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表1 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为了有效应对气象变化带来内涝风险。风险评估有三要素,即致灾危险度、风险暴露度和适应能力。其中,致灾危险度是指对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危险的自然灾害,风险暴露度是指灾害对人口和物质财富产生的影响,适应能力是指应对灾害的综合适应能力[16]。城市是洪涝灾害的空间载体,无论是地形、土壤、植被、水系等城市自然环境,还是用地、建筑、基础设施等城市建成环境,都会对灾害的危险程度、产生的损失程度和改造的适应能力产生影响。人是洪涝灾害的受灾主体,之所以将城市的影响系统定义为灾害,其原因就在于人的生存受到了威胁[17],人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脆弱性正是由人们的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种族、性别、年龄等家庭或个人特征决定[18],因此,人文社会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洪涝灾害所产生的损失程度和改造的适应能力。本文结合风险评估的三要素,围绕城市自然环境、城市建成环境、人文社会环境,从孕灾环境危险程度、承灾体易损程度、海绵体改造适应能力三个维度,构建了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