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2006-2015年我国各地区平均水足迹》

《表3 2006-2015年我国各地区平均水足迹》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水足迹强度空间关联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亿m3/a)

依据水足迹理论计算得到2006-2015年中国水足迹消费情况(表3),自2006年以来中国水足迹总量逐年增加,从9598.97亿m3/a上升到2015年的10553.89亿m3/a,其中,农业水足迹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总水足迹的74%,占比最小的是生态水足迹,总水足迹中仅有1%为生态用水,工业水足迹、生活水足迹和灰水足迹所占比例分别为14%、8%和3%。与此同时,中国水足迹强度却呈现出不断下降趋势(图1),且各地区下降幅度均超过50%,说明近年来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其中,提升速度最快的是西部地区,比如位于西南地区的贵州省水足迹强度十年间下降了70%,东部地区相对缓慢,可能的原因是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水资源利用效率高,其水足迹强度基数较小,下降空间相对不足,而西部地区水足迹强度普遍在400 m3/万元以上,拥有更大的下降空间,可见未来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应重点关注西部欠发达地区。不难发现,水足迹强度分布规律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的映射,这种相关性暗示了经济发展对降低水足迹强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水足迹强度下降难度的增加,这种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