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发酵期大曲曲皮和曲心细菌数量》

《表4 发酵期大曲曲皮和曲心细菌数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高温大曲发酵过程微生物消长规律探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细菌是大曲的“生香动力”,是多种香味物质产生的源泉[3]。大曲发酵期细菌数量变化幅度小,且在微生物总数上占据绝对优势。由表4可知,主发酵阶段曲皮细菌数量即达到峰值,整个大曲发酵期间,曲皮细菌数量始终多于曲心,除了第7天、第8天和第9天,这3 d的曲心细菌数量多于曲皮,并且曲心处细菌在发酵第9天达到峰值,结合曲块水分和温度共同分析,这期间曲块温度迅速升高至大火期,曲皮水分散失严重,不能满足微生物的繁殖所需,而此时曲心水分充足,曲心处“高湿”“微氧”的环境极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尤其是耐高温芽孢杆菌的生长繁殖[4]。大曲发酵后火阶段,随着曲块温度的回落,曲心处细菌数量大幅减少,直至此后的其他阶段,曲心细菌数量变化不大,而与此同时曲皮处细菌数量由于曲温的下降,加上“微氧”“微湿”的微环境所致,其细菌数量反而呈现回升势头。从表4也能看出,在发酵后期第10天起,曲皮细菌数量增值幅度显著高于曲心,而此时曲心处细菌数量变化曲线表现平稳,变化幅度小,几乎无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