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抗战时期中学校刊上刊载的彭斯诗歌的翻译篇目》

《表2 抗战时期中学校刊上刊载的彭斯诗歌的翻译篇目》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抗战时期彭斯诗歌的翻译篇目汇编与译介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示信息不详。

彭斯是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欧美诗人之一。20世纪20年代曾出现翻译彭斯诗歌的热潮,如1926年吴芳吉在《学衡》上发表译诗13首;1928年李健吾在《文学周报》上发表1首,鹤西陆续在《晨报副刊》发表4首;1929年梁实秋在《新月》发表5首,铜君在《朝花》发表2首等。不过,抗战时期的彭斯诗歌翻译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译作零散、重复,篇目多集中于已有译作的个别诗歌,勉强称得上20世纪20年代的余音。当然,这一时期彭斯作品的翻译和传播也有鲜明特征。比如,刊载诗歌译作的既有大学校刊、文学杂志和报纸副刊,也有中学校刊,与以往文艺刊物为主要刊载媒体的现象有较大差别。同时,诗歌翻译传播的区域在抗战爆发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全面抗战爆发前,南北方的媒体上均有译作发表;全面抗战爆发后,彭斯诗歌翻译的数量虽不多,却与战争日益深入腹地,文艺刊物逐渐退守后方的状况一致;孙用、袁水拍等人的译文则表明,随着抗战文艺的发展,彭斯的形象逐渐从“善情诗”的诗人转变为追求独立自由的“苏格兰诗人”和以方言入诗的“农民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