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法德两国围绕萨尔问题的博弈过程简表》

《表2:法德两国围绕萨尔问题的博弈过程简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萨尔公投:并非“台独”能援引的先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绘制)

法、德的不同政策对公投结果产生重大影响。一战后,萨尔表面被国际联盟管理,但管理权实质上由法国掌控。国际联盟任命的“萨尔委员会”运转高效但并不民主,联盟主席是法国人,掌握较大决策权,主要任务是满足法国工业需要和传播法国社会价值观。[20]萨尔高层行政官员、重要工业、矿业等领导都由法籍人士担任。在法国政府支持下,法籍主席主导委员会决策,凭借各类机构的制度性安排及驻扎在萨尔全境的法国驻军大幅限制萨尔人民的政治权力,取缔人民自由集会、游行等,使萨尔人民实质上沦为二等公民。这种高压政策不利于萨尔逐步融入法国。尽管纳粹德国的恐怖活动也使民意有过波动,但最终主流民意还是倾向回归德国。二战后,法国在吞并萨尔遭到盟国反对后,调整政策先搭建萨尔与法国的经济文化共融圈,推行“既成事实”的治理方式,扶植“自治”的萨尔政府,成立萨尔宪法委员会草拟宪法,为萨尔“自治”建立法律基础,规定萨尔为内阁制,议会采取选举制度,给予萨尔人民一定选举权,但从政党政治的发展、言论自由的尺度及自治政府的运作等方面都可看出萨尔人民所享有的仅是有限的政治参与权。[21]因战败国身份,德国只能采取较为远程或隐性的方式影响萨尔民意,但对于萨尔归属从未妥协。1955年5月,“西欧联盟”根据《巴黎条约》规定正式接受筹备萨尔人民投票的相关事宜,并督促霍夫曼政府修改相关法令,保障萨尔人民的民主自由权。萨尔人民获得政治权利后,分别主张“自治”和重归德国的两个阵营,由于双方立场南辕北辙,选战一开始就进行了极其激烈的对抗,双方皆以捍卫己方意识形态而采取情绪化及负面操作方式,萨尔社会呈现撕裂的状态。最终结果是主流民意再次倒向重归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