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β-内酰胺酶的分类[6-8]》

《表1 β-内酰胺酶的分类[6-8]》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治疗多种临床致病菌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细菌耐药性的出现使这类药物失去抗菌活性,甚至是耐酶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也不断出现耐药菌[1-2]。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主要机制是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该酶能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上的羰基共价结合,使其水解、灭活。目前已知的β-内酰胺酶数量有300余种,根据Bush分类法,β-内酰胺酶以优选底物和抑制剂谱的不同分为4组。Ambler根据各自氨基酸同源性序列将其分为A、B、C、D 4类,其中A、C、D类的活性基团为丝氨酸,B类的活性基团为Zn2+(表1)。目前临床上应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等通过与β-内酰胺酶发生作用,阻断其对β-酰胺环的破坏,有效地对抗了细菌的耐药性,然而β-内酰胺酶的多样化及不利突变使上述三种抑制剂逐渐失去作用。近几年来,基于竞争性抑制剂的设计理念,通过提高抑制剂与酶的亲和力及复合物的稳定性进行活性药物筛选,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新的酶失活机制报道也为新型抑制剂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3-5]。就近五年来的基于β-内酰胺酶水解机制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作一概述,以期为新型化合物的研发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