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8 正交试验结果及极差分析》

《表8 正交试验结果及极差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污泥陶粒焙烧制度优化及其对陶粒性能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表8可以看出:(1)通过正交试验可以制备出1000、1100、1200、1300 kg/m3密度等级的污泥陶粒。对堆积密度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是烧结温度,其次分别是预热时间、升温速率、烧结时间、预热温度。对陶粒1 h吸水率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是烧结温度,其次分别是预热温度、预热时间、烧结时间、升温速率。(2)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污泥陶粒的堆积密度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在烧结温度1130℃时堆积密度最大,在烧结温度1190℃时堆积密度最小。烧结温度较低时,陶粒焙烧不充分,表面没有形成釉层,未能包裹内部气体,气体逸出体积变小,堆积密度较大。烧结温度为1150~1190℃时,陶粒表面形成的釉层刚好能够包裹内部气体,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产气量逐渐增加,陶粒体积膨胀,堆积密度逐渐变小。预热温度为300~350℃时,碳化程度低,使得高温阶段产气不足,陶粒难以膨胀;预热温度为350~400℃时,预热阶段陶粒碳化彻底,高温下产气量较多,使得陶粒膨胀,密度降低;预热温度为400~450℃时,虽然预热阶段碳化彻底,但随着预热温度的升高,预热阶段产生的气体逸出量增多,影响到高温阶段陶粒的膨胀,从而使得陶粒体积变小,密度增大。因此,预热温度选择400℃,烧结温度选择1190℃。(3)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陶粒的吸水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烧结温度为1170℃时吸水率最小。温度较低时,陶粒表面粗糙未能形成釉层;烧结温度较高时,陶粒产生更多的液相,向陶粒内部回填,此时气体向外逸出形成逸出通道出现部分连通孔,使得吸水率略有升高。预热时间10 min时,预热时间太短碳化不彻底,高温阶段产气量不足,陶粒膨胀效果不明显;随着预热时间的延长,碳化程度加深,高温阶段产气量增多,陶粒膨胀体积变大,堆积密度变小;预热时间30 min时,预热时间过长,此时碳化较彻底,但预热产生的气体逸出量增多,影响到高温阶段陶粒的膨胀过程,使得陶粒堆积密度变大。因此,烧结温度选择1170℃,预热时间选择20 min。(4)对堆积密度影响较大的因素是烧结温度和预热时间。对陶粒1 h吸水率影响较大的因素是烧结温度和预热温度。烧结时间、升温速率对陶粒堆积密度和吸水率的影响不明显,因此,选择烧结时间10 min,升温速率30℃/min。综合5种因素对陶粒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焙烧工艺参数为:预热温度400℃,预热时间20 min,烧结温度1170℃,烧结时间10 min,升温速率30℃/min,在干污泥掺量为20%条件下可烧制出堆积密度为996 kg/m3,1 h吸水率为0.12%的污泥陶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