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发酵期大曲曲皮和曲心霉菌数量》

《表5 发酵期大曲曲皮和曲心霉菌数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高温大曲发酵过程微生物消长规律探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霉菌具有较强的糖化酶兼具蛋白水解酶合成功能,与大曲的糖化力和液化力显著相关[5]。从表5可知,整个发酵期曲皮处霉菌数量变化幅度较大,曲皮和曲心的霉菌在主发酵阶段和并房潮火阶段均达到峰值,此时曲皮霉菌数量可达107cfu/g,曲心霉菌数量则在104cfu/g,曲皮霉菌数量是曲心的数千倍。随着曲温的不断升高,大火期曲皮和曲心处的霉菌显著减少。此时曲皮霉菌数量维持在105cfu/g,是曲心的数百倍,两者最大差距可达数千倍。后火阶段和养曲阶段,曲皮霉菌数量是“一跌再跌”。大曲发酵期末,曲皮霉菌数维持在103~104cfu/g。曲心霉菌数自大火期始,数量变化不大,数量稳定维持在几百个。从这期间霉菌数的变化可知,霉菌的繁殖对于氧气和湿度要求较细菌菌落严格,而且对于温度敏感,高温是霉菌的“天敌”,这也就解释了曲皮霉菌数始终远高于曲心的霉菌数量的现象。在发酵前期,曲块湿度较大,曲皮处氧气含量充足,此时霉菌得以大量繁殖,而此时曲心处尚存有少量氧气,且湿度较大,故曲心处霉菌也得以繁殖,而随着曲温的升高以及曲心氧气的不断消耗,曲心处霉菌繁殖缺乏了适宜的温度,同时又缺氧,自此其数量是“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