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三次工业革命技术范式驱动下的人与组织关系》

《表1 三次工业革命技术范式驱动下的人与组织关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与组织关系的演变——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技术范式作为驱动组织运营模式变革的内生性要素,也是推进人与组织关系不断演化的内在动因。从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来看,每一次管理理论的重大变革毫无疑问都与外部的技术范式变迁紧密相关(见表1)。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时代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时代,随着机器在工业生产与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在组织层面形成了工厂制下的“机器管理”。尤其是在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时代,组织中的人被视为生产的机器,组织个体的一切行为与动作都必须符合生产效率导向,由此“经济人”下的工具价值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企业组织的存在也仅仅是获取经济利润,由此产生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社会问题,企业组织对内部的社会责任行为,如对员工的工作条件、工作时间以及工作激励方式,也完全不重视。在科学管理思想下,组织中的成员只是组织的机械,即对人的社会性以及社会价值创造的诉求处于完全否定状态。在企业社会责任认知完全缺失,即无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下,企业家不惜一切代价地赚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在纯市场效率逻辑导向下,工厂主(企业家)对于员工责任议题无暇顾及甚至完全排斥,在“工厂制”组织形式下工人的工作条件极大程度地恶化(2),社会的贫富差距也进一步拉大。在科学管理模式下,组织中工人的生产效率并未显著提高,工人罢工运动此起彼伏。总体而言,在科学管理时代人与组织处于对立状态,二者关系紧张而无法调和。但是经历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后,组织中人的因素得到重新审视,人的社会需求与社会价值诉求得到一定程度释放,组织中的人本管理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推行。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学习型组织变革进一步促进组织对知识型员工的重视,强调人与组织的专业化知识能力,知识型个体、团队在组织中不断成长,人与组织的关系得到有效缓和,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组织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