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SNP g.2466 C>T与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的关联性分析》

《表3 SNP g.2466 C>T与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的关联性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性早熟的关联性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近年来,已有许多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SNP变异与水产动物重要经济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研究。Li X等从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IGF-Ⅱ基因中共鉴定出4个SNPs,发现特定的SNP单倍型(CTCC/CGCC和CTCC/TTTT)) 与加州鲈生长性状之间存在着具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P<0.05)[16]。Wang GL.等从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SOD3基因中鉴定出了18个SNPs,发现有2个SNP变异(g.7994C>G和g.8087G>C)与三角帆蚌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性性状之间存在具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P<0.05)[17]。Fu GH等从亚洲鲈鱼(Asian seabass)的LECT2基因上发现了3个SNPs,但是未发现这些SNPs与Big belly disease疾病抗性之间存在具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18]。目前,与其他水产物种相比,国内外关于河蟹遗传变异与某些重要生物学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较少。该研究发现位于MIH基因内含子区一个SNP位点(SNP g.2466C>T)与中华绒螯蟹的性早熟之间存在具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OR=0.459,95%CI 0.223~0.944,P=0.034)。在以低性早熟为选育指标的河蟹遗传育种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河蟹育种群体进行SNP g2466 C>T基因分型,结合形态学特征分析,可以优先选择基因型为TT的个体作为育种亲本,该研究对于后续选育大规格河蟹新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