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鸦片战争(1840年)以前漳州重要天主堂相关建筑历史背景与建筑建设情况》

《表1 鸦片战争(1840年)以前漳州重要天主堂相关建筑历史背景与建筑建设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近代(1840—1949年)闽南地区天主堂设计本土化研究——以漳州地区天主堂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格数据根据郭传义主编的《漳州市天主教会重要资料汇编》[1]整理

自唐朝建制以来,漳州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海外贸易往来频繁,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1616年,意大利耶稣会的罗儒望(Joao?da?Rocha)从后坂扩展到漳州府城内,并建有天主堂一座。西班牙籍的马秦(Magin Ventallol)于1698—1727年期间,在漳州城、南靖山城、海澄、港尾、岭东等地巡教[1]。在此期间,除了后坂村和漳州府城内建有天主堂,其余传教点多是由传统民宅改造成的讲道和弥撒场所(见表1),但现今已无建筑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