组织绩效层面的替代性问题,却助益不大。因为在宏观层面,工会组织所面对的并不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政策环境,而是受到增强组织合法性的激励、规避各项政治和社会风险等多重影响;就服务对象而言,职工群众的异质性已大大增强,个性化需求不断凸显,物理距离上的接近,并不能大幅提升其在职工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且仅靠各级工会工作人员,力量仍显单薄;与此同时,满足职工群众多元化需求的渠道也日益多样化,如基本生活保障、民主权益维护等需求,其既可以选择购买市场主体的服务,也可以求助于劳工NGO组织或其他群团组织,这些组织同样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地提升服务质量。在这样一个充满异质性的竞争格局中,要解决工会组织网络的替代性困境、实现工会组织的社会整合,仍需视工会组织能否整合劳动关系领域相对发育成熟的社会组织。在“接近职工群众”的同时,也能填充党和政府与劳工社会组织之间的“结构洞”位置,即“执政党通过工会代表职工意见、维护职工权益、服务职工需求来凝聚职工群众;职工群众通过工会形成组织化的平等诉求以提高自身地位、维护自身权益”。正如“结构洞”理论所强调的“桥梁强度”:“信息利益被期望在所有强的或弱的桥梁中流转。”“一个战略性玩家建立‘效率—效益’网络的任务就是集中资源维持桥梁关系。否则这就与弱关系理论的实质一样,桥梁会自动衰落成其自然的弱关系状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