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道路提取算法的性能比较Tab.1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road extraction algorithms》

《表1 不同道路提取算法的性能比较Tab.1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road extraction algorithms》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自适应圆形模板及显著图的高分辨遥感图像道路提取》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为了检验算法性能,通过人工提取参考路网,并按文献[23]定义如式(13)的评估参数,其中TP(true positive)、FP(false positive)、FN(false negative)分别表示正确提取、错误提取和未提取的道路。道路缓冲宽度不固定,以实际宽度为准(图11灰色条形),提取的道路坐标落在道路缓冲范围内即为正确。表1给出了本文和文献[2,20]的结果对比,其中总耗时包含人工选点、参数设置、算法识别以及部分路段返工操作的时间。从表中可以看出,文献[2]的算法虽然种子点数、参数数目最少,且完成度最高,但该算法在每个路段提取时都需要两次计算最短测地路径,耗时较长,且算法过度依赖图像的灰度信息,受限于试验素材的强干扰信息,正确率较低。文献[20]的算法需要设置更多的参数,且参数的配比难以人为判定,因此增加了返工次数,也增加了模板误匹配情况,降低了路网提取的正确率。本文算法在模板匹配过程中主要依赖道路显著图和道路几何信息,更容易根据路段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参数配比。具体而言,对于具有大量干扰因素的平缓路段适当提高参数b的比重,对于平滑的弯曲路段适当提高参数a的比重,对于强噪声的弯曲道路需适当增加人工种子点,并提高参数b的比重。另外,由于模板具有一定的尺寸,造成路段首尾存在小段道路未能有效提取,因此本文和文献[20]的算法在完成度上均不如文献[2],该问题可以通过自然延伸路段到图像边界或其他路段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