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Strategy、project和program (me) 检索行对比分析》

《表2 Strategy、project和program (me) 检索行对比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政治话语跨文化传播中的“术语滤网”效应与术语翻译策略反思——以“一带一路”话语传播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如表1所示,英语媒体中“一带一路”核心术语的译名情况较为复杂。仅《中国日报》就使用了initiative(s)、strategy、routes和plan等多达19个英译搭配词。这种术语翻译现象是政治话语跨文化传播初期的常态。但是,经过进一步统计分析,本文作者发现,initiative(s)在国际主流出版物中所占的比例为73.33%,远低于CD语料的89.92%。这说明西方“一带一路”话语的核心术语译名部件比国内媒体更加丰富,解读视角相对多元,其话语传播的主体介入性也更强。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2015年9月20日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会专门发文公布“一带一路”的官方英译名(the Belt and Road,缩写为“B&R”),并特别强调其搭配词使用“倡议”,推荐英译为initiative,而非strategy、project、program(me)或agenda等(9)。实际上,这并非单纯的译名规范问题,而是体现了我国官方通过译名规范进一步实施话语传播的调控意识。其背后的原因在于某些语词的语义内涵具有较为鲜明的意识形态倾向。这一点,可以通过strategy、project和program(me)的使用频率及其上下文语境得到很好的佐证。据统计,两个语料库中三者(包括复数形式)的比例总和分别为10.44%(MWP)和5.91%(CD),这一数值能够大致从侧面反映出中外“一带一路”话语传播实践的态度与情感异同,而借助检索行信息可进一步考察传播双方的话语特征与解读倾向(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