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966~1976年小岗村粮食生产状况》

《表1 1966~1976年小岗村粮食生产状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小岗村改革发展引领效应:历史考察与新时代定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2017年11月参观大包干纪念馆记录整理而得。

而在1966~1976年间,小岗村全年有一半的时间需要吃供应粮,人均收入基本维持在30元左右,而全年粮食总产量基本在3万斤,而这个数字比建国初期缴纳的“公粮”(4万斤)还要低,可见当时小岗村的经济生活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穷”。根据大包干纪念馆中的一份档案资料显示,1966~1976年间,收成最好的1969年小岗村人均日口粮仅0.9斤,人均日收入0.11元;年收入最差的1968年,人均日口粮仅0.23斤,人均日收入仅0.04元(详见表1),小岗村成为众所周知的“三靠”队,即生产靠贷款、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1966~1978年间,小岗村总计吃国家供应粮22.8万斤,占全队粮食总产的65%,占集体分配口粮总数的79%,国家供应农用物资,下拨救济款,农业生产的凋零,迫使小岗村农民不得不选择外出讨饭,最高时期,凤阳县外出讨饭人员遍布大半个中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